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 研究論文
1.吳秋田,2001,〝社區居民之意識與產業文化活動認同度關係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為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所,高雄。2.李依芳,2004,〝文化創意產業之整合性行銷研究-以宜蘭縣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所,台北。3.李綺文,2002,〝從宗教信仰與地方產業看麻豆鎮的社區發展〞,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台北。4.汪玉頻,2004,〝民俗節慶活動運用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大甲媽祖文化節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5.辛晚教,2000,〝文化產業發展與地方經濟再生策略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台北,pp.4-10。
6.阮亞純,2004,〝以節慶活動振興地方產業之研究—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所,屏東。7.林美萍,2003,〝遊客對產業文化活動效益認知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左鎮白堊節 、麻豆文旦節為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台中。8.林茂賢,2004,"大甲媽祖進香陣頭之研究",《媽祖國際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實錄》,台中縣文化局,台中。
9.施義聰,2002,〝涂爾幹「宗教凝聚-社會擴散論」思想之教育意義〞,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pp.74。10.洪登欽,2003,〝傳統文化觀光與文化產業發展之探討-以高雄市愛河流域下游為例〞,碩士論文,樹德科大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高雄。11.洪瑩發,2005,“食物與儀式:大甲媽祖進香中的飲食文化”,《2005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資料》,台中縣文化局,台中,pp.3-14。
12.張雅雯,2003,〝文化產業之特性與其空間結構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台中。13.許華珊,2002,〝一個想發展文化產業的社區---竹山鎮富州里的實踐研究〞,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工設系所,雲林。14.郭文智,2004,〝全球化、國家與在地條件:台灣香蕉產業的發展〞,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所,台北,pp.15。15.郭百修,2000,〝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台北。16.郭品妤,2004,〝地方文化產業行銷機制之研究─以消費者心理向度探討〞,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台中,pp.18。17.陳世達,2004,〝地方產業發展之策略研究-以彰化縣田尾鄉花卉產業為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所,新竹。18.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市。
19.陳其南,1996,〝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演講稿)〞,《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市。
20.陳政均,2002,〝地方產業結構變遷與創新學習能力之研究--以鶯歌藝術陶瓷產業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台北。21.陳景揚,2002,〝從「社會資源可移轉性」觀點探討台灣工藝產業轉型──以苗栗陶瓷業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所,台中。22.陳湘東,2000,〝節慶活動與企業贊助動機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所,台中,pp.23-24。23.陳麗妃,2003,〝白河蓮花節行銷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資源環境研究所,台南。24.曾維屏,2002,〝地方文化產業之振興與社區營造--以美濃地區為個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地理所,台北。25.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的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屆中華民藝華會為例〞,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局,霧峰。
26.黃宗成等,2004,〝行銷組合、落差理論及IPA在節慶活動經營診斷之應用─以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結為例〞,《2004大甲媽祖國際研討會─會後實錄》,台中縣文化局,台中,pp.3.2.1-3.2.24。
27.黃凰琄,2000,〝地方居民自發性與地方傳統工藝振興之探討〞,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中。28.黃章展,2004,〝民眾參與節慶活動需求之研究〞,《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實錄》,台中縣文化局,台中,pp.1-2-3。
29.黃琇玫,2003,〝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台南。30.黃敦厚,2004,“大甲媽祖進香變遷”,《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實錄》,台中縣文化局,台中,pp.1-3~1-12。
31.黃敦厚,2004,〝台灣媽祖文化語彙全紀錄〞,碩士論文,中興大學中文系所,台中,pp.171。32.黃瓊瑩,2003,〝埔里酒香•酒鄉埔里─埔里酒產業之發展(1917-2000)〞,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
33.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博士論文,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台北。34.葉傑生,2003,〝文化產業化及區級政府治理-士林區國際文化節個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台北。35.葉傑生,2005,〝文化產業化的實踐─公司協力的文化節慶行銷探討〞,《2005大甲媽祖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台中縣文化局,台中,pp.3.3.1-3.3.31。
36.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台北。37.鄭健雄,2004,〝民眾及非營利組之參與節慶觀光的整合機制〞,《2004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實錄》,台中縣文化局,台中,pp.42.1-4.2.10。
38.鄭智偉,2003,〝文化產業品牌管理模式應用研究初探-以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為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台北。39.駱焜祺,2002,〝觀光節慶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活動為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pp.17。(二) 書籍文獻
1.大甲鎮瀾宮管委會,2003,《大甲鎮瀾宮志》,鎮瀾宮,台中縣,pp.3-11。
2.王仁湘,2001,《飲食之旅》,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市,pp.455。
3.王兆祥、劉文智著,1998,《中國古代廟會》,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市,pp.43。
4.王育群,1999,《活動節慶民俗,創造觀光新資源》,揚智文化,台北市,pp.7-16。
5.李亦園,1978,《信仰與文化》,巨流圖書公司,台北市,pp.125-132。
6.李亦園,1992,《文化圖像(下)─宗教於族群的文化觀察》,允晨叢刊,台北市,pp.193-196。
7.李亦園,2003,《說文化,談宗教─人類學的觀點》,時報出版公司,台北市,pp.19-23。
8.周志龍,2002,《全球化、知識與區域》,詹氏書局,台北市,pp.2-2~2-5。
9.倪心一譯,日下公人著,1994,《無摩差的輸出─文化產業的國際化之路》,錦繡出版社,台北市,pp.8~13。
10.翁得明譯,Victor Hell著,1995,《文化理念》,遠流出版公司,pp.1-7。
11.張妙齡,2002,“停駐駕廟宇巡禮”,《文化傳承─大甲媽祖繞境進香》,台中縣文化局,台中縣,pp.82。
12.張維倫等譯,David Throsby著,2003,《文化經濟學》,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公司,台北市。
13.張詢,2003,《文化媽祖─台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4.郭方、劉新城、張文剛譯,Wallerstein著,1998,《近代世界體系(第一卷)》,桂冠圖書,台北,pp.134。
15.陳庚金,1988,《大甲媽祖進香》,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台中縣,pp.57-59。
16.陳靜宜等,2000,“隨香客點滴”,《大甲媽祖繞境進香》,台中縣文化局,pp.130-135。
17.陳學明,2003,《文化工業》,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市,pp.1-2。
18.黃美英,1994,《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台北市。
19.董芳苑,1996,《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常民文化出版社,台北市,pp.169。
20.董振雄,2003,《心靈原鄉-大甲媽湄洲行》,台中縣文化局,台中縣。
21.廖珮君譯,David Hesmondhalgh著,2003,《文化產業 (Cultural industries)》,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台北縣,pp.15-18。
22.趙淑芬,2002,〝繡裳神格禮•號掛護駕心〞,《文化傳承─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台中縣文化局,台中縣,pp.25。
23.劉還月,1994,《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迎神卷)》,臺原出版社,台北市。
24.蔡明憲等,2003,《大甲道卡斯》,台中縣大甲鎮公所,台中縣。
(三) 期刊、雜誌及網路資料
1.吳淑女,1995,〝淺談慶典觀光與推展觀光之道〞,《觀光教育》,第六卷,第四十五期,p.2-6。
2.黃敦厚,2005,《2005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導覽手冊》,台中縣政府。
3.遠見雜誌企劃部,2004,〝文化創意產業熱力四射,來去雲林喝咖啡看布袋戲〞,《遠見雜誌》,217期,天下文化出版社,台北市,pp.115。
4.劉文雯,2004,〝進香活動歷史〞,《馨世代》,財團法人裕珍馨文化基金會,台中縣,pp.10。
5.鄭陸霖,1992,〝全球商品鏈與半邊陲國家之鞋類出口〞,《思與言》,第30卷,第3期, pp.114。
6.Career 就業情報編輯,2003,〝發現故鄉的黃金數字〞,《Career 就業情報網》,第340期,取自網頁:http:// media. career. com.tw。
7.文建會,《文化白皮書》,文建會網站:http://www.cca.gov.tw,1998。
8.台中縣交通旅遊局,2005,裕珍馨網路資料:http://www.yjs.com.tw/。
二、西文部分
1.Atkinson D&Laurier E,1998, 〝A Sanitised City ?Social Exclusion at Bristol`s 1996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the sea〞, Geoforum, Vol.29, No.2,pp.199-206。
2.Boissevain, J ,1996,《Ritual tourism and cultural Comoditization in Malta; Culture by the Pound?》,Wiley Publication Co,U.S.A。
3.Gary Gereffi,1996"Commodity Chain and Regional Divisions of Labor in East Asia", Journal of Business, Vol.12 No.1,pp.75-112 。
4.Getz, D ,1991,《Festivals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pp.120
5.Goldblatt, Joe Jeff,,2001,《Special Events - Global Event Management in the 21st Century》,Wiley, New York。
6.Guan,Y.S,2001, 〝Producing locality: Space, houses and public culture in Hindu, festival in Malaysia〞, Contribution to Indian Sociology , Vol.35, No.1,pp.21-30。
7.Hinch,T.D.,1996, 〝Urban Tourism:Perspectives on Sustainability〞, Sustainable Tourism , Vol.4, No.2,PP.95-100。
8.Hopkins T.K. and Wallerstein I,1986,〝Commodity chains in the world - economy prior to 1800〞,Review, Vol.10, No.1。
9.Janiskee,R.L.,1996,,〝Historic houses and special event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23, No.2, pp.389-414。
10.Johnny Allen, Ian McDonnell, William O''Toole, Rob Harris,1999,《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John Wiley & Sons Australia Ltd, U.S.A。
11.Robert,Jackson, 1997, 《Making special events fit in the 21 entury》, Sagamore Publishing,USA。
12.Turner,Vicyor W ,1969,《The Ritual Process : Structure and Anti- structure》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Chicago,pp.94-113。
13.Vahed,G,2002, 〝Constructions of community and identity among Indians in colonial Natal, 1860-1910:The role of the Muharram festival 〞,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Vol.43 No.1, pp.77-93。
14.Watt,1998,《Event Management in Leisure and Tourism.》, Addison Wesley Longman , New York ,pp.6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