AAHPERD (1980).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Berg, B. L.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Boston: Allyn & Bacon.
Burdea, G., & Coiffet, P. (1994).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Wiley-Interscience, New York.
Casperson, C.J., Powell, K.E., and Christenson, G.M.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0, p.126-131.
Danish, S. (1990). American Youth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Report by Youth Sports Institute of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North Palm Beach, FL: Athletic Footwear Association.
Gavrila D. (1999). The visual analysis of human movement: a survey.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73 (1), p. 82-98.
Gill, D. L., Gross, J. B., & Huddleston, S. (1983).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n youth spor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4, p. 1-14.
Griffin, L. & Chandler, T. & Sariscsany; M. (1993). What does Fun mean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JOPERD November-December 1993, p. 63-66.
J. Paradiso, K. Hsiao, J. Strickon, J. Lifton, and A. Adler. (2000). Sensor Systems for Interactive Surfaces. IBM Systems Journal, Volume 39, Nos. 3 & 4, October, p. 892-914.
John Krumm, Steve Harris, Brian Meyers, Barry Brumitt, Michael Hale, Steve Shafer. (2000). Multi-Camera Multi-Person Tracking for EasyLiving. Third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Visual Surveillance, July 1, Dublin, Ireland. p. 1-8.
Marten, R. (1996). Turning kids on to physical activity for a lifetime. Quest, 48, p. 303-310.
Michal H. Coen. (1999).The future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my intelligent room,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March/April 1999.
Myron W. Krueger, Thomas Cionfriddo, Katrin Hinrichsen (1985). VIDEOPLACE --an artificial reality.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and Computing. p. 35-40. ACM Press, NY, USA.
Oviatt, S. L. (2002). Multimodal interfaces. In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andbook: Fundamentals. Evolving Technologies and Emerging Applications. p. 286-304.
Oviatt, S.L. (1999). Ten Myths of Multimodal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of ACM, 42(11), p. 74-81.
Pearce, C. (1997). The Interactive Book- a guide to the interactive revolution. Macmillan Technical, Indiana.
Roberts, G. C. (1984).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children’s sports. In J. Nicholls (Ed)., The developmen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p. 251-282. Green wich, CT: JAI Press.
Scanlan, T. K., & Lewthwaite, R. (1986).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etition for male youth sport participants: IV. Predictors of enjoymen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p.25-35.
Simons-Morton, B. G., O'Hara, N. M., Simons-Morton, D. G., & Parcel, G. S. (1987). Children and fitness: A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8(4), p. 295-302.
Strand, B. & Reeder, S.(1996).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through fitness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67(3), p. 41-46.
Strand, B. N., Scantling, E. & Johnson, M.(1997). Fitness education: Teaching concepts-based fitness in the school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Stucky-Ropp, R. C., & DiLorenzo, T. M. (1993). Determinants of exercise in children. Preventive Medicine, 22, p. 880-889.
方進隆(民87),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末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第12卷第3期,頁70-77。王文豐(民90),提昇國民小學學生體適能之教學活動與策略。學校體育雙月刊第11 卷第7號,頁28-32。王亮、胡衛明、譚鐵牛(民91),人運動的視覺分析綜述。電腦學報, Vol. 25, No.3, pp.225-237。
王順正(民92),矯正揮桿,電腦派上場。中正大學運動科學教育研究室,取自:http://140.123.226.100/sportscience/sportsci.htm
江良規(民57),體育學原理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民92),健康體能及運動體能。民國92年8月22日。取自:http://media.justsports.net.tw/spo_demo/online_body.asp?m_3_id=746
余孟杰、王照明、李其瑋(民92),電腦視覺技術應用於電腦遊戲互動介面模式之探討。崑山科技大學第三屆國際視覺傳達設計研討會論文。
余碧玉(民81),淺談學童的體適能。師友月刊,296期,頁14-15。吳宗融(民91),網際網路攝影機在互動遊戲上之應用。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吳萬福(民78),兒童身心特徵與有效的體操教學法。台北師院學報,第2期,頁333-368。
吳萬福(民81),體育教學的心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吳萬福(民84),體能教育的課程與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4卷第1期,頁7-13。吳慧君(民88),運動能力的生理學評定。台北:師大書苑。
吳鴻銘、尚憶薇(民90),淺談樂趣化體育教學之概念原則。花師院刊第37期,頁35-40。
宋維煌(民87),樂趣化教學的設計與實施。國民體育季刊,第27卷,第4期,頁20-27。李天任、藍莘譯(民84),大眾媒體研究-導論。Roger D. Wimmer & Joseph R. Dominick著,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李玉慶、蔡佳良(民88),現代體育教師如何運用電腦科技提昇教學效果。教學科技與媒體,47期,頁41-47。李佳勳(民91),互動式媒體-以感官多模式探討數位設計環境中人機互動介面設計與應用實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李勝雄(民90),體適能教學-策略與應用。(Thomas Ratliffe和 Laraline McCravey Ratliffe原著,1994年出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慶泰(民91),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卓俊辰(民86),體適能教學設計。樂趣化體育教材彙編(二),頁69-75。台北市:師大體育系。
卓俊辰(民89),體適能教學的重要架構與內涵。高中教育,13期,頁12-19。卓俊辰編譯(民75),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編印。
周宏室(民82),加拿大曼尼拖巴省(MANITOBA)體育課程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3(2),頁20-24。林正常(民86),體適能的理論基礎。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頁47-59。台北:教育部。
林正常(民91),談體適能與體適能教學。成大體育,第36卷第1期,頁11-15。林貴福(民89),國小體育科教材教法。台北:師大書苑。
唐吉民(民87),利用電腦多媒體系統創造樂趣化的體育課。國民體育季刊,第27卷第4期,頁28-37。徐宗國(民86),質性研究概論。(Strauss, A.和 Corin, J.原著,1990年出版)。台北:巨流。
翁志成(民79),體育教學與視聽媒體。國民體育季刊,第19卷第2期,頁58-63。高敬文(民88),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國民體能檢測實務手冊(民87),體能的定義與分類。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張永賢(民87),國小學童參與運動內在動機之探討。台灣省學校體育,第7卷第4號,頁34-39。
張宏亮(民83),樂趣化體育教學。台灣省學校體育,第4卷第1號19期,頁14-20。
張秀蓉(民73),兒童時期的運動構成一個人一生的身體。國民體育季刊,13卷,3期,頁49-57。張秋煉(民90),台北市石牌國小體育課教學對健康體適能影響之探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霄亭(民79),視聽媒體在體育教學上之運用。國民體育季刊,第19卷第2期,頁50-57。教育部(民88),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劃(333計劃)。國民體育季刊,28卷1期,147-157。
教育部(民91),學校體育發展中程計畫。91年12月5日,台(九一)體字第九一一八七三九九號。
教育部(民92)。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民73),體育大辭典,頁260。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莊美鈴、許義雄(民82),樂趣化體育教材彙編。師大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台灣省教育廳印行。
莊美鈴主編(民86),樂趣化體育教材彙編(二)。台北市:師大體育系。
許義雄(民81),樂趣化體育教學。台灣省學校體育,第2卷第1期,頁4-5。
許義雄(民83),體育教學應重視動作發展程序。台灣省學校體育,第4卷第6期,頁4-5。
許義雄(民92),遊戲是體育的種子。學校體育雙月刊,74期13卷第1號,頁114-128。許義雄譯(民86),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台北:國立編譯館主譯,麥格羅.希爾印行。
陳五洲(民83),多媒體科技在體育教學上的應用。國民體育季刊,23卷3期,頁103-109。陳克宗(民89),如何提昇小學生體適能。學校體育雙月刊,第10卷第4號,頁40-47。陳坤立(民92),運用低成本互動裝置於多模式人機介面之研發與探討。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陳冠旭、劉從國(民90),樂趣化課程教學實務-以射箭課為例。大專體育,第57期,頁7-15。陳顯宗(民87),適合國小學生的休閒運動。國民體育季刊,第27卷第3期,頁4-8。曾瑞成(民85),中小學推展樂趣化體育教學策略之探討。台灣省學校體育,第6卷4號,頁7-14。
曾瑞成(民86),樂趣因素在體育教學上之省思。中華體育,第11卷第2期,頁16-21。黃金柱(民90),體適能教育實施的指導原理。研習資訊,第18卷第4期,頁7-13。黃清雲(民81),互動式科技與體育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3卷第3期,頁65-74。黃清雲(民83),互動式多媒體的功能及其應用-以體育教學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第16期,頁21-26。黃清雲(民88),新科技在體育之應用-理論與實際。教學科技與媒體,46期,頁2-12。黃清雲(民89),建構取向的合作學習環境在體育教學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0-2413-H-415-003。
楊志顯(民88),樂趣化體育教學內涵認知量表之編製研究。大專體育學刊,第1卷第2期,頁73-85。詹彩琴(民90),落實學生體適能護照之有效策略。學校體育雙月刊,第11 卷第1期,頁38-41。廖啟邑(民91),透過視訊影像取得人體動作資訊。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廖嘉洋(民92)動機心理學在國小體育教學上的應用。學校體育雙月刊,第 74期第13卷第1號,頁20-23。劉一民(民80),運動哲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劉先翔(民85),國小學童的體適能活動。台灣省學校體育。第6卷第6號,頁20-26。
潘淑滿(民9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志鵬(民91),國民小學體育教學新契機。上網日期:92年8月11日,取自:http://payne.loxa.edu.tw/sport2001/index.htm
蔡貞雄(民78),國小體育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貞雄(民92),體育的理念,第二版。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盧俊宏(民83)。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盧焰章(民81),國小兒童的體能教育。師友月刊,296期,頁21-24。謝錦城(民87),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第27卷第2期,頁20-32。闕月清(民88),創意的體適能活動。團隊動能,頁55-59,張少熙主編。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MIT AI Lab: http://www.ai.mit.edu
MIT Media Lab (Responsive Environments Group):http://www.media.mit.edu/resenv/
PlayStation.com : http://uk.playstation.com/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9CC/
教育部體適能網站:http://www.fitnes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