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中央健康保險局。http://www.nhi.gov.tw/00chinese/c_index.asp
內政部社會司。http://www.moi.gov.tw/dsa/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王蘭(2000)。從公私部門福利角色弁鉠耵懋|福利社區化之運作模式。空大社會科學學報,8,頁165-190。
王振寰、瞿海源編(199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台南縣政府主計室。http://bas.tainan.gov.tw/index.php?url=index_news.php
台南縣政府社會局。http://soc.tainan.gov.tw/
台南縣政府(2002a)。台南縣社區照顧工作手冊。
台南縣政府(2002b)。台南縣村里關懷中心工作手冊。
台南縣政府(2004)。南瀛有愛,真情關懷─新大同社區照顧網刊物。
台南縣政府社會局(2004)。台南縣93年度村里關懷中心負責人第一次聯繫會報會議資料。
甘炳光(1993)。社區支援網絡介入策略的實踐:獨居老人服務計畫。關銳煊、顏文雄(編)。老人小組、社區、行政工作,頁311-327。香港:集賢社。
朱漢雲(1994)。加入關貿總協定對農業部門衝擊的政治與社會效應」參與GATT對農業之衝擊及政策因應。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3)。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台灣地區農家戶口抽樣調查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印。
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dgbas03/statn.htm
行政院衛生署。http://www.doh.gov.tw/cht/index.aspx
吳明儒(2003a)。社區福利與社區營造之競與合。九十二年度全國社區發展及實務研討會。
吳明儒(2003b)。從社會資本理論探討台灣福利社區化之困境-以美國CDC與LISC為借鏡。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2,頁39-70。吳明儒(2004a)福利國家發展與社區發展政策的關係-兼論台灣的社區發展策略。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快樂兒童、活力老人、健康社區-建構台灣社會福利的新願景」學術研討會。
吳明儒(2004b)社區發展與福利社區化─兼論台南縣新大同社會社區照顧網計劃之意義。全國社區發展福利社區化觀摩會暨績優社區頒獎典禮。
吳玉琴(2004)。台灣居家服務的現況與檢討。社區發展季刊,106,頁132-140。吳肖琪(2003)。社區化長期照護整體規劃性政策。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長期照護委員會:社區化長期照護之發展策略。
吳淑瓊(2001)。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第二年計畫。台北: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
呂朝賢(2005)。心生善意傳千里─從社區志工談起。嘉義縣94年度社區工作幹部研習會暨社區培力工作坊研習活動手冊。
呂寶靜(1997)。台灣地區老人日間照顧方案弁鄐妒麇插G從老人使用者及其家屬的觀點出發。政大社會學報,27,頁89-120。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
呂寶靜(2001)。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台北:五南。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
李宗派(2000)。系統理論在社會工作之應用。社區發展季刊,88,頁156-166。李建興、王秋絨(1994)。運用社會資源協助社區發展可行途徑之研究。台北:社區發展研訓中心。
村里關懷中心考評 七處丙等(09-03-2004)。中華日報新聞網。http://www.cdnnews.com.tw/20040903/news/nxyzh/U91003002004090213373921.htm
沙依仁(1996)。老人社區照顧之理論與實務。社區發展季刊,74,頁162-170。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中心。
佳里鎮公所網站。http://jiali.tainan.gov.tw/index.html
周千清(2004)。農村地區獨居老人社區照顧服務輸送評估-以台南縣新大同社會社區照顧網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周月清(2000a)。英國社區照顧起源與爭議。台北:五南。
周月清(2000b)。台灣「社區照顧」與「由社區照顧」之研究─以成年及老年障礙者照護為例。發表於「女性、國家、照顧研討會」。
尚榮安譯(2001)。Yin, Robert K.原著(1994)。個案研究。台北:弘智。
林依瑩(1997)。居家老人間歇照護支持性方案─人力時間銀行。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林雅琪(1998)。埔里地區福利社區化方案評估─以老人「電話問安」與「居家關懷」為例。國立濟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林明禎(2000)。社區照顧福利輸送體系之初探-以老人日托暨嶺鼓A務為例,社區發展季刊,89,頁178-187。林明禎(2004)。談老人社區照顧服務輸送品質。社區發展季刊,106,頁141-149。
林和蕙(2003)。嘉義地區失智症患者照顧網絡與服務體系之互動:由社會網絡觀點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林松齡(1993)。老人社會支持來源與老人社會需求:兼論四個社會支持模式」,社會安全問題之探討,頁265-89。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
邱汝娜、陳素春、黃雅玲(2004)。照顧服務社區化―當前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照顧服務之推動與整合規劃。社區發展季刊,106,頁5-17。
邱怡玟(2004)。家庭變遷下老年人之長期照顧何去何從。社區發展季刊,106,頁176-185。施教裕(1997)。福利社區化的理念與實務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7,頁41-49。洪毓甡(1997)。加入WTO對我國勞動者就業之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3(2)。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916.htm徐麗君(1995)。老人居家照顧的社會資源,社會建設,90,頁35-39。張英陣(2004)。社區照顧與非營利組織。社區發展季刊,106,頁60-67。張素紅(1995)。老人寂寞與自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張時飛(1998)。中國城市老人外展服務。社工實務季刊,3,頁85。台北:中
華民國社會工作專業協會。
費孝通(1985)。家庭結構變動中的老年贍養問題。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論文彙編,頁3-12。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繼社會研究所。
陳世堅(1999)。個案管理導向之老人長期照護系統模式之探討。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7,頁17-33。陳李綢(1994)。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陳怡如(2003)。嘉義縣居家服務之評估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陳亮汝(2001)。社區居家身心弁鉬棆牧怍~家支持服務使用分析。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陳育慧(2002)。社會支持對中老年失能者憂鬱狀況之直接與間接影響。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陳峰瑛(2003)。獨居老人的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探究─以高雄都會區的獨居老人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黃仁峰(2003)。老榮民鄉里社會網絡支持、社區意識與台灣地區意識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黃源協(1998)。老人社區照顧的內涵與工作方法。社區發展季刊,83,頁157-167。黃源協、黃松林、蕭文高(1999a),社區照顧政策與實踐─以英國新堡市與台灣省台南市為例。暨大學報,3(1),頁263-296,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黃源協(1999b)。福利社區化實驗計畫之評估分析─以彰化縣老人及身心障礙者方案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1),頁9-65。中華民國社會政策學會。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
黃源協(2004)。從「全控機構」到「最佳價值」―英國社區照顧發展的脈絡與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6,頁308-330。曾竹寧(1999)。論老人社區照顧服務體系之建構。社會工作學刊,5,頁141-170。曾竹寧(2001)。失能老人社區照顧服務網絡建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曾孆瑾(2004)。由家庭結構與弁鉣僁E之影響論老年社區照顧問題。社區發展季刊,106,頁150-158。
楊宗蓉(2003)。士林區獨居長者對「送嬤鴟a服務」之營養狀況及需求度評估。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碩士論文。萬育維(1995)。福利社區化的意涵與策略。全國社區發展會議特刊,頁89-95。
葉莉莉、張靜琪、張玉鈴、鹵楓]1999)。台南市北區獨居老人之經濟狀況、居住安全及其對福利資源使用與需求初探。社區發展季刊,88,頁305-315。
詹火生(1994)。銀髮族之社會資源。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嘉福村里關懷中心(2004)。2004年全國社區觀摩會簡報。
嘉福社區發展協會(2004)。台南縣佳里鎮嘉福社區發展協會93年度社區發展工作評鑑簡報。
熊瑞梅(1994)。影響情感與財物支持的連續因素。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2),頁303-333。熊曉芳(2000)。獨居老人之社會支持及相關探討。長庚護專學報,2,頁53-69。劉素芬(2001)。老人居家照顧服務方案評估~以紅心十字會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劉明浩(2004)。家庭照顧者津貼理想與實踐難題之探討。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劉弘煌(2000)。社區資源開拓、整合與分配。社區發展季刊,89,頁35-52。劉訓蓉(2001)。台閩地區老人居住安排與健康照護之研析提要分析。行政院主計處普查局(第四局)。http://www.dgbas.gov.tw/census~n/six/lue5/HT4605.htm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魯貴顯譯(1998)。Kneer, Georg. And Nassehi, Armin. 原著。盧曼社會系統理論
導引。台北:巨流。
盧淑敏(2002)。探討社會支持對獨居老人健康狀況、壓力感受及心理社會健康弁鄐尬v響。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學系碩士論文。蕭文高(1999)。英國社區照顧政策發展之研究¬-福利多元主義的觀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賴秀芬(1996)。失能老人照顧者社區支持體系組織動員之行動研究。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學系碩士論文。賴兩陽(2004)。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福利社區化的策略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6,頁68-78。謝美娥(1997)。從失能老人社區照顧的需求初探服務網絡之建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7,頁47-88。謝穎慧(1993)。社區老人社會支持與精神健康之相關性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系碩士論文。瞿海源、蕭代基、楊國樞主編(2002)。台灣的社會問題研究。台北:巨流。
藍忠孚(1994)。我國社會福利行政組織結構及弁鄐妤敦Q。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鍾月梅(1998)。英國照顧管理模式之研究─以三個老人社區照顧計畫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蘇景輝(1995)。社區與社會福利的連結:社區照顧。社區發展季刊,70,頁190-200。蘇景輝(1999)。社區照顧實務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7,頁225-236。羅秀華(1998)。支撐社區照顧的社區資源-評估與應用-如何引導各類資源為社區照顧注入生命力。社區發展季刊,81,頁259-269。英文部分
Administration on Aging ( AoA ).
http://www.aoa.gov/eldfam/Service_Options/Service_Options.asp.
Anderson, R. E., Carter, I., and Lowe, G.. (1999).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 social system approach (5th ed.).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Antonucci, Toni C. (1985).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Behavior.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se (2nd ed). Edited by Robert H. Binstock and Ethel Shanas.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Baldwin, S. (1993). The Myth of Community Care.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Barnes, Marian(1997). Care, Communities and Citizens. London: Longman.
Bornat, Joanna (1993). Representations of Community. Community Care: A Reader. Edited by Joanna Bornat, Charmaine Pereira, David Pilgrim and Fiona Williams.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RG21 2XS and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Bulmer, Martin (1987). The Social Basis of Community Care. London: Allen and Unwin.
Bulmer, Martin (1993). The Social Basis of Community Care. Community Care: A Reader. Edited by Joanna Bornat, Charmaine Pereira, David Pilgrim and Fiona Williams.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RG21 2XS and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Cantor, Marjorie and Little, Virginia. (1985). Aging and Social Care.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2nd ed). Edited by Robert H. Binstock and Ethel Shanas.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han, Peter& S. R. Kenny(2001). National Consistency and Provincial Diversity IN Delivery of Long-Term Care in Canada. Journal of Aging & Social Policy, 12(4), p.83-99.
Chappell, Neena L. (1990). Aging and Social Care.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3rd ed.). Edited by Bobert H. Binstock and Linda K. George. Califormia: Academic Press.
Clifford, Derek. (1998). Social Assess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Aldershot: Ashgate.
Cowen, Herry. (1999). Community Care, Ideology and Social Policy. London: Prentice Hall Europe.
Cicierlli, V. G..(1988). A Measure of Final Anxiety Regarding Anticipated Care of Elderly Parent. The Gerontologist. 98(2). p.478-482.
Daka-Mulwands, V., and Thornburg, K. R. (1995). Collaboration of service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A synthesis of recent research. Family Relation,.44(2), p.219-224.
DuBois, Brenda and Miley, Karla Krogsrud. (2002) Social Work: An Empowering
H. Binstock and Ethel Shanas.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Due, P., Holstein, B., Lund, R., Modvig, J., and Avlund, K. (1999). Social relations: network, support and relational strain.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8, p.661-673.
Hardcastle, David A., Wenocur, Stanley, and Powers, Patricia R. (1997). Community Practice: Theories and Skills for Social Workers. New York: Oxford.
Johnson, Norman (1987). The Welfare State in Transition. Amherst: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St. Martin’s Press.
Johnson, Juile E. (1997). Social Support and Physical Health in the Rural Elderly. Applied Nursing Research, 9 (2). p.61-66.
Manderscheid, Ronald W. and Hutchings, Gail P. (2004). Building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care system.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13(1), p.37-41. Massachusetts.
Marks, E. L. (1995). Managing Case Managers: Case Management in Service Integration. Recourse Brief. New York: Columbia Univ. 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ED389819.
Mayo, Marjorie. (1994). Community and Caring-The Mixed Economy of Welfare.
Means, Robin & Randall Smith (1998). Community Care –Policy and Practice. England: Macmilla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dult Day Services. http://www.nadsa.org/.
Pinquart, M. and Sorensen, S. (2002). Older adults’ preference for informal, formal, and mixed support for futire care needs: a comparison of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 human development. 54 (4). p.291-314.
Pestoff, Victor A. (1998). Beyond the Market and State. Aldershot: Ashgate.
Profession (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Rubin, Allen and Babbie, Earl (1997). 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 (3rd ed.). Pacific Grove: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Sauer, William J. and Coward, Raymond T. (1985). Social Support Neworks and The Care of The Elderly.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Scharf, T. and Wenger, G. Clare. (1995).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Community Care for Older People. Aldershot: Avebury.
Tester, S. (1996). Community Care for the Older People –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ondon: Macmillan.
Terri Whirrett (2002). Adult Day Care:One Form of Respite for Older Adults. ARCH Factsheet, 54. http://www.archrespite.org/archfs54.htm.
Velkoff, Victoria A.(2000).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Living Arrangements and Well Being of the Elderly. Technical Meeting on Population Aging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Persons: Critical Issues and Policy Responses.
Wellman, B., Wortley Scot. (1990). Different Strokes from Different Folks: Community Ties and Social Suppor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alogy, 96(3), p.558-58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 ).
http://www.who.int/health_topics/home_care_services/en/.
Whitelaw, Nancy. (2001) A National Survey of Health and Supportive Services in the Aging Network. Conducted by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the Aging.
Yeh, Shu-Chuan Jennifer and Liu, Yea-Yig (2003). L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the elderly. BMC Health Service Research, 3, p.9. http://www.biomedcentral.com/1472-69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