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論文
張釗維1992,《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台灣現代民歌發展史
—建制、正當性論述與表現形式的形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史組碩士論文。
陳柏偉,1997,《唱工人的歌―台灣自主工運抗爭歌曲與抗爭空間之形構》,台大城鄉所論文。林子文,2004,《秋鬥—台灣勞工運動的儀式性集體行動》,世新社發所碩士論文。二、期刊、雜誌
王振寰,《跨國界區域經濟形成的統理機制:以台灣資本外移南中國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七期,1997年9月。王振寰、方孝鼎,《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三期,1992年11月。張釗維,《獨立音樂的社會運動空間》,搖滾客2000九月復刊號,水晶有聲出版社。
翁開誠,《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6期,1997,161-274頁。翁開誠,《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應用心理研究,第16期,2002冬,19-224頁。
三、專書
夏林清,《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有關台灣勞工的生活的調查報告(1987-1992)》,張老師出版社,民82年4月。
編著:新光抗爭戰友團、勞工教育資訊發展協會,《那年冬天我們埋鍋造飯:新光士林關廠勞工生命故事及抗爭實錄》,2003年5月,委託單位: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中心。
譯著:夏林清、鄭村棋。《行動科學—在實踐中探討》,民國78年,台北,張老師出版。
作者: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Bridget Somekh,譯者: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民國86年,台北市,遠流。
楊祖珺,《玫瑰盛開—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1992,台北,時報。
《台北市文化獎第七屆得獎人小傳》,2004,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日日春協會,《九個公娼的生涯故事》,2000,台北。
四、專文
何東洪、張釗維,2000,台灣「唱片工業」發展軌跡—一個徵兆性的考察。
五、音樂專輯
「無聊男子團結組織」,新力,1996。
「房事不順」,1999,蝸牛族雜誌社、財團法人跨界文教基金會。
「台灣牛大戰WTO」,2003,黑手那卡西。
六、西文部分
Bruner, J. (1986). Actual mind, possible worl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Lather, Patti.(1986) ,Research as praxi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Vol. 56, No. 3.
Polkinghorne, D.(1995):Narrative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Hatch J. & Wisniewski R. (Eds.),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 The Falmer Press.
Wong, K. C. (翁開誠) (1994). Narrative thinking and Advanced Empathy. 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pp.359-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