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06: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陸雪芬
研究生(外文):HSUEH-FEN LU
論文名稱:解嚴後台灣女同志小說敘事結構研究~(一九八七~二○○三)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f narrative structure of post-curfew Lesbine novels in Taiwan(1987~2003)
指導教授:江寶釵江寶釵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16
中文關鍵詞:台灣女同志小說敘事結構女同志解嚴性/別
外文關鍵詞:Taiwan lesbian novelsgenderlesbiannarrative structurepost-curfe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19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本論文以解嚴後(一九八七~二○○三)的台灣為觀察場域,以女同志小說為研究對象,並從其內容與形式進行雙向分析,以檢視解嚴後女同志小說的敘事結構。筆者從五個W問題著手,分別以「為什麼」(Why)作者要寫女同志們的故事?及寫女同志「什麼樣」(What)的故事? 寫女同志「誰」(Who)的故事?以及女同志小說作家們是如何寫(How)她們的故事與在哪裡(Where)發生的故事,冀由女同志小說的主題、人物、情節、場景等小說構成要素來探討女同小說的敘事結構與文學性。
The thesis mainly deliberates Lesbian novels written after the era of curfew in Taiwan. It investigates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Lesbian novels of that certain period (1987-2003), analyzing both the text and the form of the works. Author starts with the five W’s – why the writers were interested in the stories of Lesbians, what kind of stories they were writing, who were the live model of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ir works, how they constructed the stories, and where were the stories taken place. The thesis continued with an exploration of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literary value of the Lesbian novels, by examining the substances of novel writing such as topics, characters, plots, and occasion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 身分與書寫 ……………………………………………………………1
二. 如何解嚴?怎樣小說? ………………………………………………9
三. 台灣(女)同志運動與女同志文學…………………………………17
四. 同志文學的文學性……………………………………………………2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界義 ………………………………………………………23
一. 研究場域:解嚴後(一九八七~二○○三)的台灣 …………………23
二. 研究文本性質:女同志小說…………………………………………25
第三節 前人研究回顧 ………………………………………………………3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40
一. 小說文本的熟讀與旁涉 ……………………………………………42
二. 前人相關研究文獻的參考 …………………………………………43
三. 相關理論的運用 ……………………………………………………44
四. 外緣環境的配合 ……………………………………………………44
第五節 論文架構 …………………………………………………………45

第二章 解嚴後女同志小說文本的傳銷徑路與現象 …………50
第一節 向金字塔下層開展:小說大眾化 ……………………51
一.出生/身方式的轉移:由文學獎評選→全民公投 ………51
二.寫作技巧的改變:由意在言外→我手寫我口 …………55
三.寫作/嬝炙堛漯瘍僁E:由文以言志→娛樂消遣 ………59
第二節 向定點專賣進攻 :小說商品化 ………………………61
一.以女同志小說為出版職志的出版社出現 ………………64
二.女同志小說成扔n陸大型連鎖書店專櫃及網站 ………66
三.女同志小說穩居小型主題書店專櫃 ……………………73
第三節 向螢光幕招手:小說影音化 …………………………75
一. 小說的再創作:原著改編 ……………………………75
二. 劇本的回鍋:電影小說 ……………………………84

第三章 解嚴後女同志小說的主題與人物類型的抉擇.……87
第一節 女同志小說主題的抉擇與分類 ………………………87
一. 邊陲的發聲與控訴 ……………………………………………94
二. 必也「正名」乎-女同志戀情大曝光 ……………………….104
三. 多元流動的性別/情慾展演 ………………………………….115
四. 女兒圈的建立 ………………………………………………….120
第二節 女同志小說角色的抉擇與塑造 ………………………..123
一.人物外型的定裝 ……………………………………………………125
二.人物性格與氣質的塑造 ……………………………………………135
三.人物「性」關係的交織與洗牌 ……………………………………..141

第四章女同志小說情節結構的安排與場景的選定………150
第一節 敢「曝」:女同小說的敘事人稱與視點……………156
一. 身世演義:第一人稱局內視點………………………152
二. 他者故事:第三人稱局外視點………………………154
三. 眾聲喧嘩:混合人稱與視點…………………………160
第二節 愛的進行式:女同小說特殊的情節場面 ……………166
一. 如何開始?………………………………………………167
二. 如何變成與再發?………………………………………172
三. 為何中止? ……………………………………………183
四. 如何結束?………………………………………………198
第三節 女同志小說場景的選定………………………………210
一. 私人的秘密基地…………………………………………211
(一) 宿舍寢室…………………………………………211
(二) T吧 ………………………………………………214
二. 愛情的搖籃與棺槨………………………………………218
(一) 校園………………………………………………218
(二) 家庭………………………………………………227
第五章 結論……………………………………………….232
*參考書目………………………………………………………….240

附錄一 解嚴後台灣女同志小說(1987~2003)目錄…………………………263
附錄二 解嚴後台灣女同志小說敘事結構分析……………………………278
附錄三 解嚴後台灣女同志小說敘事人稱與視點分析總表………………344
附錄四 解嚴後台灣女同志小說情節分析總表……………………………351
附錄五 解嚴後台灣女同志小說場景分析總表……………………………361
附錄六 台灣同志平權運動與同志藝文發展對照年表……………………368
參考書目
(依出版年代排列)
一、專書:
(一)小說文本
林黛嫚:〈並蒂蓮〉,阿盛編,《新台北人》,台北:希代,1988。
李慧敏:〈開刀〉,收於《小說潮:聯合報第十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89。
顧肇森:〈去年的月亮〉,《月升的聲音》,台北:圓神,1989。
天官賜:〈青青的禮物〉,希代編輯群,《九種不同的女人》,台北:希代,1990。
陳燁:〈彩虹紋身〉,《孤獨和年輕總是睡在同一張床上》,台北:聯經,1990。
林裕翼:〈白雪公主〉,收於《小說潮:聯合報第13屆小說獎品集》,台北:聯經,1992。
王文華:〈瑪莉蘭〉,《寂寞芳心俱樂部》,台北:允晨,1991。
邱妙津:〈柏拉圖之髮〉,《鬼的狂歡》,台北:聯合文學,1991。
朱天心:〈春風蝴蝶之事〉,《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2。
梁寒衣:〈山茶花男子〉,《一個年輕的死》,台北:皇冠,1992。
林裕翼:〈湯姆男孩〉,《愛情生活》,台北:太雅,1992。
紀大偉:〈美人魚的喜劇〉,《感官世界》,1995。
紀大偉:〈憂鬱的赤道無風帶〉,《感官世界》,1995。
洪凌:〈記憶的故事〉,《肢解異獸》,台北:遠流,1995。
紀大偉:〈膜〉,《膜》,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
紀大偉:〈戰爭終了〉,《膜》,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
紀大偉:〈戰爭終了〉,《膜》,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
紀大偉:〈臍〉,《聯合文學》,第140期,1996。
郝譽翔:〈洗〉,《聯合文學》,第145期1996。
陳燁:〈紅色沙漠〉,《難得有情》,台北:開心陽光,1997。
章緣〈大水之夜〉:《向時間下戰帖—聯合報文學獎1997卷》,台北,聯經,1997。
紀大偉:〈不在場證明〉,《聯合文學》,第149期,1997。
最矢:〈錯肩〉《G&L熱愛》第17期,1999。
章緣〈大水之夜〉:《向時間下戰帖—聯合報文學獎1997卷》,台北,聯經,1997。
朱詠嵐:〈天使情人〉,安克強編,《青春放歌:世紀末同志愛讀本1》,台北:熱愛,1999。
小子:〈故事二分之一〉,安克強編,《青春放歌:世紀末同志愛讀本1》,台北:熱愛,1999。
陳宛瑜:〈疤〉,安克強編,《青春放歌:世紀末同志愛讀本1》,台北:熱愛,1999。
瓊兒:〈激情〉,安克強編,《愛戀無悔》,台北:熱愛,1999。
理子:〈春子〉,安克強編,《愛戀無悔》,台北:熱愛,1999。
葉宜欣:〈遇見妳的回憶〉,安克強編,《愛戀無悔》,台北:熱愛,1999。
blue-sun:〈星期六之戀〉,《當孫悟空愛上唐三藏》,台北:新逸藝術,2000。
blue-sun:〈背叛〉,《當孫悟空愛上唐三藏》,台北:新逸藝術2000。
林怡翠:〈公主與公主的一千零一夜〉,《公主與公主的一千零一夜》,台北:麥田2001。
鍾文音:〈岸與岸〉(想你是這樣的) ,《過去》,台北:大田,2001。
陳雪:〈哭泣與耳語〉,《鬼手》,台北:麥田2003。
洪凌:《異端吸血鬼列傳》,台北:皇冠,1995。
陳雪:《惡女書》,台北:皇冠,1995。
陳雪:《夢遊1994》,台北:遠流,1996。
洪凌:《在玻璃懸崖上走索》,台北:雅音,1997。
陳雪:《愛上爵士樂女孩》,台北:探索,1998。
曹麗娟:《童女之舞》台北:大田,1998。
張亦絢:《壞掉時刻》台北:麥田,2001。
小喬:《夜太黑》,台北:集合,2002。
AD:(Aries Dog)《握手》,台北:集合,2002。
祐希:《愛上薇諾娜》,台北:集合,2002。
洪凌:《復返於世界的盡頭》,台北:麥田,2002。
祐希:《青蘋果與紅蘋果》,台北:集合,2002。
AD‧LIN:《冬天的彩虹》台北:集合,2003。
張亦絢:《最好的時光》台北:麥田,2003。
凌煙:《失聲畫眉》,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1。
邱妙津:《鱷魚手記》,台北:時報,1994。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北:聯合文學,1996。
杜修蘭:《逆女》,台北:皇冠,1996。
水藍:《水之戀》,台北:集合,2000。
昕語:《貓女撩情》台北:萬盛,2000。
張漠藍:《藍調舞》台北:集合,2001。
水藍:《炎之舞》台北:集合,2001。
張漠藍:《手指》台北:集合,2001。
琉星:《搖瞻悁Z》台北:萬盛,2001。
陳雪:《愛情酒店》台北:麥田,2002。
旻兒:《星星》台北:集合,2002。
小紅豆:《遇見》台北:集合,2002。
玉米蟲:《學姐》台北:紅色文化,2002。
易智言、楊雅喆:《藍色大門》台北縣:新雨,2002。
小也:《我的心裡只有妳沒有他1》台北:集合,2003。
汪靜玉:《鳳祥鎖舖》(壹)銀鎖同心台北:集合,2003。
祐希:《艾微的遺產》,台北:集合出版社,2003。

(二)中文書籍

魯迅:《魯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班固:《漢書‧藝文志》,見《漢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5,冊二。
蔡國榮:《中國近代文藝電影研究》,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出版部,1985。
黃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茅盾:《茅盾論中國現代作家作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王蒙:《漫話小說創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劉錫慶等:《寫作述要》,北京:紅旗出版社,1984。
《聖經‧舊約》,香港:聖經公會,1985。
劉勰著,趙仲邑譯注:《文心雕龍‧通變篇》, 臺北:貫雅出版社,1988。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何金蘭著:《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王夢鷗:《文學概論》,台北:藝文印書館,1990。
黃村力:《憲法之國家緊急權研究》,台北:文笙出版社,1990。
王德威:《嬝疝磳N小說》,台北:遠流,1991。
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出版社,1992。
金宏達:《小說「敲碎」與「撮合」》,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
陸志平、吳孕縑G《小說美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
李永熾:《世紀末的思想與社會》,台北:萬象圖書出版社,1993。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1994。
李幼新:《男同性戀電影》,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
方祖榮:《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李潔非:《小說學引論》,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
汪成華,《黑色蕾絲》,台北:號角,1995。
黃永林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1995。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1996。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
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中的社會-50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社委員會,1996。
洪凌:《魔鬼筆記》,台北:萬象,1996。
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台北:元尊出版社,1997。
鄭美里:《女兒圈》,台北:女書出版社,1997
劉森堯:《電影藝術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
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文化,1997。
紀大偉:《酷兒狂歡節》,台北:元尊出版社,1997。
林水福、林燿德主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台灣當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7。
紀大偉:《酷兒啟示錄》,台北:元尊出版社,1997。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出版社,1997。
周華山:《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
林水福、林燿德編:《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7。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周華山,《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8。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台北:聯合文學,1998。
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出版社,1999。
安克強編:《樓蘭女與六月青:第一屆全球華文同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熱愛雜誌社,1999。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
劉達臨:《性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我們之間、台灣同志諮詢熱線、拉拉資訊推廣工作室合寫:《2000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00。
張喬婷,《馴服與抵抗》,台北:唐山,2000。
張娟芬:《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台北:時報出版社,2001。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評點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2002。
莊慧秋:《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台北:心靈工坊,2002。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簡瑛瑛主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女書出版社,2003。
張亦絢:《最好的時光》,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清)李漁:,《閑情偶寄》,引自《重讀李漁叢書•閑情偶寄》冊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三)中譯書籍:
日木村毅:《小說研究十六講》,北京:北新書局,1930。
恩格斯:《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高基爾:《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北師大編:《寫作基礎知識》,北京:師範大學,1979。
阿‧托爾斯泰:《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
(英)喬納森‧雷班:《現代小說寫作技巧》,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
勒克.沃倫:《文學理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
克林斯,布魯克斯等主編:《小說鑑賞》,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
(美)利昂‧塞利米安:《現代小說美學》,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托爾斯泰:《復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羅伯‧艾斯葛比(Rober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Sociology of Literature),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瞿世鏡譯:《論小說與小說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Jacques Corraze著,陳浩譯:《同性戀》台北:遠流,1992。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著。歐陽子譯:《第二性》(The second Sex),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
紀德(Andre Gide)著,孟祥森譯:《偽幣製造者》,台北:桂冠出版社,1993。
Alan Swingewood著,馮建三譯:《大眾文化的迷思》(The Myth of Mass Culture),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艾曉明譯:《小說的智慧》,台北:智慧大學,1994。
喬納森‧卡勒爾著、方謙譯:羅蘭‧巴特著:《羅蘭‧巴特》,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
托里莫以(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Sexual/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roy),板橋:駱駝出版社,1995。
Gayle Greene and 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1995。
格蕾‧格林(Gayle Greene)及考比里亞‧庫恩(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aking a difference-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板橋:駱駝出版社,1995。
史帝文‧科恩(Stenen Cohan)、琳達‧夏爾斯巴達Linda M. Shires):《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TELLING STORIES: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Fiction),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
Culler,J.著,李平譯:《文學理論》(Literary Theor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高德曼(Lucien Goldmann)著,蔡鴻濱譯:《隱藏的上帝》(Le Dien Cache),上海:百花文藝,1998。
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The second Sex),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
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
西格蒙‧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
安貝托‧艾可(Umberto Eco)著,黃寤蘭譯:《悠遊小說林》(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台北:時報出版,2000。
Gergoru M. Herek著,江淑琳譯:《污名與性取向》(Stigma and Sexual Orientation),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著,陳曉南譯:《叔本華論文集》,臺北:志文出版社,2001。


(四)外文書籍:
Robert J‧Stoller: (Sex and Gender),New York:Science House,1968.
Geertz.C.: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Basic Books,1973。
Michel Foucault: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Penguin:Harmondsworth,1984,Vol.1.
Pierre Bourdieu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Simpson,J.A. and Weiner,E.S.C.,prepared“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Butler J.:“Bodies That Matter: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New York :Routledge ,1993.
Teresa de Lauretis:“The Practicse of Love ”, Bloomington:Indiana Univ。 Press,1994.
Hans-Georg Gadamer,“Truth and Method”2nd revised ed ., translation revised by Joel Weinsheimer and Donald G. Marshall ,New york:Crossroad ,1999.


二、期刊論文:
葉榮鐘(奇):〈「大眾文藝」待望〉卷頭言,《南音》台北:南音雜誌社,第2號,1932。
巴金:《祝賀與希望》,《文藝報》,1983,第一期。
廖輝英:〈一起走成長路〉,《文訊月刊》,台北:文訊雜誌社,1984,第十五期。
(Gerda Lerner)著,張小虹譯:〈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中外文學》,台北: 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6,第14卷第10期。
李喬:〈文學與歷史的兩難〉,台北:《台灣文藝》,1986,一0一期。
王燕玲:《談詩集的包裝與出版》,台北:文訊出版社,1988,第39期。
林芳玫 :〈雅俗之分與象徵權力鬥爭-由文學生產與消費結構的改變談知識份子的定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94。
余幼珊:〈有情無慾的春風蝴蝶女子〉,《誠品嬝炕n,台北:誠品書局,1994,第17期。
洪凌、紀大偉:〈「酷兒」專題-「邊緣酷兒攻佔島邊」〉,《島嶼邊緣》,台北:島嶼邊緣雜誌社,1994,第十期。
彭小妍:<百無禁忌-解嚴後小說面面觀>,《文訊》六十一期,台北:文訊雜誌社,1994。
蕭文慧,〈這個人非常林奕華〉,《誠品嬝炕n,1994,第17期。
維蒂格語,魏淑美譯,〈異性戀思維(法統)〉,《島嶼邊緣》3.2,1994。
邱妙津:〈蒙馬特殘簡〉,台北:《聯合文學》,第11卷11期,1995。
謝芷霖:〈城堡型塑過程─我所認識的紀大偉〉,《文訊月刊》,台北文訊雜誌社,1995,第76期。
梅家玲:〈嬝炕m安卓珍妮》:雌雄同體╱女同志╱語言建構〉,《現代文學教學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1995。
劉亮雅:〈臍b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性別、情慾問題〉,《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第24卷第1期。
朱偉誠:〈受困主流的同志荒人—朱天文《荒人手記》的同志嬝炕r,《中外文學》,台北: 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第24卷第3期。
紀大偉:〈帶餓思潑辣:《荒人手記》的酷兒嬝炕r《中外文學》,台北: 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第24卷第3期 。
何旻文:〈臍b「運動」與「人性」之中的同性戀文學作家〉,《PEOPLE》(國際中文版),台北:PEOPLE雜誌社,1995,第32期。
紀大偉:〈發現鱷魚:建構台灣女同性戀論述〉,《第一屆全國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台北:私立淡江大學1995,陳建志講評。
馬森:〈邊陲的反撲:評三本「新感官小說」〉《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第24卷第7期 。
劉亮雅:〈酷怪的欲望迷宮:評紀大偉的《感官世界》〉,《中外文學》台北: 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第24卷第9期。
邱貴芬訪談策劃,劉于琦、林逸萍整理:〈女性作家素顏-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分定位-訪談陳雪〉,《臺灣文藝》(新生版),158期,1996。
侯文詠等人:〈尊重大眾,贏得大眾-第一屆《皇冠大眾小說獎》決審記錄〉,《皇冠》第506期,1996。
黃錦樹:〈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論朱天文〉,《中外文學》, 台北: 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第24卷第10期 。
紀大偉:〈置身紅寶石果子叢林中—側寫杜修蘭〉,《文訊》,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第1期。
黃得時作,葉石濤譯:〈台灣文學史序說〉,《文學台灣》,高雄:文學台灣雜誌社,1996,第18期。
劉亮雅:〈洪凌的《肢解異獸》與《異端吸血鬼列傳》中的情慾與性別〉,《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第25卷第1期。
蕭瑞莆:〈另一種視觀╱看法:嬝炎洫捊g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德瑞克‧賈曼的電影《花園》〉,《中外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第25卷第1期。
洪凌:〈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從當代台灣小說註釋女同性戀的欲望流動〉《中外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第25卷第1期,。
王德威:〈同性戀科幻先鋒〉,《明報月刊》,1996。
張小虹:〈同志情人‧非常慾望:台灣同志運動的流行文化出擊〉,《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第25卷第1期。
李永平:〈戴著枷鎖起舞—簡評吳繼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聯合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146期。
孟樊:〈文學傳播現象〉,見於文訊雜誌編纂:《1996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1997。
鄭喻如:〈現代小說與讀者漸行漸遠--兼談文學獎之弊端〉,《聯合文學》,台北:聯合文學,總154,1997。
洪如玉:〈愛的探微─讀《蒙馬特遺書》〉,《書評》,台北:書評書目雜誌社,1997,第31期。
王皓薇:〈不要交出搖控器:同志要有『現身』自主權〉,《騷動季刊》,台北:騷動雜誌社,1997,第三期。
趙彥寧:〈自我複製的快感—評洪凌《末日玫瑰雨》〉,《聯合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第148期。
洪凌:〈是複製,還是「附誌」?是快感,還是「劊感」?回應趙彥寧的書評〉,《聯合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第150期。
簡家欣:〈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性別抗爭文化:T婆角色的解構、重建與超越〉,《思與言》,台北: 思與言雜誌社,1997,第35卷第1期。
葉石濤:〈迷失的方向感〉,《聯合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第149期。
莊宜文:〈陳雪:赤裸也是一種隱藏〉,《文訊》,台北:文訊雜誌社社,1997. 3第137期。
簡家欣,〈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7,第148期。
簡家欣:〈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性別抗爭文化:T婆角色的解構、重建與超越〉,《思與言》,台北: 思與言雜誌社,1997,第35卷第1期。
魚玄阿璣、鄭美里:〈幸福正在逼進-台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回顧〉,《聯合文學》,1997,第13卷第4期。
舞鶴:〈一位同性戀者的秘密手記〉,《中外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第25卷第10期,。
李順興:〈「猥褻」的策略運用—讀《一位同性戀者的秘密手記》〉,《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第25卷第10期。
張志維:〈以同聲字鍊製造同性之戀—《荒人手記》的ㄈㄨˋ語術〉,《中外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第25卷第10期。
張娟芬:〈與男同志錯身—評董啟章《雙身》〉,《聯合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第13卷第5期。
紀大偉講,李文冰記錄:〈酷兒文學〉,《幼獅文藝》,第520期1997。
雷靜海:〈同志文學的意義〉,《聯合文學》,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 5第13卷第7期。
孟樊:〈文學傳播現象〉,文訊編,《1996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1997。
王基倫:〈用身體用生命書寫的悲劇—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導覽〉,文訊編,《1996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1997。
劉亮雅:〈九○年代的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97,第26卷第2期。
劉亮雅:〈愛欲、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第26卷第3期1997. 8.8-30。
丁乃非:〈非常貼近淫婦與惡女—如何嬝炕m金瓶梅》(1695)和《惡女書》(1995)〉,《中外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第26卷第3期。
張志維:〈穿越「鏡像誤識」:嬝炕m品花寶鑑》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中外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第26卷第3期,頁68-101。
姜t倫:〈酷兒小說流行浪潮沖散她的獨特面貌〉,《新新聞》,1997,第547期。
齊天小聖:〈牲禮、英雄或戰略家:「現身」於現階段台灣同志發展及其意義〉,《騷動季刊》,台北:騷動雜誌社,1997,第三期。
王皓薇:〈不要交出搖控器:同志要有『現身』自主權〉,《騷動季刊》,台北:騷動雜誌社,1997,第三期。
趙彥寧:〈面具與真實:論台灣同志運動的「現身」問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97,第八十四期。
王奕婷:〈肉身書信—《蒙馬特遺書》中書信形式的書寫與踰越〉,《聯合文學》,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3第161期。
厥q禎:〈回歸女性本質的烏托邦建構—論董啟章《安卓珍妮》的雌雄同體意識〉,《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台北: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1998.第29期。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台灣大眾文學緒論〉《淡水牛津文藝》,台北縣:淡水牛津文藝雜誌社,1998,卷1。
葉德宣:〈兩種「露營/淫」的方法〉,《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第26卷,第2期,1998
東年:〈孤獨的探索〉(邱妙津以及《蒙馬特遺書》),《聯合文學》,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第162期。
劉亮雅:〈怪胎陰陽變:楊照、紀大偉、成英姝與洪凌小說裡男變女變性人想像〉,《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第26卷第12期。
朱偉誠:〈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台大外文系1998, 第三十期。
簡家欣:〈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認同建構與運動集結:在刊物網絡上形成的女同志新社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98,第三十期。
林積萍:〈同志文學迎向新里程〉,《文訊月刊》,台北:文訊雜誌社,1998,第154期。
蕭義玲:(九○年代新崛起小說家的同志書寫─以邱妙津、洪凌、紀大偉、陳雪為觀察對象),《第二屆青年文學會議》台北:國家圖書館1998。
馬嘉蘭:〈欲望、俗世、戀物癖─嬝狀鬗j偉的戀物小說〉,《幼獅文藝》, 1998第239期,1998。
曾秀萍:〈九○年代臺灣「女同志小說」書寫的顛覆性及其矛盾〉,《水筆仔》,第7期,1999。
陳耀民:〈我們都是一家人?—論《孽子》及《逆女》中的家庭機制╱身分認同及抗爭之可能性〉,《第四屆性教育、性學、性別研究暨同性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1999。
徐叔卿:〈亂我心者,創造而已?〉,《中國時報‧開卷周報》,第41版,1999。
徐淑卿:〈同女之舞-有情無慾的女同志小說賞析〉, 《中國時報》,台北:中國時報,1997。
劉亮雅:〈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303 期,台北:台灣大學外文系,1977。
劉亮雅:〈世紀末台灣小說裡的性別越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第28卷第6期1999。
白瑞梅:(Parry,Amie)尋找(看不見的)婆遺失的辯證:陳雪的反寫實、反含蓄(A Search for the Lost Dialectics of the Invisible Po: Chen Xue’s Anti-Realism and Anti-Reticence),《第三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1999。
曾秀萍:〈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書寫的顛覆性及其矛盾〉,《水筆仔》,台北:水筆仔工作群,1999。
葉德宣:〈兩種「露營/淫」方式〉,《中外文學》第26卷,第12期,台北:台灣大學外文系,1999。
丁乃非、劉人鵬:〈罔兩問景Ⅱ:鱷魚皮、拉子餡、半人半馬邱妙津〉,《第三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1999。
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台灣師範大學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
葉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學史‧近代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
陳思和:〈鳳凰、鱷魚、吸血鬼—試論台灣文學創作中的幾個同志意象〉台灣師範大學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
朱嘉雯:〈朱天文:來自天堂的文學〉,《1999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2000。
劉亮雅:〈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多樣性別〉,《誠品好讀》,台北:誠品書局, 2000,第5期。
劉人鵬:〈尋找遺失的女同性戀與T婆文本〉,《誠品好讀》,台北:誠品書局,,2000,第5期。
郝譽翔、吳億偉記錄整理,〈文學獎,獎文學(下)〉,《中央日報》1999.2.20,第5版
黃清順:〈高貴靈魂的輓歌—試探邱妙津文學作品中的死亡意識及相關問題〉,《第四屆青年文學會議》,台北:國家圖書館,2000。
吳敏華:〈當孽子遇上逆女:白先勇與杜修蘭同性戀書寫及其詮釋之比較〉,《台灣歷史文化研討會‧性別與文化論文研討論文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2000。
蕭嘉玲:〈文學出版中的經濟現象-以「紫石作坊」為例〉,《第五屆青年文學會議》,台北:文訊雜誌社主辦,2001。
江寶釵,〈時間、空間與主體性的建構:嬝炕m孽子》的一個向度〉,《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
朱偉誠:〈《鱷魚手記》導讀〉,《文學台灣》, 2001, 第38期。
陳國偉:〈恐懼但渴望著─「愛滋」在當代小說中的存在意義〉,《第二屆全國研究生文學符號學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2001.王文仁講評。
林怡吟:〈鱷魚手記〉,《兩性平等教育季刊》, 2001,第15期。
謝嘉琪:〈雌雄同體的理想國度—董啟章《安卓真妮》一個面向的分析〉,《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第3期2001。
簡淑怡:〈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鱷魚手記》為例〉,《受業集》,第2期,2001。
頃C橋:〈驚蟄!╱絕響?—1998第一屆「全球華文同志文學獎」的發聲(生)觀察(之一)〉,《第5屆青年文學會議》,台北:國家圖書館,2001,朱偉誠講評。
紀俊龍:〈以《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分析邱妙津對死亡的看法及層次〉,《第8屆全國中文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2001。
鍾瀚慧:〈誰能言說,遣誰的悲懷─從駱以軍之《遣悲懷》新書與論現今女同志的主體建構〉,《文化研究月報》,台北:文化研究雜誌社, 2002,第12期。
陳國偉:〈刨刀或百合—台灣當代私小說中言說權力的展演〉,第六屆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2002。
柯裕棻:〈回應鐘瀚慧的「誰能言說,遣誰的悲懷」一文作者恆然已然死亡:意義疆域的不確定性以及爭鬥的必然必要〉,《文化研究月報》,台北:文化研究雜誌社, 2002,第13期。
陳祐禎:〈無能言說的亡靈─評《遣悲懷》對邱妙津的意淫〉,《文化研究月報》,第13期,2002。
邱伊翎:〈鬥爭必然必要如此進行?─回應陳祐禎、柯裕棻二人的文章〉《文化研究月報》, 台北:文化研究雜誌社,第14期2002。
劉亮雅:〈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界: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同志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2002,張淑麗講評。
章韃瓷G〈敘述文字的解碼:論《鱷魚手記》的虛實書寫〉,《台灣中區大學中文系第二十二屆碩士班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台中:私立靜宜大學,2002。
羅敬堯:〈如果在世紀末,一個荒人:《荒人手記》中的主體形構與當代台灣的酷兒文化〉,《第二屆全國研究生文學社會學研討會》,嘉義:私立南華大學,2002,呂佳龍講評。
陳國偉:〈刨刀或百合──台灣當代私小說中言說權力的展演〉,《第六屆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2002。
頃C橋:〈「同」聲喧嘩─1998第一屆「全球華文同志文學獎」的得獎同志們〉《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2002。
劉亮雅:〈台灣女性小說中的女同性戀創傷敘述〉,《邊緣再思:文化、傷痛、再現學術研討會》,台中:中興大學,2003。
陸雪芬:〈遺書的力量─論邱妙津《蒙馬特遺書》中死亡權力的展演〉,《東吳大學外國語文學院2003年校際學術研討會「禁忌」》,台北:私立東吳大學,2003。
中島利郎撰寫、吹雪譯:〈日據時代台灣文學-關於台灣的「大眾文學」(節錄版)〉, 發表於「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2003。
陳維信紀錄:「看著自己肚臍眼‧我、我、我的年代」,「第二十五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紀要」,2003。

三.學位論文

蔡奇睿:《文化消費的空間研究-書店:「文化工業」產品消費現象觀察-以誠品書店為例》,桃園: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1990。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台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1。
江師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蕭義玲:《臺灣當代小說中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北:國立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7。
簡家欣:《喚出女同志: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賴孟如,《次文化空間之研究─以女同性戀酒吧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所碩士論文,1999。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1。
頃C橋:《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

四.報紙雜誌

張永祥:〈再次溶入小書情節中〉,台北:《聯合報》,1983.7.10第九版。
徐淑卿:〈有志一同攻佔文學獎〉,《中國時報》,1998.6.25,第41版。
郝譽翔、吳億偉記錄整理,〈文學獎,獎文學(下)〉,《中央日報》1999.2.20,第5版。
黃雅婷:〈藝術延伸商品正風行-國外博物館進口商品〉,中國時報,2000.2.22,33版。
鄭樹森、陳映真、唐諾等人的「第二十五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紀要」,聯合報,2003.9/16~9/19,副刊42版。

五.網站網頁

集合出版社:http://www.2her.com.tw/
集合出版社網站,「投票系統」網頁:http://vote.tacocity.com.tw/USER/ariesdog/result.phtml?uid=813099.
「皇冠大眾文學獎」網站: http://www.crown.com.tw/novel/nobelprize.
誠品書店網站「嬝疙菻~」網頁:http://cyberfair.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0/cf0001/23100110/Default_main.htm
台金石堂網頁http://www.telemap.com.tw/taipeifly/bookstore/bookstore/1灣英文雜誌社網頁: http://www.Fmp.com.tw/srh002a.php?p=MTH222
動物大觀園網站: http://www.mdnkids.com/zoo/crooodile.htm
我們之間:http://www.to-get-her.org/cgi-bin/oldlez.pl
「晶晶書庫」網站「關於晶晶-一路走來」網頁http://www.gingins.com.tw
曹麗娟〈童女之舞〉網站: http://home.kimo.com.tw/bluecheese079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簡淑怡:〈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鱷魚手記》為例〉,《受業集》,第2期,2001。
2. 謝嘉琪:〈雌雄同體的理想國度—董啟章《安卓真妮》一個面向的分析〉,《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第3期2001。
3. 江寶釵,〈時間、空間與主體性的建構:嬝炕m孽子》的一個向度〉,《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
4. 曾秀萍:〈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書寫的顛覆性及其矛盾〉,《水筆仔》,台北:水筆仔工作群,1999。
5. 劉亮雅:〈世紀末台灣小說裡的性別越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第28卷第6期1999。
6. 劉亮雅:〈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303 期,台北:台灣大學外文系,1977。
7. 曾秀萍:〈九○年代臺灣「女同志小說」書寫的顛覆性及其矛盾〉,《水筆仔》,第7期,1999。
8. 劉亮雅:〈怪胎陰陽變:楊照、紀大偉、成英姝與洪凌小說裡男變女變性人想像〉,《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第26卷第12期。
9.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台灣大眾文學緒論〉《淡水牛津文藝》,台北縣:淡水牛津文藝雜誌社,1998,卷1。
10. 王奕婷:〈肉身書信—《蒙馬特遺書》中書信形式的書寫與踰越〉,《聯合文學》,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3第161期。
11. 趙彥寧:〈面具與真實:論台灣同志運動的「現身」問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97,第八十四期。
12. 丁乃非:〈非常貼近淫婦與惡女—如何嬝炕m金瓶梅》(1695)和《惡女書》(1995)〉,《中外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第26卷第3期。
13. 劉亮雅:〈愛欲、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第26卷第3期1997. 8.8-30。
14. 劉亮雅:〈九○年代的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97,第26卷第2期。
15. 雷靜海:〈同志文學的意義〉,《聯合文學》,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 5第13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