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20: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顏武志
研究生(外文):WU-CHIH YEN
論文名稱: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實習經驗:協同式實習輔導取向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terns' Practicum Experiences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 Study of Collaborative Mentoring Orientation
指導教授:洪志成洪志成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4
中文關鍵詞:實習教師協同式實習輔導
外文關鍵詞:Collaborative Mentoring OrientationInter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8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論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實習中學習的需求與接受實地實習輔導後的專業成長,並據以提出結論與建議。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國小實習教師在實習階段的學習需求與困境,以利規劃輔導實習教師採用的模式與策略;並且以協同輔導方式,探究實習輔導教師在輔導實習教師歷程中增進實習教師專業的成長。
為了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第一階段探討實習教師的學習需求與困境,研究者訪談六位即將完成實習階段的實習教師;第二階段就實習教師需求與困境進行以實習學校為基礎的輔導模式之協同輔導方式,增進實習教師的實務實踐知識。最後,將研究歷程資料加以歸納分析後,綜理全部的研究內容。依上述研究目的與研究步驟,本研究獲得以下的研究結論。
一、第一階段研:實習教師的學習需求與困境
(一)實習輔導方式:1一對一的師徒制是主要常用輔導方式,其他尚有一對多、多對一及多對多協同輔導方式。2就訪談研究結果歸納出三種不同輔導方式:主動型,指揮型,順其自然型。
 (二)實習經驗計有:輔導教師是重要他人,試教可增進實務實踐機會,座談會可使實習教師省思中專業成長;體認班級的經營增長實務經驗,實習教師在常規與危機處理尚待加強輔導,在實習歷程忠與親師溝通機會較少;行政實習上有:學校未安排行政實習機會的、蜻蜓點水的、在行政實務安排無妥善計畫安排,以致實習教師知覺上流於打雜性質及按部就班的行政輔導;研習活動以校內進修為主,沒有機會參加校外進修活動。
(三)實習教師專業成長內容包含四方面:教育理念的形成、課程與教學能力的成長、班級經營知能的精進、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
二、第二階段實習輔導歷程
(一)實習輔導歷程:分為五階段:實習準備期、初試啼聲期、現實震撼期、理論與實務對話期、峰迴路轉期,每一階段都應安排不同輔導方式。
(二)輔導歷程對實習教師專業知識的成長:依實習階段不同而專業知識成長有所不同。
(三)實習教師專業成長的動力:1實習教師自我省思與成長;2輔導教師的指導與影響;3輔導小組的規劃執行與輔導;4教學現場真實的震撼。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師資培育機構、教育實習學校、實習輔導教師、實習教師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terns' learning needs in the practical training and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after the acceptance of field mentoring, and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to propose results and suggestions. The research purposes are to realize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terns' learning need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practical training period so that the models and strategies they adopt could be planned; and with the collaborative mentoring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at the mentors increase the interns' professional growth in the mentoring period.

To attain the research purpose, the first stage of the study explores the interns' learning needs and difficulties, and six interns who are going to complete their practical training are interviewed. According to the interns' learning needs and difficulties, the second stage uses collaborative mentor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intern institution to improve the interns' practical knowledge. Finally, all data in the study are induced and analyzed, and all study texts are integrated. In the light of the above-mentioned research purposes and stages, the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First stage: the interns' learning needs and difficulties
(1) Mentoring strategies: (a) One-to-one mentoring practicum model is used
mostly; there are also one-to-many, many-to-one, and many-to-many collaborative strategies. (b) According to the study results of the interview,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mentoring strategies are induced: the active type, the directive type, and the natural type.
(2) Practicum experiences: Mentors are important; practice teaching can improve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discussion meetings can bring the interns self-examination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Class management could improve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regard to the routin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interns need more consultations; and there are fewer opportunities of communicating with students' parents and teachers in the practical training period. The administrative practice: the schools don't make any arrangements of administrative practice; the arrangements are few; the arrangement of administrative practice are not planned well so that it's just like the interns do odds and end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practice is well-designed. The training programs are all inside the school, and the interns don't have chances to take part in the programs outside the school.
(3) Interns' professional growth includes four respects: the formation of education belief, the growth of teaching abilities, the improvement of class manage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communica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2. Second stage: the mentoring period
(1) The mentoring period includes five stages: the preparation stage, the early practical teaching stage, the shock stage, the fusion stage of theories and practices, and the enlightening stage; different mentoring strategies are arranged in every stage.
(2) The mentoring period and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interns: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growth is dissimilar in different practical training stages.
(3) The motives of interns' professional growth: (a) The interns' self-examination and growth; (b) The mentors' guidance and influence; (c) The plan, execution, and consultation of the mentoring team; (d) The actual shock in the teaching work field.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related to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ions, educational intern schools, mentors, interns, and future research.
目 錄
謝誌…………………………………………………Ⅰ
中文摘要……………………………………………Ⅲ
英文摘要……………………………………………Ⅴ
目錄…………………………………………………Ⅶ
表次…………………………………………………Ⅹ
圖次…………………………………………………ⅩⅠ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名詞釋義………………………………………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實習理論基礎與發展取向……………………10
第二節 實習教師的專業成長影響因素………………26
第三節 實習輔導模式與策略…………………………48
第四節 實習輔導階段專業成長成效之評鑑…………7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 89
第一節 研究構想與研究歷程…………………………89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背景與研究情境…………………100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技術………………………………111
第四節 研究資料整理與分析…………………………115
第五節 研究歷程省思…………………………………11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19
第一節 實習教師之實習現況與實習困境………… 119
第二節 實地實習輔導歷程……………………………142
第三節 實習教師專業知識的成長……………………159
第四節 實習教師專業成長的動力……………………1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69
第二節 建議………………………………… …… 177
參考文獻…………… ……………………………178
壹、中文部分……… ……… ………………………183
貳、英文部分………… …………… ………………190
附錄
附錄一 研究歷程人物與學校化名說明………………194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195
附錄三 參與研究同意書………………………………196
附錄四 實習教師實習輔導實施計畫…………………197
附錄五 訪談大綱………………………………………207
附錄六 實習教師週記…………………………………208
附錄七 訪談資料意義單元歸納與初步次主題………210
附錄八 訪談回饋函……………………………………212
附錄九 導讀書籍書單與導讀時間安排………………215
附錄十 座談會程序表…………………………………216
附錄十一主題資料:教室常規管理理念與策略探究…217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丁一顧(2004)。臨床試導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白青平(2000)。台北縣是國民小學初任教師 工作困擾與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秋絨(1991)。批判教育論在我國教育實習制度規劃上的意
義。台北:師大書苑。
王素芸(1999)。教育實習的概念分析─堅論教育實習之改革。
輯於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主編:健全實習輔導制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9-191。
朱建民(2003)。知識論。台北:空中大學。
呂木琳(1998)。教學視導。台北:五南。
吳清山(1999)。實習教師教育行政知能培育之探究。輯於台北
市立師範學院主編出等教育學刊,第七期:1-14頁。
李春芳(2000)。當前台灣地區中小學實習教師教育實習知探究。
輯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編:教育研究雙月刊,頁1-14。
李書虹(2004)。敘說實習教師之實地經驗。國立中正大學教育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奉儒(2001)英國教育:政策與制度。嘉義:濤石。
吳麗君(1998)。橫看成嶺側成峰─談實習輔導教師的培育方案。
輯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辦:特約實習學校的實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5-134。
吳麗君(2001)。了解兒童─用心認識童心。輯於黃政傑、張芬
芬主編(2001):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頁33-62。
台北:師大書苑
吳麗君(1999)。新制實習拼圖—一座橋還是一賭牆。發表於八
十八學年度師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邱憶惠、高忠增(2005)。實習教師知覺實習學校「重要他人」
之研究。發表於「2005年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
討會」論文彙編,15-31頁。南台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林懿德(2001)。國小實習輔導教師輔導策略與實習教師專業發
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瑋茹、葉佩真(2002)。台灣師資培育制度丕變─教師資格
檢定新時代來臨。專訪教育部中教司第三科邱維誠科長。教育研究月刊,103,頁5-10。
洪明洲(1997)。管理-個案‧理論‧辨證。台北:科技圖書。
洪福財(2000)。幼教教師專業成長—教學反省策略及其應用。
台北:五南。
洪志成(1998)。實習輔導教師輔導知能:理論與實際。輯於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辦:特約實習學校的實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1-269。
柯禧慧(2000)。教室安靜的潛在教育學之研究─以一個六年級
的開放教室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強華(1989)。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灣師
範大學專案研究。
高強華(1996)。教育實習輔導的有效策略。輯於教育實習輔導
季刊,2(2),頁29-32。
秦麗花(2000)。談教師如何建立教學檔案。台南:翰林。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
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技整合導向(頁517-576)。台
北:學富。
教育部中教司(1997)。師資培育法規問與答彙編。台北市:
作者。
教育部(2003)。師資培育法。2003年2月24日,擷取自http:
//www.edu.tw/
教育部(1994)。師資培育法。
教育部(1995)。高級中學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及教
育實習辦法。
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學報,第七期,頁11-144。
陳美玉(1997)。師滋生專業實踐理論發展之研究。輯於「教學
專業與師資培育」,頁3-26,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1999a)。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2001)。教師個人的知識管理-專業實踐理論的建構與
應用。中等教育雙月刊,52(1),頁88-104。
陳美玉(2002)。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專業發展。台北:學富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郭玉霞(1997)。教師的實務知識。高雄:復文。
郭丁熒(2001)。「盲、忙、尨、茫」讓老師有志難伸?─台灣小學教師理想與實際角色知覺差距來源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郭明德(2001)。班級經營─理論、實務、策略與研究。台北:
五南。
莊威冠(1998)。國小職前實習教師教學信念知分析。國立台南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木金(2000)。班級經營。台北:楊智。
陳碧祥(2001)。理想與現實的調整─教學成長三部曲。輯於黃
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頁
294-326。台北:師大書苑。
陳雅美(2000)。幼稚園實習教師與實習輔導教師對於教育實習
一年的評估研究。輯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三期,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頁487-518。
陳育吟(2002)。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困境及成長策略需
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陷竄H(1999)。高屏地區國小教師教室內教學困擾之研究。國
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師大書苑。
張世忠(2001)。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張芬芬(2001)。教學生活:新手老師的成長之路。載於黃政
傑、張芬芬主編(2001):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
頁1-31。台北:師大書苑。
張秀敏(2001)。班級經營。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雁婷(1998)。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玉成等人(1999)。國民小學計幼稚園實習輔導教師手冊。台
北:教育部。
張德銳(1999)。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台北:五南。
張德銳(2003)。工欲善其事-提升中小學實習輔導效能之三項
利器。輯於中等教育第54卷第1期,頁100-123。
張德銳、蔡秀媛、傢藥~、江啟昱、李俊達、蔡美錦、李柏佳、
陳順和、馮清皇、賴志峰(2000)。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
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德銳、李俊達、簡賢昌、林芳如、李建民、張淑娟、鄒小蘭、
高敏麗、蔡美錦、李惠芬(2003)。發展性教學行動研究系
統。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研究,未出版。
張德銳(2004)。中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系統。台北:五南。
張秀敏(1998)。國小班級經營。台北市:心理。
張德銳、簡紅珠、裘友善、高淑芳、張美玉、成虹飛(2000)。
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台北市:五南。
張德銳(1998)。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臺北:五南。
張勝德(2002)。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理論、實務與態度。台北:揚
智。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炳煌(1981)。師範院校教育實習之探討。台灣教育,378期:
7、18。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曾光華、林佳忠(2001)。中小企業實施知識管理之困難與因應:
探索式研究。輯於「知識經濟與人力資源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118-130。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清江終身學習中心。
未出版。
湯明哲(2000)。未來管理的主流。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
公司。
湯維玲(1996)。美國反省取向的師資培育學程研究。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湯維玲(1997)。反省取向的教學實習及實例探討。輯於國立
台灣師大實習輔導處:新制教育實習理論與實際:頁
125-154。台北:國立台灣師大實習輔導處。
黃淑玲(1997)。英國實習輔導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
黃政傑、張芬芬主編(2001)。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臺北:
師大書苑。
黃光雄主譯(民90)。質性教育研究。嘉義:濤石。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深坑(1997)。當代師資培育理論的發展。載於黃政傑主編
(1997)。當代師資培育的發展與趨勢:頁1-18。台北:漢文。
楊百世(2000)。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復文。
楊思偉(1994)。美國荷姆斯小組「教師專業發展學校」之探討。
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協會主編,師範教育多元化與師資素質,台北:師大書苑,頁17-34。
葉連祺(2002)。知識本位教師資格檢定體系之建構。輯於中國
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新時代師資培育的變革---知識本位的專業」。高雄:復文,頁139-162。

葉連祺(2001b)。知識管理應用於教育之課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89,頁32-42。
楊基銓(1998)。英國小學實習教師輔導之研究----以劍橋大學及
威爾斯大學的合作小學為例。輯於「邁向新世紀的教育與師資培育-蛻變、挑戰、展望」論文集,台北:台北市師範學院,頁279-304,未出版。
賓玉玫(1999)。國中國文科實習教師實地經驗之個案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鄧優君(1998)。師院實習生數學教學實踐之省思與成長。國立
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清華(1996)。美國師資培育改革研究。高雄:復文。
蔡清華(1998)。台灣師範院校內教育觀之初步分析。輯於沈慶
揚等主編:師資培育與教育研究:頁73-93。高雄:復文。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
國立台灣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清田(1998)。從行動研究論教學實習課程與教師專業成長。
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頁177-201。台北:師大書苑。
鄧景文、賓玉玫、單文經(1999)。實習教師實地經驗的內涵與
角色轉換。輯於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學院主辦─教育實習的典範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手冊:101-126。
鄧優君(1998)。師院實習生數學教學實踐之省思與成長。國立
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英耀、蔡佩玲譯(2000)。檔案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玉疊(2002)。班級經營成長課程對國小新進教師班級經營效
能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歐用生(1996a)。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薛梨真(1994)。國民中小學實習教師任教狀況與實習輔導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薛瑞君(2001)。教育專業檔案─理念與實務。高雄:復文。
謝文全(1999)。教學視導之意義與原則-並以英國教學視導制
度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2卷2期。頁1-14。
鍾蔚起(1994)。我國師範大學學生試教經驗及其影響因素之 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韓景春(1996)。實用主義的教育哲學。輯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
學:81-120。台北:師大書苑。
藍雪瑛(1995)。我國國民中學國文教師教學信念及形成因素之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饒見維(1997)。師資培育的理念取向與典範之評析。輯於國
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第廿二輯─師資培育專輯:頁
59- 84。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Acheson.K.A.&Gall.M.D.(1996).Teachniques in the clinical supervision of
teachers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applications(4th ed).NY:Longman.
Baird, W. E. & Rowsey, R. E.(1989). A survey of
Secondary science teachers’ need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 89 , 272-284.
Brock, B. L., & Grady, M. L. (1996). Beginning 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9
631).
Calderhead, J. (1988). (E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Carr W. (1995). For Education:Towards Critical Educational
Inquiry. London:Biddles.
Csikszentmihalyi, M.(1990).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
Dean J. (199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chool.
Milton Keynes : open university press.
Denscombe , M. (1985). Remedies for control problems in
The classroom :the contribution of ethnography for social
Policy. Eric Ed 231013.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Ma-
Cmillan Company.
Dewey, J. (1970).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Collier Books.
Dollase, R. H. (1992). Voices of Beginning Teachers – Visions
& Realities.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Duke, D. L. (1987). School leadership and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 New York:Random House.
Estes, G. D. (1990)Assessment component of the California
New Teacher Project:First year report . Washington, D. C. :
Office of Education Reaearch and Impro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23 197).
Feiman-Nemser, S. (1990). Teacher preparation: Structural and
concept Alternatives. In Houston , W. Robert(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A Project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 New York : Macmillan.
Fontana . D . (1985). Classroom control . N. Y. :Methuen .
Gray,W.A.,Gray,M.E.(1985b).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mentoring teachers .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3(3),37-43.
Grossman , P. L. (1994). Teachers’ knowledge. In Husen &
Postlethwaite(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nd ed., pp.6117-6122). Oxford:Pergamon Press.
Hargreaves, D. H. (2000). The Knowledge-Creating School.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Students,47(2), pp.122-144.
Houston, W. R., M arshall, F., & McDavid, T. (1990). A Study of
The induction of 300 first year teachers and their
mentors, 1989-1990. Houston, Tex:Houston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8
558 .)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90).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and Research
(pp.23-27). New York:Praeger.
Kagan, D. M. (1992). Professional growth among preservice
And beginning teacher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2), 129-169.
Lacey , C. (1977). The socialization of teachers. London:
Methu-en.
MacDonald, R. E. & Healy, S. D. (1999). A Handbook for
Beginning Teachers. New York: Longman.
McIntyre, D. , J. , Byrd, D. M. & Foxx, S. M. (1996).Field and
Laboratory experiences. In W. R. Houston, M. Haberman & J.
Sikula(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2nd ed.)
(pp. 177-193). NY: Macmillan.
Reflections on reflective teaching. In Tabachnick, B. Robert
& Zeichner, Kenneth (Eds.) Issues and Practices in
Inquiry-Oriented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 The
Falmer Press.
Reynolds, A. (1992).What is competent beginning teach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1), 1-35.
Scho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Basic Books Publ-
Ishers.
Schon D. A. (1987).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Sellars, N. & kettle , B. (1996).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Teacchers’ Practical Theory of Teaching. Teaching and Educati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