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Babbie, E. (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tice od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李美華等譯)。台北:桂冠出版社。(原作1998出版)。
Johnson, J.E., Christie, J.F., & Yawkey, T.D. (2000) 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郭靜晃 譯)。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Steven Owen著,陳淑惠譯(民86)。〈來玩好玩的線上遊戲吧〉,《.net網路生活》,第15期。
孔令芳(民86),〈角色扮演遊戲新手上路篇〉,《電腦玩家》,第71期。
江姿慧(民88)。使用者參與虛擬社群之行為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朱學恆(民90)。電玩職業之路,路西法地獄。網頁瀏覽時間:民國92年12月12日。http://www.lucifer.hoolan.org/paper/dipps/dipps026.htm。
沈吉育(民86)。全球資訊網上的多人情境學習遊戲,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恩東(民87)。〈國內外網路遊戲型態與相關服務探討〉,《教學科技育與媒體》,第37期。
李廣宇(民92)。網路遊戲培養職業玩家,運營商參與才能作大。通信資訊報,92年11月2日。
李坤(民91)。人力資源主管影響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縣:桂冠出版社。
吳怡儒(民87)。幼稚園戶外遊戲活動實施現況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旭專(民89)。臺北市國小兒童遊戲與優良遊戲場規晝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生傳(民85)。《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子凱(民91)。線上遊戲「天堂」之使用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正安(民91)。線上與遊戲機族群比較:花在電玩的時間差異,東方線上iSURVEY。網頁瀏覽時間:網頁瀏覽時間:民國92年12月12日。http://www.isurvey.com.tw/servlet/isurvey.consumer_content?ConsNo=2029
金政奐(民90)。韓國網路遊戲市場與產業現況分析。台北:資策會市場情報調查中心。
周榮(民87)。電腦角色扮演遊戲中的神話原型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幼惠主編(民8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侯蓉蘭(民92) ,角色扮演的網路遊戲對少年自我認同的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陳慶峰(民90)。從心流(flow)理論探討線上遊戲參與者之網路使用行為,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孫孟維(民91)。線上遊戲專題五:線上遊戲玩家如何被”黏”在遊戲中?東方線上iSURVEY。網頁瀏覽時間:網頁瀏覽時間:民國92年12月12日。http://www.isurvey.com.tw/servlet/isurvey.consumer_content?ConsNo=1424
許晉龍(民88)。虛擬社群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瓊予(民90)。台灣遊戲產業發展現況與趨勢,台灣遊戲軟體產業商機及投資策略。台灣遊戲軟體產業商機及投資策略研討會,台北。
張欣戊(民78)。《發展心理學》,空大。
張春興(民83)。《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仕達(民86)。〈網路遊戲的歷史探索及演進〉,《Hope Net:光碟月刊》,第39期。張紹勳(民91)。《研究方法》。台北:滄海書局。
章淑婷(民81)。〈兒童情緒發展之探討〉,《幼兒教育學報》,第1期。徐宗國譯(民86)。《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原著Strauss, A.,&Corbin, J.(1990).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London:Sage Publications, Ink.)
陳卓君(民91a)。遊戲產品生命週期縮短,產業進入微利階段。IThome電腦報,2002年11月17日。
陳卓君(民91b)。華義國際推出「時空戰場」,不惜以重金挖走「天堂」玩家。IThome電腦報,2002年3月21日。
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民92)。〈2003年我國遊戲產業回顧與展望〉。2003年11月27日。
游政達(民92)。應用焦點團體探討使用者需求脈絡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國際數據資訊有限公司(民92)。亞太地區線上遊戲報告顯示:台灣市佔率僅次韓國。2003年5月19日。網址:http://www.idc.com.tw/Press/03_0519.htm。檢索日期:2003年9月10日
湯志民(民86)。〈遊戲是玩牌〉,《教育研究雙月刊》,第58期。
曾懷瑩(民90)。MUD研究初探: 多元方法探討「龍域傳奇」中的虛擬社區,使用與滿足,以及使用者的虛擬化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葉明璋(民86)。〈永無止盡的冒險:角色扮演遊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電腦玩家》,第71期。
黃瑞琴(民80)。《質的研究》。臺北市:心理。
黃翔祺(民92)。由台灣網路世代消費者行為看未來無線遊戲發展模式--線上遊戲的下一章。台北: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
黃俊德(民92)。學生網哪去,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網站。網址:http://www.insightxplorer.com/epaper/epaper_s.html。檢索日期:2003年9月10日
董家豪(民90)。網路使用者參與網路遊戲行為之研究,南華大學資訊館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路人k(民90)。〈美國、南韓、日本都能!只有台灣無能?網路遊戲商機滾滾,台灣如何分杯羹?〉,《資訊與電腦》,第257期。
劉英茂(民68)。《基本心理歷程》。台北:大洋。
劉效騫(民76)。兒童遊戲新論。臺北市:臺灣書店。
蔡淑苓(民82)。〈遊戲理論與應用〉。《台南家專學報》。第12期。
齊學平(民91)。網路遊戲消費者行為之研究。2002第三屆產業資訊管理學術暨新興科技實務研討會,台北。
潘玉華(民92)。電子遊戲專家與生手之表現差異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昭明(民86)。《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
蕃薯藤數位科技(民91)。蕃薯藤「2002年台灣網路使用調查」。網址: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2/index.html。檢索日期:2003年9月10日
賴柏偉(民91),虛擬社群:一個想像共同體的形成─以線上角色扮演遊戲《網路創世紀》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薛世杰(民90)。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蘇芬媛(民85)。網路虛擬社區的形成:MUD之初探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翟本瑞(民90)。《網路文化》,台北:揚智。
翟本瑞(民91)。《連線文化》,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社會所。
二、英文文獻
Adams, E. (2000). The Designer''s Notebook: Casual versus Core, Gamasutra.
Badcoe, I. (2000). The computer game industry: Current State of Play. Virtual Reality, 5,(4).
Bartle, R. (1996). Hearts, clubs, diamonds, spades: Players who suit MUDs. Journal of MUD Research, 1. 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Bateson, G. (1955). 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 Psychiatric Research Reports.
Crawford, C. (1982). The Art of Computer Game Design,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Retrieved April 2, 2003, from
http://www.vancouver.wsu.edu/fac/peabody/game-book/Coverpage.html
Fisher, R. and Price, L. (199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ocial Context of Early Adoption Behaviour,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 (3).
France Teleco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2003). Play the game!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rd.francetelecom.com/en/technologies/ddm200301/index1.php
Garvey, C. (1977). Play。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p, B. and Adams, E (2002). From Casual to Core: A Statistical Mechanism for Studying Gamer Dedication. Gamasutra。
Jarett, A. and Estanislao, J. (2002). IGDA Online Games White Paper Full Version, International Game Developers Association. Retrieved October 11, 200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igda.org/online_report.
Kim, S. (2001), Designing Web Games that Make Business Sense, 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 2001 Proceedings, San Francisco: 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
Leslie, J.(1999). Mudroom. In V. J. Vitanza(Ed.), Cyberreader(2nd ed.,pp.406-4147).Needham heights, MA:Viacom.no.2, 1996.
Maslow, A.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 Harper and Row.
Mulligan, J. and Patrovsky, B. (2003). Developing Online Games: An Insider''s Guide. New Riders.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New York:Norton。
Rheingold, H (1993).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Mass.: Addison-Wesley.
Rieber, L.P.(1996). Seriously considering play: Desig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based on the blending of micro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4,(2).
Rogers(1962). Toward a theory of creativity. In H. H. Anderson(1959)(Ed.
). Creativity and its Cultivation. New York:Harper & Row.
Ryan, J.(1995). A uses and gratification study of the internet social interaction site LambdaMOO: alking with DINOS, Ball State University, Thesis for Master Degree..
Sutton-Smith, B. (1979). Play and learning。New York: Gardner Press。
Vygotsky, L.S. (1976). Play and its role i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hild. In J.S. Bruner, A. Jolly, & K. Sylva (Eds.), Play: Its role 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NY: 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