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19: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文茵
論文名稱:民族文化觀光產業的實踐與反思--以布農文教基金會為例
指導教授:潘英海潘英海引用關係藍美華藍美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民族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民族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6
中文關鍵詞:民族文化觀光產業布農文教基金會布農
外文關鍵詞:Bourdieu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8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摘要

論文首先透過民族史與民族誌的書寫方式,將基金會觀光產業所寄存的pasikau部落時空舞台搭建起來。另外,透過部落發展觀光產業的相關討論回顧,以期了解民族文化觀光產業推動研究議題的困境,並找尋突破可能的定位。因此,筆者選擇透過Bourdieu理論的視域,將既具體又抽象、主客觀交融的「文化」,析離成【(慣習)(資本)】+場域=日常生活言行(實踐)的生活實踐公式來理解,以期將行動者的能動性與場域兼具束縛與自由的本質展現。

接下來,筆者透過理論概念與田野資料的交錯置放,藉此產生對話,使資料產生概念層次的意義,亦使論述不至真空。資本如同場域中的入場券,因此,筆者先就「資源」與「資本」間的關係做討論。透過基金會民族文化觀光產業的例子,了解從「資源」到「資本」其間辨識、篩選與應用的界定轉換歷程。換句話說,資本因場域的認可而產生兌換價值,因此,場域成為筆者接下來的論述重點。

筆者藉由基金會觀光場域中「布農部落」、「部落劇場」、「布農之旅」三種實踐活動,展現場域多樣的動態面貌。透過「布農部落」入園動線與原住民主題風格營造的鋪陳,將基金會觀光場域的風格基調呈現,同時也反映出基金會以「非原住民」做為的遊客身分邊界。「部落劇場」的展演解說,帶出整個觀光場域的文化消費主題核心。而觀光場域中的內容與風格呈現,則是基金會與遊客的共構關係中形塑而來。而「布農之旅」是「部落劇場」故事的延伸,亦是「布農部落」空間的拓展。透過這三個相互呼應的實踐活動,希冀讓遊客產生再次投入觀光場域的渴望。

而承載資本在場域中的實踐的行動主角,在本文的例子即是基金會。其透過將自身獨具的文化資本,在場域中進行積極的資本轉換,以兌換成經濟資本。然而,基金會多元(源)的人力組成,雖透過組織架構與理念(部落文化重建),生成了內部的社會資本。但來自於社會場域不同位置的多元人力,卻在基金會內部再現了社會場域關係位置的距離與慣性。因此,基金會出現「形式」(象徵)取向與「功能」(實用)取向的美學品味衝突,產生「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孰輕孰重的內部角力。基金會外顯的觀光場域經營策略展現,正是此角力動態平衡的一個凝相。至此,筆者已透過Bourdieu的實踐理論,檢視了基金會在觀光場域的實踐邏輯。接著,筆者有意再將視野拉回到pasikau部落的相關研究以及台灣民族文化觀光產業的發展脈絡,重新回顧省視Bourdieu理論下的文化資本與實踐邏輯在此個案的意義所在。
目 錄……………………………………………………………………………1
圖表目錄………………………………………………………………………2
第一章 …………………………………………………………………………4
第一節 pasikau部落遷移史…………………………………………………5
第二節 pasikau部落民族誌…………………………………………………11
第三節 部落發展觀光產業的相關討………………………………………24
第四節 民族文化觀光產業的實踐邏………………………………………28
第二章 從「資源」到「資本」……………………………………………30
第一節 在地經濟產業變遷與適……………………………………………30
第二節 基金會投入在地觀光產業的發……………………………………37
第三節 基金會觀光產業的地方資源運……………………………………41
第四節 從「資源」到「資本」……………………………………………45
第三章 布農部落……………………………………………………………49
第一節 入園的動線…………………………………………………………50
第二節 原住民主體風格的休閒空間………………………………………57
第四章 部落劇場……………………………………………………………67
第一節 部落劇場的「場域」………………………………………………67
第二節 「部落劇場」的主題………………………………………………79
第三節 「部落劇場」的文化消費場域……………………………………86
第五章 布農之旅……………………………………………………………93
第一節 「布農之旅」簡介…………………………………………………93
第二節 劇場的故事延伸……………………………………………………103
第三節 民族文化觀光與生活風…格………………………………………109
第六章 布農文教基金會……………………………………………………112
第一節 基金會成形的資本運用……………………………………………113
第二節 基金會的組織架構…………………………………………………118
第三節 基金會內部的社會關係……………………………………………124
第四節 基金會內部對立辯證的實踐邏輯…………………………………135
第七章 民族文化觀光產業的實踐邏輯……………………………………142
第一節 從pasikau部落的相關研究談……………………………………142
第二節 關於台灣民族文化觀光產業的發展脈絡…………………………146
第三節 Bourdieu文化資本與實踐邏輯的意義……………………………152
第八章 結論…………………………………………………………………166
參考書目……………………………………………………………………170


圖表目錄
圖1-1-1:布農族遷移路線圖………………………………………………06
圖1-1-2:布農族未進入內本鹿地區之前各族領域分布圖………………08
圖1-2-1:pasikau概念示意圖………………………………………………12
圖1-2-2:桃源本村(pasikau部落)行政組織位置圖……………………14
圖2-3-1:「布農部落」鄰近景點位置圖…………………………………43
圖3-1-1:位於台九線旁的「布農部落」…………………………………49
圖3-1-2:「布農部落」園區配置圖………………………………………50
圖3-1-3:「布農部落」大門售票口………………………………………51
圖3-1-4:部落茶屋一景……………………………………………………54
圖3-1-5:布農咖啡屋門口…………………………………………………55
圖3-2-1:「布農部落」園區入口處擺設之戶外藝術作品………………57
圖3-2-2:「布農部落」戶外大型藝術品位置圖…………………………58
圖3-2-3:「布農部落」大型藝術作品《中央山脈的守護者》…………59
圖3-2-4:「布農部落」大型藝術作品《文化的樑》……………………60
圖3-2-5:「布農咖啡屋」前方的咖啡雅座區與右前方的露天咖啡區…62
圖3-2-6:「布農咖啡屋」右方的長廊咖啡區……………………………62
圖3-2-7:「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中心」室內展示空間…………………63
圖3-2-8:彰基大樓雙人套房與書念住宿區之12人次團體房……………65
圖4-1-1:「部落劇場」舞台全貌…………………………………………68
圖4-1-2:「部落劇場」右前方展示平台…………………………………68
圖4-1-3:「部落劇場」一隅………………………………………………69
圖4-1-4: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73
圖4-1-5:malas-tabang(報戰功)………………………………………73
圖4-1-6:盛裝等待演出的耆老們…………………………………………74
圖4-1-7:「部落劇場」之募款專案內容介紹……………………………77
圖5-3-1:基金會(民族文化)觀光場域示意圖…………………………109
圖6-1-1:基金會發展六大面向……………………………………………112
圖6-2-1:基金會組織圖(2000年訂定版)………………………………118
圖6-2-2:基金會組織圖(2001年修定版)………………………………119
圖6-2-3:基金會組織圖(2002年修定版)………………………………120
圖6-2-4:基金會組織圖(2003年修定版)………………………………121
圖6-3-1:基金會組織發展示意圖…………………………………………124
圖6-4-1:具階序性的經營思考……………………………………………137
圖7-3-1:社會場域空間座標示意圖………………………………………159
圖7-3-2:耆老口述訪談紀錄………………………………………………163
圖7-3-3:學童觀賞舊部落探勘紀錄片……………………………………163
圖7-3-4:探勘紀錄片部落巡迴播放海報…………………………………163
圖7-3-5:「畫我Hudas」繪畫比賽………………………………………163
圖7-3-6:「馬魯史賓蘭-她們的故事」展………………………………163
圖7-3-7:學童向耆老學習傳統編織………………………………………163

表1-2-1:桃源村「布農族」氏族概況與氏族戶數統計表………………15
表1-2-2:桃源村宗教信仰現況……………………………………………17
表2-1-1:桃源村滿15歲以上之現住有業人口所從事之行業別比例……34
表2-1-2:台東縣產業部門結構變化(1960-1991)………………………35
表3-2-1:基金會大型戶外藝術作品列表…………………………………60
表4-1-1:部落劇場演出順序(依據白光勝主持版本)…………………71
表4-2-1:【共創原住民的世紀之夢】3600元布農之友專案……………84
表5-1-1:「布農之旅」參考行程表………………………………………94
表6-3-1:基金會幹部與白氏關係表………………………………………133
參考書目
一、期刊、論文
王美青
2003 文化表徵與族群性--魯凱族下三社群的認同結構。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梅
1998 原住民文化園區規劃準則之研擬--以屏東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筱君
2001 台灣原住民賽夏族編器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應棠
2003 尋找家園--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回歸部落現象中的認同轉折與家的意義重建:屏東魯凱、排灣族的案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江冠明
2003 創新的認同--三地門文化產業中的現代認同與變遷。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明德
2000 布農族崙天部落史。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所。

余明峰
[出版中] 布農族氏族(sidoh)在婚姻、政治、宗教、經濟面向的民族志研究—以延平鄉桃源村為例(暫定)。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所。

宋莉瑛
2002 觀光對原住民環境衝擊之研究--以屏東霧台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呂嘉泓
1999 我國鄉村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山美及蓮潭社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近藤正已
1988 霧社事件後的「理蕃」政策。當代30:40-54。

李亦園 計畫主持
1983 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素馨、侯錦雄
1999 休閒文化觀光行為的規範—以原住民觀光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2):25-38。

李敏慧
1997 日治時期台灣山地部落的集團移住政策與社會重建--以卑南溪流域布農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李芳森
1995 布爾迪厄科學場域的社會學分析。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天助
1993 Bourdieu文化再制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志興
1999 台灣原住民的文化存續與發展。歷史月刊1999(1):84-88。

林玉婷
2002 社區營造永續觀光評估模式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桂萍
2004 台灣原住民的藝術表現--以力馬原住民生活工坊為例。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頌恩
1998 台東縣延平鄉布農幼稚園鄉土文化教學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慧玲
2002 田野書寫、觀光行為與傳統再造:印尼峇里與台灣台東布農部落的文化表演比較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8:77-151。

洪廣冀
2000 森林經營之部落、社會與國家的互動--以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泉湖、陳世昌
2003 台灣原住民的文化傳承與休閒文化產業行銷—布農部落的個案研究。發表於「2003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休閒旅遊研討會」,2003.11.22。

紀駿傑
1998 從觀光原住民到原住民自主觀光。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45-60。

侯松茂 研究主持
1994 臺東縣觀光旅客消費需求及動向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

馬凱
1999 活化部落經濟生機--振興原住民族經濟及產業發展區域細部規劃。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許功明
1994 遺產觀光與經營的省思--從舊好茶聚落談起。博物季刊8(2):19-24。

高有智
1999 期待又怕被傷害:隔週休二日旅遊風潮對原住民部落的影響。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宣揚
1991 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語言29(3):21-75。
1992 布爾迪厄的政權社會學。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10:123-150。
1995 論布爾迪厄社會學中關於「象徵性實踐」的概念。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13:21-51。

徐賁
2002 布迪厄論知識場域和知識份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70:75-81。

曾少千
2002 藝術與社會學的交會:哈克與布赫迪厄的自由交流。歐美研究32(1):45-105。

傳君
1998 活化部落經濟生機--振興原住民民族經濟及產業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張玲玲
2004 原住民部落發展旅遊之探討--以可樂部落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瑋琦
1998 河東部落社區總體營造--一個想要變成社區的部落?。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建池
1999 阿里山地區原住民對其觀光發展衝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嘉珍
2000 台東劇團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啟川
2002 地方居民對觀光影響的知覺與態度之研究--以山美社區為例。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口珈
2002 花蓮市阿美族豐年祭文化資源整體效益之評估。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應貴
1974 經濟適應與發展—一個台灣中部高山族聚落的經濟人類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5 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85-95。

黃應貴、胡金男
1999 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小誌。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3:1-18。

黃國超
2003 原住民觀光與社區自主權--泰雅族鎮西堡部落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秋季號。

陳茂泰
1975 從旱田到果園:道澤與卡母界農業經濟變遷的調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1-33。

陳敏郎
1994 文化秩序與社會秩序:布迪厄(P. Bourdieu)論文化正當性的建構及其再生產。思與言32(3):113-137。

陳永龍
1994 觀看、地方自主性與社會權力--試論觀光互動過程中的看與被看。山海文化月刊2:47-51。

陳昭妙
2003 布農部落屋的後現代氛圍:從營運現象及戶外裝置展談起。藝術論衡9:93-111。

陳朝興
1998 原住民休閒產業發展策與社區總體營造。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77-96。

陳膺仁
2004 原鄉地區觀光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顧客滿意度的觀點。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昌
2004 台灣原住民文化產業與文化行銷之研究--布農部落屋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

陳溪園
2003 梨山風景區原住民對觀光衝擊及發展策略認知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游景德
1999 文化行銷--台灣原住民文化展現分類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英海
1998 傳統文化?文化傳統?--關於「平埔族群傳統社會文化」的迷思。發表於「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1998.05.16-17。

潘盈方
[出版中] An Exploration Into Cultural Heritage As Tourism Commodity- Aboriginal Tourism in Taiwan(台灣原住民文化資產與觀光發展的探討).Toursim and Heritage Management Service Industry Department of Bournemouth University.

蔡善神
2004 內本鹿地區布農族遷移史研究(1942年之前)--以遷往台東縣延平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所。

蔡旻玠
2001 去殖民?再殖民?--以布農文教基金會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雯
2001 部落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嘉義阿里山鄉山美村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文生
1984 台灣山地社會經濟結構性變遷之探討--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乃靜
2001 慣習與資訊行為。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8(1):87-94。

裘亞飛
1992 台灣原住民的政治經濟學涵義。島嶼邊緣5:33-43。

鄭賢女
1996 太魯閣國家公園情境中的太魯閣人—政權觀點與原住民的網絡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所。

趙蕙鈴
1995 布狄厄論「文化資本」的再生結構—文化區辨與社會區辨的社會建構 過程。思與言 33(1):161-184。

劉維公
1998 習性( Habitus )與偶成性( Kontingenz ): P. Bourdieu 與 N. Luhmann的理論介紹。臺大社會學刊26:1-51。
1999 布爾迪厄與生活風格社會學研究:兼論現在社會中的社會學危機。社會理論學報2(2):347-374。
2001 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社會學報11:113-136。

劉秋雲
2001 布農族人的語言使用與民族認同—以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為例。發表於「90學年度國立政治大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謝世忠
1992a 觀光活動,文化傳統的塑模,與族群意識:烏來泰雅族Daiyan認同的研究。考古人類學刊48:113-129。
1992b 偏離群眾的菁英:試論「原住民」象徵與原住民菁英現象的關係。島嶼邊緣5:52-60。
1994 觀光過程與「傳統」論述—原住民的文化意識。民族文化會議論文集1-18。

謝祿宜
2004 社會產業與社區發展—布農文教基金會的個案分析。發表於「快樂兒童、活力老人、健康社區—建構台灣社會福利的新願景」研討會,2004.05.28。

蕭芬芳
1995 日常生活的社會(再)團體化-對布爾迪厄(P. Bourdieu)品味觀點之探討與反省。私立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世宏
1992 民意與文化的生態—波笛爾的文化社會學初探。當代77:42-51。

Axel Honneth
1992[1986] 片段化的象徵世界—波笛爾文化的社回學醒思,劉維公譯。當代77:14-31。

Nicholas Garnham & Roymond William
1992[1980] 波迪爾的文化社會學,鄭明椿譯。當代77:32-41。

二、專書
交通部
2002 交通部政策白皮書:觀光。台北:交通部。

瓦歷斯•尤幹
1992 荒野的呼喚。台北:晨星出版社。

台東縣政府(島嶼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2000 延平鄉桃源村布農家園修景計畫—2000年工作介紹與展望。台東市:台東縣政府。

林美瑢
1991 原住民與觀光--從社區主權、文化尊嚴、經濟價值談起。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花東社區發展中心。

徐明淵
2001 台東跨世紀向前行:台東縣陳建年縣長縣政八年專輯1994-2001。台東市:台東縣政府。

洪健榮、田天賜 主編
2004 延平鄉志。台東縣:延平鄉公所。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
1935 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第三章),黃文新譯。東京:刀江書院。中研院民族所特藏室。

黃應貴
2001 台東縣史•布農族篇。台東市:台東縣政府。

陳國川 等
2000 台東縣史•產業篇。台東市:台東縣政府。

孫大川
1993 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張雙利、陳祥勤
2000 解放神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楊正寬
2003 觀光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夏黎明、李敏慧等
1999 台灣第名辭書•卷三•台東縣。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曾聖元
2000 台東縣史.觀光篇。台東市:台東縣政府

謝世忠
1994 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自立晚報社。

劉大和 等
2001 APEC議題精選系列2--觀光與文化節慶。臺北市:APEC研究中心。

藤井志津枝
1997 理蕃。台北:文英堂出版社。

Bourdieu P.
2004[1977] 實作理論綱要,宋偉航譯。台北:麥田出版社。

Bourdieu P. & Wacquant, L.D.
1998[1992] 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李猛、李康 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三、布農文教基金會資料
2004 「共創原住民世紀之夢」募款專刊。
[未出版] 「布農部落」園區藝術創作簡介。
[未出版] 「長虹的跨越」演出說明文案。
[未出版] 「布農之旅」導覽流程企劃。
[未出版] 「布農之旅」解說文案。
[未出版] 基金會媒體報導簡報資料集。
[未出版] 基金會組織圖。
[未出版] 蜂巢志工團的源起與目的簡介。
[未出版] 2005年「布農志工招募」招募文案。
[未出版] 紀錄片「布農文教基金會的美麗與哀愁」。

四、網路資源
布農文教基金會:http://www.bunun.org.tw/main.html,20050525。
鹿野鄉農會:http://www.luyeah.com.tw,20050525。
台九線--357k: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kaviiaz/,2005052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宋維煌,〈休閒活動與生活調適〉,《社教資料雜誌》181期,民82,頁25-36。
2. 黃振球,〈休閒活動理論與實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報》創刊號,民59,頁545-693。
3. 李明榮,〈從生活型態看休閒文化演進〉,《師友月刊》,第366期,民86,頁4-9。
4. 張振成,〈政府應如何推動休閒活動〉,《臺灣教育》523期,民83,頁30-32。
5. 文崇一,〈青年工人的休閒行為及其類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1期,民70,頁1-62。
6. 葉智魁,〈工作與休閒—提昇生活素質的反省〉。《戶外遊憩研究》8(2),民84,頁31-46。
7. 張酒雄、邱祖賢、鍾蔚起、郭丁熒、羅瑞玉、楊景堯等人,〈青少年對休閒活動看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第11期,民84,頁107-144。
8. 張坤鄉,〈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狀況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第27期,民80,頁129-169。
9. 柴松林,〈休閒時代,學習社會〉,《北縣教育》14期,民85,頁33-38。
10. 吳劍雄,〈工作壓力的形成與因應之道之探討—個人、組織及社會環境的三管齊下〉,《中國勞工》,第996期,民88,頁16-19。
11. 林東泰,〈休閒覺知自由與工作滿足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刊》,第21期,民81,頁59-114。
12. 楊正寬,〈優質「休閒文化」的建構—實施隔週休二日必先建立的正確休閒觀〉,《人力發展月刊》48期。民87,頁12-19。
13. 薛銘卿,〈休閒及休閒活動定義之詮釋:非規範及規範性觀點〉,《戶外遊憩研究》,第5期,民81,頁71-89。
14. 賴美娟,〈高雄市基層警察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1期,民86,頁203-226。
15. 李艷琪、連深。1997。有機質肥料之主要成分含量及其變異。中華農業研究46:18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