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1. 丁金輝,「以公司重整再生機制重建企業價值之研究」,交通大學高階主管管理學程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1年。2. 林志維,『競爭策略、技術環境、技術創新與創新績效之關係研究----以電子高科技業與化工業為研究對象』,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1 年。3. 李自在,『戶政人員的知識學習、成就動機、組織文化對其組織創新、組織承諾與組織行政績效之影響性研究―以嘉義縣市各戶政事務所為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2年。
4. 李宜軒,「企業創新策略、經營績效與競爭優勢之研究」,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5. 李國樑,「技術策略、技術創新能力與創新管理之關係研究-以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為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6. 邱奕嘉、徐作聖,「經營特質、創新型態與領導風格對經營績效的影響」,1998年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民國八十七年。
7. 邱慶德,「企業經營策略、組織結構與績效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8. 吳思華、呂惠茹,『高科技產業動態網路組織型態之研究』,技術與產業網路小型專題研討會,政大科管所與中研院社會所合辦,民國85年。
9. 吳萬益、鍾振輝、江正信,『企業文化、組織運作、製造策略與經營績效之關係研究』,中華管理評論,第二卷,第一期,民國88年,頁1-22。10. 紀慧如,『組織創新能力與創新績效之研究----以技職校院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1年。11. 莊立民,「組織創新模式建構與實證之研究----以台灣資訊電子業為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民國91年。12. 施佳政,『行銷知識能耐、產品創新、行銷創新與市場績效關係之研究』,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班未出版論文,民國92年。
13. 郭明秀,「高階經營團隊與組織運作、競爭優勢、競爭策略及經營績效之關係研究----傳統產業與高科技產業之比較」,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0年。14. 陳茂成,『企業永續經營關鍵因素之研究』,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論文,民國92年。15. 陳佩佩,『影響新事業技術商品化與績效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研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16. 張如蓮,「高科技事業中創新類型與組織知識創造之研究」,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17. 張莉慧,「組織文化、組織知識創造情境與組織創新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資訊硬體產業為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0年。18. 張益誠,『應用因子分析方法為台灣地區建構永續發展趨勢評估指標系統』,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民國90年。19. 張嘉雯、「競爭策略、組織間關係策略、組織間關係管理型態與競爭優勢關係之探討」,逢甲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20. 詹明熹,「企業經營策略與技術發展政策之關係適配對提升技術創新績效之影響----以台灣製藥業為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1年。21. 賴士葆、王秉鈞與黃佑安,「創新能力與新產品研發過程關係之研究」,1997年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民國八十六年。
22. 賴秋燕,『組織內外在因素、事業網路互動強度與組織創新績效之關聯性研究』,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論文,民國92年。23. 賴國茂,「企業文化、產業類型與企業績效之研究」,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4年。24. 賴鍾慶,『創新能力的來源及其本身對技術商品化績效之影響』,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1年。25. 劉尚志,『我國貿易商經營環境、競爭策略與經營績效之關係研究』,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3年。26. 劉常勇,「技術資源管理能力對新產品開發績效影響之研究」,1997年中華民國科技研討會論文集,民國八十六年。
27. 劉嘉雄,『影響企業創新績效之組織因素研究----以台灣地區製造業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1年。28. 蔡如菱,『企業內部創新發想過程及影響因素之探討』,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論文,民國91年。29. 蔡啟通,「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博士論文,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民國八十六年。30. 鄭睿祺,「吸收能力、轉換能力與組織創新之關聯性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31. 蘇怡靜,「探討顧客關係管理對企業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91年。英文部分:
1. Aaker, D. A. (1985), “Developing Business Strategies“, New York: McGraw-Hill, 35-36.
2. Amit, R. and P. J. H. Schoemaker (1993), “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4(1), 33-47.
3. Anderson, J. C., H. Hakansson, and J. Hohanson (1994), “Dyadic business relationships within a business network context“, Journal of Marketing, 58(4), 1-15.
4. Ansoff, I. H. and J. M. Stewart (1967), “Strategies for a technology-based busin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12-121.
5. Betz, F. (1993), “Strategic Technology Management“, New York : McGraw-Hill
6. Chandler, A. D. (1990), “Scale and Scope: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 Chen, C. and B. Lin (2002), “The effects of formation motives and inter firm diversity on the performance of strategic alliance“, Asia Pacific Management Review, 7 (2), 139-166. Management Journal, 27(3), 467-488.
8. Dess, G. G. and R. B. Robinson (1984),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the absence of objective measures: The case of the privately-held firm and conglomerate business uni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3), 265-273.
9. Hagedoorn, J. and J. Schakenraad (1994), “The effect of strategic technology alliances on company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5(4), 291-309.
10. Hakansson, H and I. Snehota (1995), “Developing Relationships In Business Networks“, London ; Routledge, New York.
11. Hans Loof , Almas Heshmati, Rita Asplund (2001),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Comparison of the Nordic Countries“, SSE/EFI Working Paper Seri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No.457
12. Hans Loof(2004),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Electronic Working Paper Series
13. Hamel, G. and C. K. Prahalad (1994),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4. Lans Loof and Almas Heshmati(2001),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A sensitivity analysis“, SSE/EFI Working Paper Seri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No.446
15. Leonard-Barton, D. (1992), “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3(Special), 111-125.
16. Long, C. and M. Vickers-Koch (1995), “Using core capabilities to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 Dynamics, 24(1), 7-22.
17. Norbert Janz, Hans Loof and Bettina Peters(2004), “Firm level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 Is there a common story across countries? “,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in Management
18. Rothwell, R. and W. Zegveld (1982), “Innovation and Small and Medium Sized Firm“, London: Frances Printer Ltd.
19. Tor Jakob Klette and Samuel Kortum(2002), “Innovating Firms and Aggregate Innovation“, Memorandum
20. Wilkinson, I. And L. Young (2002), “On cooperating: Firms, relations and network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5(2), 123-132.
21. Winterscheid, D. L. (1993), “P-version least squares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fluid dynamics“, University of Kansas, Ph.D Thesis.
22. Yorukoglu, M. (2000), “Product vs. process innovations and economic fluctuations“, Carnegic-Rochester Conference Science on Public Policy, 52, 13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