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令瑩﹙2001﹚。國民中學學生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文崇一﹙1972﹚。價值與未來。食貨月刊,1,602-605
白省三﹙1999﹚。掌控數位,回歸人性。中央月刊,32(8),39-40
朱美惠(1999)。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彰化:未出版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1996﹚。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八十四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正中書局。
李金泉﹙1993﹚。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臺北:松岡電腦圖書公司
李京珍﹙2003﹚。國民小學學生數位落差現況之研究。臺北:臺北地區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李佩玲﹙2003﹚。國中青少年生活風格、父母參與與其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嘉寧﹙1997﹚。價值觀和少年犯罪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宋宜儒﹙1994﹚。工作價值觀、工作特性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沛華集團為例。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所碩士論文吳明清﹙1983﹚。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知城數位
吳佳蓉﹙2003﹚。在網路傳播時代中省思「知溝理論」。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論文
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育名詞:教師素質、數位差距。教育資料與研究,36,52-53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臺北:智勝
吳鐵雄﹙1996﹚。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研究,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汪履維﹙1881﹚。「價值澄清法」的基本理論淺論。輔導與研究,12,15-22
林玉佩(2000)。台灣資訊教育總體檢。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52-60
林世英﹙1990﹚。青少年的規範意識和實踐意識-以價值觀為中心。警學叢刊,12(3),68-85林邦傑﹙1887﹚。從測驗的內部一致性看試題的鑑別度。現代教育,10(8),67-74林佳旺﹙2003﹚。國小網路素養課程系統化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慧﹙1992﹚。國民中學生命價值教學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金樹人(1987)。價值問卷在生計輔導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6,21-22施依萍(1997)。台灣使用網路行為之研究:網路素養資訊觀層面之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紀淑萍(1991)。在國小實施觀功念恩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姜鵬珠(2002)。何妨吟嘯且徐行-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徐秀月(1988)。電視卡通、家庭傳播方式與兒童道德判斷。輔仁大學碩士論文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媒體素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惠玉﹙1995﹚。國民小學教師科技素養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
國科會(2002)。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書。臺北:作者
陳佩君(2001)。實踐多元化評量於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炳南(2002)。國小學生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敬如(2000)。臺灣地區中等學校學生數位鴻溝差距狀況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瑞萍(2000)。快樂與希望-創造新生世代。青少年發展理論概論。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印行
陳福濱(2001)。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生命教育與社會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輔仁大學
陳增穎(2000)。開啟或關閉?-網際網路對青少年人際關係的影響。師友,2月號
陳鴻汶(1995)。個人與組織工作價觀一致對工作態度與生涯發展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玉蘋(2003)。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黃光國(1993)。青少年的價值觀。測驗與輔導,119,2422-2430
黃明月(1995)。我國電視卡通影片內容價值取向研究報告。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黃柏叡(2002)。教育機會均等的新課題:數位落差。教育政策的社會學分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嘉義大學
黃惠秋(2001)。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知影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榮村(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黃雅君﹙2000﹚。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知能及其相關設備利用情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葳威、林紀慧、錢玉芬、簡南山(2005)。「青少兒網路安全素養調查報告」。臺灣愛鄰社區服務協會白絲帶工作站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委託專案報告。
莊道明(1998)。從臺灣學術網路使用者調查解析網路虛擬社群價值觀,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5(1),5261張春興(1975)。價值學習四部曲-價值感、價值觀、價值標準、價值判斷。輔導通訊,7,8-11
張寶芳(2000)。網路素養。媒體公民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臺北,國立師範大學
馮燕、王枝燦(2002)。網路交友與青少年虛擬社會關係的形成。2002年網路與社會研討會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郭 貞(1994)。認同形成、家庭溝通型態以及青少年媒介使用:一個整合模式。新聞學研究,48,99-121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郭為藩(1972)。價值觀論及其在教育學上的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4,39-64曾淑芬、吳齊殷、黃冠穎、李孟壕﹙2002﹚。臺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之專題成果報告(報告編號:RDEC-RES-909-006)
溫嘉榮(2002)。資訊社會中人文教育的省思。資訊與教育,92,26詹明欽﹙199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冠政﹙1990﹚。環境價值教育的理論基礎。環境教育,8,3-14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劉駿洲(1996)。電腦網路的社區文化。社教雙月刊,74,16-19
盧怡秀﹙2001﹚。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生命教育專輯,26,1-26鄭增財﹙1999﹚。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蔡志強﹙2003﹚。國小學童數位素養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歐陽教﹙1995﹚。教育哲學導論。臺北:文景
羅瑞玉﹙1996﹚。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師大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戴怡君(1998)。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蘇清守﹙1990﹚。國中學生的助人行為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含意。臺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3,99-118蕭佑梅﹙2003﹚。國民小學學生數位差距之研究。臺北地區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燕萍﹙2000﹚。高職學生生命教育課程內容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Anderson,A.R.﹙1967﹚. Life Style Pattern. AMA Conference Proceedings,.56-62.
Attewell,p.﹙2001﹚.The First and Second Digital Divides. Computer35:106-108.
Auerback,J.G. ﹙1950﹚.Value changes in therapy.Personality symposium no.1,N.Y.:Crune & Stratton,PP.63-67
Conroy,W.J. ﹙1979﹚. Human value,smoking behavior,and public health programs.
In M.Rokeach(ed.)Understanding human values: individual And societal.New York:Free Press. Libraries,29,348-349
Eisenberg,N. ﹙1982﹚.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ing regarding prosocial behavior. In N.Eisengberg,(Ed.)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PP .219-249.New York:Academic Press.
Fraenkel,J.R. ﹙1977﹚. How to teach about values: an analytic approach.New York prentice-hall,Inc.
Frymier.J.,Cunninghan,I.,Duckett,B.,Link,F.,Rimmer,J.,& Scholz,J. ﹙1996﹚. A study of core value and the schools.Indiana:Phi Delta Kappa.
Gaus,G.F. ﹙1990﹚.Value and justification: The foundations of liberal theor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aig,Delores E. ﹙1989﹚. The school as a value influenceing institu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06 510)
Kluckhohn,F.R.,& Strodtbeck,F. ﹙1961﹚. Variation in value orientations. Evanstion,
II:Row Peterson.
Lull. ﹙1980﹚.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the social uses of televis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7(3),319-334
Mayton, Daniel M II. ﹙1992﹚. Spontaneous concern about nuclear war:value priority
differences among rural adolesc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14 342)
McClure,C.R.(1994).Network Literacy: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115,11,1,diagram.(ISSN:0730-200395)
McCrachen & Falcon-Emmanuelli A.E. ﹙1994﹚.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work values research in vocation educa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 Technical Education,10(2),4-14.
Merton,R.K. ﹙1968﹚.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The Free Press
Rescher,N. ﹙1969﹚.Introduction to Value Theory. Enlewood Clifls,N.J.:Prentice-all Inc.
Rokeach,M. ﹙1967﹚. Value survey..Sunnyvales,CA: Halgren Tests.
Rokeach,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Spranger,E﹙1928﹚.Type of Men PartII,.Max Verlage:Halle.
Turkle, S.﹙1995﹚. 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f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Teicher, J.(1999).An action plan for smart internet use. Education
Young, S.S.C.,Chan,T.W.,Lin,C.B.﹙2002﹚.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a web-mediated “School for All”.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8(2), 209-218
Webber, S. & Johnston, B. (2000). Conception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new perspectives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6(6): PP.381-397.
Wild,D.L. ﹙1974﹚. Some conceptual measurement and analytical problem in life style research. In D. W. William (Ed.),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PP.99-126 , Chicago : AMA
三、網際網路
丁志仁﹙2004﹚。從組織、課程、財政談成就一個對弱勢友善的資訊教育環境。資訊素養與數位落差討論會﹙2004/12/05﹚。網址:http://www.iis.sinica.edu.tw/2001-digital-divide-workshop/discuss5.htm
大紀元華府日報﹙2005﹚。孩子們上網安全嗎?父母不瞭解的東西可能傷害孩子們﹙2005/02/25﹚。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gb/4/11/3/n708261.htm
中國江蘇新聞網﹙2005﹚。未成年人上網安全堪憂 美國一半家庭過濾網路﹙2005/03/24﹚。網址:http://news.jschina.com.cn/gb/jschina/news/node7782/node7789/userob ject1ai691099.html
內政部警政署﹙2004﹚。暴力及竊盜犯罪總人數。警政統計月報(2004/10/17)。網址:http://www.npa.gov.tw/count/xls/right1_2.xls
行政院新聞局﹙2004﹚。分級保護做得好,閱讀資訊沒煩惱,守護您寶貝的網路空間-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成立(2005/3/22)。網址:
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20354&ctNode=2530
亞卓市﹙2004﹚。首頁(2004/08/28)。網址:
http://www.educities.edu.tw
李麗芬(2005)。第178期女性電子報-新聞前線(2005/05/27)。網址: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177.htm
吳明隆﹙2000﹚。資訊社會變革中教師應有的體認與作法(2004/11/5)。網址:http://163.27.103.130
吳曉蓉﹙2004﹚。網路時代的教育趨向(2004/10/11)。網址:http://www.pep.com.cn/200406/ca459998.htm
林文瑛﹙2004﹚。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價值的問題還是思考的問題?佛光大學心理學研究所(2004/10/01)。網址:http://www.fgu.edu.tw/~psychology/know/data/psyforum/4.htm
紅泥巴村﹙2005﹚。兒童上網安全(2005/3/14)。網址
http://www.hongniba.com.cn/safe/trouble/Default.htm
陳百齡﹙2004﹚。網際網路的「接近使用」問題。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2004/08/25)。網址:http://www.lib.nccu.edu.tw/mag/20/20-1.htm
教育部電算中心﹙2004﹚。〈非同步(網路)遠距教學需求規格〉;〈挑戰二○○八∼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2004/11/05﹚。網址:http://140.111.1.192/secretary/e2008/2008-e.htm
減少數位落差入口網頁﹙2004﹚。首頁(2004/08/20)。網址:
http://www. digitaldivide.nat.gov.tw
國教專業社群網﹙2004﹚。九年一貫課程重大議題(2004/08/29)。網址:
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2.php
程慶華﹙2004﹚。為保護兒童上網安全,歐盟再度斥鉅資(2004/12/9)。網址:http://gb.chinabroadcast.cn/3821/2004/12/10/110@387406.htm
經濟日報(2004)。"莫讓網吧毀了孩子"系列報導之五:美國政企共管網路安全(2004/02/10)。網址:http://www.ce.cn/cysc/it/xwy/hlw/t20040212_319087.shtml
新華網﹙2004﹚。去年全球儿童色情网站增70% 平均每天增46个(2004/11/10)。網址:
http://news.xinhuanet.com/it/2004-01/17/content_1281371.htm
新聞前線﹙2005﹚。啟動網站內容分級,守護兒少上網安全,第178期女性電子報﹙2005/2/25﹚。網址: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177.htm
詹文男﹙2001﹚。全方位出擊,消弭數位鴻溝。e天下雜誌網﹙2004/10/15﹚。網址: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lumn/05/0514a.asp廖文伶﹙2003﹚。全球數位差距(Global Digital Divide) 。科技發展政策報導,SR8912﹙2004/11/01﹚。網址:http://nr.stic.gov.tw/ejournal/SciPolicy/Sr8912/ Sr8912T3.HTM
資策會(2004)。2004年我國家庭上網調查。網址: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MAIN_ID=3&f_SUB_ID=529&f_ART_ID=5455
劉靜怡﹙2004﹚。民主社會裡的數位落差:幾個初步觀察。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2004/11/13﹚。網址:
http://www.iis.sinica.edu.tw/2001-digital-divide-workshop/2-2.htm
賽門鐵克防毒軟體網﹙2004﹚。未成年子女的網路安全﹙2005/03/14﹚。網址:http://www.symantec.com/region/tw/homecomputing/article/childsafety.html
羅文基﹙2004﹚。九年一貫課程的改革理念與精神。翰林文教雜誌網路版(第十五期)(2004/08/30)。網址: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15/15_02.htmWebester, C. ﹙1995﹚.The World Wide Web—The Great Equalizer of the Internet” .Wide Web:http//www.pcinnews.com/business/pci/hp/columns/equalizer.html
IRIB WORLD SERVICE﹙2004﹚。電視節目對兒童的腐蝕。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廣播電臺華語臺(2004/10/19)。網址: http://www.irib.ir/worldservice/chinese/zhuanti/dianshijiemuduiertongdf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