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鐘,孔繁錦(2002)DSM-Ⅳ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台北:合記
王榮麟、王超群譯(1997)建構實在論。台北:五南
安辰赫(2003)治療社區中成年男性藥癮者戒癮復原歷程之改變因子研究。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朱玲億等譯(2000)當代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江振亨(1999)認知行為團體療法對濫用藥物者輔導成效之研究。中正大學犯罪 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芝儀(2000)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輯於「質性研究方法。」中正 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高雄:麗文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性評鑑與研究。
吳芝儀、魏麗香(2004)青少年沉迷網咖相關因素及影響之研究。「青少年網際網路使用相關問題與防治對策」研討會
李志恆(2004)我國物質濫用現況及毒品簡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演講稿
李志恆主編(2003)物質濫用。台北:衛生署管制藥品局
李宗莉(1995)女受刑人吸食毒品問卷調查報告。法務通訊,1724。李美枝(1997)台灣女性犯罪型態與成因的解析。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6-2413-H004-006
李茂興譯(1996)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李素卿譯(1996)上癮行為導論。台北:五南
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譯(1998)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台北:張老師文化
林信男(1997)藥物濫用演義。輯於「藥物濫用與防治」。林信男主編。台北:橘井文化
林盈慧(2001)戒毒經驗之社會建構。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茂榮,楊士隆(民90)監獄學。台北:五南
法務部(2003)法務部統計專題分析─毒品新制五年來實施概況。台北:法務部
施香如(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情形與輔導策略探討。「青少年網際網路使用相關問題與防治對策」研討會
洪光遠、鄭慧玲譯(1995)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洪嘉璣(2003)藥物濫用者之渴想心理歷程~以強制戒治者為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
徐吉春(2000)國民中學階段中輟傅學生與非中輟生自我概念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
張春興(2000)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莊慧秋(1991)中國人的禁藥文化。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頃z玲譯(1997)個人建構心理學入門─解讀你的心靈。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金燕等譯(2000)諮商與心理治療-多元文化觀點。台北:五南
陳信英(2001)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 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陳家雯(2003)創傷之後的成長或抑制心理歷程─以藥物成癮者為例。台灣大學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紫凰(2003)藥物濫用女性生命歷程發展之探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程玲玲(1994)物質濫用者的研究─以三十一各個案為例。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1-0301-H005A-11
黃榮棋譯(2004)成癮的大腦。科學人
楊士隆,林健陽(民90)犯罪矯治─問題與對策。台北:五南
楊惠婷(2000)藥物濫用青少年生涯發展歷程與生涯建構之研究。高師大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董淑鈴(2000)成年女性藥物濫用者復發歷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廖世德譯(2001)故事、知識、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廖世德譯(2001)個人建構理論創始人-凱利。台北:生命潛能
趙敦華(1996)維根斯坦。台北:生智。
蔡維禎(2001)煙毒輔導面面觀。台北:天恩出版社、晨曦
蔡德輝、楊士隆(1994)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薛珣譯(2004)上癮五百年。台北:立緒文化
藍采風(1978)藥物問題的社會觀。台北:茂昌圖書有限公司
Beck & Wright & Newman & Liese(1993)Cognitive Therapy of Substance Abuse. New York:Guilford
Beck A. T.(1967)Depression: Clinical、experimental、and theoretical aspects. New York:Clandinin & Connelly(2000)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California:Jossey-Bass
Fossum, M. A., & Mason, M. J.(1986)Facing shame:Families in recovery. New York:
Norton.
Frank A. Nugent(1994)Introduction to the Profession of Counseling.
Hodge & McMurran & Hollin ed.(1997)Addicted to crime. EnglAnd:Wiley & Sons.
Hogg J. A. & Frank, M. L.(1992)Toward an interpersional model of codependence and
contradependen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0, 371-375.
Lieblich、Tuval-MashiAch & Zilber(1988)Narrative Research-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California:Sage.
Oetting, E. R., & Beauvais, F.(1988)Common elements in youth drug abuse:Peer clusters and other psychosocial factors. In S. Peel (Ed.), Visions of Addiction: Major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addiction and alcoholism.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