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21: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秀梅
研究生(外文):CHEN HSIU-MEI
論文名稱:幼教工作者以繪本進行幼兒生命教育行動研究之省思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flection of a Kindergarten Teacher’s Action Researchon Children Life Education Using Picture Books
指導教授:許錦雲許錦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兒童保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0
中文關鍵詞:繪本幼兒生命教育行動研究省思
外文關鍵詞:Picture BookChildrenLife EducationAction ResearchRefle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7
  • 點閱點閱:14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5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式,目的是在探究孩子經由繪本故事的討論及體驗活動後分享、關懷、感恩的生命態度為何。在不斷省思、辨析、修正的循環歷程中,孩子對繪本內涵的詮釋及回饋,引發了研究者的思變及發現生命。
在本研究中教學活動以知、情、意、行的歷程模式實踐。歷程中有兩個循環,第一個循環以提升孩子的故事思維、培養孩子討論和敘說的能力,以及與孩子建立關係為目的。第二循環為探討孩子分享、關懷、感恩生命態度的情況。所蒐集的資料包含研究者的教學記錄、觀察日誌、與家長的對談記錄、孩子思維與行為的回應記錄、以及研究者的省思日誌等。
詳細分析資料之後,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透過故事賞析、討論與多元的體驗活動,孩子在分享、關懷、感恩的生命態度與行為確實有正向的改變與成長。
二、孩子的匱乏需求能滿足,自我才能實現,才有能力分享、關懷、感恩他人,因此,分享、關懷、感恩的源頭在於自我滿足、自我關懷、自我知足。
三、分享、關懷、感恩的生命態度乃三面一體,因為與人分享含有關懷、感恩的成份在內,而能對他人付出關懷是情感的分享及知覺感恩的回饋,且有感恩的心才願意分享、付出關懷。
四、幼兒生命教育是全人、生活的教育,因此,應以孩子為主體性,建立其正向的信念及價值觀,以便在面對問題時能智慧判斷、理性抉擇。
五、身教與境教是生命教育的關鍵。
從與孩子互動中研究者省思到生命教育是生命對生命、真誠對真誠,而正向的生命態度取決於優質的生命信念。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作出結論,並對幼教工作者及後續研究提出相關的建議。
The method of this study is Action Research.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children’s life attitudes of sharing, consideration and gratitude after conducting discussions and different activities using picture books. Besides, the researcher consistently reflected, analyzed and adjusted the process of the study while carrying ou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Most importantly,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ory and their feedback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researcher’s change on her thoughts, and also have enabled the researcher to obtain some understandings on the characters of life.

The design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is study considered the elements of cognition, affection, motivation, and action. In addition, the teaching process has been divided into two different cycles with their different teaching goals. More specifically, the first cycle was designed to improve children’s thinking skill and to develop their abilities of discussion and expression. The second cycle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children’s life attitudes of sharing, concerns and gratitude. Data of this study were collected through the researcher’s records from classroom observ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researcher (teacher) and parents, children’s feedback and behavior, and researcher’s reflections as well.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presented as follows:
1. It is believed that children’s life attitudes of sharing, consideration, and appreciation as well as their behavior have been improved and changed significantly through story telling, story discussion and diverse activities. .

2. It is important to meet children’s needs, so they are able to realize their goals, and they are willing to give and show their consideration and gratitude to other people. It can be, therefore, concluded that the starting point of sharing, consideration and appreciation is from self-content and self-concern.

3. Sharing, consideration and appreciation are three different life attitudes but can be linked closely. For instance, we are more likely to give when we hold the life attitudes of consideration and appreciation in our heart; a person who would like to show his or her concerns to other people tends to have a heart of thoughtfulness and thankfulness; we hold gratitude in our heart, so we are willing to give and consider other people.

4. Children’s life education is regarded as an education of perfection and daily life, so the concept of child-centeredness should be advocated. Besides, teachers should further facilitate children to develop their positive conviction and values, so children can judge things with intelligence, and make wise decisions when they have problems.

5. Being a good model for children, and building up children a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are the critical points for life education.

When interacting with children, the researcher has found that life education is connected with lives and genuineness. Moreover,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life is determined by a positive belief in life.

Finally, some conclusions were drawn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findings,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chool teachers, and further studies were also proposed.
目次
第一章 卻顧所來徑
第一節 敘說源頭 1
第二節 雲下找陽光 3
第三節 投石問路 4
第四節 尋找生命的彩虹 5
第五節 探究生命教育的目的 9
第二章 後台靠山
第一節 幼兒生命教育的意涵 11
第二節 繪本的教育價值 20
第三節 繪本與生命教育 23
第四節 國內幼兒生命教育的相關研究 24
第三章 生命教育藍圖
第一節 實踐取向之行動研究 27
第二節 繪本的選擇 34
第三節 探究生命的路徑 37
第四節 生命教育教學規劃與發展 41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5
第四章 生命教育行動歷程
第一節 生命教育的渡口 53
第二節 生命教育的起點 62
第三節 生命教育教學歷程 71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省思
第一節 孩子的蛻變與成長 95
第二節 研究者的省思與發現 112
第六章 回首再看生命教育
第一節 見山是山 123
第二節 見山不是山 125
第三節 見山還是山 127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30
第二節 建議 134
後記 13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39
英文部分 149
表次
表一 國內有關以繪本進行幼兒生命教育的研究 25
表二 幼兒生命教育相關主題之面向、向度、繪本與內涵 36
表三 資料編碼對照表 48
表四 生命教育渡口的策略行動 54
表五 生命教育教學活動方案規劃表 73
圖次
圖一 Somekh 的教育行動研究歷程圖 29
圖二 研究流程圖 30
圖三 我與他人、社會環境之關係 35
圖四 生命教育教學方案歷程架構圖 40
圖五 行動研究的螺旋過程 51
圖六 分享、關懷、感恩關係圖 70
圖七 分享螺旋圖 113
圖八 分享、關懷、感恩螺旋圖 113
附錄
附錄一 共同創作故事 151
附錄二 故事屋之旅真有趣 152
附錄三 愛的饗宴 153
附錄四 愛的分享 154
附錄五 夢想起飛 155
附錄六 關懷情境扮演:李歐關懷小豬 156
附錄七 關懷的心 157
附錄八 矇眼作畫 158
附錄九 關懷小天使 159
附錄十 製作彩虹魚:學習分享 160
附錄十一 討論題設計 161
附錄十二 選用繪本故事簡介 16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毛淑芳(2003)。宜蘭國小實施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王邦雄(1997)。人生的理想。載於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等著,論 語義理疏解(頁1-46)。台北:鵝湖。
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台北:心理。
文建會兒童文化館(2002年6月)好想吃榴璉。文化花園。
2005年8月25日取自
http://children.cca.gov.tw/children/feature_list.php
文建會兒童文化館(2001年2月)。賣翅膀的小男孩。文化花園。
2005年8月25日取自
http://children.cca.gov.tw/children/feature_list.php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吳秀碧(2006)。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台北:心理。
吳庶深、蘇洵慧(2004)。生命真精采-運用圖畫書發現生命的新境界。
台北:三之三文化。
吳瓊洳(1999)。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台灣教育,580, 12-18。
吳蘇心美譯(2004)。Henry Cloud &John Townsend著。為孩子立界線(再版)。台北:台福傳播中心出版。
呂金燮(1998)。創意教學策略。台北:國立編譯館。
呂素幸(1995)。知人知面也知心-談幼兒的同理心。國教之聲,29(1),8-14。
宋文里譯(1990)。C. Rogers著。成為一個人。台北:桂冠。
李平漚譯(1989)。J. J. Rousseau著。愛彌兒。台北:五南。
李昌叡(1991)。幼兒分享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錫津(2000)。與生命有約-幼兒的生命教育。載於台北市立師院實小編印,與生命有約-幼兒生命教育統整教學(A1)。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出版。
李培鈴(2002)。兒童圖畫書應用在幼稚園鄉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9-36。
李雯智(1996)。國小五年級兒童利社會行為之俗民誌研究。國立嘉義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幸曼玲(1996)。序曲,「自我與人際」圖畫書展書面資料。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中心出版。2006年4月25日取自http://www.tmue.edu.tw/~kidcen/pdf/self.pdf
房柏成(2004)。舞動兒童心靈─闡析兒童繪本的教育價值。高雄市忠孝國小。2005年6月25日取自http://www.teacher945.com.tw/upload/edu_article/04_20040226_82552_001.doc
林玉体(2001)。幼兒教育思想。台北:五南。
林良譯(1999)。M. Joosse Barbara著。媽媽,你愛我嗎?。台北:親親文化。
林亮吟(2005)。幼兒教育戲劇課程之認識與實施。載於教育趨勢導報《焦點論壇》15期,1。首席文化出版社。2006年4月12日取自 http://www.exam-point.com.tw/
林思伶(2000)。生命教育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理論與實務(頁101-237)。台北:寰宇。
林盛蕊(1990)。福祿貝爾恩物理論與實物。台北:文化大學。
林翠湄等合譯(1996)。Hendrick, Joanne著。幼兒全人教育。台北:心理。
林翠湄譯(1995)。Shaffer, D. R.著。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
林鶯譯(1999)。Walters, J. D.著。生命教育:與孩子一起迎向人生挑戰。台北:張老師。
姜鵬珠(2002)。何妨吟嘯且徐行-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勝文譯(2002)。Steiner, Rudolf著。人智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台北:光佑文化。
柯華威等著(2001)。童書九九。台北:台灣閱讀協會。
段慧瑩(2002a,6月)。幼兒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踐。載於中華民國教育部主辦之「中馬幼兒生命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研討會」中馬幼兒生命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頁18-37),花蓮。
段慧瑩(2002b)。大學生「面對生命最後五分鐘」之角色扮演活動。載於林治平主編,生命教育集思:二○○一年海峽兩岸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1-234)。台北:宇宙光。
胡美智(2002,6月)。以「靜思語」、「圖畫書」的情意教學落實幼兒生命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教育部主辦之「中馬幼兒生命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研討會」中馬幼兒生命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頁61-77),花蓮。
范瓊方(1996)。幼兒繪畫心理分析與輔導─家庭動力繪畫的探討。台北:心理。
唐淑華(2004a)。說故事談情意:《西遊記》在情意教學上的應用。台北:心理。
唐淑華(2004b)。情意教學故事討論取向。台北:心理。
夏林清 譯(1997)。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Bridget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徐明珠(2004)。行動研究在教育改革中的問題與價值。國家政策論壇,春季號,24。
高儷育(2000)一個幼稚園班級內「團體討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培基文教基金會(2001)。邁向真成功-全家如何一起培養品格。台北:培基文教基金會。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郁芬(2001)。生命教育的理念探究與實施。教師之友,42 (2),15-21。
張淑美(2000)。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載於郭聰貴主編,生命教育: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16)。台南市:台南師院實習輔導處。
張湘君(2000a)。童書創意教學:生命教育一起來。台北:三之三文化。
張湘君(2000b)。兒童圖畫書---推行幼兒生命教育的好幫手。載於台北市立師院實小編印,與生命有約-幼兒生命教育統整教學(A8-A29)。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出版。
張湘君、葛琦霞(2000)。以童書在國小推行「生命教育」之可行性探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36)。台北縣:寰宇。
教育部(1994)。幼稚園教師手冊。台北市:教育部國教師。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綱要。2006年4月25日取自http://www.nyes.tcc.edu.tw/tmenu/m5
莊麗卿(2003)。生命教育之實踐-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許雅芳、劉翠華(2005)。生命教育融入幼兒教保活動之實踐。載於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生命教育中心主編,生命教育融入技職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4月25日,取自http://life.edu.tw/homepage/091/others/tech/index.html
陳千惠(1998)。幼兒教保活動設計。台北:啟英。
陳木城 (1995)。現代兒歌的時代精神和語言特色。載於教育廳國民教育巡迴輔導團編,國語科八十四學年度教材教法研習資料,12。
2006年5月9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3n5/68.htm
陳秀萍(2004)。兒童繪本教學中國小新生人際適應改變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芳玲(1998)。生命教育課程之探究。輔導通訊,55, 29-34。
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素月(1997)。我把學校變成「家」----華德福教育導賞。成長季刊,31。2006年5月21日,取自http://www.ckids.com.tw/p02_wdft.htm
陳清溪(2004)。新世紀的學生品格教育。研習資訊,21(5),10。
陳淑琦(1994)。幼兒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心理。
陳進隆(2000)。兒童的心情誰人知?Rainbow Kids 彩虹兒童月刊。56期,1。
陳豐偉&張家銘譯(2005)。A. P. Ciaramicoki&K .Ketcham著。同理心的力量。台北:麥田。
陳恵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曾文忠(1995)。從全人發展角度看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輔導通訊,44,12-16。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2005年5月15日取自http://210.60.194.100/life2000/bk.htm
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概論:華人應用哲學取向。台北:揚智。
黃月霞(1989)。情感教育與發展性輔導。台北:五南。
黃玉純(2004)。以圖畫書為本進行幼兒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志成、王淑芬(1995)。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揚智文化。
黃美智(1997)。兒童文學創作與兒童道德意識發展—以「分享」為主題
的社會詮釋。東吳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迺毓(1994)。童書非童書:給希望孩子看書的父母。台北:宇宙光。
黃迺毓(1999)。童書是童書。台北:宇宙光。
黃迺毓(2003)。家庭教育.生命教育.圖畫書。載於劉清彥、郭恩惠著,圖畫書的生命花園(Xii-Xu)。台北:宇宙光。
黃瑞琴(200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北縣教育,33,(頁69-78)。
黃榮村(2004)。教品格,老師要站得穩。載於何琦諭、鄭一青等著,品格決勝負(頁38-40)。台北:天下雜誌。
落花生(2005年,5月5日)。培養感恩的品格。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品德教育電子報,4。2006年5月23日,取自http://www.shsps.kh.edu.tw/~wenchi/letgo-news.htm
楊素蓮(2003)。學齡前幼兒生命教育實踐分享。新使者,77,14-17。
楊淑卿(1993)。兒童圖畫書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33,65-72。
詹秀葉(2000)。兒童人際經驗意義化研究--以「被拒絕」情境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葛琦霞(2002)。教室VS戲劇 好戲上場囉!-圖畫書的戲劇教學示範。台北:信誼基金。
鄔時雯(2002)。以故事教學增進兒童同儕友誼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漢菊德(1998)。成為一個人的教育。台北;光佑。
劉清彥、郭恩惠(2003)。圖畫書的生命花園。台北:宇宙光。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子瑜(2000)。故事討論對幼兒道德推理的影響之研究---以「分享」
的故事主題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市。
蔡宜容譯(2001)。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台北:天衛。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鄭芬蘭(2003)。學前兒童對重要他人關懷行為之分析研究。醫護科技學刊, 6卷1期。
鄭芬蘭(2004)。學前兒童關懷行為心理歷程暨生命關懷方案之實驗研究。高雄師大學報 2004,16,161-179。
鄭碧招(2003)。從學校到家庭的生命教育。幼教簡訊,14,12-13。
盧美貴(1988)。幼兒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盧美貴(2000)。來自童書的生命之歌。載於台北市立師院實小編印,與生命有約-幼兒生命教育統整教學(A2-A7)。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出版。
蕭秋娟(2001a)。落實生命教育從幼兒做起。成長幼教季刊,秋季號,NO.47,39。
蕭秋娟(2001b)。幼兒生命教育教學與實踐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國民教育研究所幼教教學碩士論文,2002年出版,台北市。
蕭瑞琪(2000)。落實生活教育在幼稚園。幼教資訊,111。2006年4月12日,取自:http//www.ckids.com.tw/gn/kids_1914.htm
錢永鎮(1999)。從倫理教育到生命教育。載於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論文集。發表於南華大學主辦: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6月2-3日。嘉義縣:南華大學。
戴琲樺(2005)故事與戲劇活動在生命教育教學上的應用。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鍾芳容譯(1999)。Popov, L .K.&Kavelin, J.著。家庭美德指南。台北:
稻田。
鍾聖校(2000)。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從建構到實踐。台北:五南。
簡紅珠(1992)。幼稚園教師必備之教學技能。台北:五南。
魏美惠(1995)。近代幼兒教育思潮。台北:心理。
蘇黃美菊(2003)。生命教育圖畫書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軾(1990)孔凡禮點校。題西林壁。載於蘇軾詩集,23卷,25。台北:莊嚴出版社。
顧瑜君(2004)。專業工作者與行動研究。載於謝臥龍等著,質性研究(145-176)。台北:心理。
Sofia(2005)。你厭惡讀書嗎?PPT。2006年3月24日取自 http://163.24.100.100/94teach/goodart/0118.pps#258,2,




英文部分
Bateson, M. C. (1990). Composing a life. New York: Plume
Berg, B. L. (2004).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5th ed.). Omegatype Typography, Inc.
Cooper, R. (1997). The Power of Story: Teaching Though Storytelling
(2nd ed.). Scottsdale, AZ: Gorsuch Scarisbrick.
Damon, W. (1988). The Moral Child — Nurturing Children’s Natural Moral Growth. New York:A Division of Macmillan, Inc.
Dick, B. (2002). Action research, Action and research, Retrieved May 14, 2005, from //www.scu.edu.au/schools/gcm/ar/arp/aandr.html
Fulghum, R. (2003). 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 Taipei City: Ivy Books.
Hoffman, L. R. (1991). Developmental counseling for prekindergarten children: A preventive approach.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26, 56-67.
Kalliopuska, M. (1992). Holistic empathy education among preschool and school Childre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Comenius’ Heritage and the Education of Man, Prague, Czechoslovakia, March 23-27.
Krogh, S. L. & Lamme, L .L. (1985).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moral development. Young Children,14, 48-51。
Lamers. E. P. (1995) .Children, death, and fairy tales. Omega, 3 (2),
151-167.
McInty, D. J,&O’Hair, M. J. (1996). The reflective roles of the classroom teacher.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