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20 18: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碧英
研究生(外文):Pi-Ying Cheng
論文名稱:台灣傳統寺廟宗祠供桌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Credence of Traditional Temples and Ancestral Shrines in Taiwan
指導教授:薛琴薛琴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 Hsue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8
中文關鍵詞:形制供案傳統廟宇宗祠供桌
外文關鍵詞:credenceformstraditional temples and ancestral shrin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22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7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台灣傳統建築經過多年學者專家努力推動保存,現今已獲得政府與社會大眾重視,全國各地指定的古蹟歷史建築也已超過四百處,惟傳統建築室內例如供桌之類的文物家具研究,目前僅限於地區性或以單獨的祠廟為主,各地古供桌甚或偶有失竊、散佚的情形。供桌作為民間信仰祭祀禮儀之重要器物,皆居殿堂室內重要位置,亦是古老祠廟的一真實歷史見證,與古建築有著共榮共生的關係,是故供桌應與古建築硬體視為一體,具同等重要性。而統合供桌的整體系統調查建立,實為刻不容緩的研究課題。
本研究以台灣及澎湖金門地區祠廟類古蹟室內之供桌作為研究對象,逐點收集記錄後,彙整建構台灣傳統祠廟內供桌整體性之資料庫,並透過匠師訪談以瞭解供桌之製作要點、各地特色、師承流派以及重組老供桌與匠師之關聯。再從「時代特徵、地理分布、組構施作」三個觀點作為論文之篇章,來探討供桌之發展歷程、形制與地域色彩、文化藝術內涵。
  論文共分為五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 緒論:主要論及研究動機、目標、範圍的界定、研究方法與流程,並探討供桌的定義、起源、尺寸及與祭祀空間的關係。
第二章 台灣金澎地區祠廟供桌的時代特徵:藉由歷史分期論述供桌在時代社會變遷影響下的發展歷程,並闡明每個時期供桌演變的風格表徵。
第三章 台灣與金澎地區祠廟供桌地理分布的差異:針對各地紛呈多樣形制的供桌,敘述供桌的地域特色,每種類型供桌流行區域範圍。
第四章 供桌組構與施作的整體解析:從結構榫卯、構件風格、線腳與裝飾題材、表現技法、材質、落款探討、匠師派別等諸多因素來分析供桌的工藝特質。
第五章 結論:綜合以上論述,可以釐清各時代供桌演變軌跡,供桌地方特色呈現較整體輪廓,
以肯定台灣傳統祠廟供桌之歷史價值。
Abstract

The Study on Credence of Traditional Temples and Ancestral Shrines in Taiwan
Master thesis of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of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January, 2005
By Cheng, Pi-Ying
Thesis Adviser:Hsueh Chin

With years of scholarly effort to preserve, Taiwan’s traditional buildings have gained great attention from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Now there are over 400 protected historical sites and buildings throughout the nation. However, studies for traditional furniture, such as credence, are only limited to local areas or single temple venues. The credence, usually placed in important spots indoor, not only serve as important artifacts to folk religions and worship rituals, but also represent the history and prosperity of the ancientness of the building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emphasize and treat the building and the credence as a whole.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losses and thefts throughout these historic venues, and thus 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conduct searches and establish an integrated system for credence.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emples in historical sites located in Taiwan, Peng Hu, and Kin men. To form a database for credence found in traditional temple in Taiwan, each venue was visited with information collected. Interviews with carpentry masters were conducted to collect about the makes, features of makes from different areas, skills and factions, and reconstructed old credence. Features of different times, geographical scatters, and construction/produces are the 3 center focuses of this study, as it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style,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areas, art, culture and conten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5 major chapters with details listed as below:

Chapter 1﹒Introduction: The discussions include motivations, goals, area division, research methods, steps, as well as the definitions, origins, and sizes of the credence,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worship spaces.

Chapter 2﹒Features of different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credence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historical and social influences. The style and changes unique to each period is noted.

Chapter 3﹒Geographical scatters and differences: different styles and features of credence from varied areas 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ir coverage region.

Chapter 4﹒Analysis of constructions and makes: observations of the dados, structures, piece styles, moulding and themes, expressions and craftsmanship, materials, expressions, and artisans are each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craftsmanship.

Chapter 5﹒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To sum up, this study marks the distinctiveness of credence changes throughout different times. The constructed silhouette through this study brings affirmation to the historical values of traditional temple offering tables in Taiwan.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標 1-1
1-1-1 研究動機 1-1
1-1-2 研究目標 1-1
第二節 關鍵詞與研究範圍的界定 1-2
1-2-1 關鍵詞 1-2
1-2-2 研究範圍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3
1-3-1 研究方法 1-3
1-3-2 研究流程 1-4
第四節 相關文獻回顧 1-5
第五節 供桌的定義、起源、尺寸及與祭祀空間的關係 1-7
1-5-1 供桌的定義 1-7
1-5-2 供桌的起源 1-8
1-5-3 供桌的尺寸 1-9
1-5-4 供桌與祭祀空間的關係 1-11

第二章 台灣金澎地區祠廟供桌的時代特徵 2-1
第一節 清領時期-謹守原鄉規制 2-1
2-1-1 清代台灣有落款的供桌 2-1
2-1-2 台灣落款最早之供桌 2-3
2-1-3 供桌之類型 2-3
第二節 日治時期-百家爭鳴激盪下的創新 2-10
2-2-1 明治時期(1895~1911) 2-10
2-2-2 大正時期(1912~1925) 2-10
2-2-3 昭和時期(1926~1945) 2-15
第三節 光復初期-絢爛後歸於平淡 2-19
2-3-1 台南供桌續有佳例 2-19
2-3-2 新竹供桌的仿製 2-20
2-3-3 Art Deco式樣的供桌 2-22
2-3-4 佛寺的頂下桌 2-22
第四節 結語 2-24

第三章 台灣與金澎地區祠廟供桌地理分布的差異 3-1
第一節 北部-架几案、翹頭案並駕齊驅 3-1
3-1-1 宜蘭 3-1
3-1-2 大溪 3-2
3-1-3 新竹市 3-3
3-1-4 台北、桃園、苗栗及新竹縣 3-10
第二節 中部-具清水特色的條桌,平肩榫翹頭案匯集 3-12
3-2-1 清水 3-12
3-2-2 豐原 3-15
3-2-3 鹿港 3-15
3-2-4 台中、彰化及南投 3-16
第三節 南部-茄苳入石柳的麒龍桌盛行 3-21
3-3-1 供桌的形制 3-21
3-3-2 「茄苳入石柳」技法之流行範圍 3-30
3-3-3 「茄苳入石柳」技法之工序與用材 3-31
3-3-4 落款中的雕刻店、匠師及捐緣信眾 3-34
第四節 澎湖-以安金、線腳取勝 3-38
第五節 金門-保存翹頭案傳統 3-42
3-5-1 普查案例 3-42
3-5-2 樣式特徵探討 3-43
第六節 結語 3-47

第四章 供桌組構與施作的整體解析 4-1
第一節 結構與榫卯 4-1
4-1-1 桌仁(面板、面心)併合 4-1
4-1-2 桌框與桌仁的併合 4-1
4-1-3 桌楣(牙條)、肩仔(束腰)、鱉唇(托腮)等構件的接合4-2
4-1-4 桌腳(腿足)、勒水、肩仔與鱉唇的接合 4-3
4-1-5 桌腳與彎杠(羅鍋棖)的接合 4-4
4-1-6 桌腳與托子、托泥的結合 4-5
4-1-7 其他  4-5
第二節 構件風格之比較-翹頭、腳座、勒水、吞腳 4-6
4-2-1 翹頭 4-6
4-2-2 腳座 4-8
4-2-3 勒水 4-9
4-2-4 吞腳 4-10
第三節 供桌之線腳與裝飾題材 4-13
4-3-1 線腳 4-13
4-3-2 裝飾題材 4-15
第四節 表現技法-雕刻、鑲嵌、繪畫等 4-20
4-4-1 雕刻 4-20
4-4-2 攢鬥 4-23
4-4-3 繪畫 4-24
4-4-4 髹漆 4-25
4-4-5 鑲嵌 4-25
第五節 材質-木材、磨石子、磁磚、銅皮等混合用材 4-28
4-5-1 木材 4-28
4-5-2 磨石子造 4-30
4-5-3 石造 4-32
4-5-4 桌面的材質 4-32
第六節 落款的探討 4-37
4-6-1 落款內容 4-37
4-6-2 落款部位 4-41
4-6-3 文字裝飾之美 4-42
第七節 匠師派別分析 4-44
4-7-1 新竹城內的匠師群 4-44
4-7-2 台南市區的匠師群 4-47
第八節 結語 4-50

第五章 結論 5-1
5-1 總結 5-1
5-2 後續研究討論 5-3

附錄
附錄一 供桌調查記錄表 6-1
附錄二 供桌構件術語比較對照表 6-59
附錄三 訪談記錄 6-62
附錄四 供桌上擺設的祭具-五供、薦盒、敬果盤等 6-63
附錄五 匠師主要使用之工具 6-68
附錄六 參考書目 6-71

圖表照片目錄
第一章 緒論
【圖1.5.1】梡 1-8
【圖1.5.2】嶡 1-8
【圖1.5.3】椇 1-8
【圖1.5.4】房 1-8
【表1.5.1】各地民宅供桌常用尺寸規格比較表 1-10
【照1.5.1】台南法華寺(圓圈部位即是踏凳) 1-9
【照1.5.2】新竹細木匠師林家輝所使用的門公尺 1-9
【照1.5.3】新竹細木匠師林家輝所使用的丁蘭尺 1-9
【照1.5.4】香山天后宮 1-11
【照1.5.5】善化慶安宮 1-11
【照1.5.6】鹿港金門館 1-11
【照1.5.7】鹿港城隍廟 1-11
【照1.5.8】馬公城隍廟 1-11

第二章 台灣金澎地區祠廟供桌的時代特徵
【圖2.1.1】夾頭榫翹頭案 2-4
【圖2.1.2】平肩榫翹頭案-關西鄭祠 2-4
【圖2.1.3】台北劍潭寺之公案桌 2-7
【圖2.1.4】北港朝天宮之扇面桌 2-9
【圖2.2.1】后里毗廬禪寺 2-16
【表2.1.1】台灣清代有落款之供桌詳表 2-1~3
【表2.1.2】清代翹頭案特點整理 2-5~6
【表2.1.3】清代公案桌分布實例表 2-8
【表2.2.1】日治以後公案桌變化比較表 2-13
【照2.1.1】台北劍潭寺 2-3
【照2.1.2】台北劍潭寺 2-3
【照2.1.3】台南天后宮行館 2-3
【照2.1.4】夾頭榫作法-引自《明式家具研究-文字卷》,頁114 2-5
【照2.1.5】插肩榫變體作法-引自《明式家具-文字卷》,頁115 2-5
【照2.1.6】插肩榫作法-引自《明式家具-文字卷》,頁115 2-5
【照2.1.7】福建福州鼓山湧泉寺光緒十年(1884)置之公案桌 2-7
【照2.1.8】福建泉州安海龍山寺的公案桌超過4.5公尺長 2-7
【照2.1.9】福建莆田石室巖寺道光甲午(1834)年置的公案桌 2-7
【照2.1.10】福建莆田廣化寺之公案桌 2-7
【照2.1.11】新竹細木匠師彭玉振先生之日治昭和九年請負簿 (橢圓部位即力水之詞) 2-8
【照2.2.1】彰化關帝廟  2-10
【照2.2.2】北港朝天宮 2-10
【照2.2.3】台北陳德星堂條桌之雕飾 2-12
【照2.2.4】北港朝天宮條桌之雕飾 2-12
【照2.2.5】彰化鄭成功廟公案桌有束腰及弓形托泥 2-12
【照2.2.6】二重先嗇宮 2-14
【照2.2.7】新竹法蓮寺 2-14
【照2.2.8】台中張宅 2-14
【照2.2.9】新竹一善堂供桌側面 2-16
【照2.2.10】新竹一善堂供桌側面 2-16
【照2.2.11】后里毗廬禪寺頂桌側面 2-16
【照2.2.12】后里毗廬禪寺 2-16
【照2.2.13】日本鎌倉建長寺 2-16
【照2.2.14】京都東本願寺 2-17
【照2.2.15】引自《日本建築雛形》 2-17
【照2.2.16】引自《神社建築雛形》的虹樑若葉紋樣 2-17
【照2.2.17】引自《神社建築雛形》 2-17
【照2.2.18】后里毗廬禪寺 2-17
【照2.2.19】大林昭慶禪寺 2-17
【照2.2.20】台南開元寺 2-18
【照2.2.21】金瓜石勸濟堂 2-18
【照2.2.22】鳳山雙慈宮 2-18
【照2.2.23】頂泰山巖架几案 2-18
【照2.2.24】新竹法蓮寺 2-18
【照2.3.1】台南總趕宮 2-19
【照2.3.2】台南東嶽殿 2-19
【照2.3.3】台南興濟宮 2-19
【照2.3.4】新竹城隍廟 2-20
【照2.3.5】新竹法蓮寺 2-20
【照2.3.6】新竹東寧宮 2-20
【照2.3.7】香山天后宮 2-21
【照2.3.8】新竹東寧宮 2-21
【照2.3.9】新竹關帝廟 2-21
【照2.3.10】新竹長和宮 2-21
【照2.3.11】新竹城隍廟 2-21
【照2.3.12】新竹東門保福德祠 2-21
【照2.3.13】新竹金山寺 2-21
【照2.3.14】新竹關帝廟 2-21
【照2.3.15】新竹竹蓮寺 2-21
【照2.3.16】新竹竹蓮寺 2-21
【照2.3.17】新竹法蓮寺正殿 2-21
【照2.3.18】新竹法蓮寺三川 2-21
【照2.3.19】清水調元宮 2-22
【照2.3.20】新莊萬應堂 2-22
【照2.3.21】台南開元寺 2-23
【照2.3.22】南投碧山巖 2-23
【照2.3.23】花壇虎山巖 2-23
【照2.3.24】五股西雲寺 2-23
【照2.3.25】彰化南瑤宮 2-23
【照2.3.26】鹿港龍山寺(陳明祥攝) 2-23

第三章 台灣與金澎地區祠廟供桌地理分布的差異
【圖3.1.1】宜蘭慈雲宮 3-2
【圖3.1.2】花案背立面-新竹城隍廟正殿 3-5
【圖3.1.3】花案正立面-新竹香山天后宮 3-5
【圖3.1.4】新竹法蓮寺花案結構 3-6
【圖3.1.5】新竹城隍廟花案結構 3-6
【圖3.1.6】新竹城隍廟花案結構 3-6
【圖3.1.7】花矸几正立面-新竹東門保福德祠 3-8
【圖3.2.1】清水地區特有作法之條桌-清水紫雲巖日治昭和三年條桌 3-12
【圖3.3.1】台南大天后宮清道光拾年之條案 3-21
【圖3.3.2】台南大天后宮落款大正五年之麒龍桌,使用茄苳入石柳技法 3-22
【圖3.4.1】馬公城隍廟之條桌 3-39
【圖3.5.1】瓊林蔡宅之翹頭案 3-44
【表3.3.1】麒龍桌腿足上方雕飾比較表 3-25
【表3.3.2】麒龍桌腿足下方雕飾比較表 3-26
【表3.3.3】嘉南高屏供桌-附有製作匠師店舖者明細表 3-34
【表3.5.1】金門祠廟與民宅供桌形制與結構特徵比較表 3-42
【表3.5.2】金門與泉州的捲螺(出新芽)翹頭案之樣式比較表 3-46
【照3.1.1】花案落款 3-4
【照3.1.2】閩西下梅古宅架几案 3-7
【照3.1.3】閩西培田古宅架几案 3-7
【照3.1.4】閩西邵武古宅架几案 3-7
【照3.1.5】閩西邵武古宅架几案 3-7
【照3.1.6】閩西大埠崗古宅架几案 3-7
【照3.1.7】福建永安安貞堡架几案,只餘几墩 3-7
【照3.1.8】城隍廟花矸几之木柵、肩仔與木筆花 3-8
【照3.1.9】法蓮寺之花矸几細部 3-8
【照3.1.10】新竹城隍廟 3-9
【照3.1.11】新竹竹蓮寺 3-9
【照3.1.12】新竹靈隱寺 3-9
【照3.1.13】新竹迎曦山室 3-9
【照3.1.14】閩西芷溪民宅(汀州客家) 3-11
【照3.1.15】閩西培田衍慶堂(明代汀州客家民居) 3-11
【照3.1.16】廣東梅縣朱祠(廖倫光攝) 3-11
【照3.1.17】新埔范氏家廟 3-11
【照3.1.18】廣東梅縣朱祠(廖倫光攝) 3-11
【照3.1.19】台北大稻埕慈聖宮 3-11
【照3.2.1】台中林祠頂桌彎杠與插角相接榫卯 3-13
【照3.2.2】頂桌彎杠與插角相接有明顯接痕 3-13
【照3.2.3】嘉義朴子配天宮 3-13
【照3.2.4】清水楊宅(康諾錫攝) 3-14
【照3.2.5】清水某宅(康諾錫攝) 3-14
【照3.2.6】大甲文昌祠 3-14
【照3.2.7】苑裡順天宮頂桌之卡子花 3-14
【照3.2.8】苑裡蔡宅頂桌之卡子花 3-14
【照3.2.9】苑裡蔡宅帖桌之卡子花 3-14
【照3.2.10】大安黃宅頂桌之卡子花 3-14
【照3.2.11】二林仁和宮頂桌之卡子花 3-14
【照3.2.12】后里張宅 3-14
【照3.2.13】龍井林宅(康諾錫攝) 3-14
【照3.2.14】豐原萬選居張祠 3-15
【照3.2.15】豐原慈濟宮 3-15
【照3.2.16】后里張宅 3-15
【照3.2.17】永靖餘三館 3-15
【照3.2.18】台中張家祖廟 3-15
【照3.2.19】清水紫雲巖 3-15
【照3.2.20】鹿港南靖宮 3-16
【照3.2.21】鹿港街屋民宅廳堂供桌典型擺設 3-16
【照3.2.22】彰化慶安宮 3-16
【照3.2.23】彰化元清觀 3-16
【照3.2.24】西螺福興宮 3-16
【照3.2.25】粵東梅縣朱祠(廖倫光攝) 3-17
【照3.2.26】梧棲朝元宮 3-17
【照3.2.27】彰化威惠宮 3-17
【照3.2.28】豐原張祠 3-18
【照3.2.29】彰化慶安宮 3-18
【照3.2.30】彰化元清觀 3-18
【照3.2.31】鹿港興安宮 3-18
【照3.2.32】福建莆田廣化寺 3-18
【照3.2.33】福建莆田石室巖寺 3-18
【照3.2.34】平肩榫,引自《明清蘇式家具》 3-19
【照3.2.35】關西鄭祠 3-19
【照3.2.36】福建廈門角美白礁民宅 3-19
【照3.2.37】金門民宅 3-19
【照3.2.38】清水蔡宅 3-19
【照3.2.39】台中文昌祠 3-19
【照3.2.40】台中萬和宮 3-20
【照3.2.41】彰化定光佛寺 3-20
【照3.2.42】彰化關帝廟 3-20
【照3.2.43】東勢潤德堂(已散佚,康諾錫攝) 3-20
【照3.2.44】鹿港鎮安宮 3-20
【照3.2.45】草屯登瀛書院 3-20
【照3.2.46】鹿港本壇宮 3-20
【照3.2.47】梧棲朝元宮 3-20
【照3.2.48】永靖餘三館 3-20
【照3.2.49】北港朝天宮 3-20
【照3.3.1】陳南陽及陳燦亨先生所珍藏的麒龍桌圖稿 3-23
【照3.3.2】關仔嶺碧雲寺 3-28
【照3.3.3】台南法華寺 3-28
【照3.3.4】台南延平郡王祠 3-28
【照3.3.5】台南西華堂 3-28
【照3.3.6】台南法華寺 3-28
【照3.3.7】台南擇賢堂 3-28
【照3.3.8】里港雙慈宮 3-28
【照3.3.9】佳里金唐殿 3-28
【照3.3.10】台南總趕宮 3-28
【照3.3.11】嘉義城隍廟六角几 3-29
【照3.3.12】嘉義城隍廟 3-29
【照3.3.13】嘉義城隍廟 3-29
【照3.3.14】台南天后宮行館 3-29
【照3.3.15】關仔嶺碧雲寺 3-29
【照3.3.16】內埔中心崙謝祠 3-30
【照3.3.17】美濃陳祠(沈怡文攝) 3-30
【照3.3.18】九如三山國王廟 3-30
【照3.3.19】旗后砲台 3-30
【照3.3.20】朴子配天宮 3-30
【照3.3.21】台南祀典武廟 3-31
【照3.3.22】台南天后宮行館 3-31
【照3.3.23】弓鋸 3-31
【照3.3.24】水膠原料 3-31
【照3.3.25】加水煮熱成稠狀的水膠 3-31
【照3.3.26】羅楠香 3-31
【照3.3.27】上為狗骨仔木片,只餘欲雕刻之圖案;下為茄苳木板,刻出圖案輪廓線,待挖出凹槽 3-32
【照3.3.28】狗骨仔木片鑲填於棕色的茄苳木板 3-32
【照3.3.29】修飾圖案輪廓內的細節 3-32
【照3.3.30】圖案雕飾完成,顯現出淡黃細密的狗骨仔質感 3-32
【照3.3.31】興濟宮麒龍桌垂仔之浮嵌 3-32
【照3.3.32】西華堂八仙桌垂仔之平嵌 3-32
【照3.3.33】內關帝港的復生興店舖 3-36
【照3.3.34】內關帝港的董生興店舖 3-36
【照3.3.35】永樂市場旁的南光雕刻處 3-36
【照3.3.36】開基武廟前方之巷尚見書有“關帝港”的牌樓 3-36
【照3.3.39】安平妙壽宮桌楣的匠師落款 3-36
【照3.3.40】佳里震興宮麒龍桌落款 3-36
【照3.3.37】圖中橢圓部位即開山町及福住町之位置 3-37
【照3.3.38】圖中橢圓部位即竹帽街之位置 3-37
【照3.4.1】潮州木雕多安金(引自《潮州木雕》,頁88) 3-39
【照3.4.2】潮州家具多安金(引自《潮州木雕》,頁85) 3-39
【照3.4.3】天后宮落款大正十三年之供桌雕飾 3-39
【照3.4.4】文澳城隍廟之條桌仿左圖之雕飾 3-39
【照3.4.5】馬公觀音亭 3-40
【照3.4.6】馬公城隍廟 3-40
【照3.4.7】天后宮昭和三年作 3-40
【照3.4.8】馬公觀音亭 3-40
【照3.4.9】馬公城隍廟 3-40
【照3.4.10】馬公三官殿 3-40
【照3.4.11】馬公天后宮 3-41
【照3.4.12】馬公天后宮 3-41
【照3.4.13】馬公城隍廟 3-41
【照3.5.1】水頭黃宅翹頭案牙條雕飾八仙拜壽 3-44
【照3.5.2】檔板與托子間的斜板 3-44
【照3.5.3】廈門角美王宅翹頭案亦見蝙蝠飾翹頭及平肩榫結構 3-44
【照3.5.4】在北山所見廢棄的牙條,可知螭首左右為同塊料,屬夾頭榫作法,下方應尚有另一牙頭木料 3-45
【照3.5.5】古崗民宅所見螭首對看之牙條 3-45
【照3.5.6】翹頭作框邊剔底的蝙蝠雕飾(瓊林民宅) 3-45
【照3.5.7】瓊林民宅翹頭案之撇腿 3-45
【照3.5.8】廈門角美王宅翹頭案之撇腿 3-45
【照3.5.9】金門翹頭案桌面下亦作穿帶 3-45
【照3.5.10】泉州南建築博物館之供桌 3-45
【照3.5.11】泉州南建築博物館之供桌 3-45
【照3.5.12】泉州南建築博物館之供桌 3-45

第四章 供桌的架構、技法、用材及派別之整體解析
【圖4.1.1】供桌角部各構件榫卯搭接圖 4-3
【圖4.4.1】字體刻法類型 4-22
【表4.2.1】公案桌與翹頭案翹頭高度比較表 4-6 
【表4.2.2】翹頭類型比較表 4-7
【表4.2.3】桌腳與托子式樣比較表-(花矸底) 4-8
【表4.2.4】桌腳與托子式樣比較圖二 4-9
【表4.2.5】台灣各地公案桌吞腳式樣比較表 4-10
【表4.3.1】供桌線腳比較表 4-14
【表4.5.1】台灣祠廟磨石子造供桌比較一覽表 4-30
【表4.6.1】新莊永邑江姓族人供桌落款明細 4-41
【照4.1.1】供桌製作 4-2
【照4.1.2】台南德化堂 4-2
【照4.1.3】鹿港天后宮 4-2
【照4.1.4】台中林祠 4-2
【照4.1.5】鹿港天后宮 4-2
【照4.1.6】善化慶安宮 4-2
【照4.1.7】有束腰的抱肩榫結構 4-3
【照4.1.8】有束腰炕桌齊牙條結構 4-3
【照4.1.9】嘉義仁武宮 4-4
【照4.1.10】后里張宅 4-4
【照4.1.11】萬華祖師廟 4-4
【照4.1.12】小格肩 4-4
【照4.1.13】大格肩-實肩 4-4
【照4.1.14】大格肩-虛肩 4-4
【照4.1.15】橫棖用大進小出榫 4-4
【照4.1.16】新埔廣和宮 4-5
【照4.1.17】宜蘭文武廟 4-5
【照4.2.1】彰化元清觀 4-8
【照4.2.2】八德三元宮 4-8
【照4.2.3】香山天后宮 4-8
【照4.2.4】西螺福興宮-雙龍搶珠 4-10
【照4.2.5】新莊慈祐宮-雙鳳朝陽 4-10
【照4.2.6】鹿港城隍廟-鯉耀龍門 4-10
【照4.2.7】淡水福佑宮-卷草花 4-10
【照4.3.1】永靖餘三館 4-13
【照4.3.2】新港奉天宮 4-15
【照4.3.3】淡水鄞山寺 4-15
【照4.3.4】新竹城隍廟 4-15
【照4.3.5】彰化慶安宮 4-15
【照4.3.6】土庫順天宮 4-16
【照4.3.7】彰化聖王廟 4-16
【照4.3.8】永靖餘三館 4-16
【照4.3.9】豐原慈濟宮 4-16
【照4.3.10】淡水龍山寺 4-16
【照4.3.11】新竹鄭進士第 4-16
【照4.3.12】宜蘭城隍廟 4-16
【照4.3.13】台南祀典武廟 4-17
【照4.3.14】大肚磺溪書院 4-17
【照4.3.15】香山天后宮 4-17
【照4.3.16】新竹民宅 4-17
【照4.3.17】淡水鄞山寺 4-17
【照4.3.18】馬公北極殿 4-17
【照4.3.19】台北陳德星堂 4-18
【照4.3.20】新港奉天宮 4-18
【照4.3.21】社口林宅 4-18
【照4.3.22】金瓜石勸濟堂 4-18
【照4.3.23】新竹東門保福德祠 4-18
【照4.3.24】土庫順天宮 4-18
【照4.3.25】新竹法蓮寺 4-18
【照4.3.26】鹿港興祖宮 4-19
【照4.3.27】劍潭寺公案桌 4-19
【照4.3.28】金瓜石勸濟堂 4-19
【照4.3.29】羅東勸世堂 4-19
【照4.3.30】金門民宅 4-19
【照4.3.31】台中林祠 4-19
【照4.3.32】鹿港天后宮 4-19
【照4.4.1】大溪齋明寺 4-21
【照4.4.2】新竹東門保福德祠 4-21
【照4.4.3】新竹竹蓮寺 4-21
【照4.4.4】彰化鄭氏大宗祠 4-21
【照4.4.5】朴子配天宮 4-21
【照4.4.6】淡水鄞山寺 4-21
【照4.4.7】台南法華寺 4-21
【照4.4.8】新竹城隍廟 4-22
【照4.4.9】台南開隆宮 4-22
【照4.4.10】新竹東門保福德祠 4-22
【照4.4.11】彰化節孝祠 4-23
【照4.4.12】萬華祖師廟 4-23
【照4.4.13】淡水福佑宮 4-23
【照4.4.14】新竹城隍廟 4-23
【照4.4.15】新竹東寧宮 4-23
【照4.4.16】新竹城隍廟 4-23
【照4.4.17】鹿港城隍廟 4-24
【照4.4.18】鹿港民俗文物館 4-24
【照4.4.19】彰化餘三館 4-24
【照4.4.20】社口林宅 4-24
【照4.4.21】澎湖文澳城隍廟 4-25
【照4.4.22】銅山武聖殿 4-25
【照4.4.23】萬華祖師廟 4-25
【照4.4.24】西螺福興宮 4-25
【照4.4.25】南投碧山巖 4-26
【照4.4.26】花壇虎山巖 4-26
【照4.4.27】澎湖天后宮 4-26
【照4.4.28】社口林宅 4-26
【照4.4.29】台中張宅 4-26
【照4.4.30】后里張宅 4-26
【照4.4.31】萬丹萬惠宮 4-26
【照4.5.1】豐原萬年宮 4-31
【照4.5.2】西螺張廖祠堂 4-31
【照4.5.3】白河大仙寺 4-31
【照4.5.4】南投慶安宮 4-31
【照4.5.5】台南法華寺 4-31
【照4.5.6】內埔李祠 4-31
【照4.5.7】西螺張廖祠堂 4-31
【照4.5.8】台南府城隍廟 4-32
【照4.5.9】台南東嶽廟 4-32
【照4.5.10】金門陳楨墓 4-32
【照4.5.11】台南五帝廟 4-33
【照4.5.12】澎湖大天后宮 4-33
【照4.5.13】嘉義仁武宮 4-33
【照4.5.14】嘉義城隍廟 4-33
【照4.5.15】水上苦竹寺 4-33
【照4.5.16】大林昭慶禪寺 4-33
【照4.5.17】台南開元寺 4-33
【照4.5.18】台南府城隍廟 4-33
【照4.5.19】善化慶安宮 4-33
【照4.5.20】台南大天后宮 4-33
【照4.5.21】台南總趕宮 4-33
【照4.5.22】善化慶安宮 4-33
【照4.5.23】旗津天后宮 4-34
【照4.5.24】佳里震興宮 4-34
【照4.5.25】旗津天后宮 4-34
【照4.5.26】鳳山雙慈宮 4-34
【照4.5.27】鳳山雙慈宮 4-34
【照4.5.28】萬丹萬惠宮 4-34
【照4.5.29】新港奉天宮 4-34
【照4.5.30】九如三山國王廟 4-34
【照4.5.31】佳里震興宮 4-34
【照4.5.32】善化慶安宮 4-36
【照4.5.33】台南擇賢堂 4-36
【照4.5.34】台南擇賢堂 4-36
【照4.5.35】台南西華堂 4-36
【照4.5.36】台南西華堂 4-36
【照4.5.37】旗津天后宮 4-36
【照4.5.38】里港雙慈宮 4-36
【照4.5.39】旗津天后宮 4-36
【照4.5.40】彰化元清觀 4-36
【照4.5.41】旗山天后宮 4-36
【照4.5.42】旗山天后宮 4-36
【照4.5.43】台南西華堂 4-36
【照4.6.1】書寫廟名之落款 4-38
【照4.6.2】書寫廟名、殿名之落款 4-38
【照4.6.3】書寫神明名稱之落款 4-38
【照4.6.4】書寫神明名稱之落款 4-38
【照4.6.5】廟名、殿名及神明名稱之落款 4-38
【照4.6.6】書寫地名、廟名之落款 4-38
【照4.6.7】豐原慈濟宮公案桌落款 4-39
【照4.6.8】新竹天公壇的架几案落款 4-39
【照4.6.9】新竹細木匠師彭玉振昭和九年之請負簿 4-39
【照4.6.10】善化慶安宮麒龍桌之落款 4-40
【照4.6.11】關仔嶺碧雲寺之落款 4-40
【照4.6.12】安平妙壽宮 4-40
【照4.6.13】善化慶安宮 4-40
【照4.6.14】新竹竹蓮寺-註生娘「娘」 4-43
【照4.6.15】新竹城隍廟 4-43
【照4.6.16】馬公聖真寶殿八仙桌之落款「殿寶真聖」 4-43
【照4.6.17】鳥篆,引自《美哉漢字-傳統民間美術字》 4-43
【照4.6.18】香爐體-新竹竹蓮寺「竹蓮觀音」 4-43
【照4.6.19】香爐體-新竹城隍廟 4-43
【照4.6.20】香爐體-新港奉天宮 4-43
【照4.6.21】圓體-台南法華寺 4-43
【照4.6.22】圓體-新莊萬應堂 4-43
【照4.6.23】八角體-澎湖大天后宮 4-43
【照4.6.24】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4-43
【照4.7.1】許金山 4-44
【照4.7.2】林嘉輝 4-44
【照4.7.3】林棟 4-44
【照4.7.4】竹蓮寺 4-44
【照4.7.5】東門保福德祠 4-44
【照4.7.6】呂元 4-45
【照4.7.7】呂盈輝 4-45
【照4.7.8】彭興畫像 4-45
【照4.7.9】彭玉振 4-45
【照4.7.10】彭玉振自製的曲矩木模 4-45
【照4.7.11】彭玉振之請負簿 4-45
【照4.7.12】新竹天公壇 4-45
【照4.7.13】黃連吉攜子黃萬車之合照 4-46
【照4.7.14】黃連吉 4-46
【照4.7.15】新竹城隍廟八仙桌 4-46
【照4.7.16】蔡揚吉 4-46
【照4.7.17】王永川 4-47
【照4.7.18】黃釧松 4-47
【照4.7.19】台南總趕麒龍桌留有王添丁落款 4-48
【照4.7.20】蔡德太 4-48
【照4.7.21】台南大觀音亭麒龍桌之落款 4-48
【照4.7.22】陳火木 4-49
【照4.7.23】陳燦亨 4-49
【照4.7.24】陳南陽 4-49

第五章 結論
【表5.1】 台灣傳統祠廟各類型供桌分布圖(圖中每一個彩色點代表一張桌子,圖右為具有地域特色的供桌類型) 5-2
專書史料:
作者書名出版發行西元年
Curtis Evarts C.L. Ma Colle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Furniture from the Greater Shanxi Region(山西傳統家具可樂居選藏)Published by C.L. Ma Furniture ,
Hong Kong1999
小泉和子《和家具-日本ソ美術50》小學館1977
王世襄《錦灰堆-家具-造型與實用的雙重藝術》未來書城股份有限公司2003.08
王世襄編者《明式家具珍賞》藝術圖書公司1987
王世襄編者《髹飾錄解說-中國傳統漆工藝研究》文物出版社1983.03
王世襄編著《明式家具研究》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9.07
王念祥編著《明式家具雕刻藝術》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1.01
王漢松指導,王肇楠榫卯製作《台灣傳統細木作榫卯集》左羊出版社1996.07
王肇鉌、王肇楠、王督宜合著《台灣傳統細木作-王漢松作品集》董源藝術(附設文物修復中心)1999.12
王慶台《中國南系閩台地區台灣木作雕刻-螭龍雕刻結構之研究》尚林出版社1989.09
王慶台編輯指導《黃龜理木作雕刻巡迴展覽》教育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3.10
古斯塔夫.艾克《中國花梨家具圖考》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台灣研究叢刊第九二種-台灣之木材問題》台灣銀行1967.06
何曉昕《風水探源》東南大學出版社1990.06
吳慧穎《中國數文化》岳麓書社出版發行1995.05
呂福原、歐辰雄、呂金誠編著《台灣樹木解說(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7.06
呂福原、歐辰雄、呂金誠編著《台灣樹木解說(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9.06
呂福原、歐辰雄、呂金誠編著《台灣樹木解說(五)》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1.12
李宗山《中國家具史圖說》湖北美術出版社2001.06
李明仲《營造法式》中國書店1995.05
李秉嶽、李秉業、王耀庭編輯《李松林木雕選集》松林藝術雕刻中心 1989.01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07
李乾朗《台灣的寺廟》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86.06
李乾朗《台灣近代建築之風格》室內雜誌出版1992.09
李乾朗《台灣傳統匠藝》燕樓古建築出版社1995.07
李乾朗《淡水福佑宮調查研究》台北縣政府民政局1996.05
李乾朗《傳統營造匠師派別之調查研究》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1988.10
李乾朗《旗後砲台修護工程報告書》高市政府民政局1995.02
杜建業、吳毓琦、孟和、孟慶利等編委《雍和宮》香港亞洲藝術出版社
阮長江《中國歷代家具圖錄大全》南天書局.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03
周家安、陳財發編撰《蘭陽史蹟文物圖鑒》宜蘭縣文化中心發行1986.10
林明德、江韶瑩等作,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編輯《台灣民間工藝博覽》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10
林明體《嶺南民間百藝》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林莉娜編著《畫中家具特展》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
近藤豐《古建築ソ細部意匠》東京大河出版社1972
洪光明《黃花梨家具之美》南天書局1997
胡文彥《中國家具鑒定與欣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08
胡文彥、于淑岩《家具與禮》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06
胡德生《中國古代家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胡德生《胡德生談明清家具》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唐家路、孫磊著《中國吉祥裝飾》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08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台灣常民文物展-信仰與生活》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
張道一《吉祥如意》漢聲出版社2000.04
張道一《美哉漢字-傳統民間美術字》漢聲雜誌社1996
曹喆、厲雪梅《紫檀情緣》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郭燦江《光明使者-燈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01
陳從周《中國廳堂(江南篇)》新華書局上海發行所1996
陸志榮《清代家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12
森永達男編《日本建築雛形》東京金龍堂藏版1931
森永達男編《神社建築雛形》東京金龍堂藏版1934
程建軍編著《風水與建築》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0
楊天厚、林麗寬《金門歲時節慶》金門縣政府1996.11
楊堅平編著《潮州民間美術全集-潮州木雕》汕頭大學出版社2000.08
楊耀《明式家具研究》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6.05
萬煜瑤《鹿港施鎮洋傳統木雕藝術》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
蔡易安編著《清代廣式家具》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3.07
蔡相煇編撰《北港朝天宮志》北港朝天宮董事會1995.01
濮安國《中國紅木家具》浙江攝影出版社1996.11
濮安國《明清蘇式家具》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08
簡榮聰《台灣傳統家具》桃園縣文物協會2000.08

博碩士論文:

作者書名出版發行西元年
吳美鳳《宋明時期家具形制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論1995
邱上嘉《台灣一般傳統木構造民宅營造技術的多樣性研究-以嘉南平原地區匠師訪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1990
崔詠雪《中國古代坐具造型的演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論1984
許智強《傳統細木工匠變遷與轉型之研究-以台南永川行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碩論1998
陳勇成《臺灣早期家具之研究》文化大藝術研究所碩論1998
陳映仁《木質鑲嵌藝術之研究—以台南民間藝術「茄苳入石柳」為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論2001
陳薏平《大溪傳統家具研究-以供桌為例》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論1998

葉俊麟《日治時期洗石子技術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0
廖晉迪《鹿港寺廟祭祀傢具的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碩論1995
蔡日祥《日治時期台灣地區建築上使用彩磁裝飾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期刊、特刊:
作者書名出版發行西元年
王子林〈雍正家具〉《故宮文物》月刊第154期1996.01
王世襄〈束腰和托腮—漫話古代傢具和建築的關係〉《文物》1982.01
江韶瑩〈供桌小語〉《關係我雜誌》1992
吳佳穗〈新竹木器工業地景輪廓之初探〉《竹塹文獻雜誌》第十七期2000.10
周京南〈黃花梨與明式家具風格初探〉《故宮文物》月刊第159期1996.06
郭伶芬〈清代彰化平原福客關係與社會變遷-以福佬客的形成
為線索〉《台灣人文•生態研究》第四卷第二期2002.07
黃正彥〈為茄苳入石柳正名〉《台南文化》,新五十六期
黃正彥〈茄苳鑲石榴-府城特有的民俗技藝〉,《府城文物特展
圖錄》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12
黃正彥〈傳統器物及其在民俗上之意義〉《台南文化》,新四十三期1997.06
劉良佑〈也談畫中家具的幾個問題〉《故宮文物》月刊第165期1996.1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