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部水利署網站,http://www.wra.gov.tw。
【2】王如意、易任(1991)「應用水文學(上、下冊)」,國立編譯館。
【3】李士畦(1999),「雨水貯留供水系統設計實務暨設置實例探討」,第四屆水再生及再利用研討會論文集,pp.85-100。
【4】陳瑞鈴、鄭正利、劉安平(2000),「建築物雨水利用系統設計範例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5】黃吉正(2000),「屋頂雨水貯集系統之區域性系統容量設計」,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6】廖國華(2000),「農業用水雨水貯留之應用」,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7】王琪南(2000),「雨水貯蓄設施之成效評估」,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8】高靜儀(2001),「建築物導入雨水利用系統之設計與模擬評估」,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9】呂聿倞(2001),「應用應用GIS空間分析選定雨水貯蓄系」,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10】游清煌(2002),「都市計畫區雨水貯留措施法制化可行性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11】蔡耀隆、黃偉民、蘭名立、廖朝軒(2002)「雨水滯蓄措施在集水區暴雨逕流管理之探討」,第十三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pp.C-180-C-186。
【12】經濟部水利署節約用水資訊網,http://wcis.erl.itri.org.tw
【13】張文雄、萬騰州、高全興、莊源鍵(1997),「中水道二元供水系統示範計畫-國立雲林技術學院」,經濟部水資源局。
【14】劉豐壽、黃月娟、廖朝軒(1997),「南湖國中屋頂雨水貯集供水系統設立及試驗研究」,第三屆水再生及再利用研討會論文集,pp.229-242。
【15】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1997),「中華映管桃園廠節水大出擊-從廠房到家裡,從公司到社區」,節約用水季刊第八期,pp.14-18。
【16】李士畦、陳仁宗(1997),「波斯王國的甘霖利用-第八屆國際雨水貯留系統研習會議紀行」,節水季刊第8期。
【17】林憲德(2001),「大地的生態水循環設計」,台灣溼地第二十八期。
【18】曾蕙芯(2001),「日本雨水/中水供水系統介紹-來去日本取經去」,節水季刊第22期。
【19】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網頁,http://www.ciche.org.tw/semimonth/vol6/6-17.asp
【20】林憲德、林子平(2003),「建築物基地保水貯集技術」設計規範與法制化之研究子計畫-「生態池」工法性能實驗解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網頁,http://www.erl.itri.org.tw。
【22】吳瑞賢、余濬(1996),「滯洪池節省容量及集中沉砂之設計方法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一期,pp.29-38。【23】黃宏斌、張三郎、吳正雄(1996),「調節池之設計」,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一期,pp.39-46。
【24】周志興(1997),「滯洪池先期滯洪之可行性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論文。【25】陳正炎、盧昭堯等(1998),「矩形出流口式滯洪池滯洪容積之實驗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十卷第四期,pp.795-802。
【26】江俊生(2001),「都會區降雨-逕流模式之研究及其應用於抽水站水位之即時預報」,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7】曾志銓(2001),「滯洪池最佳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8】劉冠廷(2001),「不同型式滯蓄措施在集水區暴雨管理之優化配置策略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9】鄭士仁(2001),「降雨效應與土地利用改變對逕流歷線特性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30】黃耀明、陳正炎(2003),「小集水區滯洪容積計算公式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三十四卷第二期,pp.129-139。
【31】歐陽嶠暉(1998),「都市雨水逕流抑制系統之研究」,第八屆下水道技術研討會論文集,pp.137-149。
【32】黃照君(2001),「山坡地區雨水貯集之防洪效益分析-以汐止市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33】黃茂松、黃國文、林志豪(2002),「都市排水滲透與貯留設施之探討」,第十三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pp.B-183-B-189。
【34】吳定(1990),行政機關生產力衡量模式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35】劉鴻喜(1991),臺灣省基層建設計畫執行績效之評估,臺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動員委員會。
【36】吳壽山(1993),交通建設計畫執行績效評估方法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37】都市地區運輸系統績效監測制度之示範與檢討(1998),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38】段賢麟(2000),「軍事工程績效評估模式建立之研究」,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營建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39】曾惠斌、鍾金龍(2002),「我國橋樑維護管理績效評估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工程學刊,85,pp.109-123。【40】樓水堅(1986),「研究發展績效之衡量分析」,工業技術140期。
【41】賀長青(1996),「公共工程執行績效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營建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42】李得璋(1996),「公共工程執行績效評估系統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43】江俊謀(1997),「公共工程執行績效評估制度與考評指標之研究」,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營建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44】Ishikawa,A., Amagasa,M., Shiga,T., Tomizawa,G., Tatsuta,R., and Mieno,H.,〝The Max-Min Delphi Method and fuzzy Delphi method via fuzzy integration〞, Fuzzy Sets and Systems, Vol.55, 1993, pp.241-253.
【45】Saaty,T.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McGraw-Hill, 1980.
【46】謝玲芬(1989),「多目標(多準則)評估技術之探討及其在組織績效評估之應用」,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47】陳毅任(1999),「應用模糊理論確認交通建設BOT計畫特許公司營運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48】張新立(1999)「台北停車場-整體政策規劃研究」,台北市停車管理處。
【49】各機關辦理公共工程施工品質評鑑作業要點(1996),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編行。
【50】林文欽(2004),「都市高淹水潛勢地區地下雨水貯留系統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51】李佩蓉(2004)「都會區利用雨水貯留系統降低洪峰流量之研究」,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