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1742:3a1e:c308:760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08: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傳傑
研究生(外文):Chuan-Jie Chen
論文名稱:模型估測應用於影像辨識之研究與設計
論文名稱(外文):Applying The Model Prediction in Image Recognition Research and Design
指導教授:胡永柟胡永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ng-Nan 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電機工程學系碩士班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電資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4
中文關鍵詞:影像辨識AR-ModelLevinson頻譜分析圖
外文關鍵詞:The image recognitionAR-ModelLevinsonFrequency analysis char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隨著科技的進步,影像辨識的應用層面也越來越廣泛,例如:人臉、鈔票、指紋…等。一般的影像處理、分析與辨識,均是將整張影像圖片作某些特徵處理,再依照特徵點去與其他影像圖片作比對,進一步得到兩者間的相似度。但若是影像信號被干擾時,有時圖片上並無法清楚察覺,使得在辨識上有了誤判而無法得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本文擬將提出將影像圖片先作AR-Model頻譜分析,並透過Levinson的預估,針對影像每一列作256灰階的預估,依此預估製作一影像的3-D頻譜分析圖,再依此與受雜訊干擾之圖像或與新進影像之3-D頻譜圖做比對,將可有效且快速的辨識影像,經模擬驗證本文之設計是可行的。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application aspect that the image recognition is more and more extensive,for example:faces of people,currency, fingerprint etc.The general image is dealt with,analyzed and recogn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hole image picture,then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 to compare with other image picture in order to,get similar degree between the two.But when the image signal is interfered,it is unable to perceive clearly on the picture sometimes,and unable to receive the good results.So,this paper plans to propose doing first that frequency analysis of AR-Model,and through the estimating in advance of Levinson,function as the estimating in advance of 256 gray steps to every one of image,estimate and make a primitive image in advance of frequency analysis chart,and compare it with the 3-D frequency analysis chart of a new image or with a image which has noise,then the image can be discriminated fast and successful.The simulation results proving that the design of this paper is feasible .
封面內頁
簽名頁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誌謝.......................... vi
目錄.......................... vii
圖目錄......................... x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簡介.................... 1
1.2 研究步驟.................. 2
1.3 系統架構.................. 3
1.4 內容大綱.................. 5
第二章 數位影像處理.................. 6
2.1 數位影像.................. 6
2.2 數位影像處理................ 6
第三章 AR-Model架構理論............... 13
3.1 白雜訊................... 13
3.2 AR-Model架構................ 14
3.2.1 AR(p)Model的基本性質........ 15
3.2.2 AR-Model的建立............ 17
3.3 交互相關函數................ 21
3.4 AR-Model處理過程.............. 24
第四章 Wiener濾波器.................. 29
4.1 影像降質系統................ 29
4.2 代數復原方法................ 34
4.2.1 無條件限制性復原........... 35
4.2.2 有條件限制性復原........... 36
4.3 反濾波法.................. 38
4.4 最小平方濾波器............... 39
第五章 實例映證與模擬結果............... 43
5.1 相異文字的辨識............... 43
5.2 相同風景圖的辨識.............. 52
第六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61
6.1 結論.................... 61
6.2 未來展望.................. 61

參考文獻........................ 63
[1] 羅華強(民國92年),訊號處理-Matlab的應用,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2] Bernard Mulgrew, Peter Grant, John Thompson著, 黃英哲譯(2001),數位訊號處理,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
[3] 王小川(民國93年),語音訊號處理,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4] 繆紹綱(民國92年),數位影像處理-活用Matlab,全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5] 張錚(民國91年),Matlab程式設計與應用,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6] 羅華強(民國92年),訊號處理-MATLAB的應用,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7] 周鵬程(民國93年),MATLAB程式語言入門(智慧型計算概論),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8] 林志和(民國91年),人臉影像辨識系統,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電腦與通訊工程所論文。
[9] 丁鎮權(民國91年),指紋辨識系統設計,淡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論文。
[10] 陳俊旭(1996),影像增強,中原大學電子系數位影像處理學期報告。
[11] 楊武智(1994),影像處理與辨認,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2] 衛祖賞(1996),數位影像處理,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3] Gonzalez Woods著,繆紹綱譯(2003),數位影像處理,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14] 蕭進松(民國90年),數位影像處理,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5] 連國珍(2005),數位影像處理,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16] Bor-Sen Chen, Sen-Chueh Peng, and Ku-Chen Wang,”Traffic Modeling,Prediction,and congestion Control for High-Speed Networks:A Fuzzy AR Approach” IEEE, 2000.
[17] Amir Averbuch, Danny Lazar, and Moshe Israeli ” Image Compression Using Wavelet Transformand Multiresolution Decomposition” IEEE, 1996.
[18] Castelman,K,R,”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Prentice-Hall, 1996.
[19] Gonzalez, R.C.and Wood, R.E.,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1992.
[20] Porat, B. ,”A Cource in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1997.
[21] Pratt, W. K. , ”Digitial Image Processing, ed.”, 199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何榮桂( 2002 )。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7,22-48。
2. 何榮桂( 2001 )。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85,5-21。
3. 何東墀( 1990 )。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壓力。特教園丁,6(2),5-8。
4. 田秀蘭( 1997 )。雙生涯家庭與女性的生涯發展。諮商與輔導,144,7-11。
5. 賴錦緣(2001)。ISTE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及其對師資培育資訊課程規劃之啟示。資訊與教育雜誌,85,45-54。
6. 葉兆祺( 1998 )。台實習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因應。國教輔導。38(2),34-38。
7. 劉德鈴( 2000 )。工作壓力所引起的疾病。人事月刊。31(1),38-40。
8. 劉若蘭( 1994 )。如何與壓力共舞—從個人與環境互動的觀點談起。學生輔導。34,30-33。
9. 溫嘉榮( 2003 )。教師如何將資訊融入學科教學成為教學工具。教育研究月刊,105,75-81。葉龍源( 1998 )。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10. 黃義良( 2000 )。國中小初任教師工作壓力與調適取向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6,269-298。
11. 陳皎眉( 1994 )。已婚職業婦女的生活壓力與自我狀態對身心健康之影響。勞工行政,63,21-29。
12. 張國恩( 1999 )。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13. 徐新逸( 2003 )。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68-84。
14.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8。
15. 唐先梅( 1995 )。城鄉地區已婚職業婦女工作壓力之差異。空大生活科學學報。6,20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