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02: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泰賓
研究生(外文):Chang-tai ping
論文名稱:媒體記者對警察機關公共關係認知之研究-以澎湖縣警察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media newshawk to police agency public relations cognize inquiries
指導教授:陳慈幸陳慈幸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zu-hsi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9
中文關鍵詞:媒體記者 警察公共關係 認知
外文關鍵詞:police agency public relationscognizemedia newshawk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2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針對警察機關公共關係的重要目標公眾-媒體記者,來實施檢測,以瞭解地方警察機關自2000年正式成立公共關係室後,其推動警察公共關係的弁鉬P成效,期望警察單位與民間及媒體建立良性的互動溝通,並藉輿情反應,掌握社會脈動。運用媒體,加強形象行銷,以獲得民眾支持與信賴。並檢測對於實際警察公共關係執行情形、問題,以及影響警察公共關係的因素,由本研究提供對警察公關工作上的政策參考。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在抽樣係以軓業深度訪談為主,選擇8位具有代表性的媒體記者,深度訪談,分析係以警察立場,加以闡述,並配合內政部警政署及澎湖縣警察局委託及自行辦理之民調資料與2005年與媒體記者座談資料相印證,以維所得資料信、效度。
研究結果媒體記者對於警察機關公關作為及公關室的成立與成效,均表肯定與支持,並期望能發揮其弁遄C對於警察機關的公關專業能力、全員公關的觀念、新聞發言人制度、媒體溝通與互動、行銷技術、危機處理、民調、影響警察公關因子及生態環境與新警政工作,經分析檢視,歸納建議供警察機關參考。計有承辦公關業務人員宜有適當獎勵與升遷條件,對於考績及獎勵的適時給予。並核發超勤津貼。加強員警公關能力教育,包含遴派公關人員參與新聞講習,鼓勵員警進修。以及建立公關人才資料庫,同時,對於新聞資料即時e化平台作業系統應建立。並整合及多方拓展行銷工作,建立良好形象。此外落實及發揮發言人制度、建立新聞事件立場的界定、危機溝通能力增強及通報系統建置、建立因地制宜的民調及新聞體系、遵守公關倫理及誠實互動,均為本研究主要建議.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詮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公共關係之相關理論 13
第二節 警察機關公共關係實証研究之探討 24
第三節 警察公共關係的沿革、原則與弁?34
第四節 警察公共關係運作模式及對象 43
第三章 澎湖縣警察局公共關係現況 51
第一節 公共關係組織及職掌 51
第二節 公共關係的工作內涵 53
第三節 民意調查 61
第四節 記者座談 63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65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67
第三節 研究參與及資料蒐集 7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5
第五節 研究資料之處理與檢核 78
第五章 訪談資料分析與討論 87
第一節 警察公關角色及滿意度 87
第二節 警察現行公關作為實施成效 97
第三節 影響警察公關因素及生態環境 11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29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135
參考文獻 136
附錄1 142
附錄2 143
附錄3 145
附錄4 146
附錄5 148
附錄6 153
附錄7 158
一 、中文部份
(一)書籍
方蘭生(1997),公關的時代來臨。台北:探索文化。
王洪鈞(1993),公共關係。台北:華視文化。
王富雄(1984),公共關係管理弁鉠蛂A台北:三民。
王德馨、咻邢~(1992),公共關係。台北:三民。
台灣省政府警政廳(1997),台灣省政府警政廳所屬各警察機關現行「公關體制」調查報告,未出版。
台灣省政府警政廳(1998),「公關業務策進作為」專題報告,未出版。
李茂政(1984),大眾傳播新論。台北:三民。
李 瞻(1992),政府公共關係。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著) (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林靜伶、吳宜蓁、黃懿慧(1996),公共關係,台北,空大用書。
林傑斌、鄧冠珠(1992),公關實務技巧與應用,台北,超越企管公司
呂英敏(1997),現代危機管理哲學。警光,第493期,頁68-70
祝振華(1982),傳播與公共關係。台北:黎明。
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
紀華強(1997),實用公關基本法。台北:漢宇。
莊德森(2000),警察公共關係,中央警察大學
孫秀蕙(199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
柴松林(1992),企業公關手冊,泛談企業危機管理。台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袁自玉(1989),公共關係。台北:前程企管。
彭 芸(1992),企業公關手冊:按部就班做公關一公關活動的規劃與控制。台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會。
彭芸等(1988),警察公關主管的媒體互動、公關執行之研究。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張覺民(1993),警察公共關係。台北:書華。
張在山(2004),公共關係學。台北:五南。
梁吳蓓琳(1995),新公關時代。台北:方智。
陳寒松(1960),警察與公共關係。高雄:鼎大。
陳湄泉(1968),警察公共關係與實務。台北:中國公共關係協會。
陳 璧(1996),警察人員的挑戲。台北:警光雜誌社。
陳慧玲(1997),學校公共關係。台北:師大學苑。
廖高江(1998),「強化府會聯繫溝通,發展良性互動」專題報告,
未出版。
楊乃藩(1984),公共關係。台北:允晨。
湯賓等譯(1991),有效公共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熊源偉主編、劉俊麟校鴃]2002)公共關係學。台北,揚智文化。
黃俊英著(1999),行銷研究-管理與技術,六版。,台北,華泰文化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楊國樞等(199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 : 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出版社
臧國仁(1992),公關手冊:公關原理與本土經驗,孔成志主編。台北:商周文化。
趟 嬰(1996),公共關係。台北:五南。
蔡松齡(1992),公關趨勢。台北:遠流。
鄭貞銘(1994),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台北:三民。

(二)論文、 期刊
王淑慧(2002)警察形象行銷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伍世裕(1986),行銷觀念在警政上的應用。警學叢刊,第16卷第3期,頁:123-128。
江振茂(1991),論警察公共關係。警政學報,第19期,頁147-173
余政毅(2002)交通安全宣導工作執行績效之調查與檢討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金田(2002)建立警察風紀危機管理制度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烇騰(2000)提升警政服務品質具體作為之探討。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期,頁113-127。
胡晉翔(1994),「大眾傳播與社會運動:框架理論的論點」。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樺(2002),報紙報導警察風紀案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宗仁(2001)警察與記者對「偵查不公開」認知差異之研究─以台北市刑事警察與與社會記者為。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宗仁(1998),積極結合媒體、提昇警察形象。警光,第498期,頁62-64。
黃家琦(1994)民眾治安全感與警察人員服務滿意關聯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煥德(1998)危機管理運用之研究-以警察機關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舜南(1999)台北市社區警政宣導成效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宗仁(1998),網際網路與警察公共關係。警光,第482期,頁51-52。
廖振榮(2002)我國警察形象管理制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蔡以仁(1998),如何推展警察公共關係。警光,第498期,頁59-61。
潘文文(1995),非營利組織公共關係稍略之研究-我國宗教型凍社會福利組織個案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學鑫(2002)警政資訊揭露與民眾對警政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和禧(2001)警政民意調查與警察政策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慈穎(2000),台北市政府推展市民公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ertrand R. Canfield, (1987). Public Relations Principles, Cases, and Problems Richard D. Irwin, Inc. p.21 
Canfield, R. B., & Moore, H. F. (1973). Public Relations: Principle, cases and problems. Homewood, IL: Irwin.
E.L.Bernays.(1955).The Engineer of Consent. 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Ferrante, R. L. (1989). Using a Public Relations Firm. In B. Cater (Ed.), Experts in Action: Inside Public Relations (pp. 393). New York: Longma, Macmillan.
Frank Jefkins, (1992) Public Relations for Marketing Management, London:
Glen M.Broom and George D.Smith.(1979),”Testing the Practitioner’s Impact on Clients”,Public Relations Review 5,no.3,p47-59.
Grunig,J.E.& Hunt,T.(1984).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Harlow,Rex.(1976).”Building a Public Relations Definition”.Public Relations Review, p.36;1987,”Economic Theor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
Hon, L. C. (1998). Demonstrating effectiveness in public relations: Goal, objectives, and evaluation.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10(2),
p.103-135.
Wilcox,D.L.et al(1986).Public relation:Strategies and tactice.New York:Harper&ro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