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刊
1.二十一世紀基金會(1998)《台灣社會的溫度計》,台北:中華徵信所。
2.朱湘吉(2001)《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3.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圖書。
4.林顯宗(2001)《社會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
5.林顯宗等(2002)《工業社會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6.周談輝(2003)《生涯規劃發展》,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7.李青芬等(1996)《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書局。
8.金樹人(1998)《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書局。
9.吳定(2003)《行政學》第一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0.洪陸訓(1998)《專業軍人-社會與政治的描述》,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1.洪陸訓(1999)《武裝力量與社會》,台北:麥田出版社。
12.洪陸訓(2002)《軍事政治學文武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
13.洪鳳儀(2000)《生涯規劃》,台北:揚智文化。
14.許是祥(1996)《管理學》,台北:前程企業管理公司。
15.黃天中(1995)《生涯規劃概論》,台北:桂冠圖書。
16.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2、2004)《國防報告書》,台北:聯
勤北部印製廠。
17.陸軍總部人事署(2004)《精進陸軍軍官經管綱要計劃-草案》。
18.葉至誠(1997)《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
19.張添洲(1994)《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圖書。
20.楊亞平(民1989)《軍事社會學概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1.楊朝祥(1989)《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22.蔡文輝(1983)《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
23.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文化。
24.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81)《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二、中文期刊
1.王以人(1998)<時代社會變遷中婚姻與家庭問題之探究>《家庭教育雙月刊創刊號》,台北:內政部。
2.朱美珍(1998)<國軍已婚軍官工作角色與家庭角色之探討>《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第四期,台北:政戰學校。3.朱美珍(2000)<國軍已婚軍官夫妻關係與工作滿意相關性之研究>《第三屆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朱美珍(2002)<民生主義社會政策與軍人家庭關係之研究-已婚軍官角色衝突及其生活滿意之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政戰學校。5.何委娥(1992)<台北市已婚職業婦女生涯發展與工作滿意度、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社會福利機構人員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台北:東吳大學。6.沈棋瑞(1997)<職業軍人生涯規劃之研究>《第二十四屆軍事著作》人事類銀項獎,台北:國防部。
7.林幸台(1982)<我國大學生決策型態與職業決策行為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第7期,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8.林清文(1985)<生涯發展量表修訂研究>《師大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師範大學。9.林勝義(民1994)<台灣家庭的結構變遷與轉型需求>《社區發展季刊》68期,台北:內政部。10.林書琦(2000)<我國男性軍官家庭與工作角色衝突之研究,以政校正規班、研究班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政戰學校。
11.徐良熙、張英陣(1987)<台灣的單親家庭問題與展望>《中國社會學刊》第十一期,台北:內政部。12.莊雅萌(1986)<影響大專農畢業生職業選擇因素之研究>《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13.黃淑芬(1982)<大學生自我統整與職業成熟及自我確認的關係>《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師範大學。14.陳宗煦、楊清平、宋貴銘等(1994)<技勤軍官生涯與經歷發展之規則研究>《國軍軍事教育研討會》,台北:國防管理學院。
15.郭盛哲(2003)<軍隊內部勞力市場的轉型:國軍精實案的政策形成背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35期,台北:政治大學。16.湯文財(2003)<從志願役軍官生活滿意探討國軍家庭福利服務措施之研究>《政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台北:政戰學校。17.楊菊吟(2001)<家庭福利服務在國軍專業發展之研究-兼談美軍「家庭服務中心」的組織功能>《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第二期,台北:政戰學校。18.楊紹中(民91)<軍人生涯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分析-以六位高階政戰軍官經驗為例>《政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軍事心理組碩士論文》,台北:政戰學校。
19.蔡忠達(2002)<國軍志願役軍官家庭功能與生活滿意之關聯性研究>《政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台北:政戰學校。
20.賴澤涵、陳寬政(1985)<台灣的社會變遷與家庭制度>《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1.謝復剛、廖國鋒、朱艷芳(2000)<國軍後勤深造教育變革對後勤幹部生涯發展認知影響之研究>《第八屆國防管理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防管理學院。
22.饒新根(1997)<國軍志願役基層軍官工作滿足因素與離職傾向之關連性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源所碩士論文》,台北:國防管理學院。三、西文部分
1.Adams,J.S.(1963),Toward and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J.Abnormal Social Psychology,(67)p.422-436.
2.Alderfer,C.P.Existance(1972),Relatedness and Growth:Human need in organization settings.N.Y.:THE Free Press.
3.Brown,D. & Brok,L.(1984)Career choice and dvelopment.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Haper & Row,Publishers.INC.
4.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1995)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Washington,DC.。
5.Hall,D.T.(1976)Careers in organizatuin.Santa Monica,CA:Goodyear.
6.Hackman,J.R.&Oldham,G.R.(1976),Motivation through the design of work :Test of a thor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16,pp.250-279.
7. Herzberg,F.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Cleveland:World Publishing CO.,1966,pp.72-74.
8.Holland,J.L.(1985)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A theory vocational per-
sonalities and work enviorement(2nd ed.)Englewood Cliffes,NJ:Prentice-Hall.
9.Hoppock,R.(1935),Job Satisfaction, N. Y: Harper & Brother.
10.Maslow Abraham Harold(1954),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Harpe & Brothers Pub.,pp.146-150.
11.Osipow,S.H.(1983).Theories of career development (3rd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12.Parry,G. & Warr,P.(1980)The impact of mother s of work ttitudes.J.Occupatiopn Psychology,53,p.245-252.
13.Robbins,S.P.(1993),Organization Behavior,Prentice-Hall,N,J.
14. Thompson,A,S.& Lindeman,R.H.(1981)Career Development Inventory:User is Manual C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Inc.
15.Seashore,S.E. and ,Taber,T.D.(1975),Job Satisfaction Indicatiors and their Correlates,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8,pp.333-368.
16.Super,D.E.(1957)The psychology of career New.York.Harper & Row.
(1976)Carr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n work 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Waston,D.C.:The office of career education,U.S.Office
of Education.
17.Vroom,V.H.(1964),Work and Motivation,N. Y:John Wiley and 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