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蔡宗霖,「生態工法中預鑄混凝土護坡最佳植被之調查」,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台中,2003。2.林又青,「生態工法於坡趾穩定之初步分析及應用」,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台北,2003。3.林聖傑,「台灣河川之生態復育及應用概要」,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台中,2002。4.葛健群,「高屏溪水生生態風險評估」,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高雄,2002。5.黃文姍,「生態標章制度建構之探討—以賞鯨事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台東,2003。6.周正明,「河川生態工法評估程序建立-溪流狀況指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台北,20027.陳思全,「綠村共生生態的集村規劃-以新竹縣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桃園,2002
8.金文森,「淺論生態工法」,營造天下,卷期94,P14-17,2003。9.洪維志 黃建榮 鄭紹材,「水域生態工法之品質管制」,現代營建,卷期24,P23-32,2003。10.陳信雄 吳佐川 林麗英,「自然生態工法應用於崩塌地治理工程實務探討」,臺灣林業,卷期29,P21-26,2003。11.周正明 黃世孟,「生態工法評估程序建立--溪流狀況指數為例」,中華水土保持學報,卷期34,P25-39,2003。12.邱銘源,「應用道路生態工法 塑造新環境」,營建知訊,卷期241,P26-34,2003。
13.林鎮洋 邱逸文,「生態工法之規劃與應用」,營建知訊,卷期240,P48-57,2003。14.吳正焜,「湧泉圳路生態工法與水質保護」,農田水利,卷期49,P30-31,2003。15.郭瓊瑩,「河川廊道保育--生態設計與工法應用研析」,土木水利,卷期30,P39-60,2003。16.林鎮洋 邱逸文,「生態土木工程呼應永續議題」,營建知訊,卷期243,P49-62,2003。17.許時雄,「海岸生態工法可能遭遇的困難和解決方法」,海洋技術,卷期13,P49-50,2003。18.吳孟修,「探討水岸工程與永續自然資源相互依存之生態工法」,建國學報,卷期21,P607-616,2002。19.許泰文、郭一羽、丁肇隆,「新時代新思維--海岸新工法與海洋再生」,海洋技術,卷期12,P3-9,2002。20.郭一羽、張憲國、劉勁成,「海域生態工法」,海洋技術,卷期12,P23-35,2002。21.吳輝龍、鄒宗儒、張承愈,「邊坡穩定工法與自然保育」,地工技術,卷期94,P61-72,2002。22.林鎮洋、邱逸文,「生態工程與生態工法」,造園季刊,卷期40,P 25-38,2001。23.林鎮洋、邱逸文,「推廣生態工法 勿流於形式」,營建知訊,卷期238,P 32-43,2002。24.林信輝 湯曜滋,「自然生態工法之內涵與應用」,林業研究專訊,卷期9,P12-17,2002。25.馮正一、林永光,「考量環境、生態與景觀需求之邊坡保護技術」,地工技術,卷期92,P5-18,2002。26.李錦育,「近自然生態工法之設計原理與應用」,臺灣林業,卷期28,P35-42,2002。27.林鎮洋、鍾詩明,「生態工法在農村規劃上的應用」,造園季刊,卷期42,P29-34,2002。28.張錦家,「生態工法之推動與預期成效」,農政與農情,卷期122=359,P25-30,2002。29.黃榮堯 游本志 許維庭,「綠營建發展之時代背景與現況探討」,土木水利,卷期29,P80-83,2002。30.黃金山,「生態復育及河川環境改造」,節水季刊,卷期24,經濟部水利署,2001
31.李永展,「生態社區之營造」,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台北,2002。
32.陳鴻烈,「工程技術運用生態工法之探討-以河川生態工程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台北,2002。
33.林靜娟,「線性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台北科技大學建築技都市設計研究所,台北,2002。
34.林晏州,「生態工法之設計」,台灣大學園藝學系,台北,2002。
35.陳瑞鈴,「綠建築評估及標章制度」,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台北,2000。
36.林鎮洋,「生態工法技術參考手冊」,經濟部水資源局,台北,2001。
37.鄭光炎,「生態工法之工料分析」,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台北,1998。
38.郭瓊瑩,「綠色運輸之環境美學」,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台北,2000。
39.黃榮堯、許維庭、葉政黌,「生態工法與綠營建」,第一屆自然生態工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委會,台北,2002。
40.林武淮,「生態工法於河床穩定及河岸保護之技術」,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台中,2002。41.林鎮洋,「生態工法之水理分析-兼談德國應用實例」,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89 年度近自然工法研討會論文集,p108-125,台北,2000。
42.喻肇青,「共生態環住居空間組『綠谷』構想的實踐第一階段--『綠谷』構想中的綠色矽島空間架構—綠色地圖」,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都市設計研究室,祐生基金會。
43.「國軍營繕工程教則」,國防部軍備局,台北,2003。
44.「軍事秘密及緊急性國防工程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要點」,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台北,2001。
45.謝菁燕,「傳統自然村生態社區規劃—以彰化縣二水鄉源泉村為例」,中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桃園,2004。
46.林鎮洋、邱逸文,「生態工法概論」,台北科技大學水環境研究中心,台北,2002。
47.林憲德,「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台北,2003。
48.吳正信,「整體後勤支援作業手冊」,中山科學研究院,桃園,1991。
(二)外文部分
49.Eric Strecker,“Development of the San Diego Creek Natural Treatment System,”GeoSyntec Consultants reports,Portland,2003.
50.Chris Katopod is,“INTRODUCTION TO FISHWAY DESIGN,”Freshwater Institute WORKINGDOCUMENT,Canada,1992.
51.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Guidelines for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Risk Assessment Forum,Washington, D.C,1998.
52.Bergen D., and Bolton M., and Fridley L,”Design Principles for Ecologic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8 ,p201-210,2001.
53.Rodney D.Stewart,Maintainability,John Wiley&Sons Inc.,pp.15,1995.
54.Mitsch,W.J.,S.E.Jorgensen.Ecological Engineering:An introduction to Ecotechnology,Wiley,New York,1989.
(三)其他
55.http://eem.pcc.gov.tw/natural,公共工程委員會
56.http://www.hsr.gov.tw/icons/HSR/,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
57.牛慶福、張仁豪,「生態工法內溝溪不只是治水」,聯合報,2002年09月05日。
58.http://www.dortp.gov.tw/,台北市政府建設局
59.張仁豪,「生態工法」,聯合報,2002年09月05日。
60.郭怡君,「護坡新工法 美麗兼保固」,自由時報,2004年07月23日。
61.鄭朝陽,「親水環境的危機╱生態工法找回生機?」,民生報,2001年07月23日
62.http://www.archilife.org,祐生基金會
63.http://www.mnd.gov.tw/INFSERVICE/,中華民國國防部全球資訊網。
64.江良誠,「生態工法整治吉安溪 崩塌處重現生機」,中國時報,2002年10月30日
65.http://www.homeland.org.tw/,新故鄉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