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16: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潘秀妲
研究生(外文):Hsiu-Ta Pan
論文名稱:女性參與讀書會與其自我概念調查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Investigation of Women’s Participating in the Study Circle and Their Self-Concept: Tainan City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魏惠娟魏惠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成人及繼續教育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成人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2
中文關鍵詞:女性讀書會自我概念讀書會類型
外文關鍵詞:the type of study circleself-conceptwomenstudy circl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50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以台南市各行政區所屬讀書會的女性學員為研究對象,進行女性學員自我概念之研究,旨在探討女性參與讀書會與其自我概念之情形,以供研究者推展台南市校園社區讀書會業務之參考,並提供有關單位辦理或推動婦女教育的參考。為達此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女性參與讀書會與其自我概念調查問卷」蒐集資料。
本研究之樣本共計481位,包括居住在台南市東區、中西區、南區、北區、安平區、安南區各行政區所屬讀書會的女性學員。經統計分析獲致七項結論:
一、參與讀書會之女性學員以31~40歲、大專、已婚、家庭管理者為最多,
讀書會成員純女性的在481位受試者中已達42.6%。
二、參與讀書會成員之家庭每月總收入以「四萬元以上未滿六萬元」者最多,最少者為「未滿二萬元」,且「四萬元以上未滿六萬元」及「六萬元以上未滿八萬元」二者合計達54.9%。
三、參與讀書會類型以「各級學校倡導主辦者」為最多。
四、參與讀書會女性自我概念,以「自我認定」層面得分最高,「生理自我」層面得分最低。
五、女性參與讀書會自我概念在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職業、讀書會成員、參與讀書會時間及家庭類型等方面並無顯著差異。
六、從主辦單位來看,參與不同的讀書會類型並不影響女性的自我概念。
七、女性參與讀書會自我概念,在家庭每月總收入及子女數等社會人口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分別就政府單位、讀書會團體及讀書會
學員本身等方面提供建議如下:
一、對政府單位之建議
(一)政府單位應積極推動讀書會,鼓勵民眾繼續參與學習活動,以提高其自我概念。
(二)政府單位應針對社會人口特性的高齡者、教育程度與經濟收入較低者,提供符合其需求之學習機會。
(三)善用社區資源,結合民間力量,共同推展讀書會。
二、對讀書會團體之建議
(一)加強女性學員生理層面的學習,以提高其該層面之自我概念。
(二)防止學員中輟及提高出席率。
三、對讀書會學員本身之建議
(一)讀書會學員本身能體認到,藉由參與讀書會學習活動,提昇自己的自我概念。
(二)親子共學模式,是未來成人學習的重要方向。
This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women’s participating in the study circle and their self-concept. The subjects are the women students in the study circle from every administration area in Tainan City. The survey is applied for data collec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be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er and the authorities to promote the community study circle and women education.
The subjects are 481 female students in the study circle from every administration area including East district, West-central district, South district, North district, Anping district and Annan district. The 7 conclusions a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s followings.
1. The majority of the female students in the study circle, about 42.6% are at the age between 31 to 40, college graduated, married and housekeepers.
2. The family income for each month is at the amount between forty thousand to sixty thousand for majority, and lower than twenty thousand is for minority.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amount between forty thousand to sixty thousand and between sixty thousand to eighty thousand is 54.9%.
3. The type of study circle is “the school as an organizer” in majority.
4. The aspect of “Self-identify” achieves the highest score while “physical self” the lowest.
5.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age, education, matrimony, occupation, circle member, participating time and family type.
6. According to the organizer, participating different types of study circle doesn’t affect self-concept.
7.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family income for each month and the number of their children.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for official authority, study circle and studying members respectively.
1. Suggestions for official authority
a. should promote study circle, encourag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activities in order to upgrade their self-concept
b. should offer suitable studying opportunity for aged people, and those who receive lower education and income
c.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community resources, integrating non-official power to work on study circle

2. Suggestions for study circle
a. should emphasize on female students’ physical learning to upgrade their self-concept
b. should prevent studying members from dropping out
3. Suggestions for studying members
a. should realize the upgrade of self-concept by participating studying activities
b. studying with their children is the target for the future adult learning

Key words: women, study circle, self-concept, the type of study circle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次………………….……………………………………………iv
圖目次……….……………………………………………………vi
表目次……………………………………………………………vii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四節 名詞釋義………………………………………………1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16
 第一節 讀書會的意涵、特質與弁遄K……………………16
 第二節 台灣地區讀書會的發展現況與相關研究……………5
 第三節 婦女與讀書會的學習………………………………38
 第四節 自我概念的涵義與相關研究………………………42
 第五節 參與學習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5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6
 第一節 研究架構……………………………………………56
 第二節 研究問題……………………………………………57
 第三節 研究對象……………………………………………61
 第四節 研究工具……………………………………………62
 第五節 實施程序……………………………………………74
第六節 資料處理……………………………………………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7
第一節 受試者樣本情形分析………………………………77
第二節 受試者自我概念與社會人口變項的差異分析……85
 第三節 受試者自我概念的情形分析………………………95
 第四節 參與不同的讀書會類型與受試者自我概念的差異分析…………………..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4
 第二節 結論……………………………………………… 106
 第三節 建議……………………………………………… 109
參考書目…………………………………………………………… 114
附錄一 女性參與讀書會與其自我概念調查問卷(預試)…………………125
附錄二 女性參與讀書會與其自我概念調查問卷(正式)…………………129
一、中文部分
王保進(1999)。視窗版 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五南。
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主編(1997)。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成立大會手冊。台北: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
文建會主編(1998)第二屆全國讀書會博覽會大會手冊。台北:文建會。
方隆彰(1999)共創學習樂趣的天堂-淺談讀書會與教學的關係。載於教師天地,100,66-67。
李明昌(1997)。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宛澍(1996)。女人的網路建構女人的社區—解讀「台北縣袋鼠媽媽讀書會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1987)。社會變遷中中國女性角色及性格的改變。社區發展季刊,37,26-34。
李瑛(1996)。從婦女教育到兩性教育。成人教育雙月刊,30,34-40。
吳明隆(2000)。 SPSS 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
余嬪(1999)。婦女與休閒文化。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頁107-172)。台北:心理出版社。
余政峰(1999)。讀書會的團體動力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青蓉(1997)。高雄市讀書會的發展、特色與弁遄C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7(1),96-110。
何青蓉(1998)。政府在推動讀書會的發展上應扮演的角色。楊碧雲主編。學習型社區之鑰(頁117-124)。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何青蓉(1999)讀書會一般與嬝狗擰i指標建立與評估報告書。台北:文建會。
何青蓉(2000)。台灣讀書會的弁遄G一項全國性焦點團體的座談結果。教育研究雜誌,71,89-98。
吳美玲(1996)。國中補校學生自我概念、對教師教學行為的知覺與數學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天助(1992)。女性主義教育學與Mezirow觀點轉換學習。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邱天助(1995)台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社教雙月刊,68,6-15。
邱天助(1998)找回讀書會的本質與精神-讀書會發展的反思。載於文建會主編:全國讀書會博覽會大會手冊(頁19-20)。台北:文建會。
邱天助(1999)。讀書會小百科。台北: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
邱育芳(1996)。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為例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亨華(2003)。國中教師自我概念、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以澎湖縣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和(1997)。女性觀點的成人婦女教育課程。成人教育,37,9-15。
林美琴(1998)。全國社區讀書會現況調查遠景評估與經營研究。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灣台北。
林詠慧(2001)。由破而立—中年女性參與成長課程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惠(2001)。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夢鯨(2004)。學習社會發展指標與理想指數之建構及其對教育決策的啟示:1999-2002 教育統計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0輯,2,85-118。
侯雅玲(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1),11-23。
姜蘭虹、何淑慧(1989)。從婦女社會參與看女性角色。社區發展季刊,46,64-73。
教育部網站http://www.edu.tw/resource/12-1.htm
陳艾妮(1987)。婦女的社區參與、家庭參與及社會參與再定義(上)(下)。社區發展季刊,37-38,54-57,59-64。
陳來紅(1995)。袋鼠媽媽讀書會。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陳來紅(1999)。媽媽讀書會的能動與發展(上)(下)。書箱,4,17-18。
陳皎眉(1996)。青春期的兩性關係。載於陳皎眉等著:兩性關係(頁29-62)。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乃林(1998)。終身學習論析。成人教育,41,36-41。
陳儀珊(1990)。婦女志願工作者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費陪弟(1998)。高雄市讀書會成員的組織需求及社會參與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為藩(1978)。自我態度問卷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心珍(1995)。嘉義市老年婦女的自我概念對其生活滿意度及參與學習意願之影響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素貞(2002)。高中職階段視覺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相關家庭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秋(2003,4月)。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生命意義感與自我概念之影響。發表於九十一學年度生命的認知尊重與實踐教學與成果研討會。花蓮:私立慈濟大學。
黃富順(1985)。成人的學習動機。高雄:復文。
黃富順(1992)。婦女教育的意義、目的、發展與實施。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頁1-20)。台北:師大書苑。
黃國彥、鍾思嘉(1987)。老人健康自評、生活改變和生命意義與其生活滿意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169-181。
黃瑞汝(1996)。讀書會的現況與種類。台北:天衛文化。
黃瑞汝(1998a)。終生學習V.S讀書會。終生學習雙月刊,20,62-63。
黃瑞汝等(1998b)。高牆內的書香---法務部監院所讀書會調查報告書。台北:法務部。
黃瑞汝(2001)。台灣地區監院所讀書會發展與運作模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國家圖書館(1999)。1999全國讀書會調查報告。台北:國家圖書館。
賈馥茗(1980)。教育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賈馥茗(1999)。人格教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葉秀琴(1999)。已婚女性持續參與讀書會學習之原因與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燕(1992)。我國婦女教育的學習需求。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
  婦女教育(頁79-122)。台北:師大書苑。
溫世頌(1986)。教育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趙啟蒼(1999)。嘉義地區中小學推動學校讀書會模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中芳(1992)。回顧港台「自我」研究:反省與展望,載於高尚仁、楊中芳編(1992)。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頁15-92)。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楊文玫(1994)。認知模式的自我概念之探討。輔導季刊,30(1),50-56。

楊瑩(1992)。婦女教育與國家發展。教育部社教司主編。成人教育與國家發展(頁89-120)。台北:師大書苑。
楊哲優(2002)。成人參與佛教團體讀書會學習情境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賜(1992)。我國婦女教育的回顧與前瞻。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
婦女教育(頁479-494)。台北:師大書苑。
楊碧雲(1991)。今日婦女教育的目標及推展策略。成人教育,8,20-24。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趙啟蒼(1999)。嘉義地區中小學推動學校讀書會模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繁運豐(1999)。公共圖書館讀書會實施現況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圖書館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宗馨(1990)。家庭主婦從事志願服務對自我概念的影響。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春田等(1996)。社區讀書會的發展與現況研究。台北縣教育局專題研究報告。
蔡培村(1994)。台灣省城鄉地區成人學習意願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玨(1995)。婦女研究。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成人教育辭典(頁304-305)。台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張慈宜(1993)。已婚婦女的「可能自我」與心理健康。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惠娟(1999)。近年來我國婦女教育研究之省思。成人教育,52,2-14。
魏銀河(2003)。台南市社區大學學員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欽銘(1981)。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概念縱貫三年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115-124。
二、英文部分
Arkoff, A. (1968).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Carpenter, P. E. (1986)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 concept, socioeconomic status, race, and sex to mathematical achievement of five-year-old students attending an academically oriented early hildhood-program.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7/8A, 2882.
Cross, K. P. (1981). Adults as learners: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ion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ein, S. & Spencer, S. J. (1997). Prejudice as self-image maintenance: Affirming the self through derogating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 (1), 31-44.
Freeman, J. (1989). Women: A feminist perspective. Mountain View, California: Mayfield Publishing.
Fitts, W. H. Manual (1965). The manual of Tennessee Self Concept Scale. Nashville, Tenness: Counselor Recordings and Tests.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ennifer A. O. Dea & Abraham S. (1999). Association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body weight, gender, and pubertal development among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34, 69-80.
Kurland, N. D. (1982). The Scandinavian study circle: An idea for the U.S. lifelong learning, 5 (6), 24-27.
Lawrence, D. (1988). Enhancing self-esteem in the classroom. London: St Edmundsbury Press.
Loerke, A. M. (1993). Instructional preferences of students in a col-labortive nursing program. AAC MM88237.
Mahony, P. (1985). Schools for the boya. London: Hutchinson.
Miller, J. B. (1976). Towards a new psychology of women. Boston: Beacon Press.
Modell, A. H. (1993). Private self.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hlbum, J. S. (1973). Self-concept, value characteristics and self-actualiza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nonprofessional woman.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ted State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chubert, L. J. & Walke, J. L. (1980). Trait anxiety in mothers: Differences associated with employment status, Families and age of children. Psychological Report, 47, 295-299.
Shrager, J. & Rosenberg, S. (1970). Self-esteem and the effect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feedback o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33, 404-414.
Topsfield Foundation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circl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vice ED363578).
Wang, Ta-Yen (1993). A study of locus of control self-concept: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gamily background as relat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nondisabled and emotionally disturbed students in Taipei elementary school.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3/07 A,2331.
Wilson, D. G. (1994).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earning style, Attitudes, and Outcomes of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AAC 950652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盧欽銘(1981)。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概念縱貫三年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115-124。
2. 魏惠娟(1999)。近年來我國婦女教育研究之省思。成人教育,52,2-14。
3. 楊碧雲(1991)。今日婦女教育的目標及推展策略。成人教育,8,20-24。
4. 楊國賜(1992)。我國婦女教育的回顧與前瞻。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
5. 楊文玫(1994)。認知模式的自我概念之探討。輔導季刊,30(1),50-56。
6. 黃國彥、鍾思嘉(1987)。老人健康自評、生活改變和生命意義與其生活滿意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169-181。
7. 黃富順(1992)。婦女教育的意義、目的、發展與實施。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頁1-20)。台北:師大書苑。
8. 陳乃林(1998)。終身學習論析。成人教育,41,36-41。
9. 陳艾妮(1987)。婦女的社區參與、家庭參與及社會參與再定義(上)(下)。社區發展季刊,37-38,54-57,59-64。
10. 姜蘭虹、何淑慧(1989)。從婦女社會參與看女性角色。社區發展季刊,46,64-73。
11. 胡夢鯨(2004)。學習社會發展指標與理想指數之建構及其對教育決策的啟示:1999-2002 教育統計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0輯,2,85-118。
12. 林美和(1997)。女性觀點的成人婦女教育課程。成人教育,37,9-15。
13. 邱天助(1995)台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社教雙月刊,68,6-15。
14. 何青蓉(2000)。台灣讀書會的弁遄G一項全國性焦點團體的座談結果。教育研究雜誌,71,89-98。
15. 李瑛(1996)。從婦女教育到兩性教育。成人教育雙月刊,30,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