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A. 書籍
1.蔡保田,1977,「學校建築研究的發展」,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夏鑄九,公共空間, 何政廣發行, 藝術總經銷,1993。
3.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 」,台北:五南圖書。
4.趙家麟,1998,「校園規劃的時空觀-普林斯頓大學二百五十年校園發展的探討與省思 」,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5.林淑美,1985,「日本學校建築--開放空間得設計理念,開放教育與學校建築研討會專輯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6.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聯經出版社
7.黃世孟主編,2002,海峽兩岸大學的校園學術研討會-歷史的與新設的大學校園規劃與發展
8.李永展,2004,永續發展策略,詹氏書局
9.湯志民,2002,「台灣學校建築的發展」,台北:五南圖書。
10.湯志民等編輯,2001,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B.論文
1.鄭建科,2003,都市公共開放空間之環境品質與社會生產—台北西門町地區之個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陳堤雅,2004,永續大學校園規劃設計準則及台灣33所大學現況調查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3.張雅琪,2000,塑造都市外部空間之研究—以台北市空間美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4.蘇智鋒,1999,「空間型構之內在組構邏輯SPACE SYNTAX<空間型構法則分析> 之介紹 」,建築向度-設計與理論創刊號,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張富森,1998,「現代性」觀念的空間實踐-私立中原大學學生社團活動空間重新建構案,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6.馬瑜矉,2001,「空間性互動介面」-實體使用介於三度空間電腦輔助建築設計上的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7.龍宗彥,2004,人性化都市公共開放空間之探討,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
8.林淑美,1985,「日本學校建築--開放空間得設計理念,開放教育與學校建築研討會專輯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9.洪慧珊,2001,「校園開放空間使用者滿意度研究--以東華大學校園核心區東海大學/景觀設計學系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
15.黃麗琪,1994,「大學校園開放空間管理體系之研究─以東海大學為例」,東海大學/景觀設計學系。
16.王小璘 ,1994/03,「言教、身教與「環教」—大學校園動態規劃 」,《造園》17.漢寶德,「校園建築的風貌」, 《Dialogue》1999/01, p.102~10518.郭瓊瑩,1994/03,「人性空間尊嚴—談校園環境之空間品質與人文精神」, 《造園》,p.10~1719.張淑菱,2002,大學校園邊緣空間轉化之研究—以舟山路廢巷前後台灣大學校園規劃為例
21.黃世孟主編,2002,海峽兩岸大學的校園學術研討會-歷史的與新設的大學校園規劃與發展
22.李永展,2004,永續發展策略,詹氏書局
23.陳彥舟,2004,大學校園研發環境規劃與發展之研究-成功大學安南校區研發專區規劃,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24.許智新,2000, 植栽空間封閉度及私密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研究所25.白明仕,1999,大學城公空間序列之建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26.廖亞偵,2002,校園土地利用之地景變遷-以中興大學台中校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研究所
27.郭瓊瑩,1994,人性空間尊嚴-談校園環境之空間品質與人文精神,造園雜誌28.彭康健,1985,大學校園空間模式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9.羅時瑋,2000,關於轉型中東海大學校園規劃的思考,《Dialogue》p.102~10530.羅時瑋,2002,海峽兩岸大學的校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的「形式」理念與空間形式p.107~114
31.許添本,2002,海峽兩岸大學的校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大學校園人本空間理念的交通整體規劃課題與經驗p.61~74
32.翁金山,1991,大學校園成長與環境都市化之關聯性所衍生校園空間架構問題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
33.劉美,1996,校園與城市的對話 : 大學校園界面空間之構成,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34.鄭一良,1998,大學校園與地區環境互動關係之研究 : 以台灣師範大學生生活活動為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
35.宋佩容,2002,大學校園水景空間認知與使用行為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二.外文文獻
1.Central Plaza, Brussels: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Central Plaza project on the surrounding urban area for B.Moritz, architect with Stegen&Remy, architects.2000.b
2. B. HILLIER, 1996, 〈SPACE IS THE MACHI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entral.
3. B. HILLIER, 1993, ‘’SPECIFICALLY ARCHITECTURAL THEORY: A Partial Account of the Ascent from Building as Cultural Transmission’,〈THE HARVARD ARCHITECTURE REVIEW〉, volume9.
4. Upper Thames Street, London: analsals aimed at improving accessibility between the City of London and the Riverside Walk, for the Corporation of London. 2000.
5. B. HILLIER et. al., 1987, ‘’IDEAS ARE IN THINGS: an application of the space syntax method to discovering house genotyp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volume 14.
6. B. HILLIER, 1984,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7. CHARLES MORRIS, 1950,〈Sings, Language and Behavior〉, Prentice Hall Inc., New York .
8.Hillier B et al (1993) - Natural movement: or configuration and attraction
in urban pedestrian movement - Environment & Planning B: Planning &
Design Vol. 19 38pp
9. Penn, A., J. Desyllas, and L. Vaughan. 1999. The space of innovation: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work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 Design 26, no. 2:193-218.
10. C Hillier, B. The need for domain theori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 Design 26, no. 2:163-167.
11. Peter A. Gisolfi,2004 ,AS&U Magazine Design-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