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22: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錦豐
研究生(外文):Jiin-Feng Wang
論文名稱:我國當前反恐作為探討-以美國經驗為鑑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Anti- Terrorism Action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United States
指導教授:楊志誠楊志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Cheng Y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政策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4
中文關鍵詞:恐怖主義文明衝突論現實主義國家安全
外文關鍵詞: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RealismNational SecurityTerrori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0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千年來恐怖主義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成長,在夾雜著民族主義、宗教信仰等問題因子,活躍於國際舞台上。自從2002年9月11日蓋達組織,於雙子星大樓驚天一撞,世人在驚慌中,恍然大悟原來國際恐怖主義已隨著後現代發展至無國界之組織,連強壯的美國也不堪一擊,促使世界各國開始重視防堵國際恐怖主義發生,及調整國家安全防衛機制。
美國布希政府在事件發生後,立即啟動其防災機制,對內爭取國會與人民支持,在國際上成立反恐聯盟,並恃其堅強軍力,採行「先制攻擊」及「非友即敵」的攻勢現實主義,對「邪惡軸心國家」發動「持久自由」戰爭;在這些一連串的反恐行動中,似乎讓世人掉入「文明衝突論」的泥淖中,忽略了國際現實主義下的合縱與連橫,才是導致國際恐怖主義橫行之主因。
當今世界各國都高舉反恐大纛之際,身居亞太戰略地位樞紐的我國,雖然台灣不是恐怖主義攻擊的目標,但在確保國家安全之施政目標與防患未然,行政院從立法、計畫擬定、應變機制、演習等等作為,能否有效確保國家安全,都需要全民共同實踐完成。尤其台灣內部近年來受到非傳統性安全威脅與日劇增,再加上中國大陸的「超限戰」威脅,更應迅速調整國家安全戰略,以保障國土安全。若能以美國等世界強國對抗恐怖主義的經驗為鑑,師其長處,來健全強化我反恐作為,方能確保台灣人民福祉。
Terrorism has been existed and grown for thousand years alone with human cultures. Complicated by Nationalism and Cultural elements, terrorism has been become much more frequent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Since the World Trade Center terrorist attack by Al-Qaeda on September 9th, 2001. People suddenly realized in disbelief that terrorism has been developed alone side with modern society without boundary around the globe, even United States is no exception. It forced all the countries to pay attention to how to stop terrorism from happening and adjust national security mechanism.
After 911, Bush administration activated their emergency procedures right way. In addition to getting support from congress and around the countries, it also created an international anti-terrorism alliance. Backing up by its strong military power, it deploys Pre-emptive Strike,Either friends or enemies. Also the United States declares persistent wars against so called the Axis of Evil countries. In the series of Anti-terrorism actions, people fall into the pitfall of cultural conflicts and forget what the reason is behind increasing terrorism activities. The real reason is actually the alliance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During the time that most countries claim they are all against terrorism, Taiw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especially we are located in a key location in Asia-Pacific Area. Even though Taiwan are not an immediate target of terrorism, in order to ensure national security and prevent the unthinkable from happening, the current administration starts congressional legislation, planning, setting up emergency procedure, and military exercises. It depends on all people in the country to execute properly to effectively ensure our safety. Especially there are increasing un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 Combining with the ?? military threats from China, we should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adjusting our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to secure our country. We can learn the valuable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western power, and utilize their strength to strengthen our anti-terrorism mechanism to secure the safety of Taiwan.
目 次 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文獻探討與章節安排 5
第二章 國際恐怖主義之演進與發展 10
第一節 恐怖主義之演進與定義 10
第二節 恐怖主義之類型 16
第三節 國際恐怖主義之演變與現況分析 19
第四節恐怖主義對國家安全之影響 25
第五節 小結 33
第三章 打擊恐怖主義之戰略規劃與實踐 35
第一節 國際社會反恐之戰略規劃與實踐 35
第二節 各國反恐戰略規劃與實踐 46
第三節 911以後各國反恐戰略規劃與實踐 53
第四節 小結 64
第四章 中華民國反恐政策之戰略思維與實踐 66
第一節 我國國家安全威脅 66
第二節 我國的反恐作為 77
第三節 我國與國際合作反恐作為與實踐 87
第四節 我國反恐政策檢討與精進措施 90
第五節 小結 104
第五章 美國反恐政策之戰略思維與實踐 106
第一節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思維演變 106
第二節 美國反恐政策的戰略思維與實踐 115
第三節 美國反恐作為成效檢討 127
第四節 小結 135
第六章 結論 138
參考文獻 145

圖表目次
表2-1 國際恐怖主義之演進 15
表2-2 恐怖主義類型表 18
表2-3國家安全定義彙編表 25
表3-1 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生重大恐怖攻擊事件統計概要表 36
表3-2 歷年來國際上反恐怖主義的實踐 41
表3-3 國際重要組織反恐作為 44
表3-4 世界上對付恐怖主義主要方式 47
表3-5 911事件以來之重大恐怖事件 54
表3-6 911事件後聯合國對恐怖主義之因應作為 57
表4-1 國際恐怖主義恐怖活動對我國威脅分析 68
表4-2 台獨份子實施恐怖活動統計表 70
表4-3 我國可能發生的恐怖活動類型 71
表4-4國內恐怖活動威脅分析 72
表4-5超限戰之戰法一覽表 75
表4-6中共超限戰對我國威脅分析 76
表4-7 我國反恐相關法制規範一覽表 79
表4-8我國反恐作為具體作為 83
表4-9 萬安26號演習各縣市政府規畫反恐演練科目 86
表4-10 災害防救學說比較表 92
表5-1美國新舊安全環境比較表 108
表5-2 現實主義理論流派表 108
表5-3 1980年至2000年發生恐怖事件一覽表 119
表5-4美國反恐戰略報告內容簡表 124
表5-5 美國回應恐怖主義攻擊之反應作為 127
表5-6 國際反恐怖主義合作要事紀 131
表6-1我國與美國反恐作為之比較 143
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編著(2001),《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北京:時事出版社。
內政部警政署編(2002),《警政白皮書-九十一年版》,台北:警政署。
台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1995,07),《國防白皮書》,台北:前衛。
汪仲譯(1999),David S.Landes,《新國富論》,台北:時報。
汪毓瑋著(2003,03),《新安全威脅下之國家情報工作研究》,台北:遠景基金會。
貝特宏.巴迪(2004),《九一一恐怖攻擊事讓人不得不對強權進行反思》,台北:麥田出版社。
邱吉鶴、卜正球、黃宏光著(2002),《反恐怖危機處理機制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林祐聖譯(2002),杭士基著,《流氓國家》,台北:正中書局。
周洪鈞等著,《關於國際反恐怖主義的規範制度》,華東政法學院。
吳迎春譯(1992),艾文.托佛勒著,《大未來》,台北:時報。
易君博(199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胡聯合(2001),《當代世界恐怖主義與對策》,北京:東方出版社。
約翰.克羅萊(2004),《自閉式認同感》,台北:麥田出版社。
許綬南譯(2000),艾許頓.卡特(Ashton B.Carter)、威廉.斐利(William J.Perry)著,《預防性防禦-後冷戰時代美國的新安全戰略》,台北:麥田出版社。
郭希誠 譯(2004),布里辛斯基著,《美國的抉擇》,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陳鴻瑜(1997),《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菲利浦.摩侯.德法吉(2004),《多邊主義有多令人期盼,單邊主義就有多無法避免》,台北:麥田出版社。
黃馨慧譯(2004),Serge Cordellier著,《全球新趨勢》,台北:麥田出版。
黃慧馨譯(2004),Walter Laqueur著,《全球新趨勢》,台北:麥田出版社
黃慧馨譯(2004),安德列.基沙瓦(Andre Guichaoua)著,《全球新趨勢》,台北:麥田出版社。
黃煜文譯(2002),Eric J.Hobsbawm著,《論歷史》,台北:麥田出版。
黃裕美譯(1997),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
黃仁宇著,(1991),《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台北:聯經。
喬良、王湘穗著(2004),《超限戰》,台北:左岸文化出版。
楊潔勉等(2002),《國際恐怖主義與當代國家關係-911事件的衝擊和影響》,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楊洁勉、趙念渝(2002),《國際恐怖主義與當代國際關係》,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薛絢譯(1993),傑佛瑞.賈頓著,《三分天下》,台北:正中書局。
謝豐安、吳福生譯(2002),James M. Smith William C. Thomas,《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台北:國防部史編譯室。
James M.Smith and William C.Thomas(2002),The Real Threat from Oklahoma City:Tactical and
Strategic”,The Terrorism Threat and U.S.Government Respons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二)期刊
王崑義(2002),<美國的反恐怖主義與國際安全兼論九一一事件以後台海兩岸的處境>,《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頁137-161。
王崑義、李黎明(2003),<想像的危機:「反恐時代」美國的危機建構與台灣的戰略選擇>,《遠景基金會際刊》,第4卷,第2期,頁61-109。
朱劍明(2002,12),<處在全球反恐戰爭中我國應有的機制>,《警政論壇》,第557期,頁31-33。
李正屏(1999,12),<美國執行「反恐怖主義」現況分析>,《源遠學報》,第11期,頁15-40。
李正屏(2000,01),<恐怖主義釋義與研究方法初探>,《源遠學報》,第12期,頁53-71。
李孟勳(2003,09),<911後中共反恐作為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
李宗勳、章光明(2003,09),<反恐怖危機管理之心視野與跨域機制>,《中央大學警學叢刊》,第35卷第2期,頁17-48
呂芳城(2001,09),<對「超限戰」的認識與評析>,《共黨問題研究》,27卷9期,頁37-38。
何唐甫等(2003,04),<美國重要基礎設施採取反恐措施>,《現代軍事》,第315期,頁19
(1999,02) <經濟安全概念在亞太地區的發展>,《問題與研究》38卷2期,頁41。
林文程(2001,10),〈恐怖主義的特質與反恐怖主義的困境〉,《立法院院聞》,頁36-49。
林維揚(2003,07),<東南亞反恐與台灣的安全>,《戰略安全論壇》,92年夏季刊,頁158)
柯畊宇(2002,10),<從超限戰與不對稱戰爭觀點論美國911事件及我因應之道>,《對美國911事件及反恐戰爭研究論文專輯》,頁91。
保羅.瓦拉迪耶(2005,04),<文明的野蠻-全球化與恐怖主義>,《人籟論辨月刊》,頁53。
吳東野(2003,11),<九一一事件後美國的全球反恐作為及其影響>,《四海一家軍事資料庫講武學堂》。
張亞中(2002,03),<全球化的台灣安全:大戰略的思維>,《遠景季刊》,第2卷第1期,頁63。
張中勇(2002),〈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
張中勇(2002,10),<美國「911」事件後國土安全作為對台灣安全的啟示>,《「台海安全與國防戰略」研討會》,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頁4-26
張中勇(2002,12),<911事件後我國在全球的反恐策略>,《「全球反恐戰略」研討會》,外交部外交事務協會主辦。
張中勇(2003,05),<911事件後美國國土安全政策之思考>,《中央大學警學叢刊》,第33卷6期,頁57。
張五岳、李華球(2003,11),<全球化下的反恐趨勢與兩岸民間交流>,《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遠景基金會主辦,頁277。
張麟徵(2001,10),<驚悚悲痛之餘,美國應如何應對>,《海峽評論》,第130期,頁17-20。
曾章瑞(2002,10),<從美國911事件的啟示探討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下國軍因應作為>,《對美國九一一事件及反恐戰爭研究論文專輯》,頁234-235。
鈕先鍾(1997,11),<泛論恐怖主義就經驗與新趨勢>,《國防雜誌》,頁15-26。
黃秋龍(2003,05),<國際安全戰略與我國因應全球反恐怖主義之私辨>,《國防雜誌》,第18卷,第11期。
黃慶靈(2002,10),<淺析恐怖攻擊對國家安全影響與因應作為>,《對美國九一一事件及反恐戰爭研究論文專輯》,頁400-401。
潘彥豪(2002,03),<美國九一一事件的省思:以總體戰略的角度檢視恐怖主義>,《蘭陽學報》,頁243-251。
謝福助(2002,05),<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之難題>,《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1期,頁127-154。
蔡明彥(2003,04),<後911時期台灣之安全環境與因應策略>,《全球政治評論》,
第2期,頁42。
蔡政修(2004,11),<911事件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以波灣戰爭與北韓核子為例>,《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6期,頁129
顏建發(2003,11),<反恐期間台灣生存空間的挑戰與回應:美中台三角關係的變遷>,《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遠景基金會主辦,頁213。
劉革軍(2001,05),<新世紀初美國軍事戰略走向>,《現代軍事》,頁45-47。
<2002年全球恐怖主義形勢報告>,《譯文摘要》,92年5月8日
<不要再這樣殘忍了>,《新新聞》,第102期,1988年2月20日
(三)學位論文
丘臺峰(1987),《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維富(2001),《國際恐怖主義之研究-兼論911事件中美交往戰略之影響》,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振農(2003),《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與反恐發展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松寅(2001),《當前台灣地區洗錢犯罪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雙環〈2003〉,《當前中華民國反恐對策之研究》,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芸瑋(2003),《911事件後跨大西洋安全關係》,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華韻雯(2003),《911事件後歐洲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之因應策略及未來展望》,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昌倫(2004),《美國反恐作為的演變》,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安(2004),《911事件對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之影響》,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四)電子媒體
<恐怖勢力,威脅台灣>,《自由電子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otc/21/today-p3.htm
<暗藏恐怖份子台灣安全堪慮>,《番薯藤新聞網》http://news.yam.com/tdn/focus/news/2003/9/a020908144.htm,2003/9/8
<總統譴責:中共發展恐怖超限戰>,《自由電子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sep/9/today-t1.htm,2003/10/14
<反恐操兵 多做少說吧!>,《新浪新聞網-中時電子報》http://news.sina.com.tw/sinaNews/chinatimes/twHeadline/2002/1015/10728667.html﹝2003/9/15﹞
<反恐/警政署維安特勤、憲兵夜鷹部隊提高警覺>,《東森新聞報》http://www.ettoday.com/2002/10/18/91-1365091.htm﹝2003/10/18﹞
<邱永仁籲政府調查清楚疑似恐怖份子銀行帳戶>,《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2/10/27/n239467.htm﹝2003/10/27﹞
<高雄關將成立對口-CSI小組研擬查驗作業細節>http://www.tssdnews.com.tw/daily/2003/09/05/text/920905e5.htm,2003/9/5。
<中華民國依據聯合國安理會一七三七號決議文執行反恐怖主義行動之相關作為>,《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mofa.gov.tw/newmofo/policy/work020329.htm,2003/10/5
世界新聞報(11/01/2002華夏經緯網)
<外交部明年將編六億六千萬元反恐經費>,《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2/10/4/n220845.htm,2003/10/4
<陳總統設宴款待費利斯特對台灣堅定支持>,《蕃薯藤新聞網-中央社》http://www.news.yam.com/cna/politics/news/200304/200304180436.html,2003/10/18
<台灣媒體:台已成為世界恐怖份子採購天堂>,《人民網》http://past.peopke.com.cn/GB/junshi/60/20021119/869450.html,2003/9/19。
<陳總統盼六方會談化解北韓核武危機>,《新浪新聞網》http://news.sina.com.tw/sinaNews/bcc/twPolitics/2003/0827/11313819.htm,2003/8/27。
林佾靜(2003),<台灣的反恐戰略?>http://tw.groups.yahoo.com/group/esouth-community/message/1199「2003/11/3」
行政院通過「反恐怖行動法」草案,從事恐怖行動者,最重處死刑,http://publish.gio.gov.tw/newsc/newsc/921029/92102902html,2003/11/10。
《大紀元》,http://www10.epochtimes.com/b5/2/6/11/n195732.htm,2002/11/6。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11/10/2001
<在九一一事件後有關「國土安全」的戰略思維與行動策略>,《東協發展與區域合作座談會》,國立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主辦。http://cgpss.nchu.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52,2004/1/8
<美國加強各種反恐應急措施,嚴防911重演>《東方網》http://finance.eastday.com/epublish/big5/paper462/20030519/class046200002/hwz1125185htm.
<911兩周年進入倒計時,美國加強反恐演練及保安>,《多維新聞》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Topics/zxs_2003/09/10 345134html
<美議員質疑布希反恐成果,稱美政府沒資格談成功>,《新浪網》http://202.102.7.34/news/news/13/2002-11-15/20021115-122020-13.htm,2003/9/18
李潤田(2004),<九一一看美國反恐三年>,《聯合早報》 http://www.zaobao.com,2004/9/11
李少軍(2003),<美國的對外政策特點與帝國論>,《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62851.htm,2003/1
張睿壯(2005),<美國霸權的正當性危機>http://kevinkao.idv.tw/mt/archives/000205.html,2005/1/27
龐中英(2001),<美國遭襲與全球治理>,《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24/20010917/562074.html,2001/9/17。
<防戰防衛反恐 建構國安三支柱>,《大紀元》http://www.dajiyuan.com/b5/4/9/28/n673450.htm,2004/9/28
<西班牙總理建議成立國際基金經援反恐>,《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3/12/n846360.htm,2005/3/12
<國際反恐行動行列 台灣不會缺席>,《大紀元》http://www.dajiyuan.com/b5/4/11/18/n673450.htm,2004/11/18
中央社轉摘總統府新聞稿,<陳總統於「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屆滿週年前夕發表談話>
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ch910910.htm,2002/9/10
李傳(2004),《東方軍事網》,見
〈http://mil.eastday.com/eastday/mil/node3043/ node31984/uswro bjectl ai512124.htm〉
李傳(2004),<世界反恐新形勢>,《北京周報》,見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ntai/qkjc/664030.htm〉,2004/09/20。
越毅(2004),<反恐與國土安全>,見
〈http://news.xunhuanet.com/world/2004-08/04/content-1709057.htm〉,2004/08/04。
《2002年全球反恐形勢報告》,2003/5/8,http://www.gotoeusa.com/
《2004年度各國反恐怖主義形勢報告》,美國國際網:http://usinfo.state.gov/
U.S.Department of State,Patterns of Global Terrorism 1994,1995,1996,《美國國際網》:http://usinfo.state.gov/
Office of Homeland Security,White House, National Strategy for Homeland Security,July 2002,《美國國際網》:http://usinfo.state.gov/
Barry Desker and Kumar Ramarkrishna,”Forging an Indirect Strategy in southeast Asia,”The Washington Quarterly,2002,《美國國際網》:http://usinfo.state.gov/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Report Released”July 21,1994,U.S.Department of State,《美國國際網》:http://usinfo.state.gov/
Republic National Committee 2000,《美國國際網》:http://usinfo.state.gov/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2,
《美國國際網》:http://usinfo.state.gov/
U.S.Department of Defense: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2001,
《美國國際網》: http://usinfo.state.gov/
<布希競選國防政策演講,2000年>,《美國國際網》http://www.citadel.edu/pao/addresses/pres bush.html
(五)報紙
余莓莓,<美中關係將回穩台灣的挑戰機會>,《聯合報》,2001年9月15日,版15。
高凌雲,<想想:恐怖份子真來的話>,《聯合報》,2005年4月27日,版15。
陳毓鈞,<美國向國際多邊主義靠攏>,《中國時報》,2001年9月25日,版15。
魯曼,<自命慷慨,美國卻吝於援外>,《聯合報》,2001年12月26日,版11,轉引自紐約時報
趙秉志、陰建峰,<完善懲治恐怖活動犯罪立法>,《法制日報》,2003年4月10日,版10。
<1996台海秘辛>,《中央日報》,1998年6月22日,版3。
<美推動成立國土安全部>,《中國時報》,2002年6月8日,版14。
<美國懲凶布希宣戰>,《中央日報》,2001年9月13日,版1。
<社論:一件改寫後冷戰戰略生態的歷史事件>,《中國時報》,2001年10月9日,版15。
《中國時報》,2003年5月13日,A13版
《自由時報》,2003年10月4日,12版
<動用海軍陸戰隊與特種部隊 美要在麻六甲海峽打恐>,《聯合早報》,2004年4月5日。
<聯合國消滅貧窮高峰會>,《青年日報》,2002年3月23日,版5.

二、英文部分
(一)Books
Michael Stohl, (1983), The Politics of Terrorism, New York, Marcel Decker, p.25
Roger Medd & Frank Goldsten,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on the Eve of a New Millennium in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p.281
Paul Wilkinson, (1976), Political Terrorism, London, Macmillan, p.32-4
Yonah Alexander, (1976),”From Terrorism to War: The Anatomy of the Birth
of Israel’, in Yonah Alexander,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Praeger, New York, pp.211-257
(二) Periodicals
Barry B uzan, People(1991),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Hertfordshire: Harvester Wheatsheaf』, p.17.
Brain M.Jenkins(1975,07),”International Terrorism: A Balance Sheet,”Survival, p.160
Cline and Alexander, op.cit, p.77
Cline and Alexander, op.cit, p.78
Martha Crenshaw, (1981,07),”The Causes of Terrorism, ”Comparative
Politics.Vol.13.no.4, pp.374-386。
Walter Laqueur(1996,09),”Post-modern terrorism, “Foreign Affairs, Vol.75
Brian Jenkins(1985,12), “Terrorism Found Rising, Now Almost Accepted” Washington Post , p.A4
Karl Mottola,(1982)”Systemic Crisis-Lessons of Regional D’etente”;in Daniel Frei ”Managing International Crises”;《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pp.58-59
Godschalk, David R,(1991)”Disaster Mitigation and Hazard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for Local Government, edited by Thomas E.Drabek and G.J.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Hoetmer, C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P145
Peter Chalk, (2001),”The U.S. agricultural sector’s new target for
terrorism?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PP12-13
Washing Post, Washington D.C., June 10, 2000
Barbara W.Tuchman(1959),”Pericardia Alive or Raisuli Dead,”American
Heritage, p.18-19,100
Robert H.Ferrel,ed.(1980), Off the Record: The Private Papers of Harry S.Truman「New York: Harper and Row,」,p.199
Bruce Hoffman, (2001),”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Terrorism,” Studies
in Conflict & Terrorism,Vol.24,pp.417-428
(三)Internet
Mildest Coalition a Daunting Diplomatic Challenge,See
http://www.ict.org.il/spotlight/det.cfm
2002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on the work of the Organization,
http://ods-dds-ny.un.org/doc/UNDOC/GEN/NO2/551/76/PDF/NO25
5176.pdf?OpenElement 2003/8/29
http://www.pm.gov.uk/news.asp?NewsId=2544&SectionId=32
The Official Journal,L344 of the 28/12/01,See http://europa.eu.int/comm/110901/index.html
Extradition will no longer be necessary between EU member state.Laeken
European Council,see http://europa.eu.int/comm/justice-home/news/laecken-council/en/mandat-en.htm
U.S.Department of State 1996.Patterns of Global Terrorism:
http://www.state.gov/www/global/terrorism/1998Report/intro.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蔡明彥(2003,04),<後911時期台灣之安全環境與因應策略>,《全球政治評論》,
2. 謝福助(2002,05),<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之難題>,《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1期,頁127-154。
3. 潘彥豪(2002,03),<美國九一一事件的省思:以總體戰略的角度檢視恐怖主義>,《蘭陽學報》,頁243-251。
4. 鈕先鍾(1997,11),<泛論恐怖主義就經驗與新趨勢>,《國防雜誌》,頁15-26。
5. 張麟徵(2001,10),<驚悚悲痛之餘,美國應如何應對>,《海峽評論》,第130期,頁17-20。
6. 張中勇(2003,05),<911事件後美國國土安全政策之思考>,《中央大學警學叢刊》,第33卷6期,頁57。
7. 張中勇(2002),〈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
8. 張亞中(2002,03),<全球化的台灣安全:大戰略的思維>,《遠景季刊》,第2卷第1期,頁63。
9. 林文程(2001,10),〈恐怖主義的特質與反恐怖主義的困境〉,《立法院院聞》,頁36-49。
10. 呂芳城(2001,09),<對「超限戰」的認識與評析>,《共黨問題研究》,27卷9期,頁37-38。
11. 李宗勳、章光明(2003,09),<反恐怖危機管理之心視野與跨域機制>,《中央大學警學叢刊》,第35卷第2期,頁17-48
12. 李正屏(2000,01),<恐怖主義釋義與研究方法初探>,《源遠學報》,第12期,頁53-71。
13. 李正屏(1999,12),<美國執行「反恐怖主義」現況分析>,《源遠學報》,第11期,頁15-40。
14. 王崑義(2002),<美國的反恐怖主義與國際安全兼論九一一事件以後台海兩岸的處境>,《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頁13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