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姝嫣(2001),光復以來的埔里產業,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林鎮洋(1998),推動民眾參與水庫集水區管理實施計劃,經濟部水資源局研究計畫。
林慧雯(2003),推展文化觀光策略之研究以阿罩霧地區再開發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江香樺(2002),北投居民對觀光再發展影響之認知與態度研究,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台北。李貽鴻(1996),觀光行政與法規,五南出版社,台北。
莊翰華(2000),社區發展季刊第90期。
宋秉明(2001),觀光規劃的反省與展望,空中學訊,274:87-95。
吳勁毅(1997),探索台灣花東地區的文化觀光-以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社區經驗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唐學斌(1984),觀光學理論與實務,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第309頁。
陳覺惠(1992),公共建設規劃與推動過程中爭議化解模式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局。
陳麗紅(2001),地方經濟發展推動機制之探討-以推動觀光發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台南,第2-7頁。
陳墀吉(2001),商圈更新再造之營運機能與機制,台灣科技大學建築所,商圈更新再造學術研究會論文。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
陳思倫(1995),省級風景遊樂區管理者對經營管理目標認知之分析,世新傳播學院學報,5,211-253。
陳麗貞(1996),觀光賭場開放設置之影響認知研究,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台北。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歐聖榮、顏宏旭(1995),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七卷,第四期,第61-89頁。蔡祈賢(1996),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期刊,第124期,第21-26頁。蔡宏進(1996),社區原理,三民書局,台北。
薛明敏(1989),觀光概論。台北:三文出版社。
楊明賢著(1999),「觀光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施教裕(1999),社會福利社區化的理念省思和問題探討(上),社會福利期刊,第141期,第16-39頁。劉瑞卿(2003),居民社區意識與社區觀光發展認知之研究-以名間鄉新民社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劉碧雯(2002),國人對高爾夫球場遊憩認知與需求之研究,碩士論文,朝揚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台中。劉修祥(1999),觀光導論,台北:揚智。
鄭健雄,邊瑞芬(2002),「商圈更新再造與社區觀光產業發展」,九十一年度商圈更新再造學術研討會,台灣科技大學,台北。
慕思勉(1996),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踐,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47期。熊祥林(1990),消費者的知覺,台北:農學社。
郭建池(1999),阿里山地區原住民對其觀光發展衝繫認知與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台北。游仁君(2000),北埔傳統聚落觀光發展與空間行為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台中,台灣。侯錦雄(1996),觀光區的重生-永續經營的更新計畫。戶外遊憩研究,9(4):51-62。歐聖榮(1998),南投縣信義鄉雙龍地利村休閒產業推動芻議。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09-130。
顏宏旭(1993),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台中。交通部觀光局(2003),九十一年觀光市場分析
http://202.39.225.136/indexc.asp
內政部(1999),社區發展工作綱要,http://www.moi.gov.tw/home/index.asp
Allen,Lawrence R., Harry R. Hafer,Patrick T. Long, & Richard R. Perdue.(1993), “Rural Residents’Attitudes Toward Recre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Vo1.31, No.4.
Ap,J., & Crompton, J.L.(1998). Residents’strategies for responding to tourism impact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2 (1), 47-49.
Cohen (1978) “The Impact of o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5, No.3.
Harper,A(1985),Recreation 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Growth Point Concept. in Land Economics.
Hanggard, L.M.,&William, D.R.,(1991)“Self-identity benefits of leisure activities,”Benefits of Leisure.
Jo(1993),The Perceived Impacts of Tourism on the Mississippi National River and Recreation Area(Recreation areas , Minnesota),unpublished PLD thes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Joppe,M.(1996). Sustainable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revisited. Tourism Management, 17(7), 475-479.
Keogh, B. (1989). Social impact. In Wall, G.(Ed.), outdoor recreation in Camada(pp.233-275).Toronto:John Wiley & Sons.
Mathieson &Wall,G.(1982). Tourism: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 New York:Longman.
Neisser(1967). Cognitive Psychology.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Tosun,C.(2002). Host perceptions of impacts:A comparative tourism stud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9(1),231-253.
Taylor,G.(1995). The community approach: Does it really work? Tourism Management, 16(7), 487-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