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teach.eje.edu.tw/9CC/basic/basic1-10.php
天下雜誌「特別的愛,給每一個學生」讀後感(2004)。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網頁,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www.education.ntu.edu.tw/wwwcourse/social/edu_cours/phylosophy/phylo_work1.htm
木球球具與基本動作,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www.socialwork.com.hk/sport/cricket/equipment.htm
木球技巧。國際木球總會,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tw.iwbf-woodball.org/ball/item/show/53/
木球規則,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www.nkhc.edu.tw/1330/%E6%9C%A8%E7%90%83%E8%A6%8F%E5%89%87.htm
王全興(2003)。探討多元智能對九年一貫課程的啟示與影響,迎接多元智能與多元發展的教育新世代。翰林文教雜誌4期。2003年6月。1-3頁。
王宏維(2001)。中華民國中等學校木球委員會成立工作報告。中華民國木球協會木球運動特刊,9期。
王宏維(2002)。中學木球運動代表隊員之參與滿意度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王家福(2004)。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合作學習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短跑訓練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國和(2004/7/10查詢)。MI多元智慧的理論與實際20條法則,Retrieved on http://www.likekids.com.tw/MI%B1%D0%A7%F7%B2z%BD%D7%BBP%B9%EA%ACI.htm
王為國(2000)。國民小學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歷程分析與評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王為國(2001/5月)。多元智慧教學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1輯。1-20頁。田耐青譯(2000)。把每一位學生帶上來: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理論之統整。台北:遠流。
布魯納教育的歷程嬝玟孎i(2004)。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網頁,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www.education.ntu.edu.tw/wwwcourse/social/edu_cours/phylosophy/phylo_work2.htm
如何寫第一篇實證研究論文,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gate.sinica.edu.tw/~metrics/info_how_to_write.html
另類教育在台灣第三章,Retrieved on 2004/8/24 http://www.alearn.org.tw/mag/doc/f001202.htm#6
宋定衡(2003)。高爾夫。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武典。迎接多元智能與才能發展的教育新世代,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3.204.17/doc.doc
吳清山、林天祐。多元智慧,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educate/jk13.htm
吳清山、林天祐(1999)。協同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26期,83頁。台灣:台北。
多元智慧快樂成長,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www.tlps.ilc.edu.tw/know/admin-2/a1/many.htm
多元智慧理論及其教育涵意。多元智慧童詩教學創作坊網頁。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soft.pces.tpc.edu.tw/join/other/L120493716/theory/mi.htm
多元智能體操計劃(2002)。優質教育基金網上資源中心,Retrieved on 2004/8/25 http://qcrc.qef.org.hk/qef/project.phtml?proposal_id=1999/0614
李平譯(1999)。經營多元智慧-開啟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台北:遠流。Armstrong, T.原著。
李新民(2001)。學校本位經營推動多元智慧教學的研究—以高雄市獅甲國小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李玉鳳(2001)。運用多元智慧理論改善學生學習態度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尚憶薇(2001/1月)。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與教學設計之生理與心理學基礎:兼論健康與體育與各領域整合之建議。花師院刊,37期。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網站 ,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4.245.173/pesports/
林秀芬(2002)。多元智能應用於國小藝術教育課程之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清山(200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寶山(1993)。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周文君(2002)。「多元智能統整-合作-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皓政(2004)。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俊宗(2002)。多元智慧理論融入生活科技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施登堯(2001/11月)。體育課程典範的轉移初探。康軒文教網路版,24期。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網站,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4.245.173/pesports/
封四維(1998)。多元智慧之教學實踐----一個教師的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新健(2000)。課程管理。台北:師大書苑。
高博銓(2001/5月)。多元智慧理論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1輯。21-36頁。高爾夫球天地(2005)。Retrieved on 2005/3/20 http://www.golf.net.tw。
高浦勝義(1998)。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實踐與評量。東京都:黎明書房。
晏涵文(2000/9月)。健康行動、改善生活:健康與體育新課程綱要之理念、內涵與特色。康軒教育雜誌,41期。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網站,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4.245.173/pesports/
晏涵文。健康與體育新課程綱要之理念、內涵與特色。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網站,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4.245.173/pesports/
馬季鈿(2002)。多元智慧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徐世瑜(2003)。教師進行課程規劃之歷程探討。課程改革的落實─教室層級課程規劃專輯。現代教育論壇,8卷,136-140頁。
翁千惠(2004)。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提昇水域安全知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編譯館主編(1985)。師範專科學校體育科教學研究。台北:正中。
國際木球總會(2004)。Retrieved on 2004/6/25 http://tw.iwbf-woodball.org/iwf/item/show/3/
教育部(2000)。九年一貫課程總體綱要。台北:教育部。
張中煖(2002)。九年一貫舞蹈課程統整之理念與設計實例。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學習手冊及教學示例。台北,教育部。
張宏亮(1999/2月)。木球與高爾夫球的差異。台灣體育双月刋,101期,53-55頁。
張宏亮(1999/3月)。木球的發明及其推展。國民體育季刊,28卷1期,104-110頁。張宏亮(1999/3月)。木球教學法。臺灣省學校體育,9卷2號,49-51頁。張宏亮(1999/6月)。木球比賽裁判流程規劃。國民體育季刊,28卷2期,51-56 頁。張宏亮(1999/2月)。木球與高爾夫球的差異。台灣體育双月刋,101期,53-55頁。
張民讚(2004)。彰化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運動參與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體育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振成 。「九年一貫課程」與「多元智慧教學」關聯性之探討,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www.isst.edu.tw/s44/quarterly/48/quartery-48-3.htm
張荏斐(2002)。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模式之建立與驗證。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素雅(2004)。導入多人互動科技於國小樂趣化體適能活動設計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張盛凱(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學法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稚美(2001)。談無所不在的「心智習性」。Retrieved on 2004/7/25 http://www.tw.org/newwaves/62/4-1.html
張曉峰(2002)多元智慧實驗:美國的實踐與效果 Retrieved on 2004/7/25 http://www.bjie.ac.cn/itemdyzhn/zywx/rneirong3.htm*
黃敏(2004),多元智慧的主題教學─多采多姿的春天,Retrieved on 2004/8/28 http://tpsearch.tp.edu.tw/edu9/edu9_edureform/edu9_intcurr/
黃光雄譯(2004)。教育研究法規劃與評鑑。(Fraenkel J. R. & Wallen N. E. 原著)台北:麗文。
黃志成(2004)。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羽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黃金柱(2001/10月)。學校體育課活動選擇的原理。研習資訊,18卷5期。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網站,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4.245.173/pesports/黃幸美(2003)。兒童的問題解決思考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娟娟(2002)。幼兒多元智能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清雲(2004)。情境認智取向的合作學習策略在體育教學之研究:以體適能之教學為例。國科會人文處專題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台灣:台北。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國勳、劉祥通(2002)。歡樂滿堂的數學課-因數教材創新教學之實踐。科學教育與研究與發展季刊,30期,52-70頁。
康振福(2001/1月)。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的教學策略。花師院刊,37期。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網站,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4.245.173/pesports/
雩q雄(1997)。目標與架構: 體育教學設計與實施。學校體育教材與評量。教育部,頁26-27。
雩q雄、葉國樑(2000/1月)「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的發展與願景。康軒文教網路版,7期。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網站,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4.245.173/pesports/
雩q雄、葉國樑(2000/2月)。「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構想與架構。康軒文教網路版,8期。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網站,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4.245.173/pesports/
雩q雄、葉國樑(2000/3月)。「健康與體育領域」之教學模式與策略。康軒文教網路版,9期。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網站,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4.245.173/pesports/
雩q雄、葉國樑(2000/4月)。「健康與體育領域」之教學環境與媒體。康軒文教網路版,10期。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網站,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4.245.173/pesports/
雩q雄、葉國樑(2000/5月)。「健康與體育領域」之教學評量。康軒文教網路版,11期。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網站,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4.245.173/pesports/
雩q雄、葉國樑(2000/6月)。「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與各領域的統整。康軒文教網路版,12期。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網站,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4.245.173/pesports/
雩q雄、葉國樑(2000/7月)。「健康與體育領域」之教師專業成長。康軒文教網路版,13期。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網站,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4.245.173/pesports/
陳木子(2002)。從一元智慧論到多元智慧論。師說164卷,2002/4。頁21-23。台灣。陳文亮(2004)。運動教育模式在國小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明終。多元評量面面觀,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www.tmtc.edu.tw/~primary/paper/International/891006/P5.htm
陳永宏(1999/4月)。初探運動教育學。花師院刊。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網站,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4.245.173/pesports/
陳伯璋(2002)。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專輯:攜手共譜教學的新樂章--談協同教學。現代教育論壇,6期,508-514頁。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8)。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增訂版。(Campbell, L., Campell, B.,& Dickinson, D.原著)台北:遠流。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0)。落實多元智慧的教學評量。(Lazear, D.原著)台北:遠流。
郭雅馨(2003)。多元智慧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以高中一年級中國史單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程紹同(1998)。大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指標研究。台北:漢文。
掌慶雄(2001/11月)。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能力指標之議題探討。康軒文教網路版,24期。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網站,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4.245.173/pesports/
楊思偉(2000/12月)。談基本能力與基本學力,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7n6/16.htm
楊志能(2001)。多元評量。台北:康軒。
楊志能(2001)。課程統整。台北:康軒。
楊志能(2001)。協同教學。台北:康軒。
楊昌珣(2004)。資訊科技融入運動技能教學可行性之研究-以臺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楊淳斐(2004)。學習心理學。青少年工作資源中心網頁。Retrieved on 2004/7/25 http://www.socialwork.com.hk/psychtheory/theory_psy/cognition/Piaget01.htm
董燊(2001)。木球運動發展過程。中華民國木球協會。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國小戲劇創作課程之教學轉化。台北:師大書苑。
葉國樑(2002/3月)。以學生為學習主題落實於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康軒文教網路版,26期。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網站,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4.245.173/pesports/
廖智倩(2001/10月)。《多元智慧的教與學》讀後感。書評雙月刊,54期,70-74頁,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public.ptl.edu.tw/publish/bookevlu/53/70.html
槌球樂園。Retrieved on 2005/3/20
http://hs-p.chvs.hcc.edu.tw/aw/index.htm。
趙淑芬。實施多元評量 經營多元智慧,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www.szes.tc.edu.tw/nine/d2.htm
蔡志鵬(2004)。不同性別國小學童大肌肉動作發展與學業成就之相關與差異。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宗達(2004)。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與技能取向球類教學法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等譯(2004)。課程行動研究-反思實務工作者的法與資源手冊。高雄:麗文。
蔡爾司。在地人的運動-木球。中華民國木球協會,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www.hisport.com.tw/hot/hot49/index1.html
蔡爾司(2002)。台灣地區大學生木球課程滿意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齊維君(2001)。木球運動發展史。中華民國木球協會。
鄭元順(2002)。九年一貫課程排球教學設計與多元評量。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學習手冊及教學示例。台北,教育部。
歐用生 (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 卷1期,22-32頁。歐慧敏(2002)。運用多元智慧理論在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之教學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錢富美(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具備之專業知能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錢富美(2004),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應具備之專業知能研究,Retrieved on 2004/7/25 http://lib.ntctc.edu.tw/info/info37/37-1.htm
賴香如(2001)。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統整-以「安全生活」主題軸為例。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網站,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4.245.173/pesports/
賴姿伶(2000)。關鍵能力與多元智力發展之關聯性研究--以國民中學教師的觀點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賴羿蓉(1998)。多元智慧與教學,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www.ntnu.edu.tw/gise/journal/2/acad-rpt5.htm
瞧!我們的第三屆多元智慧體育節。新華路小學網。Retrieved on 2004/8/25 http://www.xinhualu.com/HUODONG.HTM
薛梨真(1999)。從課程統整模式-談教學設計要領。班級經營,4卷1期,3-12頁。邁慧教育中心多元智能資料網頁。Project SUMIT有關多元智能的研究工作 (Project Submit) - 分析美國41間採用多元智能教育方式的學校,研究多元智能對學生發展的有效程度和結果。Retrieved on 2004/8/25 http://www.myeducation.com.hk/chi/mi.htm
簡茂發(2002)。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專輯:落實國小自然科多元教學與評量。現代教育論壇,7期,189-197頁。
簡曜輝(1993)。我國學校體育發展之動向,1993年海峽兩岸學校體育學術研討會報告書,50-56頁。
盧婉菁(1999/6月)。「健康與體育」讓孩子擁有體適能—專訪晏涵文教授。康軒文教網路版,4期。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網站,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4.245.173/pesports/
蘇哲賢(2004)。台中市國民小學實施協同教學之研究-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日榮(2002)。多元智能教學活動對國中生多元智能之影響-以電腦教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謝文全等(1998)。教育行政學。國立空中大學。台灣:台北
謝佳蓁(1999)。國小高年級學生多元智能、思考風格、與批判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藍偉銘、蔡凌雯(2001/1月)。運用多元智能,學習無限可能,專訪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所長暨學系主任— —張湘君教授。敦煌英語教學雜誌季刋。33頁。台灣:台北。羅清水(1998)。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5(5),1-8。羅清水(1998)。教師專業自主與教學選擇權。研習資訊,15(6),5-7。羅清水(1999)。九年一貫課程中的教學觀。研習資訊,16(2),Retrieved on 2004/9/18 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6n2/1.htmhttp://www.trd.org.tw/Dresource/NINE/8_1.htm
羅凱暘(2001/11月)。健康與體育領域之能力指標與動作發展。康軒文教網路版,24期。運動教育學研究室網站,Retrieved on 2004/7/10 http://163.24.245.173/pesports/
貳、英文部份:
Albero, P., Brown, A. Eliason, S.& Wind, J.(1997). Improving reading through the use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Master’s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Saint Xavier University and IRT/Skylight.(ERIC Document P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10522)
Bouthier, D.(2001).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cision making in team sports.Quest, 53, 59-76.
Carson, D. (1995). Diversity in the classroom :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mathematical problem-solving. AAC 9616884.
Campbell, L., Campbell B., & Diskinson D.(1996). 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 Massachusertts: Allyn & Bacon.
Campbell, L. (1997). How teachers interpret MI theory. Education Leadership,55(1),14-19.
Chan, C. (2004).體育與多元智能 Retrieved July 14,2004, from
http://www.pro-fitness.com.hk/taichi/article1.htm運動專家網頁
Dyson, B., Griffin, L. L.& Hastie, P. (2004). Sport education,tactical game,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etical and pedagogical considerations. Questg,56, 226-240.
Denzin, N.(1978).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New York: McGraw-Hill.
Gardner, H.(1989). To open minds: chinese cluses to the dilemma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N. Y.: Basic Books.
Gardner, H.(1991). The unshooled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1991). The unschooled mind: how children think and how schools should teach. N.Y.: Basic Books.
Gardner, H.(1993a).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1993b).Creating minds.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 Y.: Basic Books.
Gibson, B. P. & Govendo, B. L.(1999). Encouraging Constructive Behavior in Middle School Classrooms:A Multiple-Intelligences Approach.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5(1), 16-21.
Goodnough, K. C.(2000). Explor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science education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Department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Ph. D.
Karen, G.(2001).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a framework for personalizing cience curricula.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101(4), 180-193.
Kagan, S.,& Kagan, M.(1998).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complete MI book. CA: Kagan
Layng, D.,McGrane, V., & Wilson, C.(1995).Improving behavior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 Master’s Research Project,Saint Xavier University & IRI/Skylight.(ERIC Document P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2550)
Maxwell, J. A.(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 interactive approach. Sage Publications, Inc.
McDonough J. Buchanan R. & Birdsall A.(2002). Teaching the holocaust through multiple. Retrieved July 14, 2004, from http://plaza.ufl.edu/abird/mi/ multipleintelligences.htm.
Melrose, R. E.(1997). Examining the strengths of the learning disabled :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as a growth paradigm.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Ed. D. AAC 9733105.
Musard, M. & Mahut, N. & Gre'haigne, J. F.(2000).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a cppperative problem-solving.Presented in AIESEP-World Sport Science Congress. Central Queensland University,Australia.
OCED(199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OCED.
Pattonm M. 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 ed.). Newbury Park, CA:Sage Publications.
Pedersen, S & Liu, M(2003). Teacher' beliefs about issu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environment. ETR & D, 51(2), 57-76.
Raffin, D. S. (1996). Brain-compatibl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Bloom’s taxonomy, multiple intelligences, cooperative learning, integrated instruction ).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Ed. D. AAC 9622835.
Robert P. F.(2003).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about Florida using Gardner's multiple intelligences. Retrieved July 14, 2004, from http://plaza.ufl.edu/markdiaz/eme5405/mi.htm.
Ross school(2004). Retrieved July 14, 2004, from http://www.ross.org/
Rosenthal, M. L. (1998). The impact of teaching to Gardner’s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on student self-esteem. Saint Louis University. Ed. D. AAT 9911985.
Skibeck, M.(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rper & Row.
Slavin, R. E, & Madden, N..A.(2001). Summary of research on success for all and roots and wings. In R. E. Slavin & N. A. Madden(Eds.), Success for all:Research and Reform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12-48,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eber, E. F.(1994). A multiple intelligence view of learning at the high school level.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Ph. D. AAC NN9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