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3: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玉玲
研究生(外文):Yu- Ling Hsieh
論文名稱:宋濂的道學與文論
指導教授:劉文起劉文起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03
中文關鍵詞:明代文學宋濂道學文論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8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宋濂(1310-1381)被譽為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其前半生(以四十九歲為分野)在元朝渡過,五十歲正式仕明,宋濂經歷這種世變的過程,其詩文大多脫去元末纖穠浮豔之習,對當代文風影響甚夥。在學術的演進過程中,就狹義層面而言,如從思想與文學層次觀之,「變」可說是一種直線對應式的完成,即上有所承到下開新局,其中亦有橫向的變與不變之間標準的衡量。若從廣義層面來看,朝代的更迭是「變」,在歷史與時間的座標上,可視為影響價值觀轉化的重要推手,同時亦可作為文化層面的一種檢視,尤其是知識分子如何看待政治變局,進而反省世情變遷對個人主體安身立命分際之掌握與影響,宋濂身處在元明易代之際這種特殊的世變時空環境背景,因此知識分子的生命體驗與傳統文化價值,在其中產生的互動,就顯得格外有意義。本篇論文以宋濂為研究對象,並以《宋濂全集》與相關宋濂作品為研究範圍,以「道學」和「文論」為兩個重要的軸心,歷代學者對此「文」與「道」之間的互社關係有相當多的討論,在此範疇中,本文的研究重心試圖透過對宋濂道學思想的釐清與文學理路的梳理,證明宋濂在其屢言不朽之文背後價值觀「道」的確立,同時文章意義與價值不僅僅屬於文學層次的論述,更是立身處世的標準,因而吾等可進以深究其中曲折深處的思想轉折與變化。雖然釵h文學史對明代初期的文章發展評價不高,然筆者以為,對於被視為足以轉變當代學術風氣的指標型學者而言,給予適當詳實的評價與定位,有其必要性,明初的宋濂即是如此。因此本篇論文首先從敘述釐析宋濂的生平事蹟,以及其與元末明初之際師友互動的情況、時代環境對其所造成的影響為出發,進而探究宋濂的道學思想特質與浙東學術發展的關係與脈絡,希望藉此尋得宋濂思想的特質,並作為探究他文學理路發展的根據。其次是探討宋濂文論的內涵架構與法則,並透過宋濂個人對詩文作品鑑賞的態度和法則,檢視宋濂的道學如何影響其文論的建立,同時透過分析宋濂的詩文作品,試圖驗證其理論,若合乎道才取之為用,將如何落實在實際的創作層面上,道學與文學究竟如何交流,試圖給予宋濂在思想與文學的互動層面上,找尋一個較為適切的位置。
宋濂的道學與文論目次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旨趣 1 第二節、文獻探討 4 一、前人對宋濂的評論 5 (一)、對宋濂生平行事的評論 5 (二)、對宋濂文章學術的評論 10 (三)、對宋濂是否佞佛的討論 18 二、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 20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方法 26第二章 宋濂的生平事蹟 33 第一節 生平傳略 33 一、家世生平 33 附表一:宋濂世系圖 37 二、時代環境 38 附表二:《元史‧列女傳》中之殉節烈婦舉隅 46 第二節 學術淵源與治學態度 47 一、轉益多師 48 (一)、師事於聞人夢吉 48 (二)、受業於吳萊 50 (三)、從學於柳貫、黃溍 52 (四)、其他 57 二、浙東先哲之濡染 59 三、學友相互砥志勵學 61 四、參取六藝而知類通方 62 第三節 仕隱抉擇 67 一、宋濂對士人出處抉擇的原則 68 二、宋濂對士人出處抉擇的要件 76 三、宋濂對士人面對人生的多元選擇 81第三章 宋濂道學思想析論 86 第一節 天道與人道的省思 89 一、自然的天道觀 90 (一)、道之自然無為 90 (二)、萬物的生成化育 92 (三)、效法自然以弘道 96 二、心的作用與價值 99 (一)、心是萬理之原、至虛至靈 100 (二)、吾心與天地同大 102 (三)、對心性觀念的發揮 105 三、天人關係 112 (一)、宋濂的天人觀 113 (二)、對祿命的看法 118 第二節 理想人格的建構與追尋 122 一、對「道統」的簡擇與體悟 122 (一)、道統與學統 123 (二)、道統與治統 131 二、「理想人格」的範型及成聖之途徑 135 第三節 經史意識的審視 145 一、宋濂的經史思維 146 (一)、六經皆心學 146 (二)、經史不二 150 二、宋濂的史學表現 152 第四節 對釋道的取捨 155 一、出入釋教,以儒為本 157 (一)、儒釋一貫 158 (二)、援佛入儒的明心識心之法 163 (三)、宋濂對佛教的相關論點 166 二、調和儒道,相互為用 170 (一)、對道家、道教觀念的會通 171 (二)、對道家、道教取捨的準則 173第四章 宋濂文論的內涵架構與法則 176 第一節 宋濂文論闡示的文道規律 180 一、「文」的辨析 181 (一)、「文」的定義與範疇 181 (二)、文的價值作用 187 二、文學本源―明道與宗經 190 第二節 氣文互為表裡的文論旨趣 200 一、從養氣到文氣—氣與文的貫通 200 二、隨人著形,氣充言雄—人格與文格的聯繫 205 三、從山林到臺閣―環境對文氣的影響 211 第三節 文章創作之法則 219 一、五經為本,史漢為波瀾 219 二、師古必師心 220 三、文主通變 227第五章 宋濂文論之具體表現 231 第一節 詩文鑑賞的態度與方法 232 一、鑑賞的態度 232 二、品評的標準與方法 235 (一)、明道宗經與知人論世的深化 235 (二)、「五美云備」的品評方式 236 第二節 對漢代以來的詩文評騭 246 一、以宋文為尊 246 二、詩宗盛唐,尚風雅比興之美 255 第三節 宋濂的詩文成就 262 一、宋濂的散文特色 262 二、宋濂的詩歌特色 267第六章 結論 273附錄:宋濂作品繫年簡表 281參考書目 297
一、古籍專書(明)宋濂:《文憲集》,四庫全書本,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明)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四部備要本,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明)宋濂:《宋學士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明)宋濂:《宋學士續文粹》,明建文辛巳(三年,1401)浦陽鄭氏義門書塾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明)宋濂:《宋學士全集》,金華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羅月霞主編:《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宋)朱熹編:《二程遺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宋)呂祖謙:《古文關鍵》,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宋)陸游:《陸游集》,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元)吳萊:《淵頴集》,金華叢書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元)吳萊:《淵頴吳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元)柳貫:《柳待制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元)麥鴃G《白雲集》,金華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元)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元)黃溍:《黃文獻公集》,金華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元)歐陽玄:《圭齋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元)戴良:《九靈山房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7年。(元)蘇天爵編:《元文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元)蘇天爵:《元朝明臣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明)方孝孺:《遜志齋集》,寧波:寧波出版社點校本,2000年。(明)王禕:《王忠文公集》,金華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明)王懋德等修,陸鳳儀等編:《金華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明)申時行等修:《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明)李贄:《續藏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明)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明)楊維楨:《鐵崖先生古樂府》,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明)楊維楨著/鄒志方點校:《楊維楨詩集》,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明)葉子奇:《草木子》卷四,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湖北第3次印刷。(明)劉基:《誠意伯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明)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二次印刷。(明)鄭栢:《金華賢達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明)蘇伯衡:《蘇平仲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明)顧起綸:《國雅品》,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清)毛先舒:《潠書》卷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清)王崇炳編:《金華文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清)王崇炳編:《金華徵獻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清)王梓材、馮雲濠輯:《稿本宋元學案補遺》,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清)王鳴盛:《王鳴盛讀書筆記十七種(三)‧蛾術篇卷八十》,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清)邵長蘅:《邵青門全集》(叢書集成三編),台北縣:藝文印書館。(清)查繼佐:《罪惟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清)紀昀編纂:《四庫全書總目》,台北縣:藝文印書館,1989年6版。(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6年。(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清)龍文彬撰:《明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北京第3次印刷。(清)薛熙纂/何潔輯:《明文在》,台北:京華出版社,1967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年3月。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二、近人專著〔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編/史衛民等譯:《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牟復禮等編/張書生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方介:《韓柳比較研究―思想、文學主張與古文風格之析論》,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頁292。方勇:《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王次澄:《宋元逸民詩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王春南、趙映林著:《宋濂、方孝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次印刷。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先秦兩漢文學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王徳毅、李榮村、潘柏澄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王徳毅等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王義良:《章實齋以史統文的文論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公司,1995年。包根第:《元詩研究》,台北:幼獅文化,1978年田兆元:《神話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向燕南:《中國史學思想通史―明代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成復旺:《文境與哲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安贊淳:《明代理學家文學理論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朱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77年,頁124。朱維錚:《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版。朱榮智:《元代文學批評之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朱榮智:《文氣論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何炳松:《浙東學派溯源》,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余英時等:《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余虹:《中國文論與西方詩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吳智雄:《西漢前期經學思想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吳興明:《中國傳統文論的知識譜系》,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吳晗:《吳晗史學論著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80年臺15版。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李麗華:《劉基及其文學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李凱:《儒家原典與中國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杜道明:《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考論》,學苑出版社。2003年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汪栢年:《元明之際江南的隱逸士人》,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周光慶:《中國讀書人的理想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周勛初:《中國文學批評小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查洪德、李軍:《元代文學文獻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范宜如:《明代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食貨月刊編輯委員會主編:《陶希聖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食貨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唐惠美:《元明之際士人出處之研究—以宋濂為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孫小力:《楊維楨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徐中玉、郭豫適:《古代文學理論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徐梓:《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桂栖鵬:《元代進士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馬行誼:《鹵讀滬蛢z道德價值體系》,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張吉良:《中國古典道學與名學》,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張健:《明清文學批評》,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張健:《文學評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張高評:《黃梨洲及其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野伀荂G《北山學派文道合一發展脈絡之研究》,成奶j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5年。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陳方濟:《宋濂之生平及其寓言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陳田:《明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陳良運:《周易與中國文學》,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陳寅恪:《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陳清泉等:《中國史學家評傳》,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陳志信:《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陶秋英編選/虞行校訂:《宋金元文論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章炳麟:《國故論衡‧文學總略》,參見《中國歷代文論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頁303-304。程會昌編纂:《文論要詮》,民國叢書第一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童慶炳、謝世涯、郭淑雲:《現代學術視野中的中華古代文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黃卓越:《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黃明理:《范氏義莊與范仲淹—關於范仲淹的儒學史地位的討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黃保眞、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著:《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時期》,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黃冕堂、劉鋒:《朱元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楊建波:《道教文學史論稿》,武漢:武漢出版社,2001年。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3年。葉啟政:《社會、文化和知識份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再版。葉含秋:《宋濂年譜》,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葛榮晉主編:《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葛榮晉:《中國實學文化導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管敏義主編:《浙東學術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3年。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従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趙景深:《中國文學史新編》,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劉大杰:《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鄭克晟:《明代政爭探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鄭家棟:《斷裂中的傳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蕭啟慶:《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1994年。蕭啟慶:《元朝史新論》,台北:允晨文化,1999年。錢伯城、魏同賢、馬樟根主編:《全明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錢基博:《明代文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台二版),1999年。錢穆:《中國史學論文選集》(二),台北:台灣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三版。熊禮匯:《明清散文流派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9年再版。韓經太:《理學文化與文學思潮》,中華書局,1997年顏瑞芳:《劉基、宋濂寓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簡恩定:《中國文學復古風氣探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羅宗強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關長龍:《兩宋道學命運的歷史考察》,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龔顯宗:《明初越派文學批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龔顯宗:《明清文學研究論集》,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6年。三、期刊論文(日)安部建夫:〈元代的知識份子和科舉〉,收入劉俊夫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五),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636-678。(日)檀上寬著/胡其德譯:〈義門鄭氏與元末社會(上下)〉,世界華學季刊4:2、4:3,1983年,頁55-69、頁67-74。(日)檀上寬著/魏常海、張希青譯:〈明王朝成立期的軌跡—洪武朝的疑獄事件與京師問題〉,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宋元明清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頁329-368。丁崑健:〈從仕宦途徑看元代的游士之風〉,收入《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頁635-653。王利民:〈朱熹詩文的文道一本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2:1,2002年,頁104-109。牛建強:〈明初《大明日曆》與《皇明寶訓》的纂修〉,《史學史研究》2000:1,2000年,頁67-70。向燕南:〈史學與明初政治〉,《浙江學刊》2002:2,2002年,頁160-164。朱仲玉:〈宋濂與王禕的史學成就〉,《史學史研究》1983:4,頁41-48。吳志達:〈論明前期文學升降盛衰原因〉,《武漢大學學報》1988:5,1988年,頁250-257。宋晞:〈南宋浙東的史學〉,《宋史研究集》14,1983年,頁9-52。李道進:〈宋濂的佛教觀〉,《浙江學刊》1995:2=92,1995年,頁85-88杜貴晨:〈明詩略論〉,《中國文學研究》(三),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頁189-210。沙似雪:〈略論宋濂的理學思想和文學主張〉,《明史研究》4,1994年,頁137-139。林正根:〈論明太祖的心態與它皒s體的覆滅〉,《江漢論壇》1992:12,頁53-60。林湘華:〈前「江西詩派」詩論中「道」「文」關係的發展〉,《中國古典文學研究》9,2003年,頁147-172。邱樹森:〈元代河患與賈魯治河〉,《元史論叢》3,1986年,頁155-171。查洪德:〈文道離合與元代文學思潮〉,《晉陽學刊》2000:5,2000年,頁53-59。查洪德:〈郝經的學術與文藝〉,《文學遺產》6,1997年,頁53-64。唐勃:〈傳統中國社會知識份子的角色〉,《銘傳學刊》11,2001年,頁129-144。孫克寬:〈元代北方之儒〉,《孔孟學報》8,1964年,頁125-144。孫克寬:〈元代金華之學術評〉,《幼獅學誌》8:4,1969年,頁1-33。孫克寬:〈元代金華文人方鳳與柳貫〉,《中華復興月刊》3:4:25,1970年,頁83-108。孫克寬:〈儒雅雍容之黃溍〉,《圖書館學報》11,頁81-107。孫蓉蓉:〈「文原於道」與「文以載道」〉,《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9年5月15、16日,頁71-84。孫學堂:〈從台閣派到復古派〉,《陜西師範大學學報》31:4,2002年,頁63-69。孫書磊:〈從矯枉過正到自我修正─明代文論中的一個特異現象〉,《江西師範大學學報》30:1,1997年,頁40-44。徐秉愉:〈以文字自立─元代金華文士吳萊〉,收入《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台大歷史系,1996年,頁129-147。馮友蘭:〈略論道學的特點、名稱和性質〉,《社會科學戰線》1982:3,1982年。高志忠:〈學者之文重在於用─宋濂和他的散文〉,《北方論叢》1994:2=124,1994年,頁52-57。索寶祥:〈論宋濂的頌聖文學〉,《文學遺產》3,2001年,頁96-105。郜積意:〈漢代隱逸與經學〉,《漢學研究》20:1,2002年,頁27-54。常建華:〈宋濂佚文《楊氏家乘序》及其價值〉,《天津師大學報》2000:1,2000年,頁47-49。張仲謀:〈論宋濂的文論與散文創作〉,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2,頁64-68。張須:〈宋元明清文論〉收入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第二次印刷,頁1327-1334。張滌雲:〈論宋濂的詩學理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36:5,1997年,頁59-65。張學忠:〈論宋濂詩中的人物形象〉,《西安聯合大學學報》5:1=14,2002年,頁59-61。莫礪鋒:〈論朱熹的文學理論〉,《國學研究》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255-280。釵u泯:〈元代江南世人的社會網路―以金華黃溍為例〉,收入《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頁655-679。麥o:〈論理學規範下的明初文風〉,《漳州師院學報》3,1999年,頁1-5。郭英德:〈元明文學史觀散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5:3=129,1995年,頁16-24。郭預衡:〈朱元璋之為君與宋濂之為文〉,《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6:3=135,1996年,頁91-97。陳高華:〈《元史》纂修考〉,《歷史研究》1990:4,頁115-129。陳寒鳴:〈論王禕的儒學思想〉,《孔子研究》1994:3=35,1994年,頁77-83。陳寒鳴:〈簡論宋濂思想的特色〉,《孔子研究》1993:3=31,1993年,頁92-97。陳葛滿:〈宋濂簡譜〉,《浙江師大學報》1994:2、1994:5,1994年,頁45-50、62;頁79-83。陳學霖:〈徐一夔死刑辨誣兼論明初文字獄史料〉,《中國學人》6,1977年,頁85-96。陳寶良:〈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浙江學刊》2002:2,2002年,頁153-159。章培恒:〈明代的文學與哲學〉,《復旦學報》1989:1,1989年,頁1-9。勞延煊:〈元明之際詩中的評論〉,收入《陶希聖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食貨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頁145-163。黃兆強:〈《元史》纂修若干問題辨析〉,《東吳歷史學報》1,1995年,頁153-180。董家遵:〈歷代節烈婦女的統計〉,收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9年再版,頁111-117。董國炎:〈明代理學與文學思想〉,《山西大學學報》,1995:3,1995年,頁24-29。詹長皓:〈試論明初大儒宋濂之死〉,《明史研究專刊》5,1982年,頁299-309。詹海雲:〈論全祖望的文學成就〉,《第五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97年,頁307-329。劉文起:〈宋濂對《老子》之認知〉,台北:世新大學中文系第十四次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年6月9日。劉汝錫:〈宋濂的政治思想〉,《思與言》17:2,1979年,頁179-187。劉紀曜:〈仕與隱―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兩極〉,收入黃俊傑主編:《理想與現實―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第六次印行,頁289-343。劉祥光:〈從徽州文人的隱與仕看元末明初的忠節與隱逸〉,《宋史研究集》32,2002年,頁527-576。潘立勇:〈朱熹對文道觀的本體論發展及其內在矛盾〉,《學術月刊》2001:5,頁48-56。鄭克晟:〈元末的江南士人與社會〉,《南開史學》1989:1,1989年,頁18-35。鄭毓瑜:〈文學典律與文化論述-中古文論中的兩種「原道」觀〉,《漢學研究》18:2,2000年。蕭啓慶:〈元朝南人進士分佈與近世區域人才昇沉〉,收入《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頁571-615。賴松偉:〈從和陶詩文看元、明間儒生之仕隱觀念〉,《明清史集刊》2,1986-1988,頁1-30。錢穆:〈論春秋時代人之道德精神〉,《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再版,頁191-239。謝大寧:〈儒隱與道隱〉,《國立中正大學學報》3:1,頁121-147。謝其祥:〈論宋濂人物傳記的特色〉,《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997:2,頁37-41。魏青:〈宋濂《杜詩舉隅序》一識〉,《社會科學輯刊》2002:4=141,2002年,頁167-168。龐乃明:〈明初儒學教官之選任〉,《信陽師範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1,2001年1月,頁102-106。羅冬陽:〈中國古代的極權主義―明初政治分析〉,《明史研究專刊》12,1998年,頁113-138。羅仲輝:〈明初史館與《元史》的修纂〉,《中國史研究》1992:1,頁145-153。羅東陽:〈中國古代的極權主義-明初政治分析〉,《明史研究專刊》12,頁113-138龔顯宗:〈宋濂與佛教〉,《正觀雜誌》1,1997年,頁45-67。龔顯宗:〈宋濂與道教〉,《道教學探索》6,頁396-4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臧國仁、鍾蔚文(1997)。〈框架概念與公共關係策略-有關運用媒介框架的探析〉,《廣告學研究》,9:99-130。
2. 黃惠萍(2003)。〈媒介框架之預設判準效應與閱聽人的政策評估-以核四案為例〉,《新聞學研究》,77:68-73。
3. 黃惠萍(2003)。〈媒介框架之預設判準效應與閱聽人的政策評估-以核四案為例〉,《新聞學研究》,77:68-73。
4. 徐美苓(1999)。〈愛滋病報導的議題與消息來源設定〉,《新聞學研究》,58:171-199。
5. 徐美苓(1999)。〈愛滋病報導的議題與消息來源設定〉,《新聞學研究》,58:171-199。
6. 臧國仁、鍾蔚文(1997)。〈框架概念與公共關係策略-有關運用媒介框架的探析〉,《廣告學研究》,9:99-130。
7. 蔡美瑛(1995)。〈議題設定理論之發展-從領域遷徙、理論延展到理論整合〉,《新聞學研究》,50:97-124。
8. 蔡美瑛(1995)。〈議題設定理論之發展-從領域遷徙、理論延展到理論整合〉,《新聞學研究》,50:97-124。
9. 何佩芬(2006/3)。〈「環保車」三部曲〉,《能源報導》,經濟部,11-13。
10. 何佩芬(2006/3)。〈「環保車」三部曲〉,《能源報導》,經濟部,11-13。
11. 張四立(2005/1)。〈分散油源與能源供應安全〉,《能源報導》,經濟部,32-34。
12. 張四立(2005/1)。〈分散油源與能源供應安全〉,《能源報導》,經濟部,32-34。
13. 許世盟(2006/3)。〈後京都時代的能源契機〉,《能源報導》,經濟部,14-16。
14. 許世盟(2006/3)。〈後京都時代的能源契機〉,《能源報導》,經濟部,14-16。
15. 蕭再安(2006/3)。〈綠色運輸我國可因應之策略〉,《能源報導》,經濟部,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