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5 23: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昭盛
研究生(外文):Chao-Sheng Chang,
論文名稱:高科技產業工程師工作生涯發展因素之探討-以環電公司為例
指導教授:連雅慧連雅慧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中文關鍵詞:工程師生涯發展高科技質性研究
外文關鍵詞:EngineerCareer DevelopmentHigh TechnologyQualitative Stud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7
  • 點閱點閱:8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篇研究主要是以高科技產業環隆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之工程師為主要研究對象,目的擬在探索工程師生涯發展歷程之影響因素,並藉由國內外文獻的分析,進一步探討組織生涯發展措施之完整性與工作滿意度之關聯性。因此,本論文之研究目的有以下四點:
1.從國內外文獻中,探討高科技產業工程師生涯發展歷程受到那些相關因素之影響。2.試圖了解國內科技公司之工程師是否因企業本身施行之生涯制度而影響其個人之生涯發展。3.以環隆電氣公司為例,進行個案研究,以了解國內科技公司推行員工生涯發展制度的情形與運作方式。4.透過對高科技產業工程師之工作生涯發展因素的深入分析與探討,希望能對國內企業在進行員工生涯發展制度規劃上能有所助益。
研究者以質性研究之詮釋現象學為立論基礎,透過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蒐集文本資料。受訪者的選擇是以立意抽樣的方式,邀請八位年齡25歲到36歲,服務單位包含資材、機構設計、產品工程、採購、生物管、人力資源、供應商品保部之工程師參與研究。研究者透過與每位受訪者進行一至二次的訪談,每次訪談時間約60分鐘至90分鐘左右,最後共取得12份訪談資料。根據「整體-部份-整體」的資料分析原則,最後以主題分析法進行文本分析,並與受訪者達到互為主體的同意,一同建構出高科技產業工程師生涯發展因素之經驗。本研究之發現為三大主題及17個次主題。
題一:工程師在生涯規劃上的角色認知與扮演
每個人在生涯發展的階段皆有屬於自己的角色,對於角色的認知與扮演也有著不同的想法與表現,在快速變化的工作時代與科技年代,工程師想要在企業體中擁有屬於自己的表現空間,自己本身之職場技能條件一定要好。除了本身工作的專業知識外,因應企業國際化的腳步愈來愈明顯,第二外語能力是很重要的。此外在工程師的角色扮演中,家人、朋友、同事與單位主管會影響工程師在生涯規劃上的角色扮演,大部份的受訪者認為工程師的角色受到社會習俗與文化規範的束縛,在公司中若是單位主管或同事不贊同自己的想法或意見而引起的爭執狀況時,會牽動自己對工程師角色扮演的認知程度,對於自己角色的認知程度愈好,則角色扮演的更好,反之,則更差。
主題二:影響工程師生涯發展歷程的因素
影響工程師生涯發展歷程的因素有很多原因,本研究分為個人因素、環境因素、企業組織制度等三個方面作說明。其中影響生涯發展的個人因素包含有自我的人格特徵,而人格特徵就是表現在對人、對己、對事物的反應上,也就是所謂的個性,再者,生涯發展歷程中家人的影響是非常強大的,在轉換工作的決定因素亦需將家人的支持度列入考量,而在環境因素方面,生涯的抉擇受大環境的影響,家庭環境中父母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影響生涯發展與個人生涯規劃的關鍵人物,其言行舉止往往對於他們產生深遠的意義。而企業的組織制度會影響到個人的生涯發展,諸如,薪資報酬、企業福利、升遷制度與生涯發展制度等,再者,生涯發展亦受到工作滿意度的影響。而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構面則包含工作本身之性質、工作環境、工作薪資與福利,研究發現,工作滿意度與生涯發展制度之實施成正相關之關係。
主題三:工程師生涯轉換歷程的感受與調適
生涯轉換時需作好事前的評估,諸如評估自己的轉業動機與自我個性、興趣、能力、未來發展方向與自我抉擇是否正確等等方面的問題,而轉業前的個人心理準備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轉換後的成巧峊2拲N影響終身的發展。此外,要在另一個新的工作環境中生存,必須要了解新社群中的企業文化,並自我調適與融入,而生涯轉換的調適期間需有同事的協助與教導,藉由與同事間的學習並增進彼此間的情感,相信很快就可融入新的工作環境。而生涯轉換的歷程中,有酸甜苦辣,如何去作好轉換前的準備與轉換後的調適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3
第三節 研究的重要性…………………………………3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進行流程……………………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高科技產業之定義與特性……………………6
第二節 生涯與生涯發展………………………………16
第三節 生涯轉換………………………………………32
第四節.工作滿意度……………………………………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39
第一節 質性研究方法的選擇…………………………39
第二節 研究設計………………………………………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52
第四節 研究的嚴謹性…………………………………54
第四章 研究發現……………………………………………58
第一節 工程師在生涯規劃上的角色認知與扮演……………58
第二節 影響工程師生涯發展歷程的因素……………66
第三節 工程師生涯轉換歷程的感受與調適…………90
第五章 結論與反思…………………………………………97
第一節 結論……………………………………………97
第二節 討論…………………………………………106
第三節 研究限制……………………………………111
第四節 後續研究……………………………………112
第五節 研究反思……………………………………113

參考文獻………………………………………………117
附錄一 訪談大綱……………………………………131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133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謄寫範例………………………134
附錄四 訪談札記……………………………………141
附錄五之一 主題分析第一版………………………142
附錄五之二 主題分析第二版………………………145
附錄五之三 主題分析第三版………………………147
附錄五之四 主題分析第四版………………………149
附錄六之一 訪談回饋函……………………………152
附錄六之二 受訪者的訪談回饋……………………153

圖表目錄
圖一 研究進行流程…………………………………………5
圖二 個人生涯規劃與組織生涯管理內容之關係………24
圖三 人力資源規劃與發展:基本模式…………………29
圖四 成左漸芠P發展模式………………………………36
圖五 主題分析的概念架構-詮釋循環……………………48
表一 高科技產業之量化定義………………………………8
表二 高科技產業之質性定義………………………………9
表三 國內外學者對生涯的定義…………………………17
表四 生涯發展模式………………………………………20
表五 生涯發展制度之工作………………………………27
表六 國內外學者對工作滿意度的定義…………………37
表七 受訪者個人基本資料………………………………42
表八 工程師們的工作生涯發展因素整理………………105
[中文部份]
毛治國(1985),高科技企業之戰略面與管理面的特性,現代管理月利,頁64-66。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23,麗文文化。
王慧君(1993),女性員工工作調適與工作發展規劃,勞資關係,134期,頁14-21。
王琣瑾(1997),國中教師生涯轉換之分析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世榮譯(1999),基礎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毛遠誠(1995),影響高科技產業經營績效之研究-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國立成奶j學企管所碩士論文。
石銳(1992),企業生涯管理制度的內涵─患難與共同步成長,管理雜誌,七月份,頁7。
白景文(1997),企業如何運用工作滿意度至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力資源發展月刊,第118,頁1-9。
白惠真(1998),高科技公司工程人員之前程策略與其相關因素-以竹科為例,中山人力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
丘睦杰(1994),生涯導向、生涯階段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銀行業 為例,中正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經建會(1989),中國民國經建會公布之22項明星產業。
李隆盛、黃同圳主編(2000),人力資源發展,台北:師苑圖書出版部。
李美枝(1981),由傑出女性科技人員的發展歷程省思:事業與家庭兩全的問題,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卷4期,頁5-18。
李誠(2001),導論:台灣的高科技產業與人力資源管理,出自李誠主編,高科技產業人力資源管理,頁1~14,天下遠見,台北市。
李誠主編(2001),高科技產業人力資源管理,第一版,天下文化書坊,臺北。
李肇平(1995),生涯發展方案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以員工生涯發展需求為干擾變項,淡江大學管科所碩士論文。
李昭琦(2002),台灣高科技產業經營績效與大陸投資規模之研究,成奶j學政治經濟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辛秋菊(1995),生涯發展、離職傾向及其關係之研究—以員工生涯發展需求為干擾變項,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振民(1999),未婚男性的愛情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利翠珊(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
邱淑媛(1993),工作價值觀對員工工作態度及工作表現之影響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卓文記(1995),研發人員之生涯發展與人事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企研所未出。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臺灣東華,台北市。
吳秉恩(1991),人力資源管理理念認知、運用與展望—國內企業實施現況調查,產業結構轉變下之人力資源發展策略研討會論文集,頁19-33。
吳秉恩(1991),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理念運作與實務,中華經濟企業研究所,台北。
吳筱茹(2001),資訊科技人員生涯發展策略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靜吉、潘養源、丁興祥(1980),內外控取向與工作滿足績效之關係,政治大學學報,41,頁61-73。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清基(1989),教育與行政。台北:師大書苑。
吳宜文(1989),資訊產品製造業實施前程發展方案之現況與成效,中原大學企研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沈萃荔(1996),國內企管碩士工作價值觀與組織選擇相關性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宜怡(2001),組織生涯發展之程度對工作態度影響之探討,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娟(2001)。我為什麼來上課?影響案主接受親職教育輔導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林茂山(2003),高科技產業人力資源角色弁鄐妞膍s-以國內IC設計業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永森(1999),研發機構員工生涯階段與生涯導向對前程制度效應之影響─以工業技術研究院員工為例,交通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位明先(1993),我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專業科目教師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碧茹(1999),高科技產業企業化、經營績效與人力資源發展及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成奶j學企管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政源(2002),人力資源管-理論與實務。
柯意敏譯,Nicholas Basta著,進入高科技產業,台北:滾石文化,頁23,35,1997。
孫國華(1993),國民中學教師生涯專業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柴松林/導讀 小管/著(1992),企業人手冊19 如何作好生涯規劃。
連雅慧(2002),組織生涯發展、規劃與管理,出自李誠主編,人力資源管理的12 堂課,頁193-221,天下遠見,台北市(2000年出版)。
徐永昌(2000),企業願景、企業文化、員工生涯發展、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例,成奶j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明祥(1994),企業技術策略、政府鼓勵企業研發政策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之研究,企業經營策略與經營績效學術研討會論文輯,頁207-237。
陳麗琇(2003),高科技產業教育訓練弁鄔e外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伯璋(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陳光榮(2001),高科技產業行銷策略,經濟情勢評論,第七卷第一期,頁120-133。
高立文(2002),半邊天-女性領導人成斥g驗之探索,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頁225-285。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念(頁516-576),台北:學富文化。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張火燦(1998),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文化事業。
張紹勳(1999),企業員工生涯定位、工作滿意與組織效能之研究─以資訊電腦業為參考組,管理評論,第十八期,第二期。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英陣(2000),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台北:洪葉。
黃英忠(1989),現代人力資源管理,頁329。
黃英忠(2000),人力資源管理,初版,三民書局,臺北。
黃英忠、吳融枚(2000),從企業與員工雙贏的角度談教育訓練的重要性,就業與訓練,五月份,頁6-9。
黃瑞勤(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天中(1996),生涯規劃概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黃同圳(1998),國軍幹部生涯規劃之研究,國防部八十七年度委託研究報告。
黃雅真(1995),研究發展人員之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與報酬類型關係之研
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湯惠誠(1994),永續經營-談員工的訓練生涯發展與考評,勞工之友,517期,頁10-13。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齊思賢譯(2000),知識經濟時代,台北:時報文化。
彭昶裕(1994),員工生涯管理不是夢,管理雜誌,243 期,頁100-102。
楊朝詳(1989),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楊丁元、陳慧玲,業競天擇:高科技產業生態,台北:工商時報,頁76-77,1996。
楊松得、洪榮昭、王麗容(1993),企業福利措施對提昇工作意願與生產力之研究,勞工研究,第110期。
經濟部工業局(1994),十大新興工業發展策略與措施,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經濟部工業局(1997),中華民國工業簡介,Http://www.moeaidb.gov.tw/
經濟部技術處,產業科技白皮書。
經濟部統計局資料庫Http://www.moea.gov.tw/~meco/stat/index.html。
詹淑清(2000),我國高科技產業分析-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景文技術學院學報,第十一期第二冊。
蔡孟翰(2001),中年教師知覺教育改革壓力、工作價值觀與生涯發展需求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姵嘉(2003),我的未來不是夢-高科技產業工程師的工作價值觀與生涯發展,中正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林財(2003),QS-9000關鍵成它]素對高科技產業組織績效影響之實證研究-以半導體及其相關電子產業為例,成奶j學管理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田,余明助(2000),企業文化、組織生涯管理與組織績效之關係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例,管理評論,第十九卷,第三期,頁51-75。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師大書苑,台北市(1989 年出版)。
歐用生(1992),質的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盧偉斯(1999),事業生涯發展系統的規劃與管理,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報,二期,頁145-162。
謝安田(1991),人事管理,台北:自行出版,第六版。
薛琦、張祥憲,我國高科技產業與經濟發展,自由中國之工業,89卷2期,頁13.34,1999.2。
鄧朝貴(1994),提升高科技公司生產力之研究,交通大學科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文基(1994),生涯規劃與發展,國立空大,頁181-183。
羅業勤(1992) ,薪資管理,台北:自行出版,初版。
羅寶鳳(1993),成年婦女生涯轉換之相關因素研究,台灣師範大
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饒邦安(1991),台北市國小教師行政兼職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蘭堉生(1996),員工生涯發展制度建立模式之個案研究,中央人力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
David A. De Cenzo,Stephen P.Robbins 原著野@雨等合譯(1997),人力資源管理。
文馨活用英漢辭典(1994),文馨出版社
[英文部份]
Anfuso,D(1995).Colgate’s Global HR Unites Under One Strategy,Personnel Journal,pp.44-54.
AW(1999).What Causes IT Workers to Leave, Management Review, October,pp.8.
Adams,J.S.(1963)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7, pp.422-436.
Baumann, B., Duncan , J., Forrer ,S.E.,& Leibowitz, Z.(1996).Amoco Primes the Talent Pump, Personnel Journal, February,pp.79,81,82,84.
Beach, Dale S.(1980).Personnel:The Management of People at Work(4th ed.), pp.323,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Borestsky, M.(1982).The Threat to U.S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 ,Economic &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 Draft International Administration, U.S :Dept. of Commerce
Bailey, D.(1989)Career counseling and guidance.In E.Dryden.,D.Charles-Edwards.,& R. Woolfe.(eds.)Handbook of ccounselingBritan.London:Routledge.
Bartol,(1983)Turnover Among DP Personnel: A Causal Analysis,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Vol. 26, No.10, pp.807-811
Biddle, B. J. (1979)Role theory: Expectations, identities, and behaviors. New York:Braziller.
Brown, R. (1965)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Free Press.
Dash, J.(2000). Coaching to Aid IT Careers, Retention, Computer World, March 20,pp.52.
Cooper, S.E. & Arkkelin, D.L. & Tiebert, M.J. (1994).Work-relationship values and gender role differences in relation to career-marriage aspirations.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73(1),pp.63-68.
Campbell,J.P.(1970), Managerial Behavior Performance and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Hill.
Davis, K.(1972) Human behavior at work. New York: McGraw-Hill.
Epperheimer, J.(1997)Benchmarking Career Management, HR Focus, pp.9-10.
Getzels, J.E.,Lipham, J. M. & Campbell, R. F.(1968),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sa social process,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NewYork:Harper& Row Publishers.
Gutteridge,T.G.,Leibowitz,Z.B.&Shore,J.E.(1993),OrganizationalCareerDevelopment,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pp2.
Gutteridge, Thomas G. & Hutcheson, Peggy G.(1984), Career Development, In Leonard Nader, The 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Wiley & Sons, Inc.
Golan,N.(1981)Passing through transition.New York:Free Press
Hall,DouglasT.(1986),Career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s.San Franciso,CA:Jossey-
Bass Publishers
Hall,D.T.(1976),Careers in Organization. Pacific Palisades,CA: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Inc
Hall,(1976),Career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 Santa Monica, Calif: Goodyear
Haywood, B. G.(1993),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Hosp Materiel ManageQ, V. 14, pp.42-48.
Hoske, M. T.(1998).Career Update:Make a Career Plan to Reduce Stress,Control Engineering, pp.21.
Hoppock, R.(1935). Job satisfaction. New York: Random Harper.
Herzberg, F., Mausner, B., &Synderman, B.(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York:Wiley.
Hobson, P. & Welbourne,L.(1991) Adult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17(2),pp.72-86.
Ivancevich, J. M. & W. F. Glueck (1989), Foundations of Personnel-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Boston: Homewood.
Igbaria, and Meredith,(1994)Predictors of Intention of IS Professionals to Stay with the Organization in South Africa,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Vol. 26, pp.245-256
Kanchier, C., & Unruh, W.(1988)The career cycle meets the life cycle.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37,pp.127-137.
Louis, M.(1980)Career transitions: varieties and commonalities.Academy of Managemet Review,5(3),pp.329-340.
Leibowitz,, Z. B., Feldman, B. H. & Mosley, S. H.(1990). Career Development Works Overtime At Corning, Inc.,Personnel Journal, pp.38-45.
Marlow, N. D., Marlow, E. K. & Arnold, V. A.(1995). Career Development and Women Managers:Does“One Size Fit All?,Human Resource Planning, pp.38-49.
Maslow,A.H.(1943).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50,pp.370-
396
Mobley,W.H.(1977)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62(2),pp.237-240.
Mobley,W.H., Hornor,S.O., & Hollingwarth, A.T.(1978)An evalation of precursors of hospital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63,pp.408-414.
Mitchell, J. B.(1989).Teacher job satisfaction and teacher rapport with the principal in relationship to principals’leadership styles and school enrollment size in Tennessee public secondary schools. DAI,(50)6,1512A.
McCormick, E. J.& Tiffin, J.(1974).Industrial psychology. New Jersey:Prentice-Hill Inc.
Noe, R. A(1998).,Employee Training & Development , New York:McGraw-Hill., pp.285-308
Noe, R. A.(1996). Is Career Management Related to Employee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17, pp.119-133.
Nunn, J.(2000).Career Planning Key to Employee Retention, Journal of Property Management, V.65, No.5, pp.20-21.
O'Neil, J.M., & Fishman, D.M.(1982)Adult men's career transitions and gender-role themes.In H.D.Lea., & Z. Leibowitz.(2nd ed),Adult career development:concepts,issues and practices.New York:Plenum.
Porter, L.w.(1961). A study of perceived need satisfactions in bottom and middlemanagement job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35,45.
Patton, M. Q. (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athods. Sage Publication .31.Rogers, E.M. & J.K. Larson, Silicon Valley fever , New York:Basic Books, 198
Rogers, R.W.(2000)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12(1), pp.39~61, Jun.29.
Robbins, S. P.(1990).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rentice Hall, Inc.
Seashore,S.E. & Taber,T.D.(1975),Job Satisfaction Indicators and Their Correlation,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s,18,pp.333-368
Super,D.E.(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N.Y.:Harper & Row
S. Ross, (1984)Entry-level Jobs with a Future, Business Week’s Guide to Careers,pp.35-37
Schlossberg, N.K.(1984)Counseling adult in transition:Linking practice with theory.New York:Springer.
Schein,E.H.(1978),Career dynamics:Match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needs. Massachusetts:Addisi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Schein,E.H.(1987), Individuals and careers, In J.W. Lorsch (Ed.),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Schein,E.H.(1990), Career stress in changing times:Some final observations , Prevention in Human Service, Vol8, pp.251-261.
Schultz , B. (1999). Redefining IT Careers, Network World , October 4, pp.77.
Smith, P. C., L. M. Kendall & C. L. Hulin(1969), Measurement of Satisfication in Work &Retirement, Chicago: Rand Mcnally
Havighurst, R.T. & Chickering, A. W.(1981).The life cycle in a chickering. The Modern American Colleg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pp.16-50.
Warner, J.& Keagy, J. (1997).Creating a Virtual Career Development Center, HR Focus, pp.11-12.
Wexley(eds).(1975).Reading in org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psycholog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194-210
Wheeless, L.R., Wheeless, V. E.,& Howard, R. D.(1984).The relationships of communication with supervision and decision-participation to employee job satisfaction. Communication Quarterly,32(3),pp.222.
Rhodes, S. R.,& Doering, M.(1989)Change careers:A qualitative study.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37,pp.316-333.
Vroom, V. H., (1964),Work and Motivation,N.Y.:John Wiley &Sons, In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薛琦、張祥憲,我國高科技產業與經濟發展,自由中國之工業,89卷2期,頁13.34,1999.2。
2. 盧偉斯(1999),事業生涯發展系統的規劃與管理,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報,二期,頁145-162。
3. 蔡明田,余明助(2000),企業文化、組織生涯管理與組織績效之關係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例,管理評論,第十九卷,第三期,頁51-75。
4. 詹淑清(2000),我國高科技產業分析-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景文技術學院學報,第十一期第二冊。
5. 湯惠誠(1994),永續經營-談員工的訓練生涯發展與考評,勞工之友,517期,頁10-13。
6. 黃英忠、吳融枚(2000),從企業與員工雙贏的角度談教育訓練的重要性,就業與訓練,五月份,頁6-9。
7. 張紹勳(1999),企業員工生涯定位、工作滿意與組織效能之研究─以資訊電腦業為參考組,管理評論,第十八期,第二期。
8.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頁225-285。
9. 利翠珊(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
10. 李美枝(1981),由傑出女性科技人員的發展歷程省思:事業與家庭兩全的問題,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卷4期,頁5-18。
11. 石銳(1992),企業生涯管理制度的內涵─患難與共同步成長,管理雜誌,七月份,頁7。
12. 王慧君(1993),女性員工工作調適與工作發展規劃,勞資關係,134期,頁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