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1.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2003),城鄉總體營造之路,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P .19-20,P 51-53。
2.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協會(1996),社區學校化,心理出版社,P.113-130。
3.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2003),社區發展季刊,內政部,P.218-223。
4.王文科編譯(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5.王鑫(1998),我國環保教育發展簡史,收錄於「全國環保教育計畫整合及推行計畫報告(二):推行環保教育重要文獻彙編」,台北市,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6.呂嘉泓(1999),我國鄉村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山美及蓮潭社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碩士論文,P.30-39。
7.李岳勳執行編輯(2004),生活彰化第十一期季刊2004年9月號,彰化縣政府,P.21-23。
8.李鴻毅(1997),新版地政大辭典,中國地政研究所,台北。
9.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明住宅社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林信揚(2004),以生態旅遊為導向之社區發展模式比較分析:以桃米社區及大雁社區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碩士班碩士論文。11.周光宙(2001),專業者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制度之研究-以高雄市(縣)推動社區建築師制度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學程專班碩士論文,P.6-8。12.施國隆(2002),社區營造文化政策永續發展可能性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P.82-83。13.施鴻志編著(2001),環境規劃,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2.11-2.12,P.4.54-4.55。
14.施鴻志編著(2002),地區發展管理,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竹市,初版,P.102-107。
15.胡啟智(2003),永樂村史,財團法人彰化縣埔鹽鄉永樂社區發展協會,彰化縣,初版,P. 6-7。
16.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圖書公司,P159-170。
17.胡寶林(2000),都市生活的希望:人性都市與永續都市的未來,台灣書店印行,P.221-223。
18.徐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P.5-9。
19.徐震(1998),社區與社區發展,正中書局,P. 23-27,P. 34-38。
20.國家永續發展績優獎得獎特輯。
21.康原(1999),社區的魅力,彰化縣立文化中心,P.18-48。
22.張益誠(2001),應用因子分析方法為台灣地區建構永續發展趨勢評估指標系統,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3.許雅雯(2001),打造綠色家園:以環境教育推動生態策略的社區重建–中竂鄉災後社區重建個案,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P.13-18。24.陳王琨、范綱祥(1997),社區環境政策:守望桃花源,淑馨出版社,P.3-7。
25.陳慶芳總編輯(2003),躍動的91:馬年社區營造,彰化縣文化局,P.14-17。
26.陳慶芳總編輯(2004),處處有感.時時好生活,彰化縣文化局,P.67-69,P.103-105。
27.陳慶芳總編輯(2004),甕來彰化:舊甕新社區.營造真情味,彰化縣文化局,P.45-49,P.64-69。
28.陶在樸(1998),地球文明的永續發展,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P.103-105。
29.黃世輝(2001),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黃世輝研究論文集,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台北市,P.66。
30.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調查(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250-257。
31.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心理出版社,台北。
32.葉堂宇(2002),邁向全球化之永續策略與經營,五南圖書出版公司,P.51-55。
33.楊子球總編輯(2001),再現往日風華–埔鹽文史專輯,埔鹽鄉公所,P.200-213。
34.彰化縣環保局(2002),彰化縣環境保護計畫,彰化縣,初版,P. 1-5。
35.蔡宏進(1996),社區原理,三民書局,台北,P.341-342。
36.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7.蕭家興(2002),社區規劃學:住宅建築社區化之規劃,唐山出版社,P.195-206。
38.盧誌銘、黃啟峰,(1995),全球永續發展的起源與發展,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
39.賴美蓉(2002),居民對921災後社區住宅重建之意願調查分析,都市與計劃第29卷第四期。40.賴美蓉(2004),以社區總體營造方式創造永續家園-台南市金華社區案例探討,社區總體營造造園季刊。41.韓選棠(1992),農村社區更新規劃之基本理念與實務,農業工程學報,第38卷1期,P.18-31。42.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主編,巨流圖書公司,P.195-221。
43.Earl Babbie原著,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時英出版社。
44.Ranjit Kumar原著,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2002)研究方法步驟學習指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32-35。
貳、英文部分
1.Beatley, Timothy(1998),The Vision of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In: Burby, R. J.(ed.), Cooperating with Nature, Washington, D.C.: Joseph Henry Press.
2.Cartwight(2000)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 1997;Cartwright, 2000,P.69。
3.Eric A. Davidson(2000),You Can’t Eat GNP:economics as if ecology mattered,P.187-189。
4.Gerald A. Porterfield、Kenneth B. Hall, JR.(1995),A Concise Guide to Community Planning,P11-13。
5.The Urban Land Institute(1985),Working with the Community;A Developer’s Guide,P.60-65。
參、網路部分
1.農村社區。蔡氏教育文化基金會附設新華夜中學,http://i.campus.xinhua.ctm.net/。
2.永續社區。Minnesota Office of Environmental Assistance網頁(OEA,美國明尼蘇達州環境協助局,一個明尼蘇達州政府的局,1994年由該州廢棄物管理局分出,專責環境保護相關事宜)http://www.moea.state.mn.us/sc/sust-def.cfm。Global Footprints Organization全球腳印組織,一個歐盟(EU)以及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UK)贊助的組織網頁http://www.globalfootprints.org/home/sustainability.htm。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永續社區協會(ISC),1991年由美國前佛蒙特州州長於該州(Vermont, USA)成立的獨立非營利組織網頁http://www.iscvt.org/FAQscdef.htm。「將永續社區活動與污染防治串連,資源書」,作者Beth E. Lachman,1997年由RAND出版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MR/MR855/。RAND為美國著名之智庫公司,提供美國政府及軍方在制定政策與決策時的一些研究與分析之依據,該公司研究領域相當廣泛,包括兒童政策、民刑法、教育、環境與能源、健康、國際政治、勞動市場、方法論、國家安全、社會福利,甚至藝術等等,而該公司將其眾多的研究成果放在本網站上,成為一個資料十分豐富的線上知識庫。智庫網址http://www.rand.org。
3.環境、社會及經濟關係。Hart Maureen(1998), View of Community. Online Document http://www.subjectmatters.com/indic/Traiing/Indicators/Circle3.html。
4.地方永續指標。永續台灣評量系統-地方化http://ccms.ntu.edu.tw/~taiwansdi/index4.htm。
5.Hart, M. 1998 “View of community.” http://www.sustainablemeasures.com/Training/Indicators/Overl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