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書目
1.王尹(2001)。管理實務及個案分析,台北:高點文化事業有公司。
2.朱延智2002。企業危機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司徒達賢(1994)。策略管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4.司法院 資訊管理處。
5.江岷欽(1993)。組織分析,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6.沈碧秀(2002)。國內企業財務危機與公司治理之探討—以金業之央票事件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7.余坤東(2002)。組織變革動能成因及對變革成效之影響研究。
管理評論,第二十一卷,第四期,PP.77-100。
8.余坤東(1999)。「組織變革活動系絡與變革成效之探討」。輔仁管理評論,第六卷,第二期,PP.1-22。9.邱毅(1999)。危機管理,台北:中華徵信所。
10.邱毅(1998)。變革:恐龍型企業的再造,台北:中華徵信所。
11.何俊青(1994)。危機管理在學校經營之應用」,國立高雄師大教育研究所論文,113-134。
12.伊珩樑(1989)。組織變革策略對組織承諾之影響研究以潤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電腦化為例,初版,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雜誌社。
13.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檢查局。
14.林燕如(2001)。我國金融檢查制度之研究-國票與央票事件個案分析,銘傳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15.林惠君(2004)。昔日股王今日水餃股科技女強人的神話幻滅。新新聞,903,28-32。
16.林文鵬、侯文屏、廖苑姿、吳金秀、陳秋芬(2003)。家族企業與資產掏空案之相關性。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學報,第六期,屏東市。
17.李幸紋(1993)。公司控制形態、董事會類型與公司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18.李俊德(1983)。我國企業董事會功能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19.金永勝(2004)。博達案深論上。商學趨勢導報,第8期,台北市。
20.周榮輝譯(1995)。家族企業:解讀、體檢、求生、應變,台北,
台北商周出版,譯自Dennis T. Jaffe 著。
21.吳定(1996)。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台北:天一圖書公司。
22.吳錦波、蔡崇盛(1997)。資管領域研究方法之比較研究,第八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
23.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書局。
24.吳鍇(2002)。「變革知覺所生成的壓力反應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郵政總局民營化變革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25.吳松齡等﹙2004﹚。中小企業管理與診斷實務,台北:楊智文化出版社。
26.吳芝儀、廖梅花(2002)。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7.吳學經(1992)。企業統治類型董事會類型與企業續效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8.侍台誠(1994)。董事會特性中家族因素與經營績效之實證研究-兼論法人董事的影響,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9.范揚富(1985)。家族企業管理承續之研究,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所工業管理組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30.陳介玄(1998)。台灣產業的社會學研究-轉型中的中小企業企業,台北聯經。
31.陳怡靖、鄭耀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十卷三期,416-434。
32.陳明璋(1984)。家族文化與企業管理,取自楊國樞、黃光國、莊仲仁合編-中國式管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與中國時報合刊。
33.陳光榮(1999)。組織變革之探討-以高科技產業為例,經濟情勢評論,第五卷,第三期,PP.57-78。
34.陳仁龍(2004)。公開發行公司掏空資產問題與防制對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35.商業週刊(2004)。從博達案看公司治理,07.05-867期,114-115。
36.商業週刊(2004)。林華德人脈 捲入博達案三個疑雲,08.09-872期,42-46。
37.商業週刊(2004)。上市公司編財報的四大手法、十大騙術,08.16-873期,42-46。
38.商業週刊(2004)。會計師與企業進入信認危機時代08.16-872期,48-50。
39.商業週刊(2004)。三大掏空案,09.14-877期,42-54。
40.商業週刊(2004)。葉素菲求刑二十年的關鍵原因,11.01-884期,44-46
41.姜占魁(1993)。組織行為與行政管理,台北:曉園出版社。
42.徐漢章譯、隴澤正雄(1999)。企業危機管理,台北:高宗國際
公司。
43.徐聯恩(1996)。企業變革系列研究,台北:華泰書局。
44.財訊月刊87年12月,193期。
45.黃光國(1984)。談家族企業的組織型態,中國論壇,第13 卷,第7期。
46.許士軍(1993)。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47.許士軍(1991)。卓越的台灣管理模式,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協會。
48.郭崑謨(1993)。管理學,台北:空中大學。
49.黃光國(1990)。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出版社。
50.黃光國(1984)。談家族企業的組織型態,中國論壇,第13 卷,第7期。
51.黃湘綺(1995)。家族企業與盈餘操縱現象的關連性研究,中正
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52.黃明祥(1999)。以組織變革的觀點探討影響企業導入資訊科技
成效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學報,第一
期,PP.101-122。
53.劉光華、陳美瑜(1994)。組織變革之理念與途徑,人事月刊,第十八卷,第四期,PP.8-15。
54.劉世南等(2003)。科技管理學刊,第八卷,第一期P61-78。
55.劉常勇(2001)。新創公司之創設與發展,劉常勇管理學習知識庫。
56.劉紹樑(2002),從莊子到安隆-A+公司治理,天下雜誌圖書。
57.張小鳳(2003),家族主義認同與接班行為-個人生涯選擇模式的觀點,政治大學 心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58.博達科技網站,http://www.procomp.com.tw/
59.楊雅婷(1998)。組織變革中激勵因素與員工態度之研究-以中
華電信公司為例,中國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60.楊文慶(2002)。掏空公司資產之經濟犯罪與防制對策,國立台灣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61.増九永二郎(2000)。危機處理實戰對策,台北:三思堂文化事
業公司。
62.賴賢宗(1999)。禪、企業倫理與管理,中央大學第五屆管理與哲學研討會,未出版,台北市。
63.謝安田(1982)。企業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64.謝長宏(1978)。管理新論,台北:中興管理顧問公司。
65.廖國鋒、范淼、吳振昌(2002)。預期組織變革不確定感對員工
工作反應影響之實證研究,台大管理論叢,第十三卷,第
一期,PP.227-256。
66.盧福海(2004)。以組織學習觀點探討學校經營策略—以台北市
私立高中職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彰化縣。
67.嚴文筆(2004)。從內部控制觀點建構舞弊訴訟預警模型,中正
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68.組織變革與組織發展專論。(Bill.Taipei.2002.11.04.)
69.B.F.CARBTREE.W.L.MILLER(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70.Ranjit kumar(2000)。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英文部分
1.Aronoff, Craig E.(1994). Ward, John L , Defining your family business, Nation's Business, USA.
2.Alcorn,P.B.(1982).Success and Survival in the Family-Owned Business.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3.Baumol, W.(1959). Business Behavior, Value and Growth. New York:MacMillan.
4.Benbasat, I., Goldstein, D. and Mead M.(1990). The Case Research Strategy in Studies of nformation system. MIS Quarterly.vol.11,No.3,Sept,pp.369-386,1987.
5.Booth,Simon A.(1993).Crisis management strategy: Competition and change in modern enterprises, London : T.J.Press Ltd.
6.Carsrud, Alan L.(1994). Meanderings of a resurrected psychologist or, lessons learned in creating a family business program,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USA .
7.Coleman, James S. (1988). "Social Capital" and Schools”, The Education Digest,Apr.Vol.53 ,Iss,8;6-10.
8.Dyer, W.G. Jr.(1986). Cultural Change in Family Firms. Jossey-Bass Publishers, San Francisco.
9.Dollinger,Marc J.(1993). Alternative methodologies for identifying family versus nonfamily-managed businesse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31:4-6.
10.Dyer, W.G., Jr.(1986). Cultural Change in Family Firms. Jossey-Bass Publishers, San Francisco.
11.Gomez-Mejia,L.R. H. Tosi, and T. Hinkin (1987). Managerial Control, Performance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 Downloaded from High Beam Research, www.highbeam.com.
12.Janine Nahapiet, Sumantra Ghoshal,(1998).”Social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3, No.2, 242-266.
13.Paul S Adler ,Seok -Woo Kwon, (2002). ”Social Capital: Prospect for A New Concept”,Academy of Managemen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7(1)17-40.
14.Paul S Adler and Seok-Woo Kwon.(2002).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15.Robert K. Yin(1994).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age Publication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