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10: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馨儀
研究生(外文):Hsin-I , Tseng
論文名稱:《莊子•大宗師》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in Chuang Tze’s Da Tsung Shi
指導教授:謝大寧謝大寧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莊子大宗師真人坐忘
外文關鍵詞:Chuang TzeDa Tsung Shi(The great Master)Authentic ManTsuo-Wang(Medi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6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莊子和老子同列為道家代表人物,是中國歷史上一大思想家。莊子思索著人生的困境,以體道、還原生命的本真來作為人生的終極關懷。他認為當人能夠體會天地物我不分,明白「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之時,便能遊心於無窮無盡的宇宙天地裡。故《莊子》不僅是古代應世學說而已,其展現的內容,是無論何時何地都可成為人們生命中一股亙古活潑的源泉,進而消解天人對立的緊張,為人們提供貞定心靈的力量。
《莊子.大宗師》作為內七篇之一,其提出的種種課題,皆在指引著人們解決生命的困境,走向「真人」的逍遙境界。這種逍遙境界,並不是使人們遠離世間得到逍遙,而是藉著工夫修煉以體道悟真,與道合一,歸復到天之自然境界,遊於宇宙之一氣。因此,道在萬物中展現,人在人間世裡逍遙,也就能夠無入而不自得。所以,能夠充分把握〈大宗師〉,了解其寄寓之深刻豐富的義蘊,便能作為貫通《莊子》內七篇義理圓融總匯的呈現。莊子藉由〈大宗師〉中的真人,展現著人們超越的可能,並且對長久以來困擾人類的生死問題作一交代,也對先秦重要的天人關係提供精闢的見解。因此,不論是莊子的逍遙境界、齊物思想、養生觀念、應世之方、天人主張等,都可在〈大宗師〉中得到說明。是以吾人可從〈大宗師〉中一解死生之苦惑,破除二元對立價值的迷茫之殆,進而渾化天人對立的緊張,臻至「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之「一」,也就是天人不二的「真一」。
本論文由〈大宗師〉文獻出發,並依據其相關注疏來尋求〈大宗師〉之問題意識並加以論證,企圖貫連《莊子》內七篇之義理,以求了解莊子的重要思想。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旨趣與意義,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章節架構安排。
第二章:說明〈大宗師〉的「問題意識」。指出莊子面臨到何種生命的困境,而欲提出「大宗師」來做為解決。並試圖尋求此一問題意識,是否在內七篇既有一貫的義理脈絡下,有著相關性、共通性。
第三章:提出莊子如何面對與解決此「問題」的方法,即找出其對治問題意識的工夫,此為修養工夫論。凡一門生命的學問,其重視的必是如何落實工夫修養以解決生命困境,提昇生命境界。因此,除找出莊子主張的修養工夫論,解釋其如何可能回應〈大宗師〉所產生的獨特問題外,更對其工夫完成所相對應的境界作一闡述。
第四章:即於諸寓言自身文理脈絡,與本論文所解的義理脈絡相印證,說明寓言所寓之哲學義涵,以求對〈大宗師〉的全幅義蘊予以更豐盈的詮釋呈現。
第五章:結論。除綜述全文要旨外,並指出本文不足之處,以作為日後努力方向。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旨趣與意義……………………………………………………........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8
第三節 篇章架構安排…………………………………………………………...11
第二章 〈大宗師〉之問題意識……………………………13
第一節 「大宗師」一詞之義蘊………………………………………………...13
第二節  〈大宗師〉之問題意識…………………………………………….......26
一、〈大宗師〉之知──心知之相對區分…………………………….........27
二、其他內篇之知……………………………………………………...........34
(一)相對之知……………………………………………………………….......34
(二)渾沌之知……………………………………………………………….......38
三、〈大宗師〉超越之知──真知……………………………………........41
第三章 「真人」之修養工夫論與境界義……………….43
第一節 修養工夫論………………………………………..…………….............47
一、坐忘………………………………………………………………...........49
二、心齋………………………………………………………………...........60
第二節 女偊聞道──工夫與境界的同時呈顯…………………………...........70
一、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71
二、修道歷程與相應境界……………………………………………...........76
(一)外天下→外物→外生:此乃工夫論………………………………….......77
(二)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攖寧:此乃境界義…………………79
三、聞道之所由……………………………………………………………..83
第三節 境界義……………………………………………………………...........86
一、兩忘而化其道……………………………………………………...........86
二、真人真知的圓融境界……………………………………………...........91
第四章 〈大宗師〉寓言之義蘊探析…………………….101
第一節 安化懸解…………………………………………………………..........101
第二節 天之戮民…………………………………………………………..........107
一、方內方外之別……………………………………………………..........107
二、渾化天人之分……………………………………………………..........110
(一)釋「天之戮民」之義涵…………………………………………………...111
(二)解天之刑……………………………………………………………….......113
第三節 安命思想…………………………………………………………..........116
第五章 結論…………………………………………………......121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一)古典文獻(按書名筆劃排列)
《南華真經口義》,南宋.林希逸撰。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7 》,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2月初版。
《莊子內篇注》,明.憨山釋德清注。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6月初版。
《莊子因》,清.林雲銘撰。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18 》。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2月初版。
《莊子南華經解》,清.宣穎撰。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補編33 》,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莊子通.莊子解》,清.王夫之著。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4月初版三刷。
《莊子詁義全稿》,清.范耕研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
《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清.王先謙撰,劉武撰、沈嘯寰點校。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6月初版。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輯。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11月初版。
《莊子翼》,明.焦竑撰。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6月三版。
(二)今人注譯(按書名筆劃排列)
《史記會注考證》,瀧川龜太郎著。台北:宏業書局,1992年10月再版。
《老子探義》,王淮注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6月初版第十二刷。
《莊子今註今譯》(上冊),陳鼓應註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初版四刷。
《莊子校詮》(上冊),王叔岷撰。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
《莊子淺說》,林紓編纂。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6月初版。
《莊子淺說》,陳啟天撰。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6年8月三版。
《莊子新釋》,張默生撰。台北:天工書局,1993年6月初版。
《莊子總論及分篇評註》,李勉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莊子纂箋》,錢穆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初版。
《新譯莊子讀本》,黃錦鋐註譯。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2月十三版。
(三)思想論集(按書名筆劃排列)
《才性與玄理》,牟宗三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八版。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徐復觀著。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5年再版。
《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楊儒賓、黃俊傑編。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11月初版。
《中國哲學十九講》,牟宗三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10月初版。
《中國哲學的特質》,牟宗三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5月六版(學五版)。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唐君毅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全集校訂版。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二)》,唐君毅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全集校訂版。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唐君毅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3月三版。
《中國哲學發展史》,吳怡著。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12月三版。
《中國哲學論集》,王邦雄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8月初版。
《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1月初版十刷。
《文化哲學講錄(六)》,鄔昆如著。台北:東大書局,1995年1月初版。
《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楊儒賓著。台北:台大文史叢刊,1987年初版。
《老子哲學》,張起鈞著。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6月台初版第十一次印行。
《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袁保新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
《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張亨著。台北:允晨文化,1997年11月初版。
《圓善論》,牟宗三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初版二刷。
《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勞思光著。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10月七版。
(四)近人有關《莊子》的專著(按書名筆劃排列)
《天人關係論─中國文化一個基本特徵的探討》,楊慧傑著。台北:大林出版社,1981年1月。
《老莊思想論集》,王煜著。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初版。
《老莊研究》,胡楚生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10月初版。
《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吳汝鈞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
《老莊哲學新論》,葉海煙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二刷。
《老莊新論》,陳鼓應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4月初版二刷。
《老莊論集》,張松如、陳鼓應、趙明、張軍。山東:齊魯書局,1987年1月第一版。
《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陳德和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莊子》,吳光明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2月初版。
《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高柏園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初版二刷。
《莊子及其文學》,黃錦鋐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7月初版。
《莊子的文化解析》,葉舒憲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莊子的生命哲學》,葉海煙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4月初版。
《莊子的道》,趙衛民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莊子思想之美學意義》,董小蕙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10月初版。
《莊子研究論集新編》,顧俊發行。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莊子要義》,周紹賢著。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年8月初版。
《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劉笑敢著。北京:中國社會哲學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
《莊子氣化論》,鄭世根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7月初版。
《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李日章著。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9月初版。
《莊子道》,王邦雄著。中和:漢藝色研出版,1999年6月初版五刷。
《莊子與古希臘哲學中的道》,鄔昆如譯著。台北:國立編譯館,1982年1月三版。
《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4月一版。
《莊子學案》,郎擎霄撰。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臺景印初版。
《莊周風貌》,楊儒賓著。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1初版。
《莊學研究》,崔大華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
《莊學新探》,陳品卿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增訂再版。
《莊學管闚》,王叔岷撰。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3月初版。
《逍遙的莊子》,吳怡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10月初版。
二、學位論文(按出版年代排列)
《道家存有論的詮釋與其超形上學的證悟》,賴錫三師著。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莊子.養生主》研究》,林育慶著。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莊子〈人間世〉研究》,釧]著。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人生的困境及其解決之道――以莊子哲學為中心的考察》,莊鎮宇著。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心知與氣化――《莊子》思維與言說方式之省察》,蕭美齡著。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三、期刊論文(按篇名筆劃排列)
〈〈齊物論〉研究――莊子形上思維的進路與形態〉,袁保新著。《鵝湖月刊》第三卷第七期,1978年1月,頁22―26。
〈《莊子》「真人」的身體觀─―身體的「社會性」與「宇宙性」之辯證─―〉,賴錫三師著。《台大中文學報》第十四期,2001年5月,頁1―34。
〈《莊子》工夫實踐的歷程與超形上學的證悟――以〈齊物論〉為核心而展開〉,賴錫三師著。《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七卷第一期,1998年6月,頁1―21。
〈「莊子」精、氣、神的奶狻M境界─―身體的精神化與形上化之實現〉,賴錫三師著。《漢學研究》第二十二卷第二期,2004年12月,頁121―154。
〈「當代新道家」與「深層生態學」的形上基礎〉賴錫三師著。《揭諦學刊》第2期,1999年7月,頁195,197―247。
〈「境界形上學」的繼承、釐清和批判與道家式存有論的提出〉,賴錫三師著。《鵝湖月刊》第二十三卷第六期,總號第270,1997年12月,頁1―12。
〈「實有姿態」的解消轉譯與「道家式存有論」的詮釋還原〉(上),賴錫三師著。《鵝湖月刊》第二十三卷第八期,總號第272,1998年2月,頁23―30。
〈「實有姿態」的解消轉譯與「道家式存有論」的詮釋還原〉(下),賴錫三師著。《鵝湖月刊》第二十三卷第十一期,總號第275,1998年5月,頁47-56。
〈大宗師―莊子系列(六)〉,王邦雄著。《鵝湖月刊》第十八卷第十一期,總號第215,1993年5月,頁3―12。
〈再論老子之道的義理定位―兼答劉笑敢教授〈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袁保新著。《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七卷二期,1997年6月,頁145―159。
〈神話、《老子》、《莊子》〉之「同」「異」研究─―朝向「當代新道家」的可能性〉,賴錫三師著。《台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一期,2004年11月,頁139―178。
〈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王邦雄著。《鵝湖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六期,總號第246,1995年12月,頁7-15。
〈從莊子、惠施的辯論看「真人」的四重修養〉,黃漢耀著。《鵝湖月刊》第十五卷第三期總號第171,1989年9月,頁10-16。
〈莊子〈齊物論〉講演錄〉(一)至(十五),牟宗三先生講演,盧雪崑記錄、楊祖漢校定。《鵝湖月刊》第二十七卷七至十二期,二十八卷一至八期,2002年1月至2003年3月。
〈莊子的自由精神〉,朱榮智著。《鵝湖月刊》第十七卷第一期,總號第193,1991年7月,頁63-71。
〈莊子的真理觀與語言觀〉,賴錫三師著。《揭諦學刊》創刊號,1997年6月,頁151―194。
〈莊子對孔子的評價〉,謝大寧師著。《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二期,1991年4月,頁45-56。
〈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義」的觀念〉,王邦雄著。《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三卷第九期,總號268,1996年9月,頁1962―1971。
〈齊物論釋〉(一),謝大寧師著。《鵝湖月刊》第二十卷第一期,總號第229,1994年7月,頁45-49。
〈齊物論釋〉(二),謝大寧師著。《鵝湖月刊》第二十卷第二期,總號第230,1994年8月,頁44-49。
〈齊物論釋〉(下),謝大寧師著。《鵝湖月刊》第二十卷第四期,總號第232,1994年10月,頁44-50。
〈論莊子「女偊聞道」及「悟道」歷程〉,高瑞惠著。《親民學報》第十期,2004年8月,頁151―166。
〈論莊子對「命」的思考及其「安命」的可能〉,吳建明著。《鵝湖月刊》第二十六卷第十一期,總號第311,2001年5月,頁54-64。
〈儒隱與道隱〉,謝大寧師著。《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三卷第一期,1992年,頁121―14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論莊子對「命」的思考及其「安命」的可能〉,吳建明著。《鵝湖月刊》第二十六卷第十一期,總號第311,2001年5月,頁54-64。
2. 〈論莊子「女偊聞道」及「悟道」歷程〉,高瑞惠著。《親民學報》第十期,2004年8月,頁151―166。
3. 〈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義」的觀念〉,王邦雄著。《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三卷第九期,總號268,1996年9月,頁1962―1971。
4. 55. 黃榮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施工作業流程電腦模擬規劃分析」,營建管理季刊,第36期,第38頁-第48頁,1998。
5. 〈莊子的自由精神〉,朱榮智著。《鵝湖月刊》第十七卷第一期,總號第193,1991年7月,頁63-71。
6. 〈從莊子、惠施的辯論看「真人」的四重修養〉,黃漢耀著。《鵝湖月刊》第十五卷第三期總號第171,1989年9月,頁10-16。
7. 〈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王邦雄著。《鵝湖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六期,總號第246,1995年12月,頁7-15。
8. 〈再論老子之道的義理定位―兼答劉笑敢教授〈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袁保新著。《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七卷二期,1997年6月,頁145―159。
9. 〈大宗師―莊子系列(六)〉,王邦雄著。《鵝湖月刊》第十八卷第十一期,總號第215,1993年5月,頁3―12。
10. 〈〈齊物論〉研究――莊子形上思維的進路與形態〉,袁保新著。《鵝湖月刊》第三卷第七期,1978年1月,頁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