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11: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啟東
研究生(外文):CHI-TUNG CHENG
論文名稱:警察人員如何因應刑事訴訟法交互詰問制度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How a Police Officer Copes with the New Cross-examination in Criminal Litigation System - Taking Chiayi County(City)Police Bureau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鄭瑞隆鄭瑞隆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1
中文關鍵詞:警察人員交互詰問專家證人新制刑事訴訟法
外文關鍵詞:policemancross-examinationexpert witnessnew criminal litigation syst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3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警察人員站在協助偵查犯罪之立場,對於犯罪事實依法有主動調查之職責,基於協助檢察官舉證之責任與幫助法院發現真實之目的,並依直接審理原則之要求,警察有到場與據實證言之必要。面對出庭作證,同仁對於詰問之相關規定應詳加了解,對於可能受詰問之事項亦應有所認識,才能積極準備而從容面對。因此,警察人員必需要在心態上有所調整,積極準備,本文從警察人員對交互詰問知識之取得、現場蒐證、專業訓練等多方面探討警察人員如何因應新制度;再從各個角度研究有交互詰問經驗同仁以明如何因應之過程。問卷結果了解到,警察普遍對於出庭作證之準備仍有不足,而警察本身又希望能避免或減庭,在面對新制,對於警察人員所帶來之衝擊提出因應之道實是當務之急。
本研究針對嘉義縣、市警察局之警察人員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行設計之「警察人員如何因應刑訴法交互詰問制度之研究問卷」,透過量化資料之分析,研究探討警察人員是否了解刑事訴訟法交互詰問新制、刑案現場蒐證是否完整、教育訓練是否符合需求、對法庭作證之認知是否正確等議題,以作為警察人員如何因應的參考。
本研究總計發出960份問卷,經逐一檢視,剔除答題不完整及回答內容一致性過高之無效問卷之後,共計取得有效問卷800份,其中未參與交互詰問經驗者有500份,曾參與交互詰問經驗者有300份,研究者使用電腦以SPSS統計軟體(10.0中文版)進行統計分析,計有次數分配、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t考驗等統計方法。
研究結果顯示,擔任主管職位的警察人員、刑事警察人員、有交互詰問經驗的警察人員,在交互詰問知識取得、現場蒐證、專業訓練態度的同意度均比非主管職務、行政警察、無交互詰問經驗的警察人員高,研究亦發現,警察人員除需平時學識經驗之累積、執法當時程序之正當完備外,如何因應交互詰問制度新制,坦然面對詰問,而無懼於辯方律師可能的強勢攻訐,其建議如下:
(一)了解交互詰問規則,充實專業知識
未來的刑案偵查,刑事證據學將蔚為主流,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之自白將不再是判罪的主要依據,取而代之的會是關於具體物證資料的蒐集。情況證據的研判分析,未來將可能是案件偵破的關鍵。
(二)著重證據記載收集,改進辦案技巧
警察同仁除了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我、加強吸收新的法律知識外,更應汲取他人成奶尿鴟袑g驗,並將辦案經驗文字化,在相互切磋,強化警察之蒐證能力,繼而改進辦案技巧,使警察人員之辦案品質獲得全面之提升。
(三)設立個人工作紀錄,達到輔助效能
案件資料若經保存不當或因經歷時間的長久,常有滅失或不全情形的發生,因此員警個人養成摘記的習慣是需要的。建立個人工作紀錄簿並自行保存,對於員警出庭作證之準備,與基於程序正當性要求而有之自我保護觀念,這樣的做法既簡單而又具實益,可行且值得推廣。
(四)警政高層行政支援,協助因應新制
內政部警政署教育組應訓練種子教官,再調訓各警察機關相當職務人員受訓,利用常年訓練課程或各項集會傳授相關經驗於第一線警察人員,必要時運用現有設施舉行交互詰問法庭攻防之模擬演練,避免讓警察人員自行摸索,畢竟警察人員單打獨鬥的時代已過去,基層警察人員每天公務繁忙、壓力沈重,難有主動進修之可能。惟有警政高層重視並有系統地將交互詰問之專業能力貫徹於養成教育與在職教育(常年訓練),警察人員才能充分因應刑事訴訟法交互詰問之新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5
第四節 名詞解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對質詰問權之歷史發展..............8
第二節 交互詰問制度之理論與實踐............ 11
第三節 交互詰問制度之優點及缺點............ 20
第四節 如何確保物證之證據能力............. 32
第五節 交互詰問之現況.................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9
第二節 研究架構.................... 52
第三節 研究假設....................54
第四節 研究步驟.................... 55
第五節 資料分析.................... 60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61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討論.............. 61
第二節 警察人員在知識取得、現場蒐證、專業訓練、法庭作證差異分析........... 69
第三節 主管職位、刑事人員職務、有作證經驗者之認同度均高於非主管、行政人員、無作證經驗者........85
第四節 有交互詰問經驗者在各方面的同意度越高,法庭作證的同意度也就越高........94
第五節 有交互詰問經驗的警察人員對於各項態度上,高於無交互詰問經驗者.........98
第六節 綜合討論....................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5
第一節 結論.....................105
第二節 建議.....................107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限制.............109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111
二、 英文部分......................114
附 錄
附錄一 警察人員如何因應刑訴法交互詰問之「訪談綱要」....115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116
附錄三 警察人員如何因應刑訴法交互詰問制度之研究問卷...117
一、中文部份:(依筆劃次序)
王兆鵬(2002)。當事人進行主義之刑事訴訟。台北:元照。
王兆鵬(1999)。對質詰問權與強制取證權。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28(3)179-244。
王梅英(2000)。專家在法庭上的-鑑定或參審?。律師雜誌,253,29-37。
方文宗(2003)。論鑑定。刑事法雜誌,48,64-69。
古振輝(2001)。論鑑定。司法週刊,1029,2-3。
刑事法研究會編著(2002)。交互詰問制度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學林文化。
宋耀明(1998)。檢察官準備好行使詰問權了嗎?律師雜誌,228。
巫正松(2001)。台灣苗栗地方法院實施交互詰問現況分析。司法改革雜誌,33,23-20。
李元簇(1985)。刑事責任能力判別之標準。刑事法雜誌,29(3)。
李元簇(1971)。英美刑事責任判別之標準。軍事專刊,19(4)。
李英生(2002)。警察偵查犯罪程序法令實務,台北:內政部警政署印行。
邱詩茜(2003)。交互詰問制度及規則簡介-事訴訟法為中心。萬國法律,128,14-28。
林山田(1993)。刑法通論。台北:三民。
林鈺雄(1999)。刑求與自白之因果關係及其證明負擔。月旦法學雜誌,48,14。
林鈺雄(1999)。論刑事訴訟之目的。政大法學評論,61,403-420。
林鈺雄著(2002)。嚴格證明與刑事證據。台北:學林文化。
林鈺雄著(2000)。刑事訴訟法。台北。學林文化。
林鈺雄著(2001)。刑事法理論與實踐。台北:學林文化。
林樹根(1988)。論刑事責任能力。司法官訓練所第二十二期學員論文選集,22。
張麗卿(1994)。責任能力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學研究,8,189-206。
張麗卿(1994)。證據鑑定之研究-以精神鑑定為主,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123,305-329。
張麗卿(2003)。傳聞法則之理論與其實踐。月旦法學雜誌,97,86-90。
張麗卿(2003)。鑑定制度之改革。月旦法學雜誌,97,126-140。
高點法學研究室編(2003)。學習式六法。台北:高點。
陳運財(2001)。直接審理與傳聞法則。台北。五南。
陳運財(2000)。現行法下如何落實被告詰問權之保障。月旦法學雜誌,66,36-47。
陳運財(2003)。傳聞法則之理論與其實踐。月旦法學雜誌,97,85-106。
郭乃嘉(譯)(2002)。Brian Kennedy著。從加州觀點談專家證人(鑑定人)。全國律師,6(9),58-64。
黃東熊(1993)。刑事訴訟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黃東熊(1985)。談傳聞法則。軍法專刊,35(1),17-18。
黃朝義(2002)。刑事訴訟法-證據篇。台北:元照出版。
黃朝義(2002)。證據能力與證明力之概念區分-最高法院八十九年度臺上字第六九六三號判法與八十九年度臺上字第六O四七號等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20,29-41。
楊紋寧(2003)。從『全民作證原則』談接受『交互詰問』應有之認知與注意事項。海巡,3,47-51。
楊雲驊(2003)。德國刑事訴訟法對傳聞證據的處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3,106-110。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訪視報告(2004)—受訪視法院: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審查人: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庭長鄭文肅;撰寫人: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法官黃翰義)。臺南: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發行
劉豐州(2003)。從美國法論交互詰問制度下傳聞證據的禁止。律師雜誌,286,69-96。
蔡兆誠(1998)。律師界準備好行使詰問權了嗎?。律師雜誌,222。
蔡兆誠(1999)。辯護人直接詰問證人經驗談。全國律師,3(9),37-44
蔡碧玉(1999)。論我國檢察官在刑事訴訟上應有的角色與地位。月旦法學雜誌,45,56-68。
蔡墩銘(1997)。鑑定之證據能力與證明力。台大法學論叢,26(4),161-171。
蔡墩銘(1997)。司法精神鑑定與刑事判決。刑事法雜誌,42,11-24。
蔡墩銘(1999)。刑事訴訟法論。台北。五南。
羅秉成(2002)。從辯護律師的角度檢討交互詰問實務的利弊。新竹律師會刊,7,50-65。
警光雜誌(2003)警察因應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之觀念與作為一文,2003年10月份。台北:內政部警政署印行。
警政白皮書(2003)。台北:內政部警政署印行。
Francis L.Wellman(2001)。The art of cross-Examination.周幸、陳意文(譯)。交叉詰問的藝術。台北:商周。
Steven Lubet(2002).Modern trial advocacy analysis and practice.吳懿婷(譯)。現代訴訟辯護分析與實務。台北:商周。
二、英文部份:(依筆劃次序)
Aitken,C.G.G.(1997).Statistics and the evaluation of evidence for forensic Scientist.NY:J.Wiley
Bennett,W.W.&Hess,K.M.(1999).Study guide for criminal investigation.CA:Wadsworth Pub.Co.
Bronstein,D.A.(1999).Law for the Expert Winess.Boca Raton:CRC Press
Cissell,J.C.(1966).Federal criminal trials.Va:Michie Co.
Foster,K.R&Huber,P.W.(1997).Judging science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e federal courts.Cambridge:Mass MIT Press.
Hrones,S.&Czar,C.C.(1995).Criminal practice handbook.
Klotter J.C.(1996).Criminal evidence.OH:Andersob Pub.Co.
Matson,J.V.(1998).Effective expert wintnessing.Boca Raton:CRC Press.
McKnsson,S,C.&Richards,C.A.(1998).Speaking as an expert:A guide for the identificatio sciences from the laboratory to the courtroom.Springfield.I11.:Charles C.Thomas.
Miller R.D.(1994).Criminality responsibility. NY:Chapman&Hall
Moenssens,A.A.,Starrs,J.E.,Henderson,C.E&Inbau,F.e(1995).
Scientific evidence in civil and criminal cases.NY:Westbury.
Regoli,R.M.&Hewitt,J.D.(1966).Criminal justice.NJ:Prentice Hall.
Zuckerman.A.A.S.(1989)The principles of criminal evidence.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羅秉成(2002)。從辯護律師的角度檢討交互詰問實務的利弊。新竹律師會刊,7,50-65。
2. 蔡墩銘(1997)。司法精神鑑定與刑事判決。刑事法雜誌,42,11-24。
3. 蔡碧玉(1999)。論我國檢察官在刑事訴訟上應有的角色與地位。月旦法學雜誌,45,56-68。
4. 蔡兆誠(1999)。辯護人直接詰問證人經驗談。全國律師,3(9),37-44
5. 劉豐州(2003)。從美國法論交互詰問制度下傳聞證據的禁止。律師雜誌,286,69-96。
6. 楊紋寧(2003)。從『全民作證原則』談接受『交互詰問』應有之認知與注意事項。海巡,3,47-51。
7. 黃東熊(1985)。談傳聞法則。軍法專刊,35(1),17-18。
8. 陳運財(2003)。傳聞法則之理論與其實踐。月旦法學雜誌,97,85-106。
9. 陳運財(2000)。現行法下如何落實被告詰問權之保障。月旦法學雜誌,66,36-47。
10. 張麗卿(2003)。鑑定制度之改革。月旦法學雜誌,97,126-140。
11. 張麗卿(1994)。責任能力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學研究,8,189-206。
12. 林鈺雄(1999)。論刑事訴訟之目的。政大法學評論,61,403-420。
13. 李元簇(1985)。刑事責任能力判別之標準。刑事法雜誌,29(3)。
14. 方文宗(2003)。論鑑定。刑事法雜誌,48,64-69。
15. 王梅英(2000)。專家在法庭上的-鑑定或參審?。律師雜誌,253,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