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華碧春,陳齊光,忍冬藤和金銀花的本草研究,福建中醫學院學報,6(1),27-29,1996。
2.侯士良,越晶,楊國營,羅喜雲,金銀花最早出處及藥用部位考證,中藥材,20(11),583-585,1997。
3.張永清,王麗萍,劉志敏,金銀花名稱本草考證,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2(6),456-457,462,1998。
4.張賢哲,本草備要解析,中國醫藥學院,台中市,pp.247-248,1979。
5.劉柏清,冀友朋,赫淑玲,段維和,北金銀花(金銀忍冬)研究綜述,吉林中醫藥,3,41-42,1992。
6.李佺,崔瑛,金銀花藥理作用比較,中藥材,22(1),37-39,1999。
7.龍盛京,羅佩卓,覃日昌,17種清熱中藥抗活性氧作用的研究,中草藥,30(1),40-43,1999。
8.黃艷英,黃敏,陸中海,金銀花炮製的實驗研究,中藥材,17(1),25-27,1994。
9.蘇軾,沈括撰,王雲五編,蘇沈良方,商務出版社,上海,pp.58-59,1939。
10.陳士鋒,本草新編,明清中醫臨症小叢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北京,pp.110-111,1996。
11.黃宮繡,本草求真,宏業書局,臺北,pp.260-261,1981。
12.臺灣大學植物學系,臺灣植物誌,第二版,第四卷,中華民國國家科學委員會、臺灣大學植物學系編緝、出版,臺北,pp.738-751,1998。
13.候寬昭編,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詞典,科學出版社,p.282,1982。
14.石鉞,石任兵,陸蘊如,我國藥用金銀花資源、化學成分及藥理研究進展,中國藥學雜誌,34 (11),724-727,1999。
15.那琦,甘偉松,吳金濱,臺灣產忍冬及金銀花之生藥學研究,中國醫藥學院研究年報,9,377-449,1978。
16.那琦,謝文全,重輯名醫別錄,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刊行,p.50,1977。
17.岡西為人重輯,新修本草,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出版,7,pp.172-173,1964。
18.那琦,謝文全,林麗玲,重輯本草拾遺,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刊行,p.75,1988。
19.那琦,謝文全,李一宏,重輯嘉祐補註神農本草,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刊行,p.79,1989。
20.朱肅撰,鮑山輯,野菜博錄,救荒本草,卷二,中醫古籍出版社,北京,1996。
21.明、張介賓著,景岳全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p.642,1994。
22.國家醫藥管理局編,中華本草精選本上下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pp.1791-1803,1998。
23.楊再義,臺灣植物名彙,天然出版社,臺北,pp.1205-1208,1972。
24.陳德順,胡大維,臺灣外來觀賞植物名錄,臺北,pp.76-77,1976。
25.邱年永,張光雄,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2),南天書局有限公司,p.228,1986。
26.邱少婷,The Lonicera (Caprifoliaceae) in Taiwan (臺灣忍冬屬植物),Taiwania,43(4),346-361,1998。
27.行政院衛生署編印,中華中藥典,pp.102-103,2004。
28.張群智,李永福,院月琴,金銀花的真偽優劣檢定,中草藥,34(8),附2-附3,2003。
29.梁曉天,常用中藥基礎研究,第二卷,科學出版社,北京,pp.287-295,2004。
30.黨毅,蕭穎主編,中藥保健食品研製與開發,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pp.79-94,2002。
31.吳壽金,趙泰,秦永琪主編,現代中草藥成分化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pp.635-636 , pp.683-684 , pp.1061-1066 , pp.1096-1097,2002。
32.林慧彬,彭廣芳,鍾方曉,張玲,李岩,山東金銀花微量元素的研究,山東中醫雜誌,15(4),172,1996。
33.林雅婷,銳葉忍冬之化學成分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1998。34.張美玲,毛忍冬花之化學成分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2003。35.顏正華,中藥學(上),知音出版社,pp.167-169,1994。
36.戴新民,中藥藥理及運用,啟業書局,臺北,pp.399-402,1986。
37.孫廷波,王雲,關顯智,金銀花對口腔病原性微生物體外抑菌試驗的研究,中國中藥雜誌21(4),242-243,1996。
38.戴新民,抗癌中草藥,啟業書局,臺北,pp.82-85,1984。
39.季雪峰,金銀花藥理學研究,安徽醫藥,7(4),311-313,2003。
40.婁紅祥,郎偉君,呂木堅,金銀花中水溶性化合物的分離與結構確定,中草,27 (4),195-199,1996。
41.黃西峰,金銀花的研究概況及展望,中國中藥雜誌,22(4),247-249,1997。
42.蔡吉雄,金銀花(忍冬)歌頌,明通醫藥,297,8-10,2001。43.王文信,金銀花及其成分木犀草素改善藥物誘發大鼠記憶障礙作用之研究,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2004。44.張文,金銀花酚性成分之研究,臺北醫學院藥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1989。45.沈雅敬,抗SARS方劑金銀花湯酒及台灣忍冬屬植物之活性成分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92-2751-B-110-001-Y,2004。
46.張淑貞,紅腺忍冬化學成分分析,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之研究數據。
47.徐鳳麟,中藥材指標成分之製備(一):金銀花、大黃及澤瀉。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年報,12(2),359-370,1996。48.張文昌,金銀花成分在血管功能之藥理作用研究,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年報,11(2),612-623,1994。49.陳豪勇,金銀花對免疫調節及抗病毒活性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研究計畫,NSC 82-0420-B04 3B-001-M13,1993。
50.柯妙華,探討中藥金銀花對神經細胞興奮毒性的保護機制-從自由基與抗氧化系統的角度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研究計畫,NSC 92-2320-B-039-038,2003。
51.柯妙華,應用動物活體實驗探討中藥金銀花對神經退化之保護作用與機轉,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研究計畫,NSC 93-2320-B-039-039,2004。
52.蘇倩雯,金銀花之促進酪胺酸酶Tyrosinase活性成分研究,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2000。53.陳鍵萱,木犀草素誘發人類肝癌細胞凋亡,高雄醫學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2001。54.趙彥君,金銀花有效成分綠原酸在家兔之藥物動力學及生體可用率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2001。
55.楊懷霞,寇西桃,武雪芬,張村,金銀花莖葉中綠原酸的新分離方法研究,河南中醫藥學刊,15(4),16-17,2000。
56.周志錦,金銀花及其制劑中綠原酸的含量測定,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6(4),82,2002。
57.霍德蘭,陳永林,趙華英,金銀花及2種混淆品的紫外光譜鑑別,時珍國醫國藥,10(4),264,1999。
58.邢俊波,李萍,溫德良,不同物候期金銀花中總綠原酸的積累動態研究,中國中藥雜誌,26 (7),457-459,2001。
59.章曉驊,劉佳佳,劉豐良,不同時期金銀花的對比研究,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17 (3),13-14,2003。
60.胡麗君,戰丹,張麗英,李雅傑,侯素星,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金銀花及其製劑中綠原酸的含量,中醫藥信息,3,56,1995。
61.丁一上,安進荊,崔林,吳越,楊德林,趙玉俐,李鵬,成玉懷,HPLC對5種新疆地產金銀花綠原酸含量的測定,石河子醫學院學報,19(1),1-3,1997。
62.鞠建明,任愛農,袁紅宇,不同方法對金銀花中綠原酸提取效率的影響,時珍國醫國藥,9(4),332,1998。
63.孟彥,徐軍,李天錫,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金銀花中綠原酸的含量,藥物分析雜誌,18(增刊),219,1998。
64.王天志,李永梅,王志霄,金銀花中3 種有機酸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定量分析,藥物分析雜誌,20(5),293-296,2000。
65.蔣受軍,朱斌,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金銀花中綠原酸的含量,廣西醫科大學學報,19(5),695-696,2002。
66.邢俊波,李萍,劉雲,不同產地、不同物候期金銀花中綠原酸的動態變化研究,中國藥學雜誌,38(1),19-21,2003。
67.石國強,金銀花新品種湘蕾一號有效成分綠原酸含量的研究,湖南中醫雜誌,19 (2),71,2003。
68.陳鋼,侯世祥,胡平,何寧,朱雅寧,曹倫,金銀花提取物中綠原酸的穩定性研究,中國中藥雜誌,28(3),223-226,2003。
69.白海波,王劍飛,周蒂,金銀花提取條件對綠原酸含量的影響,中國現代應用藥學雜誌,20(2),130-132,2003。
70.劉豔娥,吳玫涵,吳玉田,曹紅,金銀花藥材高效液相指紋圖譜研究,解放軍藥學學報,19(3),161-164,2003。
71.白雪梅,吳健翎,羅強,王德寶,HPLC 法測定四地產金銀花中綠原酸的含量,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1(5),30-31,2004。
72.王德先,趙敬湘,楊更亮,張婷,毛細管區帶電泳法測定中薬金銀花中綠原酸的含量,中草藥,31(6),432,2000。
73.Alois Hiermann, Beate Radl, Analysis of aromatic plant acids by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803, 311–314,1998.
74.Hong Long, Jinjie Yang, Huwei Liu, Tiansong Wang, Aijin Huang and Yiliang Sun, Analysis of Chlorogenic Aci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with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8(3), 152-157, 1999.
75.Merike Vaher, Mihkel Koel,Separation of polyphenolic compounds extracted from plant matrices using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990, 225-230, 2003.
76.Yi-Zeng Liang, Peishan Xie, Kelvin Chan, Quality control of herbal medicine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812, 53-70, 2004.
77.Eng Shi Ong, Extraction methods and chemical standardization of botanicals and herbal preparation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812, 23-33, 2004.
78.鐘方曉,彭廣芳,林慧彬,張素芹,李英霞,山東昆崳山野生金銀花資源狀況和質量研究,時珍國藥研究,8(3),250,1997。
79.李海鷹,周鳳琴,張照榮,陳俊英,不同批次商品金銀花綠原酸含量比較,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 (2),134-135,1995。
80.苗明三,李振國,現代實用中藥質量控制技術,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pp.675-686,2000。
81.許貴軍,隋金婷,HPLC法確定金銀花最佳採收時期,黑龍江醫學,26(11), 866,2002。
82.潘秋文,金銀花葉的研究進展,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8(4),9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