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 中文部分
王惠玲(1993)〈勞工福利與勞動條件〉,《產業環境變動下之人力資源規劃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山大學。
王麗容(1992)〈企業福利與人力資源管理〉,《提昇工作品質與企業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王麗容(1995)〈企業福利的雙元性格和其組織性功能〉,《勞工行政》第82期,3-13。立法院(2002)《第五屆第二會期第七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提案人沈富雄》,台北。
立法院(2003)《第五屆第二會期第十七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提案人高明見等》,台北。
行政院主計處(2004)《2003年台灣地區受雇員工動向調查統計》,台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88)《職工福利金條例研修背景資料》,台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2)《勞工福利促進法草案研擬之研究》,台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8)《事業單位推行勞工福利概況調查報告》,台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9)《勞工福利法規與解釋令彙編》,台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1)《勞工福利概況調查》,台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2)《沈富雄委員修正「職工福利金條例第二條條文草案」對公營事業單位提撥職工福利金影響分析表》,台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2)《民營事業單位職工福利金提撥情形表》,台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5)《勞動統計月報》,台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3)《職工福利金條例研修小組第一次會議紀錄》,台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3)《職工福利金條例研修小組第二次會議紀錄》,台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3)《職工福利金條例研修小組第三次會議紀錄》,台北。
李易駿(1993a )〈美國的企業福利發展〉,《美國月刊》,8(5),104-114。李易駿(1993b)〈我國的企業福利〉,《勞工行政》,65,16-20。李易駿〈社會福利中的企業福利-台灣地區企業福利的檢證與未來發展〉,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誠、辛炳隆、張清溪、王素彎,1996 ,〈我國勞動基準法、職工福利與失業保險〉,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吳明儒(1989)〈台灣勞工福利的理論分析-兼論勞工福利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與功能〉,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明儒(1998)〈從台灣中小企業結構限制探討勞工福利之發展〉,《勞資關係月刊》,16(12),20-38。林顯宗(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勞工福利政策-以日本為例〉,《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勞工福利與就業安全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國際就業安全協會中華民國總會、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29-37。
林宏仲(1988)〈台灣北部地區製造業員工福利實施狀況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施教裕(1995)〈勞工福利措施之規劃〉,加強推動職工福利宣導會論文,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財團法人勞工合作關係基金會。
徐育珠、黃仁德(1992)《台灣地區跨國公司企業福利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徐育珠、黃仁德(1996)〈企業員工福利與社會安全〉,《政大學報》,72 ,81-107。
黃柏舟(1974)〈從我國職工福利金制度論我國勞工福利指標之建立〉,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英忠(2003)《職工福利金制度之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張天開(1989)《勞工福利立法可行性研究》,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湯京平(1999)〈鄰避性環境衝突管理的制度與策略-以理性選擇與交易成本理論分析六輕建廠及拜耳投資案〉,《政治科學論叢》,10,353-382。詹火生(1991)〈工業先進國家的勞工福利〉,《勞工行政》,40,16-27。詹火生(1992)《主要國家勞工福利制度之研究》,勞工行政委託研究叢書11,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蔡佳燕(1996)〈我國職工福利政策執行之研究—以政策執行理論與企業組織回應策略的角度探討〉,台北: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文輝、吳明儒(1996)〈從社會安全制度的建立看我國未來勞工福利之規劃〉,《現階段勞動者福利趨勢與規畫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
二、 英文部分
Eccleston.B.(1989) State and Society in post-War Japan , Cambridge:Polity Press.
Kamerman & Kahn(1987) The Responsive Workplac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noke,David,(1994)“Cui Bono ? Employee Benefit Packag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37(7), 963-978。
Keeler,J.T.S.(1995) Opening theWindor for Reform:Mandates,Crises,and Extraordinary Policy Making,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5(4),433-486.
Root,L.S.(1985) “Employee Benefits and Social Welfare:Complement and Conflict,”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Sxience,479,101incomplete pages.
Nakane,C.(1990)Tokugawa Society,in C.Nakane and S.Qishi(eds.),The Social and Economic Antecedents of Modern Japan (Tokyo: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pp.278-285.
三、 日文部分
大山博(1992)〈雇用慣行の變化と企業福利〉,載於秋田成就編著,《日本の雇用慣行の變化と法》,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29。
伊藤健市(1992),企業福祉論-20世紀初頭生成期分析》,京都:ミネルワア書房。
安井二郎,1974)〈福利厚生の課題と問題點&評論〉,載於《變革期の經營勞動問題》,經營勞動研究雙書(東京:中央經濟社),129-162。
西久保浩二,1995)〈轉換期を迎えゐ日本型企業福利厚生〉,《日本勞動研究雜誌》,429,14-25。
國式輝久(1991)〈從業員給付をめぐゐアメリカの問題狀況〉,《季計刊勞動法》,159,117-130。
藤田至孝(1993)〈企業內福利制度に關する國際比較〉,《勞動時報通卷》,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