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依出版年代排列)
一、專書:
(一)小說文本
林黛嫚:〈並蒂蓮〉,阿盛編,《新台北人》,台北:希代,1988。
李慧敏:〈開刀〉,收於《小說潮:聯合報第十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89。
顧肇森:〈去年的月亮〉,《月升的聲音》,台北:圓神,1989。
天官賜:〈青青的禮物〉,希代編輯群,《九種不同的女人》,台北:希代,1990。
陳燁:〈彩虹紋身〉,《孤獨和年輕總是睡在同一張床上》,台北:聯經,1990。
林裕翼:〈白雪公主〉,收於《小說潮:聯合報第13屆小說獎品集》,台北:聯經,1992。
王文華:〈瑪莉蘭〉,《寂寞芳心俱樂部》,台北:允晨,1991。
邱妙津:〈柏拉圖之髮〉,《鬼的狂歡》,台北:聯合文學,1991。
朱天心:〈春風蝴蝶之事〉,《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2。
梁寒衣:〈山茶花男子〉,《一個年輕的死》,台北:皇冠,1992。
林裕翼:〈湯姆男孩〉,《愛情生活》,台北:太雅,1992。
紀大偉:〈美人魚的喜劇〉,《感官世界》,1995。
紀大偉:〈憂鬱的赤道無風帶〉,《感官世界》,1995。
洪凌:〈記憶的故事〉,《肢解異獸》,台北:遠流,1995。
紀大偉:〈膜〉,《膜》,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
紀大偉:〈戰爭終了〉,《膜》,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
紀大偉:〈戰爭終了〉,《膜》,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
紀大偉:〈臍〉,《聯合文學》,第140期,1996。郝譽翔:〈洗〉,《聯合文學》,第145期1996。
陳燁:〈紅色沙漠〉,《難得有情》,台北:開心陽光,1997。
章緣〈大水之夜〉:《向時間下戰帖—聯合報文學獎1997卷》,台北,聯經,1997。
紀大偉:〈不在場證明〉,《聯合文學》,第149期,1997。
最矢:〈錯肩〉《G&L熱愛》第17期,1999。
章緣〈大水之夜〉:《向時間下戰帖—聯合報文學獎1997卷》,台北,聯經,1997。
朱詠嵐:〈天使情人〉,安克強編,《青春放歌:世紀末同志愛讀本1》,台北:熱愛,1999。
小子:〈故事二分之一〉,安克強編,《青春放歌:世紀末同志愛讀本1》,台北:熱愛,1999。
陳宛瑜:〈疤〉,安克強編,《青春放歌:世紀末同志愛讀本1》,台北:熱愛,1999。
瓊兒:〈激情〉,安克強編,《愛戀無悔》,台北:熱愛,1999。
理子:〈春子〉,安克強編,《愛戀無悔》,台北:熱愛,1999。
葉宜欣:〈遇見妳的回憶〉,安克強編,《愛戀無悔》,台北:熱愛,1999。
blue-sun:〈星期六之戀〉,《當孫悟空愛上唐三藏》,台北:新逸藝術,2000。
blue-sun:〈背叛〉,《當孫悟空愛上唐三藏》,台北:新逸藝術2000。
林怡翠:〈公主與公主的一千零一夜〉,《公主與公主的一千零一夜》,台北:麥田2001。
鍾文音:〈岸與岸〉(想你是這樣的) ,《過去》,台北:大田,2001。
陳雪:〈哭泣與耳語〉,《鬼手》,台北:麥田2003。
洪凌:《異端吸血鬼列傳》,台北:皇冠,1995。
陳雪:《惡女書》,台北:皇冠,1995。
陳雪:《夢遊1994》,台北:遠流,1996。
洪凌:《在玻璃懸崖上走索》,台北:雅音,1997。
陳雪:《愛上爵士樂女孩》,台北:探索,1998。
曹麗娟:《童女之舞》台北:大田,1998。
張亦絢:《壞掉時刻》台北:麥田,2001。
小喬:《夜太黑》,台北:集合,2002。
AD:(Aries Dog)《握手》,台北:集合,2002。
祐希:《愛上薇諾娜》,台北:集合,2002。
洪凌:《復返於世界的盡頭》,台北:麥田,2002。
祐希:《青蘋果與紅蘋果》,台北:集合,2002。
AD‧LIN:《冬天的彩虹》台北:集合,2003。
張亦絢:《最好的時光》台北:麥田,2003。
凌煙:《失聲畫眉》,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1。
邱妙津:《鱷魚手記》,台北:時報,1994。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北:聯合文學,1996。杜修蘭:《逆女》,台北:皇冠,1996。
水藍:《水之戀》,台北:集合,2000。
昕語:《貓女撩情》台北:萬盛,2000。
張漠藍:《藍調舞》台北:集合,2001。
水藍:《炎之舞》台北:集合,2001。
張漠藍:《手指》台北:集合,2001。
琉星:《搖瞻悁Z》台北:萬盛,2001。
陳雪:《愛情酒店》台北:麥田,2002。
旻兒:《星星》台北:集合,2002。
小紅豆:《遇見》台北:集合,2002。
玉米蟲:《學姐》台北:紅色文化,2002。
易智言、楊雅喆:《藍色大門》台北縣:新雨,2002。
小也:《我的心裡只有妳沒有他1》台北:集合,2003。
汪靜玉:《鳳祥鎖舖》(壹)銀鎖同心台北:集合,2003。
祐希:《艾微的遺產》,台北:集合出版社,2003。
(二)中文書籍
魯迅:《魯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班固:《漢書‧藝文志》,見《漢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5,冊二。
蔡國榮:《中國近代文藝電影研究》,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出版部,1985。
黃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茅盾:《茅盾論中國現代作家作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王蒙:《漫話小說創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劉錫慶等:《寫作述要》,北京:紅旗出版社,1984。
《聖經‧舊約》,香港:聖經公會,1985。
劉勰著,趙仲邑譯注:《文心雕龍‧通變篇》, 臺北:貫雅出版社,1988。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何金蘭著:《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王夢鷗:《文學概論》,台北:藝文印書館,1990。
黃村力:《憲法之國家緊急權研究》,台北:文笙出版社,1990。
王德威:《嬝疝磳N小說》,台北:遠流,1991。
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出版社,1992。
金宏達:《小說「敲碎」與「撮合」》,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
陸志平、吳孕縑G《小說美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
李永熾:《世紀末的思想與社會》,台北:萬象圖書出版社,1993。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1994。
李幼新:《男同性戀電影》,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
方祖榮:《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李潔非:《小說學引論》,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
汪成華,《黑色蕾絲》,台北:號角,1995。
黃永林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1995。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1996。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
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中的社會-50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社委員會,1996。
洪凌:《魔鬼筆記》,台北:萬象,1996。
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台北:元尊出版社,1997。
鄭美里:《女兒圈》,台北:女書出版社,1997
劉森堯:《電影藝術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
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文化,1997。
紀大偉:《酷兒狂歡節》,台北:元尊出版社,1997。
林水福、林燿德主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台灣當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7。
紀大偉:《酷兒啟示錄》,台北:元尊出版社,1997。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出版社,1997。
周華山:《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
林水福、林燿德編:《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7。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周華山,《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8。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台北:聯合文學,1998。
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出版社,1999。
安克強編:《樓蘭女與六月青:第一屆全球華文同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熱愛雜誌社,1999。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
劉達臨:《性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我們之間、台灣同志諮詢熱線、拉拉資訊推廣工作室合寫:《2000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00。
張喬婷,《馴服與抵抗》,台北:唐山,2000。
張娟芬:《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台北:時報出版社,2001。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評點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2002。
莊慧秋:《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台北:心靈工坊,2002。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簡瑛瑛主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女書出版社,2003。
張亦絢:《最好的時光》,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清)李漁:,《閑情偶寄》,引自《重讀李漁叢書•閑情偶寄》冊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三)中譯書籍:
日木村毅:《小說研究十六講》,北京:北新書局,1930。
恩格斯:《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高基爾:《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北師大編:《寫作基礎知識》,北京:師範大學,1979。
阿‧托爾斯泰:《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
(英)喬納森‧雷班:《現代小說寫作技巧》,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
勒克.沃倫:《文學理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
克林斯,布魯克斯等主編:《小說鑑賞》,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
(美)利昂‧塞利米安:《現代小說美學》,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托爾斯泰:《復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羅伯‧艾斯葛比(Rober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Sociology of Literature),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瞿世鏡譯:《論小說與小說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Jacques Corraze著,陳浩譯:《同性戀》台北:遠流,1992。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著。歐陽子譯:《第二性》(The second Sex),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
紀德(Andre Gide)著,孟祥森譯:《偽幣製造者》,台北:桂冠出版社,1993。
Alan Swingewood著,馮建三譯:《大眾文化的迷思》(The Myth of Mass Culture),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艾曉明譯:《小說的智慧》,台北:智慧大學,1994。
喬納森‧卡勒爾著、方謙譯:羅蘭‧巴特著:《羅蘭‧巴特》,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
托里莫以(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Sexual/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roy),板橋:駱駝出版社,1995。
Gayle Greene and 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1995。
格蕾‧格林(Gayle Greene)及考比里亞‧庫恩(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aking a difference-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板橋:駱駝出版社,1995。
史帝文‧科恩(Stenen Cohan)、琳達‧夏爾斯巴達Linda M. Shires):《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TELLING STORIES: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Fiction),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
Culler,J.著,李平譯:《文學理論》(Literary Theor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高德曼(Lucien Goldmann)著,蔡鴻濱譯:《隱藏的上帝》(Le Dien Cache),上海:百花文藝,1998。
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The second Sex),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
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
西格蒙‧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
安貝托‧艾可(Umberto Eco)著,黃寤蘭譯:《悠遊小說林》(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台北:時報出版,2000。
Gergoru M. Herek著,江淑琳譯:《污名與性取向》(Stigma and Sexual Orientation),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著,陳曉南譯:《叔本華論文集》,臺北:志文出版社,2001。
(四)外文書籍:
Robert J‧Stoller: (Sex and Gender),New York:Science House,1968.
Geertz.C.: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Basic Books,1973。
Michel Foucault: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Penguin:Harmondsworth,1984,Vol.1.
Pierre Bourdieu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Simpson,J.A. and Weiner,E.S.C.,prepared“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Butler J.:“Bodies That Matter: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New York :Routledge ,1993.
Teresa de Lauretis:“The Practicse of Love ”, Bloomington:Indiana Univ。 Press,1994.
Hans-Georg Gadamer,“Truth and Method”2nd revised ed ., translation revised by Joel Weinsheimer and Donald G. Marshall ,New york:Crossroad ,1999.
二、期刊論文:
葉榮鐘(奇):〈「大眾文藝」待望〉卷頭言,《南音》台北:南音雜誌社,第2號,1932。
巴金:《祝賀與希望》,《文藝報》,1983,第一期。
廖輝英:〈一起走成長路〉,《文訊月刊》,台北:文訊雜誌社,1984,第十五期。
(Gerda Lerner)著,張小虹譯:〈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中外文學》,台北: 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6,第14卷第10期。
李喬:〈文學與歷史的兩難〉,台北:《台灣文藝》,1986,一0一期。
王燕玲:《談詩集的包裝與出版》,台北:文訊出版社,1988,第39期。林芳玫 :〈雅俗之分與象徵權力鬥爭-由文學生產與消費結構的改變談知識份子的定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94。
余幼珊:〈有情無慾的春風蝴蝶女子〉,《誠品嬝炕n,台北:誠品書局,1994,第17期。
洪凌、紀大偉:〈「酷兒」專題-「邊緣酷兒攻佔島邊」〉,《島嶼邊緣》,台北:島嶼邊緣雜誌社,1994,第十期。
彭小妍:<百無禁忌-解嚴後小說面面觀>,《文訊》六十一期,台北:文訊雜誌社,1994。蕭文慧,〈這個人非常林奕華〉,《誠品嬝炕n,1994,第17期。
維蒂格語,魏淑美譯,〈異性戀思維(法統)〉,《島嶼邊緣》3.2,1994。
邱妙津:〈蒙馬特殘簡〉,台北:《聯合文學》,第11卷11期,1995。
謝芷霖:〈城堡型塑過程─我所認識的紀大偉〉,《文訊月刊》,台北文訊雜誌社,1995,第76期。梅家玲:〈嬝炕m安卓珍妮》:雌雄同體╱女同志╱語言建構〉,《現代文學教學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1995。
劉亮雅:〈臍b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性別、情慾問題〉,《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第24卷第1期。朱偉誠:〈受困主流的同志荒人—朱天文《荒人手記》的同志嬝炕r,《中外文學》,台北: 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第24卷第3期。紀大偉:〈帶餓思潑辣:《荒人手記》的酷兒嬝炕r《中外文學》,台北: 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第24卷第3期 。
何旻文:〈臍b「運動」與「人性」之中的同性戀文學作家〉,《PEOPLE》(國際中文版),台北:PEOPLE雜誌社,1995,第32期。
紀大偉:〈發現鱷魚:建構台灣女同性戀論述〉,《第一屆全國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台北:私立淡江大學1995,陳建志講評。
馬森:〈邊陲的反撲:評三本「新感官小說」〉《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第24卷第7期 。
劉亮雅:〈酷怪的欲望迷宮:評紀大偉的《感官世界》〉,《中外文學》台北: 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第24卷第9期。邱貴芬訪談策劃,劉于琦、林逸萍整理:〈女性作家素顏-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分定位-訪談陳雪〉,《臺灣文藝》(新生版),158期,1996。
侯文詠等人:〈尊重大眾,贏得大眾-第一屆《皇冠大眾小說獎》決審記錄〉,《皇冠》第506期,1996。
黃錦樹:〈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論朱天文〉,《中外文學》, 台北: 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第24卷第10期 。紀大偉:〈置身紅寶石果子叢林中—側寫杜修蘭〉,《文訊》,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第1期。黃得時作,葉石濤譯:〈台灣文學史序說〉,《文學台灣》,高雄:文學台灣雜誌社,1996,第18期。
劉亮雅:〈洪凌的《肢解異獸》與《異端吸血鬼列傳》中的情慾與性別〉,《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第25卷第1期。蕭瑞莆:〈另一種視觀╱看法:嬝炎洫捊g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德瑞克‧賈曼的電影《花園》〉,《中外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第25卷第1期。洪凌:〈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從當代台灣小說註釋女同性戀的欲望流動〉《中外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第25卷第1期,。王德威:〈同性戀科幻先鋒〉,《明報月刊》,1996。
張小虹:〈同志情人‧非常慾望:台灣同志運動的流行文化出擊〉,《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第25卷第1期。李永平:〈戴著枷鎖起舞—簡評吳繼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聯合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146期。孟樊:〈文學傳播現象〉,見於文訊雜誌編纂:《1996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1997。
鄭喻如:〈現代小說與讀者漸行漸遠--兼談文學獎之弊端〉,《聯合文學》,台北:聯合文學,總154,1997。洪如玉:〈愛的探微─讀《蒙馬特遺書》〉,《書評》,台北:書評書目雜誌社,1997,第31期。
王皓薇:〈不要交出搖控器:同志要有『現身』自主權〉,《騷動季刊》,台北:騷動雜誌社,1997,第三期。
趙彥寧:〈自我複製的快感—評洪凌《末日玫瑰雨》〉,《聯合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第148期。洪凌:〈是複製,還是「附誌」?是快感,還是「劊感」?回應趙彥寧的書評〉,《聯合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第150期。簡家欣:〈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性別抗爭文化:T婆角色的解構、重建與超越〉,《思與言》,台北: 思與言雜誌社,1997,第35卷第1期。葉石濤:〈迷失的方向感〉,《聯合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第149期。
莊宜文:〈陳雪:赤裸也是一種隱藏〉,《文訊》,台北:文訊雜誌社社,1997. 3第137期。簡家欣,〈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7,第148期。簡家欣:〈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性別抗爭文化:T婆角色的解構、重建與超越〉,《思與言》,台北: 思與言雜誌社,1997,第35卷第1期。魚玄阿璣、鄭美里:〈幸福正在逼進-台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回顧〉,《聯合文學》,1997,第13卷第4期。舞鶴:〈一位同性戀者的秘密手記〉,《中外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第25卷第10期,。
李順興:〈「猥褻」的策略運用—讀《一位同性戀者的秘密手記》〉,《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第25卷第10期。張志維:〈以同聲字鍊製造同性之戀—《荒人手記》的ㄈㄨˋ語術〉,《中外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第25卷第10期。張娟芬:〈與男同志錯身—評董啟章《雙身》〉,《聯合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第13卷第5期。紀大偉講,李文冰記錄:〈酷兒文學〉,《幼獅文藝》,第520期1997。
雷靜海:〈同志文學的意義〉,《聯合文學》,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 5第13卷第7期。孟樊:〈文學傳播現象〉,文訊編,《1996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1997。
王基倫:〈用身體用生命書寫的悲劇—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導覽〉,文訊編,《1996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1997。
劉亮雅:〈九○年代的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97,第26卷第2期。劉亮雅:〈愛欲、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第26卷第3期1997. 8.8-30。丁乃非:〈非常貼近淫婦與惡女—如何嬝炕m金瓶梅》(1695)和《惡女書》(1995)〉,《中外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第26卷第3期。張志維:〈穿越「鏡像誤識」:嬝炕m品花寶鑑》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中外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第26卷第3期,頁68-101。
姜t倫:〈酷兒小說流行浪潮沖散她的獨特面貌〉,《新新聞》,1997,第547期。
齊天小聖:〈牲禮、英雄或戰略家:「現身」於現階段台灣同志發展及其意義〉,《騷動季刊》,台北:騷動雜誌社,1997,第三期。
王皓薇:〈不要交出搖控器:同志要有『現身』自主權〉,《騷動季刊》,台北:騷動雜誌社,1997,第三期。
趙彥寧:〈面具與真實:論台灣同志運動的「現身」問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97,第八十四期。王奕婷:〈肉身書信—《蒙馬特遺書》中書信形式的書寫與踰越〉,《聯合文學》,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3第161期。厥q禎:〈回歸女性本質的烏托邦建構—論董啟章《安卓珍妮》的雌雄同體意識〉,《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台北: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1998.第29期。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台灣大眾文學緒論〉《淡水牛津文藝》,台北縣:淡水牛津文藝雜誌社,1998,卷1。葉德宣:〈兩種「露營/淫」的方法〉,《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第26卷,第2期,1998
東年:〈孤獨的探索〉(邱妙津以及《蒙馬特遺書》),《聯合文學》,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第162期。
劉亮雅:〈怪胎陰陽變:楊照、紀大偉、成英姝與洪凌小說裡男變女變性人想像〉,《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第26卷第12期。朱偉誠:〈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台大外文系1998, 第三十期。
簡家欣:〈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認同建構與運動集結:在刊物網絡上形成的女同志新社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98,第三十期。
林積萍:〈同志文學迎向新里程〉,《文訊月刊》,台北:文訊雜誌社,1998,第154期。
蕭義玲:(九○年代新崛起小說家的同志書寫─以邱妙津、洪凌、紀大偉、陳雪為觀察對象),《第二屆青年文學會議》台北:國家圖書館1998。馬嘉蘭:〈欲望、俗世、戀物癖─嬝狀鬗j偉的戀物小說〉,《幼獅文藝》, 1998第239期,1998。
曾秀萍:〈九○年代臺灣「女同志小說」書寫的顛覆性及其矛盾〉,《水筆仔》,第7期,1999。陳耀民:〈我們都是一家人?—論《孽子》及《逆女》中的家庭機制╱身分認同及抗爭之可能性〉,《第四屆性教育、性學、性別研究暨同性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1999。
徐叔卿:〈亂我心者,創造而已?〉,《中國時報‧開卷周報》,第41版,1999。
徐淑卿:〈同女之舞-有情無慾的女同志小說賞析〉, 《中國時報》,台北:中國時報,1997。
劉亮雅:〈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303 期,台北:台灣大學外文系,1977。劉亮雅:〈世紀末台灣小說裡的性別越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第28卷第6期1999。白瑞梅:(Parry,Amie)尋找(看不見的)婆遺失的辯證:陳雪的反寫實、反含蓄(A Search for the Lost Dialectics of the Invisible Po: Chen Xue’s Anti-Realism and Anti-Reticence),《第三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1999。
曾秀萍:〈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書寫的顛覆性及其矛盾〉,《水筆仔》,台北:水筆仔工作群,1999。葉德宣:〈兩種「露營/淫」方式〉,《中外文學》第26卷,第12期,台北:台灣大學外文系,1999。
丁乃非、劉人鵬:〈罔兩問景Ⅱ:鱷魚皮、拉子餡、半人半馬邱妙津〉,《第三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1999。
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台灣師範大學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
葉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學史‧近代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
陳思和:〈鳳凰、鱷魚、吸血鬼—試論台灣文學創作中的幾個同志意象〉台灣師範大學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
朱嘉雯:〈朱天文:來自天堂的文學〉,《1999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2000。
劉亮雅:〈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多樣性別〉,《誠品好讀》,台北:誠品書局, 2000,第5期。
劉人鵬:〈尋找遺失的女同性戀與T婆文本〉,《誠品好讀》,台北:誠品書局,,2000,第5期。
郝譽翔、吳億偉記錄整理,〈文學獎,獎文學(下)〉,《中央日報》1999.2.20,第5版
黃清順:〈高貴靈魂的輓歌—試探邱妙津文學作品中的死亡意識及相關問題〉,《第四屆青年文學會議》,台北:國家圖書館,2000。
吳敏華:〈當孽子遇上逆女:白先勇與杜修蘭同性戀書寫及其詮釋之比較〉,《台灣歷史文化研討會‧性別與文化論文研討論文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2000。
蕭嘉玲:〈文學出版中的經濟現象-以「紫石作坊」為例〉,《第五屆青年文學會議》,台北:文訊雜誌社主辦,2001。
江寶釵,〈時間、空間與主體性的建構:嬝炕m孽子》的一個向度〉,《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朱偉誠:〈《鱷魚手記》導讀〉,《文學台灣》, 2001, 第38期。
陳國偉:〈恐懼但渴望著─「愛滋」在當代小說中的存在意義〉,《第二屆全國研究生文學符號學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2001.王文仁講評。
林怡吟:〈鱷魚手記〉,《兩性平等教育季刊》, 2001,第15期。
謝嘉琪:〈雌雄同體的理想國度—董啟章《安卓真妮》一個面向的分析〉,《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第3期2001。簡淑怡:〈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鱷魚手記》為例〉,《受業集》,第2期,2001。頃C橋:〈驚蟄!╱絕響?—1998第一屆「全球華文同志文學獎」的發聲(生)觀察(之一)〉,《第5屆青年文學會議》,台北:國家圖書館,2001,朱偉誠講評。
紀俊龍:〈以《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分析邱妙津對死亡的看法及層次〉,《第8屆全國中文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2001。
鍾瀚慧:〈誰能言說,遣誰的悲懷─從駱以軍之《遣悲懷》新書與論現今女同志的主體建構〉,《文化研究月報》,台北:文化研究雜誌社, 2002,第12期。
陳國偉:〈刨刀或百合—台灣當代私小說中言說權力的展演〉,第六屆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2002。
柯裕棻:〈回應鐘瀚慧的「誰能言說,遣誰的悲懷」一文作者恆然已然死亡:意義疆域的不確定性以及爭鬥的必然必要〉,《文化研究月報》,台北:文化研究雜誌社, 2002,第13期。
陳祐禎:〈無能言說的亡靈─評《遣悲懷》對邱妙津的意淫〉,《文化研究月報》,第13期,2002。
邱伊翎:〈鬥爭必然必要如此進行?─回應陳祐禎、柯裕棻二人的文章〉《文化研究月報》, 台北:文化研究雜誌社,第14期2002。
劉亮雅:〈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界: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同志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2002,張淑麗講評。
章韃瓷G〈敘述文字的解碼:論《鱷魚手記》的虛實書寫〉,《台灣中區大學中文系第二十二屆碩士班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台中:私立靜宜大學,2002。
羅敬堯:〈如果在世紀末,一個荒人:《荒人手記》中的主體形構與當代台灣的酷兒文化〉,《第二屆全國研究生文學社會學研討會》,嘉義:私立南華大學,2002,呂佳龍講評。
陳國偉:〈刨刀或百合──台灣當代私小說中言說權力的展演〉,《第六屆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2002。
頃C橋:〈「同」聲喧嘩─1998第一屆「全球華文同志文學獎」的得獎同志們〉《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2002。
劉亮雅:〈台灣女性小說中的女同性戀創傷敘述〉,《邊緣再思:文化、傷痛、再現學術研討會》,台中:中興大學,2003。
陸雪芬:〈遺書的力量─論邱妙津《蒙馬特遺書》中死亡權力的展演〉,《東吳大學外國語文學院2003年校際學術研討會「禁忌」》,台北:私立東吳大學,2003。
中島利郎撰寫、吹雪譯:〈日據時代台灣文學-關於台灣的「大眾文學」(節錄版)〉, 發表於「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2003。
陳維信紀錄:「看著自己肚臍眼‧我、我、我的年代」,「第二十五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紀要」,2003。
三.學位論文
蔡奇睿:《文化消費的空間研究-書店:「文化工業」產品消費現象觀察-以誠品書店為例》,桃園: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1990。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台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1。江師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蕭義玲:《臺灣當代小說中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北:國立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7。
簡家欣:《喚出女同志: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賴孟如,《次文化空間之研究─以女同性戀酒吧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所碩士論文,1999。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1。頃C橋:《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
四.報紙雜誌
張永祥:〈再次溶入小書情節中〉,台北:《聯合報》,1983.7.10第九版。
徐淑卿:〈有志一同攻佔文學獎〉,《中國時報》,1998.6.25,第41版。
郝譽翔、吳億偉記錄整理,〈文學獎,獎文學(下)〉,《中央日報》1999.2.20,第5版。
黃雅婷:〈藝術延伸商品正風行-國外博物館進口商品〉,中國時報,2000.2.22,33版。
鄭樹森、陳映真、唐諾等人的「第二十五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紀要」,聯合報,2003.9/16~9/19,副刊42版。
五.網站網頁
集合出版社:http://www.2her.com.tw/
集合出版社網站,「投票系統」網頁:http://vote.tacocity.com.tw/USER/ariesdog/result.phtml?uid=813099.
「皇冠大眾文學獎」網站: http://www.crown.com.tw/novel/nobelprize.
誠品書店網站「嬝疙菻~」網頁:http://cyberfair.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0/cf0001/23100110/Default_main.htm
台金石堂網頁http://www.telemap.com.tw/taipeifly/bookstore/bookstore/1灣英文雜誌社網頁: http://www.Fmp.com.tw/srh002a.php?p=MTH222
動物大觀園網站: http://www.mdnkids.com/zoo/crooodile.htm
我們之間:http://www.to-get-her.org/cgi-bin/oldlez.pl
「晶晶書庫」網站「關於晶晶-一路走來」網頁http://www.gingins.com.tw
曹麗娟〈童女之舞〉網站: http://home.kimo.com.tw/bluecheese0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