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依筆劃次序)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民93年12月21日)。
內政部警政署94年2月24日警署秘字第0940024163號函發「全民拼治安行動方案─現階段強化社會治安實施計畫」。
內政部警政署94年2月25日警署秘字第0940018511號函「警政署對 院長近期重要指示應立即辦理事項」。
內政部警政署(民93年4月15日):「署長工作提示」。風紀宣導手冊(93年中集)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刑案紀錄代碼表。
台南縣警察局治安概況分析(民93年6月),台南縣警察局編印。
台南縣警察局統計要纜第四期(民93年10月),台南縣警察局會計室編印。
台閩刑案統計(民93年10月),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編印。
吳定(民84):公共行政論文集(五版),順達出版社。
李曉明(民90):「經濟犯罪學」,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周文科(民93):「台灣地區詐欺犯罪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孟維德(民94):「海峽兩岸人口走私活動之實證研究」。犯罪學期刊第七卷第二期。嘉義縣,中華民國犯罪學會。林水波、張世賢(民84): 公共政策,台北:五南書局。
林世當(民90):「春風專案成效之評估~以嘉義市警察局實施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柯三吉(民80):「政策評估在公共行政上的運用」,公共政策與政治經濟。
洪漢周、曾景平(民92):「刮刮樂及手機簡訊詐欺集團組織結構及偵查實務之研究」,刑事科學第55期,內政部政署刑事警察局。徐遠齡(民75),犯罪偵查學,再版,桃園,中央警察學校編印。
閉K金(民89),「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陳順和(民92):「行動電話簡訊詐欺犯罪問題之成因與對策探討」,透視犯罪問題第二期。陳順和(民94):「電信犯罪與防制對策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澤憲(民90),經濟刑法新論,台北,群眾出版社。
最高法院檢察署93年4月22日台文字第0930005397號函「加強查緝電話詐欺恐嚇專案會議結論」。
最高法院檢察署93年4月27日台文字第0930005585號函「研商查緝電話詐欺恐嚇案件相關事宜會議結論」。
湯文章(民90):「經濟犯罪之態樣與刑罰」,台北,司法院印行。
黃俊英(民82):計畫評估理論(一),載行政院研究發展委員會編印,行政績效評估專論選輯(一)。
楊士隆(民84):「運用環境設計預防犯罪之探討」。警學叢刊第二十五卷第四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楊士隆(民86):「竊盜犯罪與犯罪預防之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楊士隆(民86):「竊盜犯認知與決意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1期。楊士隆(民92):「犯罪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楊士隆(民92):「92年度台灣民眾被害經驗暨對政府防制犯罪滿意度調查研究」。透視犯罪問題第二期。
楊士隆、何明洲(民93):竊盜犯罪防治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葉毓蘭(民93):「保護弱勢從反詐騙做起」,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刑事雙月刊第2期。
預防詐騙宣導手冊(民92年),刑事警察局。
劉惟宗(民87):「人頭支票詐欺犯罪之研究」,台北,台灣台北地方法院台灣士林分院檢察署編印。
蔡德輝、楊士隆(民92):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增訂四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德輝、楊士隆(民92):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德輝、楊士隆(民93):犯罪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鄧煌發(民88):犯罪預防,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賴光義(民91):「傳播之研究─以刮刮樂詐財案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警政統計年報(民93),內政部警政署編印。
二、外文部分:(依字母順序)
Adam Graycar(2000), Frau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nferenc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Criminology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Commonwealth Attorney-General’s Department.
Becker,G.S.(1968)”Crime and punishment:An Economic Approac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No77:169-217.
Bemlett, Trevor and Richard Wright (1984) Burglars on Burglary: Prevention and the Offender. Aldershot England: GOWER.
Bennett, Trevor.(1989). Factors related to participation in neighborhood watch scheme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Vol. 29.
Clarke, R.V. (1992).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Successful Case Studies, New York: Herrow and Heston.
Cohen, Lawrence E. and Felson, Marcus (1979)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44:588-608.
Cornish, D.B. and Clarke, R.V.(1986) The Reasoning Criminal: 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s on Offending. New York:Springer -Verlag.
Grabosky, Smith&Wright(1996),〝Crime and Telecommunications〞pp2-3,Australian Institute of Criminology.
http://www.aic.gov.au/conferences/fraud/graycar.pdf
Jeffery, C.R.(1977).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Beverly Hills,C.A.:Sage.
Rossi, Peter H. and Freeman Howard, E. (1982). Evaluation : A Systematic Approach . Sage Publications.
Shelley,L.L.(1998).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 Kobe University Law Review,32(1),77-91.
Sherman, Lawrence (1990) “Police Crackdown.” NJ Reports, March/ April.
Siegel, Larry J.(2003) Criminology,West/Wadworth Publishing Co.
Skogon,Wesley G.(1977)”Dimensions of the Dark Figure of Unrepored”Crime and Delinquency,Januasy,p41-50.
Southland,Edwin H.(1937) the Professional Thief,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ullivan, Richard F (1973) “The Economics of Crim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iterature,” Crime and Delinquency 19(2): 138-149.”
Van Den Haag. Ernest (1982) “ The Criminal law as a Threat System,”
Weiss, Carol H. (1992). Purpose of Evaluation .Quoted in Shafritz, Jay M. and Hyde, Albert C.(eds.).Classics Public Administration(3rd ed.),U. S. A.: Wadswoth Inc. Austin Police Department.
Wilhelm,W.K.(2004)The Freud Management Lifecycle Theory.Journal of Economic Crime Management.Spring 2004vo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