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3.236.175.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1/03/01 12:34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詳目顯示
:::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林靖文
研究生(外文):
may
論文名稱:
陳庭詩藝術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f Chen Ting-Shih’s Art Works
指導教授:
陳日熊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
造形藝術學系碩士班
學門:
藝術學門
學類:
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9
中文關鍵詞:
陳庭詩 抽象版畫 鐵雕 現成物雕塑
外文關鍵詞:
Chen Ting-Shih
、
Abstract Woodcut Printings
、
Metals-Constructed Sculpture
、
Ready-Made Sculptures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
點閱:447
評分:
下載:77
書目收藏:5
中文摘要
臺灣藝術的演進,在日本統治期間企圖將臺灣建造為日本國的一部份,因此建立起藝術界的展覽制度並對藝術有專業化的學習與訓練,臺灣得以從日式教育中接受了西洋近代美術。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大舉撤退來臺,因政局動盪與戒嚴實施,在語言、文化、思想各方面積極介入民間,欲讓中原文化能在短時間內深植臺灣,故將傳統的山水、花鳥、人物畫稱為「國畫」,迫使臺灣原有的藝術生態萎縮。新式的藝術思想雖與臺灣本土藝術家一樣是取鏡於西洋,但因擷取的途徑不同、角度不同,所以與原有藝術團體格格不入,此時臺灣的藝術界可謂四分五裂,失去了追求的目標。
陳庭詩即是思想先進的來臺藝術家,也是此動盪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生於民國初年,卒於民國九十一年,將近一個世紀的歲月中不停創作,風格從傳統水墨、寫實木刻、抗敵漫畫,到後期的抽象版畫、抽象水墨、廢鐵雕塑等,每個時期都能走在時代尖端成為個中翹楚,是臺灣藝術史上不可抹滅的一筆。早年以「耳氏」為筆名從事社會寫實木刻版畫的創作;1950年代末,臺灣美術現代化運動蓬勃發展,但陳氏堅持以擅長的版畫作為創作的形式,並採用臺灣特有的甘蔗版做為版材,企圖從材料、工具上做徹底的變革,以抽象的幾何圖形、單純的色彩,加上金石般裂紋及雄渾凝斂的佈局,成功地結合「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特色,並充分展現出藝術創作所必需的「獨特性」;1970年代,陳庭詩在無聲的世界裡,以中國文人與天地萬物合鳴的態度,建構起自己的宇宙觀,東方特有的空靈與沉靜的畫面大受肯定,於國際上亦屢獲好評。1980年代,其更將興趣拓展到廢鐵雕塑與抽象彩墨的創作,在二十世紀末的一場國際性回顧展「二十世紀金屬雕塑家大展」上,陳庭詩的鐵雕作品是亞洲唯一受邀,並以臺灣之名與國際大師的作品巡迴展出於西班牙、法國,可見陳氏廣泛的創作形式,皆能獨樹一幟,蜚聲國際。
陳庭詩創作的形式、數量眾多,本論文中主要針對陳庭詩現代藝術創作中的「抽象版畫」與「現成物雕塑」作為探討對象,並從「陳庭詩現代藝術基金會」所保存的作品、手札,佐以出版刊物中關於陳氏自述與筆談的隻字片語以及友人談論的文章、專家學者們的研究等資訊,勾勒出陳氏的生活態度、創作觀點。同時將陳庭詩放入歷史洪流中,以大量歷史資料襯托出陳庭詩所處的時代背景,用宏觀的角度加以檢視各個時代對陳庭詩產生的影響,並漸漸內化成其創作的動機與理念。
ABSTRACT
During the Japanese-Occupied Period, the Japan Empire Government actively tried to build Taiwan as a part of Japan and it set up the exhibition systems of arts, specialized studying and training, and also accepted Western modern fine arts from education. After World War II the Republic of China’s Government withdraws to Taiwan, it attempted to enable the culture of Central China to plant Taiwan deeply within short time during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turbulence. The new Government also implemented the martial law to control and to get involved among the people actively on each fields, such as language, culture, thought and so on. The Government made the painting about landscape, birds flowers, and figure call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nd that also made the original existing local arts reduced. Although new-type thought that is like local artists’ thought in Taiwan also came from western arts, but these were different from comprehended depths and viewpoints. The art circles in Taiwan were incompatible with local arts and new-type thought, and it might break up and lose the goal pursued at this moment.
Chen Ting-Shih is an artist who had modern thought to come Taiwan, and he was also one of thes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that turbulent period. Chen Ting-Shih who was bor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nd died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created works ceaselessly in the years of nearly one century. His styles were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realistically woodcut and comics of fighting the enemy, to abstract woodcut printings, abstract ink painting, metals-constructed sculpture etc. at later stage. Mr. Chen became the outstanding figure in each period and also can’t be disregarded in the art history of Taiwan. Regarding “Er-Shi” as pseudonyms he created society's realistically woodcut printings in his early years. In 1950s, the modernized sport of fine arts in Taiwan grew vigorously. Mr. Chen insisted on form created with engraving that he was good at, and he adopted the peculiar sugarcane in Taiwan to be made for materials and attempted to make thorough change on materials and tools. With the style of abstract geometric figures, simple color, the figures like crack in metals and stones, and majestically and pithy thought, Chen Ting-Shih successfully combin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People” and “Age”, and he showed adequately the “Unique” with essential artistic creation. In 1970s, Chen Ting-Shih, in silent world, built and constructed his own worldview with the Chinese Scholar’s attitude. The impression of particular Eastern emptiness and peace is undoubted, and it also obtained the favorable comment in the world. In 1980s, Mr. Chen expanded his interest to the metals-constructed sculpture and abstract colorful ink painting. On an international retrospective exhibition, “Art of the 20th Century - Masters of Iron and Space”, the works, “John Walk”, that was created by Chen Ting-Shih was the only invited in Asia with the name of Taiwan. It made itinerant exhibitions in Spain and Franc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master's works together and could see the extensive creations from him are famous in the whole world, too.
Because the Numerous forms and quantities works that were created by Chen Ting-Shih, this thesis will focus to Chen’s Modern Artistic Creations, the Abstract Printings and the Metals-Constructed Sculpture. This thesis also describes the life attitudes of Chen Ting-Shih and his viewpoints of creating with his works, manuscripts that are preserved by “Chen Ting-Shih Modern Artistic Foundation”. It characterizes by collecting about word phrase and messages from publishing publications, the article which his friends talking about in, the studying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a point of view from Chen Ting-Shih himself. Then it puts all Chen Ting-Shih’s life into torrent of history into later, and discusses how transition Age affects Mr. Chen by setting him off to come with a large amou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inspecting with angle of macroscopic. All of these effects have turned motive and idea created into Chen Ting-Shih gradually.
目錄
封面內頁
簽名頁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i
誌謝 x
目錄 xi
圖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01
1.2 研究目的 03
1.3 研究範圍 04
1.4 研究方法 0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藝術活動之參與 08
2.2 藝術表現相關之評論 19
第三章 陳庭詩與時代的互動
3.1 傳統的啟蒙教育 26
3.2 西風東漸
3.2.1 留學的興起,取經於西方 30
3.2.2 「中體西用」的學說 34
3.3木刻版畫時期 38
3.4臺灣現代造形藝術的發展 46
第四章 風格之形成
4.1抽象版畫 55
4.2現成物雕塑 62
第五章 結論 69
參考文獻 72
陳庭詩年譜 78
參考文獻
書籍資料(依出版年先後排序;重要文章另列為一項參考資料):
1.劉國松,《中國現代畫的路》,臺北市:文星出版,1965.04。
2.尹雪曼,《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市:正中書局,1975。
3.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市:藝術家出版,1978.01。
4.李昂,〈現代版畫的重鎮─陳庭詩訪問記〉,《中國當代藝術家訪問》,臺北市:大漢出版社,1978.09.20。
5.張灝,《晚清思想》,臺北市:時報文化,1980。
6.容閎,《西學東漸記》,臺北市:廣文,1981(三版)。
7.林惺嶽,《臺灣美術風雲四十年》,臺北市:自立晚報,1987.10。
8.葉維廉,《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中國現化畫的生成》,臺北市:東大出版,1987。
9.何啓志,《陳庭詩書畫雕塑展專輯》,又稱《藝術薪火相傳─第二屆臺中縣美術家接力展(18輯):陳庭詩美術作品集》,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0.06。
10.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臺北市:唐山出版社,1990。
11.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
1965)》,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01。
12.許政雄,《陳庭詩美術作品集續編》,臺中市: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1。
13.蕭瓊瑞,《五月與東方─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1945-70》,臺北市:東大圖書,1991.11。
14.李進發,《日據時期臺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臺北市:師大美研所碩士論文,1992。
15.陳慧玲,《陳庭詩八十回顧展》,臺中市:國立臺灣美館,1993。
16.蕭瓊瑞,《觀看與思維─臺灣美術史研究論文集》,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1995.09。
17.陳庭詩,〈臺灣怎麼會「忙」、「莽」、「盲」─現代眼畫會十四週年感言〉,《現代眼畫會1995大展─忙、莽、盲》,臺中市: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5.12.09。
18.錢曼倩、金林祥,《中國近代學制比較研究》,廣東省: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第1版)。
19.何曉夏、史靜寰,《教會學校與中國教育近代化》,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第1版)。
20.張金墻,《斷裂與再生─《臺灣文藝》研究(1964-1994)》,臺南市: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06。
21.林惺嶽,《渡越驚濤駭浪的臺灣美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7。
22.陳庭詩,《陳庭詩雕塑集》,臺中市:首都藝術中心,1998。
23.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北京市:三聯書店(新華經銷),1998。
24.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市:臺灣商務,1999.01。
25.陳庭詩,《陳庭詩鐵雕與現代詩對話》,臺北市:郭木生文教基金會,1999。
26.Le Pichon, Yann、Ferrier, Jean Louis,《Art of the 20th Century》,〈Master of Iron and Space〉,[Paris, France] : Editions du Chene,1999,頁920。
27.王忠欣,《基督教與中國近現代教育》,武漢市:湖北教育,2000。
28.陳盈瑛,《大律希音─陳庭詩紀念展》,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02.09.28。
29.梅丁衍,〈耳氏木刻生涯拾遺〉,《大律希音─陳庭詩紀念展》,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02.09.28。
30.林柏欣,〈寓形宇內復幾時:陳庭詩現代版畫的宇宙圖式與文化意涵〉,《大律希音─陳庭詩紀念展》,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02.09.28。
31.蕭瓊瑞,〈靜聽天籟‧推移大地─現代繪畫運動中的版畫家陳庭詩〉,《大律希音─陳庭詩紀念展》,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02.09.28。
32.陳庭詩,《大音無聲─ 陳庭詩鐵雕作品集》,臺北市:新苑藝術經紀顧問公司,2002.11。
33.林輝堂,《天籟無聲─向大師陳庭詩致敬紀念文集》,臺中市: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02。
34.鐘碧蘭,《近代中國私塾教育改革之研究(1901-1949)》,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2002。
35.胡梅娟,《大器無言─陳庭詩遺作彙編》,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03.04。
36.陳千智,〈屠國威與徐小虎的對話〉,《陳庭詩畫冊》序文,臺北市:亞洲藝術中心,2003.11。
37.蕭瓊瑞,《臺灣近現代藝術十一家─激盪‧迴遊》,臺北市:藝術家,2004.03。
38.鄭惠美,《神遊‧物外─陳庭詩》,臺北市:雄獅美術,2004.11。
39.林賢治,《魯迅畫傳─反抗者及其影子》,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
期刊資料(依出版年先後排序):
1.張隆延,〈草書與抽象畫〉,《文星》雜誌,1959.10.01。
2.古蒙,〈現代版畫展評介〉,《自由青年》,1959.11.16,頁10-11。
3.乃千(陳庭詩),〈圓口刀之運用〉,《自由青年》,1961.02.16,頁19。
4.陳庭詩,〈平口刀的運用〉,《自由青年》,1961.03.16,頁19。
5.陳庭詩,〈三稜刀之運用〉,《自由青年》,1961.04.16,頁21。
6.陳庭詩,〈「圓口刀之運用」補談〉,《自由青年》,1961.06.16,頁23。
7.漢兵(朱嘯秋),〈自由中國最老資格的木刻家:耳氏〉,《詩‧散文‧木刻》3期,1962.03.15,頁46-48。
8.余光中,〈樸素的五月─「現代繪畫赴美展覽預展」觀後〉,《文星》10卷2期,1962.06,頁70-71。
9.陳庭詩,〈版畫與我〉,《建築雙月刊》12卷,1964.02,頁1-2。
10.何政廣,〈開拓者─陳庭詩和他的創作觀〉,《幼獅文藝》,1968.04,頁140-147。
11.李錫奇,〈黑色的撞擊者─陳庭詩〉,《幼獅文藝》197期,1970.07,頁232-233。
12.陳庭詩,〈人天之間〉,《大同》半月刊62卷11期,1980.06.01,頁41。
13.邱忠均,〈陳庭詩的藝術〉,《雄獅美術》,1980.03,頁139。
14.沙白,〈版畫家陳庭詩〉,《心臟詩刊》10卷,1986.03,頁135-137。
15.謝里法,〈中國左翼美術在臺灣(1945-1949)〉,《臺灣文藝》101期,1986.07,頁129-156。
16.林麗雲,〈沉默的塑像者─訪藝術家陳庭詩〉,《張老師》月刊,1986.11,頁72-79。
17.黃圻文,〈自然語彙的造型,原始趣味的深情─訪陳庭詩談雕塑創作〉,《大眾報》12版,1987.04.23。
18.顏娟英,〈日據時期臺灣美術史大事年表─西元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四年〉,《藝術學》8期,1992,頁56-97。
19.楚戈(袁德星),〈我在─陳庭詩的作品如是說〉,《雄獅美術》282期,1994.08,頁59-62。
20.鄭功賢,〈五月東方畫家作品潛力探索─大律希音─陳庭詩縱橫現代藝術領域數十年〉,《典藏藝術》56期,1998.05,頁166-172。
21.梅丁衍,〈陳庭詩早年木刻生涯補綴〉,《典藏今藝術》,2002.06,頁70-72。
22.林柏欣,〈從「心為形役」到「寓形宇內」─論陳庭詩來臺之後的版畫作品〉,《現代美術》104期,2002.10,頁20-31。
23.陳淑鈴,〈「大律希音─陳庭詩紀念展」座談會紀錄〉,《現代美術》106期,2003.02,頁64-77。
24.李鑄晉,〈陳庭詩的藝術〉,《典藏今藝術》150期,2005.03,頁60-63。
25.劉高興,〈圓化高雄藝術鐵漢─談陳庭詩鐵雕藝術的創作〉,《典藏今藝術》150期,2005.03,頁64-67。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日據時期臺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
2.
斷裂與再生──《台灣文藝》研究(1964-1994)
3.
近代中國私塾教育改革之研究(1901∼1949)
4.
陳庭詩版畫作品研究-以抽象版畫為中心(1963-1999)
5.
林智信版畫中的臺灣本土意象
1.
24. 李鑄晉,〈陳庭詩的藝術〉,《典藏今藝術》150期,2005.03,頁60-63。
2.
21. 梅丁衍,〈陳庭詩早年木刻生涯補綴〉,《典藏今藝術》,2002.06,頁70-72。
3.
20. 鄭功賢,〈五月東方畫家作品潛力探索─大律希音─陳庭詩縱橫現代藝術領域數十年〉,《典藏藝術》56期,1998.05,頁166-172。
4.
19. 楚戈(袁德星),〈我在─陳庭詩的作品如是說〉,《雄獅美術》282期,1994.08,頁59-62。
5.
18. 顏娟英,〈日據時期臺灣美術史大事年表─西元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四年〉,《藝術學》8期,1992,頁56-97。
6.
15. 謝里法,〈中國左翼美術在臺灣(1945-1949)〉,《臺灣文藝》101期,1986.07,頁129-156。
7.
11. 李錫奇,〈黑色的撞擊者─陳庭詩〉,《幼獅文藝》197期,1970.07,頁232-233。
8.
25. 劉高興,〈圓化高雄藝術鐵漢─談陳庭詩鐵雕藝術的創作〉,《典藏今藝術》150期,2005.03,頁64-67。
9.
10. 何政廣,〈開拓者─陳庭詩和他的創作觀〉,《幼獅文藝》,1968.04,頁140-147。
10.
8. 余光中,〈樸素的五月─「現代繪畫赴美展覽預展」觀後〉,《文星》10卷2期,1962.06,頁70-71。
11.
3. 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市:藝術家出版,1978.01。
1.
鋼鐵架構-論陳庭詩鐵雕藝術
2.
陳庭詩版畫作品研究-以抽象版畫為中心(1963-1999)
3.
心靈空間的遊走-胡竣傑雕塑創作論述
4.
台灣抽象雕塑的東方意識研究
5.
圓的神話─楊英風雕塑造形之研究
6.
時空的凝聚-葉威宏雕塑創作論述
7.
康有為古典詩研究--兼與梁啟超作比較
8.
印外求印-近現代篆刻創作發展考察研究
9.
動詞之「形上/物理」呈現—理察.塞拉雕塑作品探究
10.
現代主義與現實關懷的雙重映照─革新號《筆匯》雜誌研究
11.
挪用-當代藝術創作方法-從古調新彈到移花接木
12.
席慕蓉詩歌的藝術探析
13.
朝向詩意空間:論巴舍拉《空間詩學》中的現象學
14.
蔡水林雕塑藝術之研究
15.
論吳瑪悧藝術作品-從一九八五年至二OO二年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