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丁一顧(2004)。臨床試導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白青平(2000)。台北縣是國民小學初任教師 工作困擾與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秋絨(1991)。批判教育論在我國教育實習制度規劃上的意
義。台北:師大書苑。
王素芸(1999)。教育實習的概念分析─堅論教育實習之改革。
輯於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主編:健全實習輔導制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9-191。
朱建民(2003)。知識論。台北:空中大學。
呂木琳(1998)。教學視導。台北:五南。
吳清山(1999)。實習教師教育行政知能培育之探究。輯於台北
市立師範學院主編出等教育學刊,第七期:1-14頁。
李春芳(2000)。當前台灣地區中小學實習教師教育實習知探究。
輯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編:教育研究雙月刊,頁1-14。
李書虹(2004)。敘說實習教師之實地經驗。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奉儒(2001)英國教育:政策與制度。嘉義:濤石。
吳麗君(1998)。橫看成嶺側成峰─談實習輔導教師的培育方案。
輯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辦:特約實習學校的實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5-134。
吳麗君(2001)。了解兒童─用心認識童心。輯於黃政傑、張芬
芬主編(2001):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頁33-62。
台北:師大書苑
吳麗君(1999)。新制實習拼圖—一座橋還是一賭牆。發表於八
十八學年度師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邱憶惠、高忠增(2005)。實習教師知覺實習學校「重要他人」
之研究。發表於「2005年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
討會」論文彙編,15-31頁。南台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林懿德(2001)。國小實習輔導教師輔導策略與實習教師專業發
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瑋茹、葉佩真(2002)。台灣師資培育制度丕變─教師資格
檢定新時代來臨。專訪教育部中教司第三科邱維誠科長。教育研究月刊,103,頁5-10。
洪明洲(1997)。管理-個案‧理論‧辨證。台北:科技圖書。
洪福財(2000)。幼教教師專業成長—教學反省策略及其應用。
台北:五南。
洪志成(1998)。實習輔導教師輔導知能:理論與實際。輯於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辦:特約實習學校的實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1-269。
柯禧慧(2000)。教室安靜的潛在教育學之研究─以一個六年級
的開放教室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強華(1989)。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灣師
範大學專案研究。
高強華(1996)。教育實習輔導的有效策略。輯於教育實習輔導季刊,2(2),頁29-32。
秦麗花(2000)。談教師如何建立教學檔案。台南:翰林。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
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技整合導向(頁517-576)。台
北:學富。
教育部中教司(1997)。師資培育法規問與答彙編。台北市:
作者。
教育部(2003)。師資培育法。2003年2月24日,擷取自http:
//www.edu.tw/
教育部(1994)。師資培育法。
教育部(1995)。高級中學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及教
育實習辦法。
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學報,第七期,頁11-144。
陳美玉(1997)。師滋生專業實踐理論發展之研究。輯於「教學
專業與師資培育」,頁3-26,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1999a)。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2001)。教師個人的知識管理-專業實踐理論的建構與
應用。中等教育雙月刊,52(1),頁88-104。
陳美玉(2002)。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專業發展。台北:學富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郭玉霞(1997)。教師的實務知識。高雄:復文。
郭丁熒(2001)。「盲、忙、尨、茫」讓老師有志難伸?─台灣小學教師理想與實際角色知覺差距來源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郭明德(2001)。班級經營─理論、實務、策略與研究。台北:
五南。
莊威冠(1998)。國小職前實習教師教學信念知分析。國立台南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木金(2000)。班級經營。台北:楊智。
陳碧祥(2001)。理想與現實的調整─教學成長三部曲。輯於黃
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頁
294-326。台北:師大書苑。
陳雅美(2000)。幼稚園實習教師與實習輔導教師對於教育實習
一年的評估研究。輯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三期,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頁487-518。
陳育吟(2002)。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困境及成長策略需
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陷竄H(1999)。高屏地區國小教師教室內教學困擾之研究。國
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師大書苑。
張世忠(2001)。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張芬芬(2001)。教學生活:新手老師的成長之路。載於黃政
傑、張芬芬主編(2001):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
頁1-31。台北:師大書苑。
張秀敏(2001)。班級經營。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雁婷(1998)。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玉成等人(1999)。國民小學計幼稚園實習輔導教師手冊。台
北:教育部。
張德銳(1999)。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台北:五南。
張德銳(2003)。工欲善其事-提升中小學實習輔導效能之三項
利器。輯於中等教育第54卷第1期,頁100-123。
張德銳、蔡秀媛、傢藥~、江啟昱、李俊達、蔡美錦、李柏佳、
陳順和、馮清皇、賴志峰(2000)。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
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德銳、李俊達、簡賢昌、林芳如、李建民、張淑娟、鄒小蘭、
高敏麗、蔡美錦、李惠芬(2003)。發展性教學行動研究系
統。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研究,未出版。
張德銳(2004)。中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系統。台北:五南。
張秀敏(1998)。國小班級經營。台北市:心理。
張德銳、簡紅珠、裘友善、高淑芳、張美玉、成虹飛(2000)。
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台北市:五南。
張德銳(1998)。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臺北:五南。
張勝德(2002)。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理論、實務與態度。台北:揚
智。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炳煌(1981)。師範院校教育實習之探討。台灣教育,378期:
7、18。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曾光華、林佳忠(2001)。中小企業實施知識管理之困難與因應:
探索式研究。輯於「知識經濟與人力資源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118-130。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清江終身學習中心。
未出版。
湯明哲(2000)。未來管理的主流。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
公司。
湯維玲(1996)。美國反省取向的師資培育學程研究。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湯維玲(1997)。反省取向的教學實習及實例探討。輯於國立
台灣師大實習輔導處:新制教育實習理論與實際:頁
125-154。台北:國立台灣師大實習輔導處。
黃淑玲(1997)。英國實習輔導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
黃政傑、張芬芬主編(2001)。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臺北:
師大書苑。
黃光雄主譯(民90)。質性教育研究。嘉義:濤石。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深坑(1997)。當代師資培育理論的發展。載於黃政傑主編
(1997)。當代師資培育的發展與趨勢:頁1-18。台北:漢文。
楊百世(2000)。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復文。
楊思偉(1994)。美國荷姆斯小組「教師專業發展學校」之探討。
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協會主編,師範教育多元化與師資素質,台北:師大書苑,頁17-34。
葉連祺(2002)。知識本位教師資格檢定體系之建構。輯於中國
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新時代師資培育的變革---知識本位的專業」。高雄:復文,頁139-162。
葉連祺(2001b)。知識管理應用於教育之課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89,頁32-42。楊基銓(1998)。英國小學實習教師輔導之研究----以劍橋大學及威爾斯大學的合作小學為例。輯於「邁向新世紀的教育與師資培育-蛻變、挑戰、展望」論文集,台北:台北市師範學院,頁279-304,未出版。
賓玉玫(1999)。國中國文科實習教師實地經驗之個案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鄧優君(1998)。師院實習生數學教學實踐之省思與成長。國立
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清華(1996)。美國師資培育改革研究。高雄:復文。
蔡清華(1998)。台灣師範院校內教育觀之初步分析。輯於沈慶
揚等主編:師資培育與教育研究:頁73-93。高雄:復文。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
國立台灣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清田(1998)。從行動研究論教學實習課程與教師專業成長。
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頁177-201。台北:師大書苑。
鄧景文、賓玉玫、單文經(1999)。實習教師實地經驗的內涵與
角色轉換。輯於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學院主辦─教育實習的典範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手冊:101-126。
鄧優君(1998)。師院實習生數學教學實踐之省思與成長。國立
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英耀、蔡佩玲譯(2000)。檔案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玉疊(2002)。班級經營成長課程對國小新進教師班級經營效
能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歐用生(1996a)。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薛梨真(1994)。國民中小學實習教師任教狀況與實習輔導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薛瑞君(2001)。教育專業檔案─理念與實務。高雄:復文。
謝文全(1999)。教學視導之意義與原則-並以英國教學視導制
度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2卷2期。頁1-14。
鍾蔚起(1994)。我國師範大學學生試教經驗及其影響因素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韓景春(1996)。實用主義的教育哲學。輯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
學:81-120。台北:師大書苑。
藍雪瑛(1995)。我國國民中學國文教師教學信念及形成因素之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饒見維(1997)。師資培育的理念取向與典範之評析。輯於國
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第廿二輯─師資培育專輯:頁
59- 84。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Acheson.K.A.&Gall.M.D.(1996).Teachniques in the clinical supervision of
teachers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applications(4th ed).NY:Longman.
Baird, W. E. & Rowsey, R. E.(1989). A survey of
Secondary science teachers’ need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 89 , 272-284.
Brock, B. L., & Grady, M. L. (1996). Beginning 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9
631).
Calderhead, J. (1988). (E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Carr W. (1995). For Education:Towards Critical Educational
Inquiry. London:Biddles.
Csikszentmihalyi, M.(1990).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
Dean J. (199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chool.
Milton Keynes : open university press.
Denscombe , M. (1985). Remedies for control problems in
The classroom :the contribution of ethnography for social
Policy. Eric Ed 231013.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Ma-
Cmillan Company.
Dewey, J. (1970).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Collier Books.
Dollase, R. H. (1992). Voices of Beginning Teachers – Visions
& Realities.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Duke, D. L. (1987). School leadership and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 New York:Random House.
Estes, G. D. (1990)Assessment component of the California
New Teacher Project:First year report . Washington, D. C. :
Office of Education Reaearch and Impro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23 197).
Feiman-Nemser, S. (1990). Teacher preparation: Structural and
concept Alternatives. In Houston , W. Robert(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A Project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 New York : Macmillan.
Fontana . D . (1985). Classroom control . N. Y. :Methuen .
Gray,W.A.,Gray,M.E.(1985b).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mentoring teachers .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3(3),37-43.
Grossman , P. L. (1994). Teachers’ knowledge. In Husen &
Postlethwaite(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nd ed., pp.6117-6122). Oxford:Pergamon Press.
Hargreaves, D. H. (2000). The Knowledge-Creating School.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Students,47(2), pp.122-144.
Houston, W. R., M arshall, F., & McDavid, T. (1990). A Study of
The induction of 300 first year teachers and their
mentors, 1989-1990. Houston, Tex:Houston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8
558 .)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90).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and Research
(pp.23-27). New York:Praeger.
Kagan, D. M. (1992). Professional growth among preservice
And beginning teacher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2), 129-169.
Lacey , C. (1977). The socialization of teachers. London:
Methu-en.
MacDonald, R. E. & Healy, S. D. (1999). A Handbook for
Beginning Teachers. New York: Longman.
McIntyre, D. , J. , Byrd, D. M. & Foxx, S. M. (1996).Field and
Laboratory experiences. In W. R. Houston, M. Haberman & J.
Sikula(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2nd ed.)
(pp. 177-193). NY: Macmillan.
Reflections on reflective teaching. In Tabachnick, B. Robert
& Zeichner, Kenneth (Eds.) Issues and Practices in
Inquiry-Oriented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 The
Falmer Press.
Reynolds, A. (1992).What is competent beginning teach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1), 1-35.
Scho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Basic Books Publ-
Ishers.
Schon D. A. (1987).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Sellars, N. & kettle , B. (1996).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Teacchers’ Practical Theory of Teaching. Teaching and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