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古書
《十三經注疏》《爾雅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中國兵書集成》編委會編,《中國兵書集成》第2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聯合出版,1988年)。
《列子》(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卷5,〈湯問〉。
《周易》,(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2年,市。
《周禮》〈地官司徒〉(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1998。
《抱撲子內篇﹒遐覽》。分類據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台北:中華書局),1963年第1版,1989第3次印刷。
《抱撲子內篇﹒遐覽》。陳國符《道藏源流考》,(中華書局,1963年第1版,1989第3次印刷)。
《抱撲子內篇﹒釋滯》。分類據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台北:中華書局),1963年第1版,1989第3次印刷。
《晉書》(台北:中華書局),〈索沈列傳〉,卷九十五,1972。
《楚辭注釋》(台北:華聯出版社),〈離騷經第一〉,洪興祖注釋,何浩然校刊,1972。
《詩毛氏傳疏》(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
《詩毛氏傳疏》(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5冊。
《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4年。
《戰國策》(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卷29,〈燕策〉,1980。
《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曲禮上〉,1998。
元朝陶宗儀,《輟耕錄》(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7編第1冊),卷10,〈三姑六婆〉,1982。
宋朝袁采,《世範》,卷上,〈睦親〉。
宋朝羅泌《路史》(台北:四庫全書珍本第九集,王雲五主編),卷十一,〈禪通紀〉。
唐朝李復言,《續幽怪錄》〈定婚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唐朝陶榖,《清異錄》〈仙宗〉,第5事(台北:宗顏堂秘笈),1971。
清朝徐珂,《清類稗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婚姻類〉,〈官媒掌擇堂發配之事〉。
清朝梁章鉅,《稱謂錄》(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葛志毅整理。
清朝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中華書局1958年第1版,1965年第2次印刷)。
中文專書
丁 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文藝出版社影印),1988年。
方 川,〈文學作品中的媒〉《媒妁史》(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10)。
王 灝,《台灣人的生命之禮:婚嫁的故事》,(台北市:台原出版,1992年)。
王秋桂,《神話、信仰與儀式》,(稻鄉出版社,1996年)。
王秋桂、李傔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匯編》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任寅虎,《中國古代的婚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任繼癒,《道藏提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任繼癒主編,《黃帝龍首經》《道藏提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呂理政,《天、人、社會:是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0年。
《宗教信仰與社會生活》,(民俗曲藝:69,1991年),頁5-22。
呂理政、莊英章,《台灣現行農民曆使用之檢討》《民間宗教儀式之檢討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民族學會,1985年。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1996年)。
《二十世紀中國與世界宗教互動之回顧與展望》,《二十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論文選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3月)。
《科學與宗教-關於人類學宗教研究古典理論的檢討和展望》,《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五十四期,2000年1月)。
《宗教文化論文集》,(宜蘭縣礁溪鄉: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科學與宗教》-關於人類學宗教研究古典理論的探討和展望,(考古人類學刊,2000年),頁1-40。
宋錦秀,《傀儡、除煞與象徵》,(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4年。
李 喬,《中國行業神.上卷》,(台北:雲龍出版社) ,1996年1月初版。
李 零,《中國方術考》,(人民中國出版社) ,1993年。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
《宇宙觀、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
《宗教與神話論集》, (台北:立緒文化),1998年。
李沛良,〈社會科學與本土化概念:以醫緣為例〉,李亦園,〈傳統中國宇宙觀與現代企業行為〉,《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文化),1998年。
李秀娥,《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台中市:晨星) ,2003年。
李剛、黃海德,《中華道教寶典》(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 ,1995年初版。
李紹達:《古今中外婚姻漫話》,(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李嗣涔,《難以置信-科學家探尋神祕信息場》,(台北:張老師文化) ,2000年。
李豐懋、朱榮貴主編,《性別、神格與台灣宗教論述》,(台北:中央研究院) ,1997年。
周濯街,《月下老人》,(台北:國家出版社) ,2002年。
林尹註釋《周禮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林美容,〈台灣民間信仰的分類〉,《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1。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
胡萬川,《玄女﹒白猿﹒天書》,寧宗一、魯德才編:《論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台灣香港論著選輯》,(南開大學出版社) ,1984年。
苗啟明、溫益群,《原始社會的精神架構》,(雲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
卿希泰,《中國道教》第3卷,(知識出版社) ,1994年。
埃德蒙.利奇(Edmund Leach)「從概念及社會的發展看人的儀式化」,《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三聯書店),1995。
徐光國,《婚姻與家庭》,(台北市:揚智文化) ,2003年。
徐匋,《媒妁與傳統婚姻文化》,農村讀物出版社,1991。
祝瑞開主編《中國婚姻家庭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翁玲玲,《麻油雞之外~婦女坐月子的種種情事》,(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4年。
袁 珂,《中國神話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中國神話通論》,(巴蜀書社) ,1993年。
《中國神話傳說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5年。
馬書田,《中國民間俗神》,(台北:漢欣文化出版社),1993年。
高樹藩編纂《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增訂本》,(台北:正中書局),1993。
尉遲淦主編《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
張 珣,《台灣漢人收驚儀式與魂魄觀》,刊於人觀、意義與社會,黃應貴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年。
《疾病與文化----臺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89。
張炎憲主編〈台灣民間信仰的發展趨勢〉,《歷史、文化與台灣(下冊)》,(台北:台灣風物出版),1988年。
張珣、江燦騰合編,《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市:南天) ,2001年。
張開基,《生死輪迴.2,靈魂不滅的實證》,(台北市:新潮社) ,1999年。
張樹棟、李秀領著《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許地山,《扶乩迷信底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陳垣,《史諱舉例》《清諱例》(北京:勵耘書屋),1933年。
陳國鎮,《又是人間走一回-生命的起承轉合》,(台北:圓覺文教基金會),2003年。
陳瑞樺,〈一個漁村的社群性宗教:從龜山島到仁澤新村的變遷〉《仁澤社區與茅埔城:人類學田野調查報告》,余光弘、高怡萍合編,1994。
陳頤遠,《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彭懷真,《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年。
馮作民譯,鈴木清一郎著,《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1989年。
黃文博,《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台北:常民文化) ,1997年。
黃美英:〈宗教與性別文化-台灣女神信仰初探〉,《儀式、廟會與社區》,中央研究院,1996年。
楊國柱、鄭志明《民俗、殯葬與宗教專論》,(台北:韋伯文化) ,2003年。
楊國樞,〈中國人之緣的觀念與功能〉,《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民國71年。
葉舒憲、田大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
董芳苑,《信仰與習俗》,(台南:人光出版) ,1994年。
維多.特納,「過渡儀式與社群」,《文化與社會:當代論辯》,(台北:立緒),1997。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靈媒卷》,(台北:台原出版社),1994。
鄭志明,〈台灣民間鸞堂儒宗神教的宗教體系初探〉,《台灣民間宗教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台灣鬼神靈感思維的現代意義〉,《台灣神明的由來》,(台北:中華大道文化公司),2001。
〈淺論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的態度與方法〉,《台灣民間宗教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中國社會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4年。
《宗教與民俗醫療》,(台北:大元書局),2004。
燕 仁,《中國民神》,(北京:三聯書店) ,1990年8月一版一刷。
錢穆著《歷史與文化論業》(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謝宗榮,《台灣傳統宗教文化》,(台中市:晨星) ,2003年。
蘇冰、魏林著《中國婚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翻譯
Durkheim, E.1992 [1965]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芮傳明、趙學元譯。(台北:桂冠)。
Frederick J. Streng,金澤、何其敏譯,《人與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污染象徵秩序,Mary Douglas著,黃宗儀譯,文化與社會, Jeffrey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 eds. pp.186-193吳潛誠總編校(台北:立緒),1997。
中文期刊
刑東田,〈玄女的起源職能及演變〉《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3期。
何旻陵,〈媒妁研究〉,《民間文學論壇--研究生論文發表》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第23卷,第3期(2004年8月)。
呂一中,〈會靈山運動興起及其對民間宗教之影響〉,台灣宗教學會2000年十二月月會,2000.12.16。
宋光宇,〈當前台灣民間信仰的發展趨勢〉《漢學研究》2(1):199-234,1984。李亦園,《社會變遷與宗教皈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期56,1984年。
李莉,〈杜光庭筆下的女仙世界〉《中國道教》,2002年,第五期。
李嗣涔等人,《手指識字實驗》,《佛學與科學》,第一卷第一期,(圓覺文教基金會,2000年7月)。
李寧和、龔世俊,〈媒妁起源考論〉,《學術交流》,2001.3。
李豐楙,《安太歲的信仰與習俗》《關係我》(雜誌:43,1992年)。
《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台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第四期,1994年。
〈煞:一個非常的宇宙現象〉歷史月刊:132
周曉薇,《中國的戰爭女神──九天玄女》,《文史知識》1991年第8期。
林智誼,〈宜蘭久天宮淺談〉,《民間文學論壇--研究生論文發表》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第23卷,第3期(2004年8月)。
施芳瓏,《十種女神一種極致的臉--宜蘭縣女神信仰分析》:《宜蘭文獻雜誌》26期,1997年3月。孫紹先《上古女性神族》《民間文學論壇》1992年第3期。孫紹先《上古女性神族》《民間文學論壇》1992年第3期。
莊英章、潘英海,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年6月)。
許木柱,《生命禮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1984年)。
陳國鎮,《法塵和信息波》,《佛學與科學》,第一卷第一期,圓覺文教基金會,2000年7月。
董芳苑,《台灣民間之信仰》,(台灣文獻33〈4〉1982年)。
鄭志明,《台灣民間宗教的文化意識》:《歷史月刊》86期,1995年3月。民間資料(善書)
吳定芳,《藍盒子的天空》,(宜蘭:久天宮九天道場),2003。
外文專書
Arnold van Gennep. 1960. Rites of Passag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1-14.
C. K. Yang,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1961, rpt.,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INC., 1978) pp. 294-300.
Drury, Nevill,1995[1989] The Elements of Shamanism. Brisbane: Element Books Limited.
Geertz, Clifford. 1973. “Religion as a Cultural System,”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pp. 87-125.
Turner, Victor W 1967. “Betwixt and Between: The Liminal Period in Rites de Passage,” in The Forest of Symbols. Ithaca, NJ: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 93-111.
Walsh, Roger N.,1990 The Spirit of Shamanism. Los Angeles: Jeremy P. Tarcher, Inc.
外文期刊
Carpentier, Martha C. 1994 Jane Ellen Harrison and the Ritual Theory. Journal of Ritual Studies 8(1):11-26.pp14-21.
Cordas, Thomas J.2004 Asymptote of the Ineffable: Embodiment, Alterity, and the Theory of Religion. Current Anthropology, 45(2): 163-185.pp164.
Huang, Shu-min,1979 “Changing Taiwanese Peasant,s Concept of Time:Its Impli-cation on Agricultural Product,” Iowa Journal of Research, vol.54, no.2.pp.291~300.
Sangren, P. Steven:〈Female Gender in Chinese Religious Symbols:Kuan Yin, Ma Tsu, and the “Eternal Mother’.〉,《Signs》9(11),pp4-25.
其他:
內政部戶政司統計通報。
朱建郎,九天玄女歷史文化研究,http://www.tacfonet.com/yw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