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ㄧ、中文部分
1.中華民國醫院行政協會(1992 ),「疾病分類人員培訓班講義」。
2.方世榮譯(Gary Dessler著)(2001)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華泰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3.朱家慧(2004),「建構以職能為基礎之招募募與甄選模式」,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4.吳信如( 2002 ),「資訊軟體業業務人員專業核心職能量表之建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5.吳政哲(1999),「高科技產業工程專業人員職能需求分析-以某半導體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6.吳昭德(2002),「基層主管職能量表與驗證~以某化工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7.吳萬益、林清河(2001),「企業研究方法」,華泰文化公司。
8.李先宏(2003),「人力資源發展人員的專業能力需求之探討」,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9.李欣宜(2002),「人力資源專業職能對人力資源專業人員與人力資源部門績效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0.李美玉(1999),「西藥業業務人員專業核心職能之研究-以某製藥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1.李瑞華(1999),「國際疾病分類指引」,弘洋圖書有限公司。
12.李漢雄(1996),人力資源專才的專業再造,管理雜誌,263期,頁112-114。13.李聲吼(1997),「人力資源發展的能力內涵」,就業與訓練,15卷2期,頁51。14.林正茂(2003),「紙器業銷售人員職能模式發展之個案研究-以正隆股份有限公司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5.林俊雄(2002),「產品設計公司對新進工業設計師之招募與培訓研究」,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6.林政彥 (2003),「三軍總醫院疾病分類作業組織再造」,病歷管理,Vol. 3,No. 1,頁19-34。
17.林財丁、林瑞發譯(Stephen P.Robbins著)(1999) ,組織行為(Organizational Behavior ),滄海書局出版。
18.林燕翎(2003),「360度評量檢定員工職能」,經濟日報。
19.洪榮昭(1997),「能力轉換滾石生苔否?」,就業與訓練,15(2):59。20.范碧玉(2000),「醫院管理理論與實務」,中華民國病歷管理協會。
21.徐蓉芬(2003 ) ,「研發人員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某高科技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2.翁慶昌、陳嘉欉、賴宏仁(2001 ),灰色系統基本方法及其應用,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23.高憲堂(1995),「全民健保下疾病分類編碼品質與相關影響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4.張大文(2003) ,「台灣省警察局專業職能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5.張欽杰(2003),「高科技生產管理人員職能分析之研究-以TFT-LCD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6.張塞麟(1990),「以評估中心方法甄選汽車業務人員效益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7.莊朝正(1998),「管理才能評鑑量表之建立-以某高科技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8.許嘉玲(2003),「研發團隊領導者核心職能對團隊創新效能及成員創新行為之影響」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9.陳志鈺(2001 ) ,「百貨業樓面管理人員職能量表之建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30.陳志豪(1999),「業務人員職能需求分析-以某壽險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31.陳冠樺(2004),「護理人員職能特質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32.陳星助(2001),「醫院組織流程再造—病歷檔案管理、疾病分類與保險申報作業結合」,病歷管理,Vol. 2,No. 1,頁25-28。
33.陳楚杰(1992),醫院組織與管理,宏翰文化事業公司。
34.陳麗珠、吳政穎(1999),「層級分析法應用於國民教育補助政策」,教育政策論譠,第二卷第二期,頁1-37。
35.曾美惠(2002 ) ,「人力資源專業職能對組織績效之影響~以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為中介變項」,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36.曾婉芬(2003),「研發主管管理才能與部門績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學院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37.黃玉真(2003),「消費金融業帳款催收專員職能模型之建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38.黃賀琳(2004),「以工作流程管理系統建立之工作歷程檔案進行員工職能分析之研究」,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39.黃靖雅(2003),「職業傾向與五大人格特質量表之甄選效度驗證與比較~以某電子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40.黃慧娜(2001),「疾病分類人員專業職責及評鑑指標建立」,病歷管理,•Vol. 1•No.1。
41.楊尊恩(2004),「訓練人員專業職能量表之建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42.溫坤禮(2003 ),灰關聯模型方法與應用,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43.詹炳熾(2004 ),「研發人員職能與績效關聯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44.廖千宜(2003),「企業導入人力資源系統之各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45.劉曉雯(2003),「管理職能模式及其評鑑系統之設計-以Z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6.盧淑惠(2002) ,「層級分析法在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指標運用」,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7.蔡慶堂(2002 ) ,「主管管理才能評鑑360度回饋對受評者態度之影響因素探討~以在台某外商化工廠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48.鄭素玲(2002),「半導體產業薪資專業人員職能之探討」,第八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中央大學,桃園。
49.鄭喜文(2004) ,「經理人員特質與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50.鄭嘉琦(2004 ),「電話訪問原核心才能評鑑法之建立~以才能評鑑法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51.鄧文淵、李淑玲( 1997),「Excel 7.0入門」,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司。
52.蕭正(1999),「技術經理人的才能發展」http://asia-learning.com/is
53.蕭正(1999),「淺說才能」http://Sali.giga-tv.com/is/article/98391562
54.謝玲芬(1989),「多目標準則評估技術之探討及其在組織績效間之應用」,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55.藍美貞、姜佩秀譯(Robert Wood &Time Payne原著)(2001),職能招募與選才(Competency-Based Recruitment and Selection ),商周出版。
56.魏梅金譯(Lyle M. Spencer , Jr.,PhD and Signe M. Spencer原著) (2002) ,「才能評鑑法-建立卓越績效的模式」(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商周出版。
57.蘇俊雄(2003),「保險人力資源專業人員職能評量表之建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58.荘敏瀅(2004),「以核心職能為本之線上甄選系統之發展~以某汽車製造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1.Arthur K. Yeung (1996), “Competencies for HR Professions: An Interview with Richard E. Boyatzi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35( 1), pp. 119-131.
2.Boyztzis, R. E. (1982), The Competence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3.Catano, V. M.(1998), Appendix 1: Competenci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bibliography, Canadian Council of Human Resources Associations(http://www.chrpcanada.com/en/phaseIreport/appendix.asp)
4.Cosfsky, K. M.(1993),“Critical keys to competency-based pay,”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Review, 25(6), pp. 46-52.
5. Ulrich, Dave, Wayne Brockband, Arthur K. Yeung, and Dale G. Lake (1995), “Human Resource Competencies :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34( 4) , pp. 473-495.
6.Blancero, Donna , John Boroski , and Lee Dyer (1996), “Key Competencies for a Transformed HR Oranganization: Results of a Field Stud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35( 3) , pp. 383-403.
7. Fletcher. S. NVOs (1992), Management and Trainers: Standards and Competence, Apprentice Guide for Employers, London: Koganpage.
8.Gratton, Lynda(1987),“How can We Predict Management Potential in Research Scientists”, R&D Management, Vol. 17,No. 2,pp. 87-97.
9.Hayes, J. L. (1979), “A new look at managerial competence: the AMA model of worthy performance,” Management Review, Vol. 68, No. 11, pp. 2-3.
10.Ledford, Gerald E. Jr.(1995), “Paying for the skills, knowledge, and competencies of knowledge workers”,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Review, 27(4), pp. 55-62.
11.McClelland, D.C.(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28, No1, pp. 1-24.
12.Losey, Michael R.(1999), “Mastering the Competencies of HR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38( 2) , pp. 99-102.
13.Nordhaung, O. & Gronhuag, k(1994), “Competence as resources in firms”, The International of Jour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5(1), pp. 89-106.
14.Katz,R.L(1995),“Skill of an Effective Administrato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33,pp. 33-42.
15.Spencer,L. & Spencer, M.(1993),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Y.:John Wiley & Sons, Inc., p. 163.
16.Thomas, L. Saaty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lanning,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McGraw一Hill. New York, p. 20.
17. Timothy R. Arthey and Michael S. Orth (1999), “Emerging Competency for the futur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38(3) , pp. 215-225.
18. Zemke, R.(1982), “Job competencies: can they help you design better training?”, Training, 19(5), pp.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