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按四部及著作時間分類)
經部
《左傳》,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景印。
(吳)韋昭注:《國語•鄭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
《論語》,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景印。
【漢】戴德撰《大戴禮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
【漢】許慎著(約58-147),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台北:黎
明文化,1993年。
史部
【漢】司馬遷(B.C.145-B.C.87):《史記》,清乾隆《武英殿本》,藝文印書館景
印。
【漢】班固(32-92):《漢書》,光緒庚子長沙王氏刊本,藝文印書館景印。
【三國】范曄《後漢書•張衡列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
《晉書•郭璞列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
《北史•文苑列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
《隋書•經籍志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2版。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鑒》,《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
子部
【周】管子撰:《管子》,《景印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
《荀子家語》(魏)王肅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
【漢】揚雄著(B.C.53-A.D.18)、汪榮寶義疏:《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10月1版3刷。
【漢】王充著(27-90)、楊寶忠《論衡校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第
1版。
【晉】郭象註:《莊子》,藝文印書館,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初版五刷。
【宋】洪邁(1123-1202):《容齋隨筆》,《四部叢刊》續編子部據上海涵芬樓景
印宋刻本配北平圖書館藏宋刊本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明弘治活字本,臺
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集部
【戰國】屈原著(B.C.335-B.C.296)、王逸章句:《楚辭章句》,《四部備要》本據
汲古閣宋刻本校刊,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漢】桓寬撰:《鹽鐵論•力耕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
【梁】劉勰著(約465-532)、周振甫注譯《文心雕龍注譯》,臺北:里仁書局,
1984年。
【梁】蕭統編(約501-531)、李善注:《文選》,宋淳熙鄱陽胡氏刻本,藝文印書
館景印。
【宋】錢時:《兩漢筆記•武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喬儀《劍谿說詩》,《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影印。
【明】張溥(1602-1641):《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台北新興書局,1986年3
月。
【清】紀曉嵐(1724-1805):《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見《萬有文庫薈要》,
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嚴可均輯(1762-1843):《全漢文》,北京中華書局據嘉慶十九年原科本景
印,1982年8月。
二、論著(依作者筆畫排序)
王叔岷:《列仙傳校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專刊,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四月初版。
于迎春:《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東方出版社,1996年12月。
干春松著:《神仙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2月第2次印刷。
中國文學史編輯小組 編著:《新編中國文學史(一)》復文圖書出版社,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六月再版。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國家文藝基金管理委員會 主編:《中國文學講話》
(四)兩漢文學,民國73年9月一版一印。
王仁詳:《先秦兩漢的隱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年5月初
版。
王枝忠著:《漢魏六朝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次印刷。
王青:《揚雄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1版1刷。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北京:中戲劇出版社,1957年。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六月三十日。
王鐵:《漢代學術史》,華東師範大學,1995年。
任天豪 編著:《史記英雄列傳》,台北市:好讀出版,2004年3月初版。
朱光潛《詩論》,台北:文史哲叢書,1993年。
周世箴:《語言學與詩歌詮釋》,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台北:時
報文化,1998年7月31日。
西格蒙特•佛洛依德著,張增武、閻廣林譯:《機智及其與無意識的關係》,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6月。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論集》,聯經出版,1990年4月初版。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宋孟樵編著:《滑稽群像》,國家出版社,八十年五月。
李曰剛:《中國辭賦流變史》,國立編譯館,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七月初版。
李長之 著:《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里仁書局,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十五日初版。
李悔吾著:《中國小說史》,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4月初版一刷。
李國榮:《帝王與煉丹》上,黑皮出版社,1996年11月初版。
李道顯:《中國文學發展探源》上,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年十月初版。
周光慶:《神仙解讀》,廣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昂利•柏格森著,徐繼曾譯:《笑─論滑稽的意義》,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9月1日出版。
林富士著:《漢代的巫者》,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民國77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2版。
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次印刷。
孫民紀 著:《優伶考述》,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孫明君:《漢魏文學與政治》,商務印書館,2003年3月第一版。
孫崇濤•徐宏圖 著:《戲曲優伶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徐復觀 著:《兩漢思想史》卷三,台灣學生書局,中華民國七十八年二月第三次印刷。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馬承五:《漢武帝的人生哲學》,漢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2月初版一刷。
馬積高:《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1版2刷。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第1次印刷。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第一冊,台北:丹青出版社,1985年。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灣東華書局1990年版。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1月。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台北群玉堂出版,1989年8月1版2刷。
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6月初版。
梁實秋譯:《莎士比亞全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67年9月初版。
畢萬忱、何沛雄、羅忼烈:《中國歷代賦選─先秦兩漢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年12月1版 。
郭預衡 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秦漢魏晉南北朝卷,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
陳直:《文史考古論叢》,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章炳麟:《國故論衡》,廣文書局,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六月三版。
傅春明:《東方朔作品輯注》,齊魯書社,1987年。
程千帆:《儉腹抄》,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閔定慶 著《俳優人格》,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次印刷。
馮沅君:《馮沅君古典文學論文集》,山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楊樹增 主編:《中國文學史話》,吉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
楊寶忠:《論衡校箋》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9月1版4刷。
趙敏俐:《兩漢詩歌研究》,文津出版社印行,中華民國八十二年五月初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華正書局,1997年7月。
蔡條撰:《鐵圍山叢談》卷第三,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
次印刷。
魯迅:《漢文學史綱》,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79年11月初版。
燕國才:《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遠流出版事業府份有限公司,1999年4月1
日。
賴慶鴻著:《董仲舒政治思想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年四月初版。
錢鐘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2版6刷。
鍾尚鈞•閻笑非 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上,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8月初版一刷。
鍾肇鵬:《讖緯略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韓兆琦 編著:《史記題評》,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簡宗梧:《漢賦史論》,東大圖書公司,中華民國八十二年五月。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初版。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灣書店,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十月初版。
薛寶琨 著:《中國軟幽默》,台北:幼獅文化,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
聶石樵:《先秦兩漢文學史稿》兩漢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魏崇新:《狂狷人格》,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次印刷。
譚帆:《優伶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12月。
顧易生:《先秦兩漢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龔克昌:《漢賦研究》,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0年。
趙明、楊樹増、曲徳來《兩漢大文學史》,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1998年7月第
1次印刷
Arthur Pollard著,董崇選譯,顏元叔主譯:《何謂諷刺》〈題材〉,台北:黎明文
化,1980年元月再版。
《美學辭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頁60。
三、學位論文
張大春:《兩漢文學環境》,輔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83年6月。陳姿蓉:《漢代散體賦研究》,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1996年7月。羅欽賢:《傳統中國佯狂故事之研究》,靜宜大學中文所碩試論文,民國89年。四、期刊(依作者筆畫排序)
王利鎖:〈是模擬之作還是解讀之文─《楚辭》中四篇漢人作品的性質歸屬質疑〉,河南社會科學,1998年第4期,頁76-81。
王煥然:〈漢代賦家位同俳優辨〉,《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第27卷,頁17-20。
王燕:〈兩漢對問體的士人心態研究〉,《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2期,頁100-103。
王繼訓:〈一個不應該被忽視的儒者:東方朔〉,《齊魯學刊》,2002年第3期,頁103-105。
王繼訓:〈也談朝隱與東方朔〉,《濟南大學學報》,第12卷第1期,2002年,頁46-47。
伏俊璉:〈漢代冷嘲熱諷!嘻笑怒罵類俗賦〉,《北方論叢》。
吳剛:〈論漢武帝的人才觀〉,《史林》1997年第1期,頁1-9。
吳曉青:〈〈進學解〉與解嘲文學〉,《臺北科技大學學報》第卅二之ㄧ期。李江峰:〈東方朔《罵鬼文》淺探〉,《西北師範大學學報》,頁29-31。
沈海波:〈漢代小說略論〉,《上海大學學報》,第11卷第1期,2004年1月,頁25-29。
邢莉:〈騎虎仙人─東方朔〉,《道教論壇》,頁47-48。
周鳳五:〈由文心辨騷、詮賦、諧讔論賦的起源〉,《中國文學批評研討會會論文集──以文心雕龍為中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初版。
孟祥才:〈東方朔簡論〉,《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4期,2003年10月。
柳岳梅:〈先秦兩漢小說和古代的神仙方術〉,《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頁99-104。
凌稚隆〈漢書評林•徐中行語〉,熊禮匯〈兩漢散文藝術嬗變論〉,《武漢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
孫崇濤、徐宏圖:〈優伶原始〉,《文藝研究》,1989年第2期。
徐楚橋:〈漢武帝的性格特徵淺析〉,《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頁99-103。
張兵:〈「說話」溯源〉,《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五年第三期,頁194-202。
張哲俊:〈謠曲《西王母》與《東方朔》背景轉換與佛道合一〉,《日本研究》,二OO四年第三期。
張峰屹:〈西漢的詩歌創作及其與西漢詩論的關係〉,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張發穎:〈古厭次與東方朔籍里考〉,《東岳論叢》,1994年第二期。
張盤文:〈試論漢武帝時期人才「波峰」現象及其原因〉,《貴州文學叢刊》,頁6-11。
張黎吶:〈東方朔文學貢獻史實拾遺〉,《伊犁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4年3月,頁56-58。
張寶林,郁鳳環:〈淺談《史記•滑稽列傳》〉,《克山師專學報》,2000年第一期,頁64-67。
陳弘治:〈東方朔評傳〉,《國文學報》,第六期,頁119-128。陳成文:〈漢唐「設論」賦作之依仿與拓新〉,《第五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陳姿蓉:〈〈答客難〉與〈非有先生〉的用韻考察〉,《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研討會論文集》,年,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系。
陳桐聲:〈《史記•滑稽列傳》四論〉,《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14卷(1996)第4期,頁37─42。
陳素素:〈從篇章句法論東方朔〈答客難〉修辭特色〉,《先秦兩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一月初版。
陳望衡:〈試論審美人格〉,《求索》1994年第6期,頁53-58。
陳藍村、張根明:〈論東方朔的「滑稽」、「朝隱」及文學創作〉,《貴州社會科學》,第6期,2003年11月,頁63-67。
曾紅:〈建構中國化的人格理論模型初探〉,《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2003年5月,頁113-117。
游適宏:〈「七」:一個文類的考察〉,《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七卷第二期,頁205-220。
黃志傑:〈《史記•滑稽列傳》析探(上)〉,《國文天地》18卷1期,頁87-91。黃金明:〈漢武帝的文化學術政策與賦的興盛〉,《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頁29-35。
楊霞:〈從董仲抒、司馬遷、東方朔的賦看漢武帝時代的「士不遇」現象〉,《魯行經院學報》,二OO三年第六期。
熊良志:〈「七體」文三說〉,《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第9期,2002年9月,頁50-52。
熊明:〈《東方朔傳》考論〉,《鞍山師範大學學報》。
熊偉業:〈論漢大賦體制的形成與辭賦散文化及西漢文學審美觀念的關係〉,《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期,2004年1月,頁94-97。
齊偉深、靳維柏:〈論漢武帝的用人方略〉,《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4期,頁35-38。
潘志峰:〈試論西漢時期神仙方術及陰陽災異思想與讖緯的興起〉,《河北學刊》,1998•6,頁56-58。
諸葛志:〈釋「滑稽」〉,《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第27卷,頁1-5。
鄭凱:〈幽默大師東方朔〉,《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頁75-81。
賴慧玲:〈李漁喜劇「笑點」的語用前提分析─以《風箏誤》、《蜃中樓》、《奈何天》為例〉,《東海中文學報》,1998年,第十二期,頁121─138。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國文天地》14卷06期,民國87年11月。簡宗梧:〈先秦兩漢賦與說唱文學關係之考察〉
簡宗梧:〈先秦兩漢賦與隱語關係之考察〉,《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簡宗梧:〈漢賦文學思想源流〉,《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三七、三八期,頁49-73。簡宗梧:〈體賦體之典律作品及其因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0年,第六期,頁1-28。簡翠貞:〈從《文心雕龍》論〈諧讔〉的淵源與變遷〉,《新竹師院學報》,第十六期,民國92年,頁78-79。顏崑陽:〈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初版。
譚敏:〈《列仙傳》敘事模式探析─與史傳之比較〉,《宗教學研究》,2004年第1期,頁128-132。
欒文通、王繼坤:〈東方朔故里考辯〉,《文史哲》,1990年第五期首屆國際賦學術討論會論文專輯。
欒文通、李友人:〈東方朔故里新證〉,《德州師專學報》,1987年第一期。
欒文通:〈「錯了」的是叶圭綬而非顏真卿─就東方朔故里問題與吳學文先生商榷〉,《德州師專學報》,1997年第13卷第1期。
欒文通:〈東方朔故里考〉,《齊魯學刊》,1982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