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7: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佳旻
研究生(外文):Chia-min Lin
論文名稱:影響現任立法委員連任因素之事件史分析:1992~2004
論文名稱(外文):An Event History Analysis of the Factor Affecting Legislators' Reelection:1992~2004
指導教授:黃紀黃紀引用關係吳重禮吳重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 HuangChung-Li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5
中文關鍵詞:立法委員選舉連任因素立法委員事件史分析法
外文關鍵詞:event history analysisincumbencylegislatorlegislator ele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5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的主要重點在於探究現任立委競選連任時,影響其勝選與否的因素為何,透過資料蒐集並建立模型加以分析;研究範圍以立法委員第二屆至第五屆當選名單為主,僅針對區域立委研究之,而採政黨比例方式選出之立委(僑居國外國民及全國不分區)則不屬本研究之範疇,以控制選舉制度不同所帶來的影響。為補強傳統迴歸模型,以及考量「事件尚未發生」(right-censored)的情形,故本研究以「事件史分析法」(event history analysis)作為研究途徑。

結果發現在台灣的立委選舉中,政黨因素具有顯著的影響,能夠獲得政黨奧援或者是與首長同黨,都具有較大的勝選機率;與SNTV制相關之變數(配票、有效競爭程度)卻無顯著影響。在風險率的分析上顯示,立委的參選年齡越大,落選機率就越大;過去曾擔任黨內要職,較容易連任成央A然這兩個變數的影響力仍不如政黨因素。另外,任期的確對連任與否有所影響:選第三次連任的失敗率最高,當選第三任後尋求第四次連任時,競選失敗機率最低。在 2001年改選立委時,連任失敗的機率最高,可能是受到當時政黨輪替、親民黨成立及國民黨過度提名之影響。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4
第三節、章節安排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第一節、選區服務 7
第二節、配票策略 9
第三節、現任者優勢 11
第四節、影響選民投票之因素 1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19
第一節、研究範圍 19
第二節、研究方法 20
第三節、研究架構 26
第四節、統計模型的變數定義與測量 34
第五節、待驗假設 40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發現 46
第一節、樣本分佈描述 47
第二節、對數勝算模型(LOGIT MODEL)分析 54
第三節、連任因素之動態分析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4
第一節、研究發現 74
第二節、研究限制 76
第三節、研究展望 77
參考文獻 80
附錄一 競選連任之立委與編碼說明 87
附錄二 第二屆至第六屆立委選舉各政黨配票方式 94
一、中文部分
王業立:《比較選舉制度》,2001,台北:五南。
文偉達:《市議員連任因素之分析:以第五屆嘉義市議員選舉為例》,1998,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金銘:《勝選因素:北高兩市二屆立委選舉比較研究》,《選舉研究》,1994,1(2),頁111-146。
何金銘:《候選人勝選因素分析:二屆立委選舉個案研究》,1996,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金銘:《三屆立委區域選舉候選人勝選因素分析》,1997,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吳宜侃:《立法委員連任因素之探討—以第四屆立法委員為例》,2003,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第五屆立委選舉配票解析〉,《立法院院聞》,2002,30(8),頁15-28。
林長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在北高兩市「聯合競選策略」之成因及效應》,2005,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河名:〈修憲完成 扁:續啟動憲政〉,聯合報,2005年6月8日,第二版。
施曉光:〈前五屆立委選舉出現老將、新人交替成長情形:鐘簧釋陪Y應驗,國會多新血〉,自由時報,2004年11月15日,第七版。
徐火炎:〈1998年二屆台北市長選舉選民投票行為之分析〉,《東吳政治學報》,2001,第13期,頁77-127。
徐永明、陳鴻章:〈老狗學把戲:立委選舉政黨提名的有效性〉,《東吳政治學報》,2002,第15期,頁87-121。
盛杏湲:〈立法問政與選區服務:第三屆立法委員代表行為的探討〉,《選舉研究》,1999,6(2),頁89-120。
盛杏湲:〈政黨或選區?立法委員的代表取向與行為〉,《選舉研究》,2000,7(2),頁37-73。
陳義彥、盛杏湲:〈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2003,10(1),頁7-40。
陳若蘭:《台北市選民投票變遷之研究:民國83年與87年台北市長選舉之分析》,2001,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世武:〈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之預測:「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型之驗證〉,《選舉研究》,1994,1(2),頁97-130。
陶蚗楚G〈台北市選民的分裂投票行為:1998年市長選舉之分析〉,《選舉研究》,2001,8(1),頁117-158。
傅恆德:〈決定投票選擇的結構、心理和理性因素:民國85年總統選舉研究〉,《選舉研究》,1996,3(2),頁157-186。
黃秀端:《選區服務:立法委員心目中連任之基礎》,1994,台北:唐山。
黃秀端:〈單一選區與複數選區相對多數制下的選民策略投票〉,《東吳政治學報》,2001,第13期,頁37-75。
黃紀:〈投票穩定與變遷之分析方法:定群類別資料之馬可夫鍊模型〉,《選舉研究》,2005,12(1),頁1-37。
游清鑫:〈選舉制度、選舉競爭與選舉策略:八十四年北市南區立委選舉策略之個案研究〉,《選舉研究》,1996,3(1),頁137-177。
游清鑫:〈台灣民眾的政黨偏好:方向與強度的探討〉,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辦「2001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宣讀之論文,2002。
游清鑫:〈探索台灣選民心目中理想的候選人:以2000年總統選舉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003,第17期,頁93-120。
彭顯鈞:〈36位現任立委摔落榜外,不少高知名度者落選,民進黨14人最多,另有11人曾任立委者捲土重來,如願當選〉,自由時報,2004年12月12日,第5版。
蔡佳泓:《立法委員的選民服務之個案研究》,1996,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閻光濤:〈北市10:9藍勝綠,同室操戈爆冷門〉,中央日報,2004年12月12日,第六版。
顏心凱:〈親民黨配票名單出爐,僅有桃園及北縣一選區進行配票其他選區候選人只好「兄弟登山各自努力」〉,自立早報,2004年12月10日,第二版。
二、英文部分
Agresti, Alan.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ategorical Data Analysis. New York: Wiley.
Allison, Paul D. 1984. Event History Analysis: Regression for Longitudinal Event Data. Sage University Paper Series on Quantitative Application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series no. 07-046. Newbury Park: Sage.
Box-Steffensmeier, Janet M., and Bradford S. Jones. 1997.“Time is of the Essence: Event History Models in Political Science.”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1(4): 1414-1461.
Burnham, Walter D. 1974. “Communicatio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8(1): 207-213.
Calvert, Randall L., and John A. Ferejohn. 1983.“Coattail voting in Recent Presidential Election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7(2): 407-419.
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Miller and Donald Stokes.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 Wiley.
Carmines, Edward G. and James A. Stimson. 1980.“The Two Faces of Issue Voting”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4(1): 78-91.
Chih-jen Sheng. 1999.“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artisanship, Issue, and Candidate in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oral Behavior - a discussion of methodology and case study.”Journal of Electoral Studies 6(1): 67-110.
Cox, D. R. 1972. “Regression models and life tables.”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B34: 187-202.
Cox,Gary and Emerson Niou . 1994. “Seat Bonuses under the Single Non- transferable Vote System: Evidence from Japan and Taiwan.” Comparative Politics 26(2):221-236.
Cox, Gary W., and Scott Morgenstern. 1995. “The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Multimember Districts: Evidence from U.S. State.”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20(3): 329-349.
Cox, Gary W., and Jonathan N. Katz. 1996. “Why Did the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U.S. House Election Grow?”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0(2): 478-497.
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Erikson, Robert S. 1971. “The Advantage of Incumbency in Congressional Elections.”Polity 3(3): 395-405.
______. 1972. “Malapportionment, Gerrymandering, and Party Fortunes in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6(2): 1234-1245.
Eulau, Heinz, and Paul D. Karps. 1977. “The Puzzle of Representations: Specifying Components of Responsiveness.”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2(3): 233-54.
Fenno, Richard F. Jr. 1978. Home Style: House Members in Their District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Ferejohn, John A. 1977. “On the Decline of Competition in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1(1): 166-176.
Fiorina, Morris P. 1977. “The Case of the Vanishing Marginals: The Bureaucracy Did I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1(1): 177-181.
______. 1989. Congress: Keystone of the Washington Establishment. 2nd ed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Gant, Michael M., and Norman R. Luttbeg. 1991. American Electoral Behavior. Ithaca: F. F. Peacock Publisher.
Garand, James C., and Donald A. Gross. 1984.“Change in the Vote Margins for Congressional Candidates: A Specification of the Historical Trend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1): 17-30.
Gelman, Andrew, and Gary King. 1990.“Estimating Incumbency Advantage without Bias.”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4(4): 1142-1164.
Hall, Richard. 1987. “Participation and Purpose in Committee Decision Mak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1(1): 105-128.
Holbrook, Thomas M., and Charles M. Tidmarch. 1991.“Sophomore Surge in State legislative Elections, 1968-86.”Legislative Politics Quarterly 16(1): 49-63.
King, Gary. 1991. “Constituency Service and Incumbency Advantag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1(1): 119-28.
Mayhew, David. 1974a.Congress: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______. 1974b.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The Case of the Vanishing Marginals.”Polity 6(3): 295-317.
Parker, Glenn R., ed. 1985. Studies of Congres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Ranney, Austin. 1996. Gove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7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Press.
Wattenberg, Martin P. 1991. The Rise of Candidate-Centered Politic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Yamaguchi, Kazuo. 1991. Event History Analysis.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游清鑫:〈探索台灣選民心目中理想的候選人:以2000年總統選舉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003,第17期,頁93-120。
2. 游清鑫:〈選舉制度、選舉競爭與選舉策略:八十四年北市南區立委選舉策略之個案研究〉,《選舉研究》,1996,3(1),頁137-177。
3. 黃紀:〈投票穩定與變遷之分析方法:定群類別資料之馬可夫鍊模型〉,《選舉研究》,2005,12(1),頁1-37。
4. 黃秀端:〈單一選區與複數選區相對多數制下的選民策略投票〉,《東吳政治學報》,2001,第13期,頁37-75。
5. 傅恆德:〈決定投票選擇的結構、心理和理性因素:民國85年總統選舉研究〉,《選舉研究》,1996,3(2),頁157-186。
6. 陳義彥、盛杏湲:〈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2003,10(1),頁7-40。
7. 盛杏湲:〈政黨或選區?立法委員的代表取向與行為〉,《選舉研究》,2000,7(2),頁37-73。
8. 盛杏湲:〈立法問政與選區服務:第三屆立法委員代表行為的探討〉,《選舉研究》,1999,6(2),頁89-120。
9. 徐永明、陳鴻章:〈老狗學把戲:立委選舉政黨提名的有效性〉,《東吳政治學報》,2002,第15期,頁87-121。
10. 林水波:〈第五屆立委選舉配票解析〉,《立法院院聞》,2002,30(8),頁15-28。
11. 何金銘:《勝選因素:北高兩市二屆立委選舉比較研究》,《選舉研究》,1994,1(2),頁11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