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料
(一)正史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
(以上正史部分,使用大陸中華書局新校標點本)
(二)方志、地理書
《八閩通志》[明]黃仲昭,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三山志》,[宋]梁克家,福州:海風出版社,2000年。
《山海經校注》,[晉]袁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大明一統志》,[明]李賢等撰,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
《大明一統名勝志》,[明]曹學佺,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168,台南:莊嚴文化,1996年。
《太平寰宇記》,[宋]樂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93年。
《方輿勝覽》,[宋]祝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元和郡縣圖志》,[唐]李吉甫,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元豐九域志》,[宋]王存,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仙溪志》,[宋]趙與泌 修、黃巖孫 纂,收入《宋元方志叢刊》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永樂大典方志輯佚》,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本太平寰宇記》,[宋]樂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括地志輯校》,[唐]李泰 等撰,賀次君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淳熙三山志》,[宋]梁克家修纂,收入《宋元方志叢刊》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閩書》,[明]何喬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嘉靖龍溪縣志》,[明]劉天授 修,林魁等 纂,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輿地紀勝》,[宋]王象之,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輿地廣記》,[宋]歐陽忞,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
《讀史方輿紀要》,[清]顧祖禹,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清人文集地理類匯編》,譚其驤 主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三)石刻史料
《全隋文補遺》,韓理洲輯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唐代墓誌彙編》,周紹良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唐代墓誌彙編續集》,周紹良、趙超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晉江碑刻選》,粘良圖 選注,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
《閩中金石略》,[清]馮登府 輯,收入《石刻史料彙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閩中金石志》,[清]陳棨仁 輯,收入《石刻史料彙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趙超主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四)其他史料
《九國志》,[宋]路振,收入《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三朝北盟會編》,[宋]徐夢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五國故事》,[宋]佚名,收入《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太平廣記》,[宋]李昉,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太平御覽》,[宋]李昉,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
《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唐]林寶撰,岑仲勉校記,郁賢皓、陶敏整理,孫望審訂,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古今姓氏書辯證》,[宋] 鄧名世,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等編,台北:鼎文出版社,1985年。
《北溪大全集》,[宋]陳淳,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全唐文及拾遺》,[清]董誥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全唐詩》,[清]聖祖皇帝御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因話錄》[唐]趙璘,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初學記》,[唐]徐堅,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夷堅志》,[宋]洪邁,台北:明文書局,1994年。
《宋人軼事彙編》,丁靖傳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高僧傳》,[宋] 贊寧,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朝事實類苑》,[宋]江少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直齋書錄解題》,[宋]陳振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松窗夢語》,[明]張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泉南雜志》,[明]陳懋仁,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後村先生大全集》,[宋]劉克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貞觀政要》,[唐]吳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高僧傳》,[梁]慧皎,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大詔令集》,[宋]宋敏求,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
《唐語林校證》,[宋]王讜,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唐會要》,[宋]王溥,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唐摭言校注》,[五代]王定保,姜漢樁 校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通典》,[唐]杜祐,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登科記考補正》,[清]徐松撰,孟二冬補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閩部疏》,[明]王世懋,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說郛》,[元]陶宗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齊野東語》,[宋]周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類說》,[宋]曾慥,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續高僧傳》,[唐]道宣,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續通鑑長編》,[宋]李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二、近人著作
(一)中文專著
Peter Burke著,江政寬譯,《法國史學革命-年鑑學派1929-89》,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中國航海學會、泉州市人民政府 編,《泉州港與海上絲綢之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中國航海學會、泉州市人民政府 編,《泉州港與海上絲綢之路(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出版社,1997年。
王培倫、黃展岳主編,《冶城歷史與福州城市考古論文選》,福州:海風出版社,1999年。
王曉秋、大庭修主編,《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歷史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史念海,《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朱大渭,《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朱維幹,《福建史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
吳春明,《中國東南土著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考古學觀察》,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
吳春明,《環中國海沉船-古代帆船、船技與船貨》,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
吳松弟,《中國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時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吳松弟編著,《兩唐書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東華,《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李映輝,《唐代佛教地理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呂春盛,《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岑仲勉,《岑仲勉史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大川,《唐代教育體制度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辛德勇,《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林拓,《文化的地理過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
林國平、彭又宇,《福建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林國平,《閩台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周振鶴等,《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周振鶴,《周振鶴自選集》,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胡阿祥,《魏晉本土文學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1年。
席龍飛,《中國造船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姪A《唐代文言小說與科舉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唐文基主編,《福建古代經濟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高敏,《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1998年。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徐曉望,《閩國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7年。
徐曉望,《媽祖的子民:閩台海洋文化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翁俊雄,《唐朝鼎盛時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翁俊雄,《唐後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凍國棟,《中國人口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國燦、奚建華,《浙江古代城鎮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
章巽等主編,《中國航海科技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
張劍光,《唐五代江南工商業布局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
張澤咸,《唐代工商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張澤咸,《漢晉唐時期農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傅宗文,《宋代草市鎮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程舜英,《隋唐五代教育制度史資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葛劍雄,《中國移民史.第二卷.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葛劍雄,《中國人口史.第一卷.導論、先秦至南北朝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葛劍雄,《西漢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萬繩楠 等著,《中國長江流域開發史》,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
楊國楨,《東溟水土:東南中國的海洋環境與經濟開發》,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賈志揚,《宋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廖大珂,《福建海外交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廖幼華,《歷史地理學的應用-嶺南地區早期發展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福建省志.交通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年。
福建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福建省志.地理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年。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福建省歷史地圖集》,福州:福建省地圖出版社,2004年。
趙希濤,《中國海岸演變研究》,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
劉海峰、莊明水,《福建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
劉磐修,《盛世探源:漢唐農業發展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鄭炳林輯著,《敦煌地理文書匯輯校注》,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年。
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謝重光,《陳元光與漳州早期開發史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謝重光,《畬族與客家福佬關系史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魯西奇,《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安考察》,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韓茂莉,《宋代農業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譚其驤 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7年。
藍勇,《中國歷史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羅宗真、王志高,《六朝文物》,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年。
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7年。
嚴耀中,《江南佛教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礪波護 著,韓昇、劉建英 譯,《隋唐佛教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蘇基朗,《唐宋時期閩南泉州史地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二)中文博碩士論文
朱文蓉,《福建歷代森林資源變遷》,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江宜華,《唐、五代時期福建地區與中央之互動關係》,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江宜華,《唐代長江中游地區士族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韋正,《長江中下游、閩廣地區六朝墓葬的分區和分期》,北京:北京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論文,2002年。
黃嵐鎔,《中國中古時期錢塘江流域開發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三)中文論文
方擁,〈拘那羅陀與泉州〉,《東南文化》,1990年第5期。
王仲犖,〈《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件》殘卷考釋〉,《文史》第9輯,1980年。
王育民,〈三國人口探索〉,《歷史地理》,第6輯,1988年9月。
王育民,〈西晉南人口蠡測〉,《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2期。
王育民,〈東晉南朝時期戶口試探〉,《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
王珏,〈閩江河口區晚更新世以來的自然環境變化〉,《台灣海峽》第9卷第1期,1990年3月。
王紹鴻、曾從盛、吳學忠、楊建明、姣鵀P,〈福建興化平原的形成與古地理環境〉,《地理學報》,46卷3期,1991年9月。
王紹鴻、吳學忠,〈福建沿海全新世高溫期的氣候與海面變化〉,《台灣海峽》,第11卷第4期,1992年12月。
王紹鴻、楊建明、曾從盛、吳學忠、姣鵀P,〈福建沿海晚更新世以來的海平面變化〉,《台灣海峽》第13卷第2期,1994年6月。
王德權,〈隋代縣級政區的調整-初步的考察〉,《中正大學學報》,第8卷第1期,1997年。
王德權,〈從「罷郡存州」到「改州為郡」-隋代河北政區調整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1998年。王德權,〈「廢郡存州」的再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0期,2003年。毛漢光,〈科舉前後(公元600± 300)清要官型態之比較研究〉,收入《第一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
史念海,〈隋唐時期的交通與都會〉,《唐史論叢》,第六輯,1995年。
牟潤孫〈敦煌唐寫姓氏錄殘卷考〉,《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3期,1951年。
志誠,〈最早記載廈門歷史的文物-《唐酗颽G陳夫人墓誌》〉,《福建論壇》,1986年第2期。
肖華忠,〈江西古代陸路交通的開辟與發展〉,《歷史地理》,第13輯,1996年。
狄寵德,〈建溪黯淡灘開鑿史話〉,《福建地方志通訊》,1987年第3期。
李少明,〈古代東南越人的造船業〉,《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2期。
李玉昆,〈談《西山雜志》存在的問題〉,《福建地方志通訊》,1988年第4期。
李潔華,〈唐宋禪宗之地理分布〉,《新亞學報》,第13期,1980年。吳小平,〈漢晉南時期福建政治、經濟中心區域的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2期。
吳慧蓮,〈東晉南朝時期嶺地區的土豪酋帥及其與中央政府的關係-附論陳霸先崛起的原因與背景〉,《淡江史學》,第5期,1993年6月。吳慧蓮,〈梁武帝的地方政策與梁陳變局〉,收入《史學:傳承與變遷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歷史系,1997年。
宋德熹,〈唐代前期門第世族的郡望與偽冒問題〉,《興大人學報》,第33期2003年6月。
林汀水,〈從地學觀點看莆田平原的圍墾〉,《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年第1期。
林汀水,〈九龍江下游的圍墾與影響〉,《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年第4期。
林汀水,〈福州市區水陸變遷初探〉,《福建文博》,1986年第1期。
林汀水,〈泉州平原的圍墾與水利建設〉,《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1期。
林汀水,〈對福建古代交通道路變遷的幾點看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1期。
林汀水,〈福建政區地名考六則〉,《廈門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
林汀水,〈福建政區地名考四則〉,《廈門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
邱文彬,〈黃巢開仙霞嶺路辨析〉,《福建史志》,1998年第1期。
胡阿祥,〈六朝政區增置濫置述略〉,《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第3輯。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區述論〉,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2003年2月.
胡菊興,〈新羅縣與長汀縣〉,《歷史地理研究》,第1輯,1986年。
馬新,〈論兩漢民間的巫與巫術〉,《文史哲》,2001年3期。
高亞偉,〈孫吳開闢變越考〉,《大陸雜誌》,第7卷第7、8期,1953年。高明士,〈從律令制論開皇、大業、武德、貞觀的繼受關係〉,收入《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中文系,1997年。
高敏,〈關於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數字的幾個疑問及試解〉,收入《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史探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高敏,〈隋初江南地區反叛的原因初探〉,《中國史研究》,1988年第4期。
唐長孺,〈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收入《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局,1955年。
唐耕耦,〈敦煌唐寫本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的若干問題〉,《魏晉隋唐史論集》,第2輯,1983年。
夏燕靖,〈六朝染織史考〉,《東南文化》,2000年第9期。
曹文柱,〈東晉南朝官俸制度概說〉,《北京師院學報》,1986年第1期。
張俊彥,〈真諦所到梁安郡考〉,《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
張東民,〈談古論今話新羅-兼評“雜羅縣”說并非史實〉,《龍巖師專學報》,第22卷第2期,2004年4月。
郭鋒,〈郡望向姓望轉化與士族政治社會運動的終結-以清河張氏成為同姓共望為例〉,《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3卷,2001年6月。
郭鋒,〈晉唐士族的郡望與士族等級判定標準〉,收入《唐史與敦煌文獻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陳可畏,〈東越、山越的來源和發展〉,《歷史論叢》,第1輯,1964年9月。
陳弦章,〈唐宋閩西汀州蠟貢談〉,《龍巖師專學報》,第21卷第1期,2003年2月。
陳弱水,〈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階層興起的幾點觀察〉,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2000年。
陳鵬,〈唐宋時期泉州的農田水利建設〉,《農業考古》,1983年第2期。
章巽,〈真諦傳中之梁安郡〉,《福建論壇》,1983年第4期。
華林甫,〈唐代粟、麥生產的地域布局初探〉《中國農史》,1990年第2、3期。
華林甫,〈《姓氏錄》寫作年代考〉,《敦煌研究》,1995年第4期。
彭文宇,〈唐宋福建沿海圍墾發展的原因及特點〉,《農業考古》,1989年第1期。
彭文宇,〈福建古代圍墾技術略考〉,收入《福建科學技術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
彭文宇,〈古代莆田沿海圍墾述略〉,《福建地理》,第9卷第1期,1994年6月。
愛宕元,〈唐代的官蔭入仕-以衛官之路為中心〉,收入《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楊勤業、吳紹洪、鄭度,〈自然地域系統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入《地理學發展方略和理論建設-世紀之初的回顧與展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葛劍雄,〈福建早期移民史實辨正〉,《復旦學報》,1995年3期。
漢斯.比倫斯泰因著、周振鶴譯,〈唐末以前福建的開發〉,《歷史地理》,第5輯,1987年5月。
廖大珂,〈梁安郡歷史與王氏家族〉,《海交史研究》,1997年第2期。
蔡保全,〈從貝丘遺址看福建沿海先民的居住環境與資源開發〉,《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3期。
蔡保全,〈論福建貝丘遺址先民的社會經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2期。
劉文波,〈唐末五代泉州對外貿易的興起〉,《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3年5月。
劉敬揚,〈唐代福建鑄錢管窺〉,《福州大學學報》,第10卷第4期,1996年10月。
劉後濱,〈唐前期文官的出身與銓選〉,收入《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劉健明,〈從隋的施政論開皇十年江南的叛亂〉,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2000年。
鄭達賢,〈福建自然區劃新方案-一個作為環境建設、評價和管理的自然基礎的新區劃方案〉,《福建地理》,第15卷第2期,2000年6月。
鄭廣南,〈黃巢入閩活動事迹考察〉,《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4年第4期。
謝在團等,〈台灣海峽西岸晚更新世以來的海侵及海面變化特征〉,收入《台灣海峽及其西岸地質地震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
韓肖勇,〈古代浙閩咽喉-仙霞嶺〉,《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86年2期。
韓昇,〈南方復起與隋文帝江南政策的轉變〉,《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2期。
鐘禮強,〈論福建沿海史前文化的經濟形態〉,《東南考古研究》,第2輯,1999年。
嚴耕望,〈唐代佛教之地理分佈〉(收入《中國佛教史專集之二-隋唐五代篇》,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龔鵬程,〈唐宋族譜之變遷〉,收入《思想與文化》,台中:業強出版社,1995年。
(四)考古資料
李建華,〈福建三明地區陶瓷考綜述〉,《福建文博》,1995年第2期。
林存琪,〈福建六朝青瓷略談〉,《福建文博》,1993年第1、2期合刊。
林忠干、林存琪、陳子文,〈福建隋唐墓葬的分期問題〉,《福建文博》,1989年第1、2期合刊。
林忠干、趙洪章,〈福建松溪唐宋瓷窯的探討〉,《中國古陶瓷研究》,第3輯,1990年。
林蔚文,〈福建農業考古概述〉,《農業考古》,1984年第1期。
林蔚文,〈崇安漢城的外來文化因素及其評估〉,《考古》,1993年第2期。
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福建南安豐州獅子山東晉古墓(第一批)發掘簡報〉,《文物資料叢刊》,第1輯,1977年12月。
姚祖濤、趙洪章,〈閩北古窯址的發現和研究〉,《福建文博》,1990年第2期。
建窯考古隊,〈福建建陽縣水吉建窯遺址1991-1992年度發掘簡報〉,《考古》,1995年第2期。
栗建安,〈建窯考古研究之回顧〉,《福建文博》,1993年第1、2期合刊。
栗建安,〈福建唐、五代的“越窯系”青瓷-以古窯址發掘的發現為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5輯,2002年10月。
唐星煌,〈漢唐陶瓷的傳出和外銷〉,《東南考古研究》,第1輯,1996年。
黃天柱,〈漫談泉州古瓷窯的興盛與變遷〉,《福建文博》,1987年第1期。
曾凡,〈關於福建六朝墓的一些問題〉,《考古》,1994年第5期。
華東文物工作隊福建組,〈「建窯」調查記〉,《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第3期。
福州省博物館、日本國博多研究會,〈福州懷安窯貿易陶瓷研究〉,《福建文博》,1999年第2期。
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福建崇安城村漢城遺址試掘〉,《考古》,1960年第10期。
福建省博物館崇安城村漢城考古隊,〈(1980-1981)崇安城村漢城遺址考古主要收獲〉,《福建文博》,1983年第1期。
福建省博物館,〈崇安城村漢城探掘簡報〉《文物》,1985年第11期。
福建省博物館、廈門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專業,〈崇宗漢城北崗一號建築遺址〉,《考古學報》,1990年第3期。
福建省博物館、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福州懷安窯址發掘報告〉,《福建文博》,1996年第1期。
福建省博物館,〈建陽將口唐窯發掘簡報〉,《東南文化》,1990年第3期。
福建博物院,〈福建考古的回顧與思考〉,《考古》,2003年第12期。
趙洪章,〈浦城發現南唐范韜墓志銘〉,《福建文博》,1989年第1、2期合刊。
權奎山,〈中國南方隋唐墓的分區分期〉,《考古學報》,1992年第2期。
(五)日文專著
木宮泰彥,《日華文化交流史》,東京:富山房,1955年。
平岡武夫、今井清編,《唐代の散文作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54年。
平岡武夫、市原亨吉編,《唐代の詩人》,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60年。
(六)日文論文
日比野丈夫,〈唐宋時代における福建の開發〉,收入《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京都:同朋舍,1977年。
(七)英文專著
Hugh R. Clark, “Community, Trade, and Networks: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from the Third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