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1: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玉玲
研究生(外文):Yu-Ling Chen
論文名稱:漢賦聯綿詞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Disyllabic Roots in Han Fu
指導教授:簡宗梧簡宗梧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ung-Wu Chi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32
中文關鍵詞:漢賦雙聲疊字雙聲兼疊韻疊韻聯綿詞
外文關鍵詞:Han FuDisyllabic RootsAlliterationRhyming BinomesGHUNG YEN and SHUANG SHENG TIE YÜN F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6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每一個朝代都有其代表性的文學體類,而賦體不僅是漢朝的文體代表,與西方文學相較,更可說是中國文學的特產。
漢賦內容之豐富,包含政治、社會、哲學、經濟及文化思想……等各種題材,又,其文字語言瑰麗繁富,每每給人有驚艷效果,而若要能夠掌握賦體的節奏律動,感受漢賦的文字張力,則必須從那些聲韻連綿的聯綿詞著手。
本論文以漢賦為材料,先整理漢代以後的聯綿詞觀念、理論,推衍出兩漢當時可能的聯綿詞範疇(包含雙聲、疊韻、疊字和雙聲兼疊韻等四種類型)。再以Y=/N/+/H/+/S/公式,採訓詁方式,針對形、音、義三部分,解析每一個聯綿詞,探求其形構特徵、音義變化,並繫連彼此淵源關係,體察其聲情效果,藉此了解其在賦體語言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地位,有較完整的認識。
Each dynasty has its representative . Han Fu is not only the representative literary style in Han Dynasty; comparing with the western literature, it is also the specialty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Han Fu includes various kinds of topic, such as politics, society, philosophy, economics and culture etc. Also, its language is elegant and rich. In order to catch the rhythm of the Fu-Ti and feel the language tension of Han Fu, we have to start with the Disyllabic Roots.
This thesis, using Han Fu as the material, first summarizes the concepts and the theories of the Disyllabic Roots after Han Dynasty and assumes the possible scope of Disyllabic Roots (including Alliteration、Rhyming Binomes、GHUNG YEN and SHUANG SHENG TIE YÜN FA). And then using the formula Y=/N/+/H/+/S/, taking the means of exegetics and focusing on graphic、phonologic、semantic, this thesis analyzes each Disyllabic Roots appearing in Han Fu,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m and the changes of Sound and Meaning in each Disyllabic Roots. Also, this thesis looks at the relations among Disyllabic Roots and finds out their effects of sound and emotions. Throughout the thesis,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the Disyllabic Roots plays in Fu-Ti is fully understood.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架構……………………………………………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7

第二章 聯綿詞的義界與演變……………………………………………………..11
第一節 聯綿詞名義之演變…………………………………………………13
一、先秦至唐聯綿詞之使用現象…………………………………..13
二、宋代理論………………………………………………………...17
三、明代理論…………………………………………………………19
四、清代理論…………………………………………………………23
五、現代理論…………………………………………………………27
六、小結……………………………………………………………...31
第二節 漢賦聯綿詞凡例……………………………………………………34

第三章 漢賦雙聲聯綿詞解析…………………………………………..........39
第一節 唇音………………………………………………………………..42
壹、定名物…………………………………………………………..42
貳、仿動作…………………………………………………………..44
參、擬聲音…………………………………………………………...47
肆、狀形貌…………………………………………………………..49

第二節 舌尖音……………………………………………………………..58
壹、定名物…………………………………………………………..58
貳、仿動作…………………………………………………………..61
參、擬聲音…………………………………………………………..71
肆、狀形貌…………………………………………………………..74
伍、言情意…………………………………………………………..90

第三節 舌根音……………………………………………………………..96
壹、定名物…………………………………………………………..96
貳、仿動作…………………………………………………………...98
參、擬聲音…………………………………………………………...99
肆、狀形貌………………………………………………………….103
伍、言情意………………………………………………………….116

第四節 舌尖前音…………………………………………………………119
壹、定名物…………………………………………………………119
貳、仿動作………………………………………………………….121
參、狀形貌………………………………………………………….123
肆、言情意………………………………………………………….128

第五節 喉音………………………………………………………………132
壹、定名物………………………………………………………….132
貳、擬聲音………………………………………………………….132
參、狀形貌………………………………………………………….133
肆、言情意………………………………………………………….137

第六節 小結………………………………………………………………140

第四章 漢賦疊韻聯綿詞解析……………………………………………………144
第一節 陰聲韻……………………………………………………………145
壹、定名物…………………………………………………………145
貳、仿動作………………………………………………………….152
參、擬聲音………………………………………………………….161
肆、狀形貌………………………………………………………….163
伍、言情意………………………………………………………….216
陸、繪顏色………………………………………………………….217

第二節 陽聲韻……………………………………………………………222
壹、定名物…………………………………………………………222
貳、仿動作…………………………………………………………..235
參、擬聲音………………………………………………………….249
肆、狀形貌…………………………………………………………. 258
伍、言情意………………………………………………………….314
陸、表德行………………………………………………………….317

第三節 入聲韻……………………………………………………………323
壹、定名物…………………………………………………………323
貳、仿動作…………………………………………………………325
參、擬聲音………………………………………………………….330
肆、狀形貌………………………………………………………….333
伍、言情意………………………………………………………….348

第四節 小結………………………………………………………………351

第五章 漢賦雙聲兼疊韻聯綿詞解析……………………………………………355
壹、定名物………………………………………………………………355
貳、仿動作……………………………………………………………….356
參、擬聲音……………………………………………………………….358
肆、狀形貌……………………………………………………………….358

第六章 漢賦疊字聯綿詞解析……………………………………………………363
第一節 雙音節疊字………………………………………………………366
壹、唇音……………………………………………………………366
一、仿動作……………………………………………………366
二、擬聲音……………………………………………………369
三、狀形貌……………………………………………………370
四、繪顏色…………………………………………………….384

貳、舌尖音………………………………………………………….386
一、仿動作…………………………………………………….386
二、擬聲音…………………………………………………….391
三、狀形貌……………………………………………………..394
四、言情意…………………………………………………….418
五、表德行……………………………………………………..421
六、繪顏色…………………………………………………….421

參、舌根音…………………………………………………………423
一、定名物………………………………………………………423
二、仿動作……………………………………………………….424
三、擬聲音……………………………………………………….426
四、狀形貌……………………………………………………….430
五、言情意………………………………………………………..456
六、繪顏色……………………………………………………….457

肆、舌尖前音………………………………………………………463
一、定名物……………………………………………………….463
二、仿動作……………………………………………………….463
三、擬聲音……………………………………………………….465
四、狀形貌……………………………………………………….467
五、言情意……………………………………………………….481
六、繪顏色………………………………………………………..482

伍、喉音……………………………………………………………485
一、擬聲音……………………………………………………….485
二、狀形貌………………………………………………………..488
三、言情意……………………………………………………….497
四、表德行……………………………………………………….499

第二節 四音節疊字………………………………………………………500
壹、仿動作…………………………………………………………500
貳、擬聲音………………………………………………………….504
參、狀形貌………………………………………………………….507
肆、言情意………………………………………………………….526

第三節 小結………………………………………………………………528

第七章 漢賦聯綿詞的聲情效果…………………………………………………536
第一節 聲母的聲情效果…………………………………………………538
第二節 韻母的聲情效果…………………………………………………546

第八章 結論………………………………………………………………………561
第一節 量化-統計使用頻率,別其兩漢差異…………………………561
第二節 研究漢賦聯綿詞的價值…………………………………………564

參考書目……………………………………………………………………………577

附錄(一)漢賦聯綿詞反切表………………………………………………………590

附錄(二)漢賦篇章版本表…………………………………………………………628
一、古籍(主依年代先後、次依姓名筆劃排序)

《周易》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尚書》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詩經》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儀禮》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禮記》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左傳》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公羊傳》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穀梁傳》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論語》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孟子》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爾雅》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先秦】呂不韋輯 高誘注 《呂氏春秋》 四部備要•據畢氏靈巖山館校刊
台北 台灣中華
【先秦】孫武 《孫子》 四部備要•據平津館本校刊
【先秦】劉向集、鮑彪注 《戰國策》 四庫全書珍本 台北 台灣 民65年
【先秦】墨翟 《墨子》 四部備要•據畢氏靈巖山館校刊 台北 台灣中華
【先秦】韓非子 《韓非子》 四部備要•據吳氏影宋乾道本校刊 台北
台灣中華
【漢】王充 《論衡》 四部備要•據明刻本校刊
【漢】孔鮒撰、宋咸注 《孔叢子》 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 上海古籍
【漢】司馬遷 《史記》 清乾隆武英殿本 藝文印書館
【漢】桑欽 《水經》 北京 中華書局 1991年北京第一版
【漢】班固 《漢書》 四部備要•據武英殿本校刊 台北 台灣中華
【漢】高誘注 《淮南子》 四部備要 台北 台灣中華 民54年11月
台一版
【漢】揚雄撰、郭璞注 《方言》 四部叢刊初編經部 台北 台灣商務
民64年6月台三版
【漢】賈誼 《賈太傅新書(一)》 四庫善本叢書 台北 藝文
【漢】劉熙 《釋名》 台北 藝文 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漢】劉歆 《西京雜記》 台北 藝文 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 《風俗通義校注》 台北 明文 民77年3月30
再版
【魏】王肅注 《孔子家語》 四部叢刊初編子部 台北 台灣商務 民64年
【魏】張揖 《廣雅》 台北 台灣商務 民55年6月台一版
【吳】韋昭注 《國語》 台北 藝文 民63年3月3版
【晉】王弼注 《老子》 四部備要•據華亭張氏本校刊 台北 台灣中華
民61年4月台四版
【晉】張湛注 《列子》 四部備要•據明示德堂校刊
【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唐成玄英疏、清郭慶藩集釋 《莊子集釋》
台北 台灣中華書局 62年3月台2版
【南朝宋】范曄 《後漢書》 四部備要•據武英殿本校刊 台北 台灣中華
【南朝齊】鍾嶸 《詩品》 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新編(78)•四庫提要》
台北 新文豐 1997年台一版
【南朝梁】劉勰 《文心雕龍》 台北 藝文 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南朝梁】蕭統編、李善注 《文選》 台北 藝文 民80年12月12版
【南朝梁】蕭統編、李善等人注 《六臣註文選》 台北 台灣商務 民64年
【南朝梁】顧野王 《玉篇(殘卷)》 續修四庫全書經部 上海 上海古籍
【北朝北魏】酈道元 《水經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1年北京第一版
【北朝東魏】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 《洛陽伽藍記校注》 台北 華正 民
64年4月初版
【北朝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 《顏氏家訓集解》 四部刊要•子部•儒家類 台北 漢京文化 民72年9月16日初版
【隋】杜臺清撰、清•楊守敬校訂 《玉燭寶典》 上海 上海古籍 1995年
【唐】佚名 《古文苑》 台北 鼎文 民62年1月初版
【唐】李廷壽 《南史》 台北 洪氏 民64年11月初版
【唐】李延壽 《南史》 台北 洪氏 民國66年6月初版
【唐】李百藥 《北齊書》 台北 洪氏 民國63年7月1日初版
【唐】封演 《封氏聞見記》 台北 藝文
【唐】徐堅等撰 《宋本初學記》 台北 藝文 65年10月初版
【唐】楊倞注 《荀子》 四部備要•據嘉善謝氏本 台北 台灣中華
【唐】虞世南輯 《北堂書鈔》 上海 上海古籍 1995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 《藝文類聚》 上海 上海古籍 1999年5月第一次印刷
【唐】釋行均 《龍龕手鑑》 北京 中華書局 1991年第一版
【宋】丁度 《集韻》 四部備要•據良亭五種本校刊 台北 台灣中華
【宋】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北京 中華書店 2001年11月第6次刷
【宋】李昉等奉敕撰 《太平御覽》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年3月第6次印刷
【宋】邢昺 《論語注疏》 台北 台灣中華書局 民57年6月台二版
【宋】洪興祖 《楚辭補註》 台北 藝文 民89年10月初版10刷
【宋】張有 《復古編(一)-(四)》 四庫善本叢書經部 台北 藝文
【宋】張表臣 《珊瑚鉤詩話》 台北 藝文 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宋】郭茂倩 《樂府詩集》 四部備要•據汲古閣本校刊 台北 台灣中華
【宋】陳彭年等著 《廣韻》 台北 黎明文化 民84年3月15刷
【宋】陸佃解 《鶚冠子》 四部備要•據學津討原本校刊 台北 台灣中華
【宋】黎靖德編 《朱子語類》 台北 台灣商務 民72年
【金】韓道昭 《五音集韻》 四庫全書珍本 台北 台灣商務 民66年
【明】方以智 《通雅》 台北 台灣商務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民國75年3月初版
【明】朱鬱儀 《駢雅》 台北 藝文 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明】李時珍撰 楊家駱主編 《本草綱目(下冊) 》 台北 鼎文 民62年9
月初版
【明】張自烈撰、清•廖文英續 《正字通》 續修四庫全書經部 上海
上海古籍 1995年
【明】梅膺祚 《字彙》 續修四庫全書經部 上海 上海古籍 1995年
【明】陳第 《毛詩古音考》 台北 廣文 民66年10月再版
【明】楊慎 《古音駢字》 台北 藝文 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明】楊慎 《古音複字》 台北 藝文 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明】顧炎武 《原抄本日知錄》 台北 明倫 民59年10月3版
【清】王引之 《經義述聞》 四部備要 台北 台灣中華 民國54年11月
【清】王先謙 《漢書補注》 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 上海古籍
【清】王念孫 《讀書雜志》 上海 上海古籍 續修四庫全書 1995年
【清】王筠 《毛氏雙聲疊韻說》 台北 藝文 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王筠 《毛詩重言》 台北 藝文 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王國維 《人間詞話》 台北 洪氏 民國65年3月改版
【清】王國維 《王國維全集》 台北 華世 1985年2月台一版
【清】王國維 《王國維遺書》 上海 上海書店 1996年8月第2次印刷
【清】何文煥編訂 《歷代詩話》 台北 藝文 63年4月3版
【清】吳玉搢 《別雅》 台北 商務 民國62年12月初版
【清】吳任臣 《字彙補》 上海 上海古籍 續修四庫全書經部 1995年
【清】李汝珍 《李氏音鑑》 續修四庫全書經部 上海 上海古籍 1995年
【清】阮元 《經籍纂詁》 台北 泰順書局 民61年9月增訂再版
【清】周春 《杜詩雙聲疊韻譜括略》 台北 藝文 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周濟 《宋四家詞選》 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 上海古籍
【清】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台北 天工書局 民國81年11月10日再版
【清】洪亮吉 《比雅》 台北 藝文 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紀昀等總纂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台北 台灣商務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清聖組御定 《全唐詩》 北京 中華 1985年
【清】陳元龍輯 《歷代賦彙》北京 北京圖書館 1999年
【清】陳澧 《切韻考》 台北 台灣學生 民61年8月第3版
【清】章炳麟 《國故論衡》 台北 廣文 民62年6月三版
【清】程際盛 《駢字分箋》 台北 藝文 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鈕樹玉 《說文新附考》 台北 藝文 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蔣廷錫等奉敕纂 《古今圖書集成》 台北 文星 民53年10月1版
【清】鄭珍 《說文新附考》 續修四庫全書經部 上海 上海古籍
【清】鄧廷楨 《說文解字雙聲疊韻譜》 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新編(36)》
台北 新文豐 1997年台一版
【清】錢大昕 《潛研堂文集》 續修四庫全書集部 上海 上海古籍
1995年
【清】戴震 《方言疏證》 四部備要•據戴氏遺書本 台北 台灣中華

二、論著(依姓名筆劃由少而多排序)

王力 《中國語法理論下冊》 台北 台灣商務 民66年3月 台一版
王力主編 《王力古漢語字典》 北京 中華書局 2002年12月第3次印刷
王力主編 《古代漢語一》 北京 中華 校訂重排本 2002年7月第33次印刷
王力主編 《古代漢語二》 北京 中華 校訂重排本 2002年7月第33次印刷
王易 《詞曲史》 台北 廣文 民60年7月3版
王國維 《王國維遺書》 上海 上海書店 1996年8月第2次印刷
王寧 《訓詁學原理》 北京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王廣慶 《複音詞聲義闡微》 台北 台灣商務 民62年7月出版
史墨卿 《楚辭文藝觀》 台北 華正 民78年3月初版
伍宗文 《先秦漢語複音詞研究》 成都 巴蜀書社 2001年7月出版
曲德來、遲文浚、冷衛國主編 《歷代賦》 瀋陽 遼寧人民 2001年1月第1版
朱光潛 《詩論》 合肥 安徽教育 1997年9月出版
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 北京 商務 1980年第一版
李重華 《貞一齋詩話》 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201》 台北
新文豐 民國78年7月台一版
汪維懋編 《漢語重言詞詞典》 北京 軍事誼文 1999年12月第1次印刷
林尹著林炯陽注釋 《中國聲韻學通論》 台北 黎明文化 增註修訂 民國85年9月改版
竺家寧 《古音之旅》 台北 萬卷樓 民91年3月再版
金國永 《司馬相如集校注》 上海 上海古籍 1993年9月第一版
徐振邦 《聯綿詞概論》 北京 大眾文藝 1998年7月第1次印刷
徐德庵 《莊子連詞今訓》 台北 樂天 民59年初版
高本漢著、張世祿譯 《中國語與中國文》 台北 長安 民67年
張震澤 《揚雄集校注》 上海 上海古籍 1993年10月第一版
張雙棣、張聯榮、宋紹年、耿振生編著 《古代漢語知識教程》 北京 北京大
學2002年8月第1版
符定一 《聯綿字典》 台北 台灣中華 民國75年4月台六版
陳望道 《修辭學發凡》 台北 文史哲 民78年1月再版
陳新雄 《古音研究》 台北 五南 民國88年4月初版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 全漢賦 北京 北京大學 1997年3月第2次印刷
黃永武 《中國詩學設計篇》 台北 巨流 民81年5月1版
黃暉 《論衡校釋》 台北 台灣商務 民54年8月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字典 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一次印刷
趙克勤 《古代漢語詞匯學》 北京 商務 1994年6月第一次印刷
劉叔新 《漢語描寫詞彙學》 北京 商務 2000年8月第三次印刷
劉葉秋 《中國字典史略》 台北 漢京 民73年3月
霍松林主編 《辭賦大辭典》 江蘇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6年5月第1版
簡宗梧師 《賦與駢文》 台北 台灣書店 1998年10月初版
羅常培、周祖謨合著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 北京 北京科學
1958年出版

三、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由少而多排序)

李淑婷 《世說新語聯綿詞研究》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88年
洪佳琳 《班固辭賦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民91年
崔南圭 《由王氏疏證研究廣雅聯綿詞》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77年
簡宗梧師 《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研究》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65年

四、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由少而多排序)

于智榮、李立 〈疊韻並非韻母相同或韻相同-試論現代漢語疊韻詞的內容〉
漢語學習 第5期1999年10月 頁42-44
于智榮、閆淑鳳 〈疊韻諸說質疑〉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 第20卷第2期
2001年6月 頁 55-56
方麗娜 〈史夢蘭「疊雅」述評--兼談重疊式構詞法的特色〉 高雄師大學報
第10期 民88年4月 頁133-152
方麗娜 〈漢語詞義學教學研究--聯綿詞篇中學〉 教育學報第9期 民91年
6月 頁95-120
王松木 〈聯綿詞的構造、功能與發展-循認知徑路找尋誤釋聯綿詞的原因〉
發表於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91學年度舉辦「教師學術討論會」
王軍 〈自說文解字注雙聲條例分析段氏上古音聲類觀〉 河北師範大學
(社會科學報) 第22卷第1期 1999年 頁143-144
王懷宜 〈聯綿詞淺議〉 遼寧教育學報第17卷第4期 2000年7月 頁80-81
江惜美 〈許渾詩疊字研究〉 台北市師範學院學報 民83年第25期
頁375-388
吳建華 〈衍聲複詞雙聲疊韻的釐清〉 中國語文第80卷第3期 民86年3月
頁75-77
吳儀鳳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連綿字訓釋條例研究〉 臺灣:中山大學中國
文學系主辦《第五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7年11月15-16
日 頁471-509
呂政之 〈王念孫的連語新探〉 唐山師專 唐山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
第1期1991年 頁50-55
李旬華 〈詩經中重言疊字的文化意義〉 兵團教育學院學報 第9卷第1期
1999年 頁142-46
李時銘師 〈論重編《全漢賦》-以費編《全漢賦》在文獻整理上的問題為借鑑〉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 2001年11月 頁22-45
李國正 〈聯綿字當議〉 廈門大學學報 (哲社版) 第2期 1990年 頁44-94
李運富 〈王念孫父子的連語觀及其訓解實踐(上) 〉 古漢語研究第4期
1990年 頁28-35
李運富 〈是誤解不是『挪用』-兼談古今聯綿字觀念上的差異〉 《中國語文》
第5期 1991年 頁383-387
李鵑娟 〈國風疊字詞研究〉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修辭學會主辦《第四屆中國修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輔大學中國文學系
民91年出版 頁391-417
杜其容 〈毛詩聯綿詞譜〉 文史哲學報第9期 民49年1月 頁129-292
沈完白 〈漫談「疊字複詞」〉 中國語文第76卷第5期 民84年5月 頁89-93
周世箴 〈聲韻與詩歌:聲韻類聚的聲情作用〉 中華民國聲韻學會主編《聲韻學論叢第八輯》 台北 學生 1999年 出版 頁35-89
周玉秀 〈聯綿詞的構成與音轉試探〉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1卷第4期1994年7月 頁38-72
周法高 〈聯綿字通說〉 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6期 民43年12月
頁75-90
周玟慧 〈荀子重言連語及相關問題初探〉 訓詁學論叢第4輯民88年
頁389-397
易敏 〈文選漢大賦用字中的義符類化現象〉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4期 2002年 頁110-114
金小春 〈王念孫連語說等四種釋例及重評〉 杭州大學學報第19卷第1期 1989年3月 頁80-87
品琨熒 〈詩經中聯綿字的特殊作用語語言聯繫〉 唐山師專 唐山教育學報(社科版) 第1期 1992年 頁32-38
姚淦銘 〈王國維的聯綿字研究〉 古漢語研究第4期 1992年 頁37-42
姚淦銘 〈論清以來聯綿詞觀念嬗變〉 語言文字學第3期 1991年 頁70-75
韋金滿 〈試論屈原「九歌」「九章」之疊字及雙聲疊韻字〉 新亞學報第20期 民89年8月 頁73-100
唐子桓 〈漢大賦聯綿詞研究〉 山東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1期 2002年 頁26-31
孫德宣 〈聯綿字淺說〉 輔仁學誌 第11卷第一、二合期 民國34年12月
頁3301-3328
殷煥先 〈聯綿字的書寫〉 山東大學學報(哲社會科學版)第2期 1987年
頁106-110
秦岭楓 〈試論漢語聯綿詞的音繫特徵〉 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5期2002年頁55-57
袁雪梅 〈試評方以智對謰語及聯綿詞的研究〉 四川師範大學(社科) 第25卷第3期 1998年7月 頁66-70
馬靜 〈從語用修辭角度解讀重言式〉 外語教學第21卷4期 2000年10月 頁39-43
高平平 〈疊字的修辭功用〉 中國語文第83卷第6期 民87年12月 頁47-51
張小平 〈一種特殊的聯綿詞探源〉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 2003年
頁74-82
張玲 〈聯綿詞在單純性等方面的侷限性〉 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 2002年 頁119-120
張玲 〈聯綿詞在構詞法和詞類方面的侷限性〉 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 2002年 頁61-62
張雅麗 〈簡論聯綿詞的特點及其識辯〉 語言與翻譯第2期 1998年69-70
張壽林 〈三百篇聯綿字研究〉 燕京學報第13期 1933年 頁170-196
張慶 〈文略論漢語中的雙聲疊韻聯邊詞〉 岱宗學刊第3期 1999年
頁71-73
梁宗奎、許建章、闞興禮 〈論聯綿詞的界定及分類〉 泰安師專學報第23卷第1期 2001年1月 頁61-66
許威漢 〈複音詞的產生主要是應詞彙內部調節需要〉 中國語文通訊第48期 民87年12月 頁47-50
郭小武 〈試論疊韻聯綿字的統諧規律〉 中國語文第3期 1993年 頁209-216
郭錫良 〈漢語的同源詞和構詞法〉 第二屆國際暨第四屆全國訓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8年12月 頁1-7
陳姿蓉 〈「鋪采摛文•合組列繡」的形成背景-漢賦典型特徵之一考察〉 新亞學術集刊第13期 民國83年 頁229-236
陳瑞衡 〈當今「聯綿字」:傳統名稱的「挪用」〉 中國語文 第4期
1989年 頁308-311
陳應棠 〈詩聯綿詞研究〉 逢甲學報第19期 民國75年11月 頁96
馮蒸 〈古漢語同源聯綿詞試探〉 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期1987年 頁26-33
黃宇鴻 〈從詩經看古代聯綿詞的成因及特徵〉 河南師範大學(哲社) 第26卷第6期 1999年 頁78-81
黃宇鴻 〈試論詩經中的聯綿詞〉 欽州學刊第13卷第3期 1998年9月
頁39-43
黃沛榮 〈從漢賦的流傳看漢字的孳乳〉 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609-622
黃麗貞 〈由「複疊」修辭格看字詞重複的運用〉 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1期
民87年9月 頁324-337
楊汝福 〈漫談重言 柳州師專學報第13卷第4期 1998年12月 頁29-32
董性茂、賈齊華 〈聯綿詞成因研究的實踐意義〉 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第37卷第3期 1997年5月 頁31-33
董性茂、賈齊華 〈聯綿詞成因推源〉 古漢語研究第1期 1997年
頁 61-66接73
劉福根 〈歷代聯綿字研究述評〉 語文研究第2期(總63期) 1997年
頁 32-36
劉曉英 〈說文解字中的聯綿詞研究〉 邵陽學院學報(社科版)第4期 2002年 頁69-71
鄧聲國 〈「楚辭章句」聯綿詞訓釋芻議〉 東吳中文學報第8期 民91年5月 頁1-14
鄧聲國 〈「聯綿詞」的界定與反思〉 語文建設通訊第60期 民88年7月
頁36-41
龍鴻 〈說文聯綿詞形義關係探微〉 西南師範大學(哲社科) 第25卷第4期1999年7月 頁133-137
魏聰祺 〈疊字的語言結構及修辭〉 修辭論叢第五輯 2003年11月
頁991-1016
譚汝為 〈形雖相疊,意卻相迥--談古詩文中一種特殊的「疊字」〉 中國語文第85卷第4期 民88年10月 頁60-64
關童 〈聯綿詞的名義再認識〉 浙江大學第28卷第6期 1995年12月
頁125-13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