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報紙與雜誌
民生報,1989.03.25,10版。〈綜藝戲劇 製作人 易有跨台雄心:站穩腳步後再開疆闢土 今年特別多〉。
民生報,1989.10.12,12版。〈電視快餐 電視台求才 轉向「強勢班底」〉。
民生報,1990.05.11,10版。〈瓊瑤“搬家”有後遺症 中視製作人情緒反彈〉。
民生報,1991.01.10,9版。 〈前腳想走 後腳被困 蘇明明疲於“原地踏步”〉。
民生報,1991.11.21,12版。〈拆帳話題 搬上檯面 武士嵩邀綜藝節目製作人餐敘〉。
民生報,1992.04.11,12版。〈《幕後傳真》製作人身價知多少﹖瓊瑤125萬頂尖 楊佩佩110萬緊追在後〉。
民生報,1992.08.07,14版。〈製作費少得可憐 不"增闢財源" 難為無米之炊 治本應針對"貧血"下藥 〉。
民生報,1993.03.04,11版。〈經費有限 加上藝人不是自由身 衛視自製綜藝還得披荊斬棘〉。
民生報,1993.03.12,10版。〈電視台選企畫案被指黑箱作業 新聞局決促三台公開流程〉。
民生報,2003.05.06,A11版。〈拍優質電視劇 有補助〉。
民生報,2003.06.29,C5版。〈鄭文華:電視劇都是垃圾〉。
動腦,2000.03。〈電視媒體惡性競爭 CPRP是罪魁禍首?〉,頁138- 40。
動腦,2003.10。〈保證CPRP的始作俑者 梁富廣說他錯了!〉,頁18- 9。
經濟日報,1991.05.11,7版。〈媒體集中購買新手法受重視〉。
經濟日報,1993.12.27,15版。〈衛星電視搶廣告出奇制勝〉。
經濟日報,1994.04.18,15版。〈衛星電視推出新型企業廣告〉。
經濟日報,2002.10.07,27版。〈檔次購買銷售機制掀起漣漪〉。
遠見雜誌,1987,四月號。〈面對三台掌舵人〉。,頁37– 51。
廣告雜誌,2002.08。〈CPRP或檔次購買?媒體代理商有話要說〉,頁10。
廣播與電視 (1969)〈廣告市場產生新的競爭局面〉。《廣播與電視》,第十二期,頁60-1。
聯合晚報,1993.02.19,15版。〈三個基督徒總統〉。
聯合晚報,1995.04.24,15版。〈電視廣告 廣告電視〉。
聯合晚報,1999.01.06,10版。
聯合晚報,2003.06.30,5版。〈東森媒體變天 王令麟卸任 去年虧損 27億 股東不滿 新加坡梁家鏘出任董事長〉。
聯合報,1990.12.23,28版。〈三台明爭暗鬥-雪珂製作費創新天價〉。
聯合報,1991.03.07,26版。〈藝人與三台官司層出不窮〉。
聯合報,1991.09.30,20版。〈製作單位撈錢有道 想上螢幕就拿錢來〉。
聯合報,1992.08.07,22版。〈節目廣告化 縱容外製單位 三台不過丟面子〉。
聯合報,1992.10.29,22版。〈總統:請把觀眾當自己家人看待〉。
聯合報,1993.04.12,22版。〈張菲連導帶演,還和彭達分海外版權,創下藝人主持節目新紀錄〉。
聯合報,1993.05.07,22版。〈電視製作生態新象2 權利意識高漲 只賣播映權〉。
聯合報,1995.07.05,22版。〈綜藝王國之門 愈來愈窄〉。
聯合報,2001.10.30,26版。〈不景氣打敗收視冠軍 「綜藝有樂町」將停播〉。
聯合報,2002.08.09,11版。〈亂象皆因媒體起?言重了〉。
聯合報,2003.07.03,A5版。〈演戲誇張 有這麼嚴重嗎〉。
聯合報,2003.09.30,D2版。〈沈玉琳搞反動Who怕Who〉。
聯合報,2003.10.03,C2版。〈東森寬頻小股東要求減資還錢〉。
聯合報,2004.01.02,D6版。〈偶像劇置入性行銷 賣翻天〉。
聯合報,2004.02.28,B2版。〈瞭解媒體座談會 呼籲自律〉。
聯合報,2004.07.27,D3版。〈製作人:沒錢沒戲唱 「戰神」、「極速」、「鬥魚2」靠贊助提升品質 暫以不變應變〉。
二.中文書籍與期刊
丁穩勝 (2000) 《資本主義計件外包生產制:家庭代工、勞動控制與性別宰制意函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國電視公司 (1981)《中華民國電視事業的回顧與前瞻》。台北:中國電視公司。
中國電視公司 (2001)《中國電視公司八十九年.九十年頻率運用績效報告暨九十一.九十二年營運發展計劃》。台北:中國電視公司。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1986)《中華民國電視年鑑—民國七十三年至七十四年》。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民國廣告年鑑編纂委員會 (2001)〈「媒體計畫」的回顧與前瞻〉。《中華民國90年廣告年鑑》,頁107-111。
中華電視公司 (2001)《中華電視公司過去二年頻率運用績效報告及未來二年營運發展計畫》。台北:中華電視公司。
王振寰 (1993)〈廣播電視媒體的控制權〉。鄭瑞城等編著,《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台北:澄社。頁75-128。
王菲林 (1998)〈電視.電視公司.演藝勞工〉。馮建三 編著,《大媒體》。台北:元尊文化。頁135- 56。
王德馨 (1989)〈回顧四十年—廣告大事紀〉。《中華民國廣告年鑑1988~1989》。台北: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頁97-110。
王韻儀 (1986)《我國電視戲劇節目製播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電視公司 (1982)《台視二十年》。台北:台灣電視公司。
台灣電視公司 (1992)《台視三十年》。台北:台灣電視公司。
台灣電視公司 (2002)《台視四十年》。台北:台灣電視。
朱元鴻 (2000)〈文化工業: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張苙雲主編。台北:遠流。頁11-45。
朱雲漢 (1992)〈寡占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蕭新煌 等著,《解剖台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台北:前衛。頁139-60。
江述凡 (1997)〈意想不到的一種編劇構思法:輪盤賭 Roulette〉。《廣電人》,1997二月號,頁27-9。
行政院新聞局 (2003)《廣電政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何貽謀 (1964)〈電視節目的安排〉。《廣播、電視、電影》。台北: 新聞記者公會,頁121-71。
何貽謀 (1966)《電視節目製作》。台北:台北新聞記者公會。
何貽謀 (1981)〈十年來電視事業的發展〉。《中華民國七十年新聞年鑑》。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頁105-32。
何貽謀 (2002)《台灣電視風雲錄》。台北:商務印書館。
余亞客 (1968)〈電視節目的開創〉。《廣播與電視》,第九期,頁45-9。吳言 (1987)〈收視率可信嗎?〉。《廣播與電視》,第51期,頁80- 1。吳東權 (1986)《螢光幕後》。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吳祥寬 (2000)《政治、金權、線纜: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萬萊 (1997)《台灣電視節目製作業之政治經濟分析》。台北: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道一 (1968)《中廣四十年》。台北:中國廣播公司。
呂學正 (1986)《電視節目製作的組織研究:以綜藝節目「週末派」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宋乃翰 (1962)《廣播與電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瑛堂 (1994)《有線電視的人才荒》。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光輝 (2002)〈陣痛不斷的電視媒體—革命、衝擊與改變〉。《廣告雜誌》,第136期,頁86- 8。
李金銓 (1987)《傳播帝國主義》。台北:久大。
李國川 (1999)《台灣廣告市場「媒體集中購買」制度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瞻 (1971)〈我國電視節目內容之統計分析〉,《廣播與電視》,第十九、二十期,頁19-33。李瞻 (1978)《我國電視系統與政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李瞻 (1979)〈我國電視系統與政策之研究〉。《廣播與電視》,第三十六期,頁 65-9。李瞻 (1984)《電視》。台北:允晨。
李瞻 (1985)〈當前我國電視問題〉,收錄於李瞻等著,《當前電視的新課題》。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李瞻 (1987)《電視制度》。台北:三民書局。
周天翔 (1968)〈台灣電視公司的回顧與前瞻〉。《廣播與電視》,第八期。頁14-20。林宜蓁 (2003)《收視率於廣告主、廣告代理商、媒體購買公司的電視媒體購買策略應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秋夫 (1996)〈國內電視新聞採訪作業器材演變回憶錄〉。《廣電人》第十九期,頁48-9。
姜龍昭 (1973)〈電視連續劇的現在、過去、將來〉。《廣播與電視》,第二十四期,頁84-90。姜龍昭 (1978)〈談電視劇的演變及突破〉。《廣播與電視》,第三十三期,頁99-102。姜龍昭 (1981)〈電視劇的回顧與展望〉。《廣播與電視》第四十期,頁93-5。
姜龍昭 (1987)〈「電視編審」縱橫談〉。《廣播與電視》,第五十二期,頁6-13。施俊吉 (2001)〈有線電視 無限爭執〉。《中國時報》,90.01.10,民意論壇。
洪鎌德 (2000)《人的解放:21世紀馬克思學說新探》。台北:揚智。
洪瓊娟 (1994)〈電視節目廣告化問題初探〉。《廣播與電視》,第一卷第三期,頁123-35。
紀效正 (1996)〈為建立更好的電視制度進言—從英國無線電視台之結構面看國內無線電視台之結構〉。《新聞局83-84年度研究報告彙編》,行政院新聞局。
唐琪珮 (2002)《影響台灣媒體代理商購買方式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孫樸圓 (1992)〈銓敘部長、總統機要都在中視兼差—華視三大神祕「民股」總曝光〉。《財訊》,118期,頁69- 78。徐祟溫 (1999)《阿圖色》。台北:東大。
徐鉅昌 (1970)〈電視台的組織與批判—中〉。《廣播與電視》,第十六期,頁 86-91。徐鉅昌 (2001)《電視理論與實務》。台北:亞太
袁志業 (2002)〈理想的電視政策圓桌論壇發言記錄〉。《台灣電視四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頁387- 92。
馬克思 (2002)《資本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與恩格思 (2002)《馬恩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高世威 (2000)《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制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平、郭耘、翁桂堂 (1988)〈電視演員制度問題之探討及因應改進辦法〉。《新聞局77 年度研究報告彙編》,行政院新聞局。
張正修 (1994)〈國內廣電法制之分析與批判:以「廣播電視法」、「公共電視法草案」為探討對象〉。江文渝 編《媒體改造與民主自由》。台北:前衛。頁213- 53。
張依雯 (2000)《解構台灣地區電視經營生態與收視率之關連》。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崇仁、黃建威 (1995)〈我國衛星電視管理之研究〉。《第二屆廣電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總集》。台北: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張繼高 (1994)〈台灣電視有哪些問題?--探討電視生能的發展與未來〉。《第一屆廣電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總集》。台北: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張繼高 (1995)《必須贏的人》。台北:九歌。。
梁世武、郭魯萍 (2001)〈收視率調查與電視廣告的販售〉。郭良文 編《台灣的廣告發展》。台北:學富。頁95-126。
梁淑麗 (2000)《協力外包制度下暫時性人力管理之分析-以中鋼公司及其協力廠商為例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莫季雍 (2001)〈評估公共電視節目:以收視狀況分析衡量閱聽眾〉。《新視野─公共電視台的發展與未來研討會》引言論文。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莊千紅 (1991)〈電視企業文化的探討與塑造〉。《「邁向二十一世紀」電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華視文化。
莊春發 (1994)〈電視媒體市場的寡占〉。江文渝 編《媒體改造與自由民主》。台北:前衛。頁41- 66。
許聖梅 (1999)《挑戰不可能:再造中視CTV》。臺北:遠流。
野地見二 (1972)〈對於台灣電視事業現狀的觀感〉。《廣播與電視》,第二十二期,頁 61-2。
陳介玄 (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社會的經濟分析》。台北:聯經。
陳介玄 (1998)《台灣產業的社會學研究》。台北:聯經。
陳宇卿 (2001)〈跨國廣告集團對廣告代理業的影響。郭良文 編《台灣的廣告發展》。台北:學富。頁27-59。
陳明輝 (2002)《台灣無線電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社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炳宏 (1999)〈台灣有線電視產業 集團化趨勢研究:以和信與力霸企 業集團為例〉。《廣播與電視》,第14期,頁89-110。
陳炳宏 (2002)〈台灣電視產業組織與經營管理之變遷〉。《台灣電視四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頁351- 78。
陳炳宏、王泰俐 (2003)〈媒介內容產製與流程管理〉。彭芸、關尚仁主編,《媒體經營管理》。台北:雙葉。
陳炳宏、鄭麗琪 (2003)〈臺灣電視產業市場結構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新聞學研究》,第75期,頁37-71。陳國智 (1987)〈對電視廣告計費制度之商榷〉。《廣播與電視》第五十二期,頁16-7。
陳清河 (1995)〈電視營銷體制之評估研究--以無線電視間接經營為例探討其利弊〉,《廣播與電視》,第2卷,第2期,頁31-56。
彭芸、王國樑等 (1997)《影視媒體產業(值)調查分析》。行政院新聞局綜合計畫處委託研究報告。
彭芸等 (1997)《我國媒體人才供需研究》。行政院新聞局委託研究報告。
游志郎 (1991)〈從媒體集中購買看媒體計畫理論的實現〉。《動腦》,第172期,頁27-8。
程宗明 (1999)〈「黨政軍退出三台」之後—從批判政治經濟學思考無線電視台制度的改造〉。《廣播與電視》,第13期,頁87-122。
程宗明 (2002)〈電視政策對制度型塑的回顧與前瞻〉。《台灣電視四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pp.303-50。
馮建三 (1992a)〈廣告的符碼譯者導論〉。Jhally, S. 著, 馮建三 譯,《廣告的符碼》,頁5-26。
馮建三 (1992b)《文化、賄賂、脫衣秀:解讀資本主義的傳播符碼》。台北:時報。
馮建三 (1992c)《資訊、錢、權:媒體文化的政治經濟研究》。台北:時報。
馮建三 (1992d)〈再思考「傳播帝國主義再思考」〉,《當代》,十月,頁98-121。
馮建三 (1995)〈塑造台電視動向的非政治因素之初步考察(1962~1995),特別以衛星電視為例〉。《台灣近百年史研討會(1985-1995)論文》。
馮建三 (1998)《媒體工作者工作權問題的初步探討:特別以英美兩國的歷史經驗對照台灣的當代情境》。台北: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馮建三 (2003)〈傳播政治經濟學在台灣的發展〉。《新聞學研究》,第七十五期,頁103-40。馮建三 編著(1998)《大媒體》。台北:元尊文化。
黃仁 (1979)〈怎樣培養電視編劇人才〉。《廣播與電視》,第三十八期,頁 68-9。黃新生 (1986)〈依附理論與台灣的經濟、電視發展〉,馬起華 (編) 《主義與傳播》。台北:黎明書局。頁143-168。
黃瑞祺 編著 (1997)《馬克思論現代性》。台北:巨流。
黃黎明 (1991)〈台灣電視節目品質提昇的瓶頸—獨立製作生存空間的省思〉。《「邁向二十一世紀」電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華視文化。
楊士仁 (2003)〈東森媒體 商譽資產逾百億元 資產負債表奇特現象 會計師都跌破眼鏡〉。《Taiwan News總合周刊》,2003. 06. 12,頁30- 1。
楊仲揆 (1986)〈電視劇何去何從〉。《廣播與電視》第五十期,頁90-5。楊孝濚 (1978)《電視與電視問題》。台北:東吳大學社會系社會研究中心。
楊孝濚 (1983)〈我國電視媒介的製作方向之探討—從一次系統性評估研究談起〉。《廣播與電視》第四十四期,頁41-3。
溫世光 (1983)《中國廣播電視發展史》。台北:三民。
漆敬堯 (1983)〈有誰知道電視節目收視率?〉。《東方雜誌》,17:1,頁13- 4。管中祥 (1996)《我國有線電視發展歷程中的國角色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管中祥 (2003)《全球資本下地方文化的衰退與再生產—以新店地區有線電視地方頻道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裴君著 (1971)〈市場變遷與廣告經營座談會發言紀錄〉。《廣播與電視》,第十九、二十合刊,頁9-10。
劉文龍 (1991)〈卅年來我國電視廣告經營之演進〉,《中華民國79年廣告年鑑》,台北: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頁52-61。
劉文龍 (1994)〈迎接多元電子媒體之來臨—兼談各媒體的發展及消長〉,《中華民國82年廣告年鑑》,台北: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頁69-81。
劉文龍 (2001)〈「電視環境與業務變遷」的回顧與前瞻〉,《中華民國90年廣告年鑑》,台北: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頁90-106。
劉幼琍 (1997)《多頻道電視與觀眾》。台北:時英。
劉先雲口述;遲景德、陳進金訪問紀錄(1995):《劉先雲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劉真口述;胡國台訪問、郭瑋瑋紀錄 (1986)《劉真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院。
劉漢軍 (1984)〈我國電視發展史〉,梅長齡 編《電視的原理與製作》。台北:黎明。頁5-18。
廣播與電視 (1972)〈電視節目廣告化問題漫談〉。第二十二期,頁 9-13。
蔣安國 (1995)〈亞太媒體中心與影視傳播法制之研究〉。收於《第二屆廣電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總集》。台北: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蔡秀玲 (2000)《無線電視台八點檔連續劇行銷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念中 (2003)〈電視節目與廣告管理〉。蔡念中、張宏源、莊克仁合著,《傳播媒介經營管理》。台北:亞太。
蔡念中等 (1995)《電視台外製外包制度研究報告》,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鄭瑞城 (1993)〈頻率與頻道資源之管理與配用〉。收於鄭瑞城等編著,《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
鄭陸霖 (2004)〈擁抱後工業的實踐想像〉。Block, Fred著,鄭陸霖、吳泉源校譯,《後工業機會—一個批判性的經濟社會學論述》。台北:群學,頁1 –28。
鄭禮忠 (2000)《「唯經濟論謬誤」扭曲下的收視戶抗爭:1999年台北市有線電視費率爭議的道德經濟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鄧朝中 (2002)《廣告媒體產業知識特性之研究--以電視媒體企劃與購買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蕭涵 (1968)〈六年來台灣電視公司節目瑣談〉。《廣播與電視》,第八期,頁21-39。
賴國洲 (1986)〈國內運用收視率資料的現況探討〉。《新聞學研究》,第39期,頁167- 94。賴國洲主編 (1996)《電視從業人員培訓制度研究》。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應未遲 (1979)〈我看電視〉。《廣播與電視》,第三十八期,頁 79- 81。
戴伯芬 (2000)《媒體產業的全球地方形構-台灣有線電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薛榮英 (1995)〈台灣媒體企畫之回與未來〉,《中華民國83年廣告年鑑》,台北: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頁46-50。
謝國雄 (1989)〈外包制度-比較歷史的回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
謝國雄 (1997)《純勞動》。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謝鵬雄 (1979)〈電子攝影機製作節目甘苦談〉。《廣播與電視》,第三十五期,頁 112-3。謝鵬雄 (1991)《漫談世紀的媒體文化》,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鍾蔚文、黃新生、林東泰、曠湘霞 (1988)〈台灣地區節目供應事業調查評估研究報告〉,《新聞局77 年度研究報告彙編》,行政院新聞局。
顏伯勤 (1987)《二十五年來台灣廣告量研究》。台北:中央日報出版部。
顏伯勤 (1990)《廣告學》。台北:三民。
魏宏展 (2000)《收視質與廣告媒體企畫之應用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關尚仁 (1993)〈從電台評鑑看民營廣播生態之探索性研究〉,收錄在《廣電與電視》,第二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關尚仁 (1994)〈台灣地區廣播電視教育之回顧、現況與前瞻〉。《廣播與電視,第一卷第四期,頁89-106。
關尚仁 (1999)〈廣電節目品質管理研究〉,《廣播與電視》,第14期: pp.1- 24。
關尚仁等 (1994)《電視事業節目品質管理研究報告》。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三.英文書籍與期刊(含譯作)
Arriaga, P. (1984) ‘On advertising. A Marxist critique.’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no.6, pp.53-64.
Baran, P. A., P. M. Sweezy (1966) Monopoly capital : an essay 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and social order, New York : Monthly Review Press.
Barret, R. E. 著,張苾蕪 譯 (1999)〈在台灣問題上美國國家政權的自主性與內部意見分歧〉,Winckler E. A. and Greenhalgh S.(ed.) 張苾蕪 譯《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台北:人間。頁165-88。
Bell, D. 著,張瑞猛 等譯 (1989)〈經濟論壇上的模型與實體〉。Bell, D. and I. Kristol著,張瑞猛 等譯《現代經濟理論危機》。台北:遠流,頁73-128。
Braudel, F.著,楊起 譯 (1994)《資本主義的動力》。香港:牛津。
Braverman, H., 佚名 譯 (1977)《勞動與壟斷資本》。台北:谷風。
Brown, A. (1986) Commercial Media in Australia: Economics,Ownership, Technology and Regulation, St. Lucia: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Burawoy, M. (1979) Manufacturing Consent-Chang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allinicos, A., 簡守邦 譯 (2000)《社會學理論思想的流變》。台北:韋伯。
Caves, Richard E. 著,仲曉玲與徐子超 譯 (2003)《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公司。
Chanan, M. (1980) ‘Labour power and aesthetic labour in film and television in Britain’,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no.2, pp.117- 37.
Curran, J., Seaton, J.著, 魏玓、劉昌德 譯,2001,《有權無責:英國的報紙與廣電媒體》。台北:國立編譯館。
Davis, Howard and Richard Scase (2000) Managing Creativity. Buckingham and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DiMaggio, Paul (1977) ’Market structure, the creative process and popular culture: towards an organizational reinterpretation of mass-culture theory’,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11: 436-52
Elliott, P. (1977) ‘Media Organisations and Occupations: an overview’, in J. Curran et al. (ed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London: Edward Arnold, Pp. 142-73.
Galbraith, J. K. 著,譚天 譯 (1997)《新工業國:企業經營者如何左右經濟與政治大局》。台北:智庫。
Garnham, N. (1990) Capitalism and Communication: Global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London: Sage.
Giddens, A.著, 簡惠美 譯 (1994)《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台北:遠流。
Golding, P and G. Murdock著,莊麗莉 譯 (1995)〈文化、傳播與政治經濟學〉。《當代》,第114期。頁32-51。
Heilbroner, R and W. Milberg (1995) The Crisis of Vision in Modern Economic Thought. N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Hesmondhalgh, D. (2002)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 Sage.
Higgins, C. and P. Moss (1982) Sounds Real: Radio in Everyday Life, St lucia: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Hobsbawm, E.著, 張曉華 等譯 (1997)《資本的年代》。台北:麥田。
Hobsbawm, E.著, 黃煜文 譯 (2002)《論歷史》。台北:麥田。
Horkheimer, Max. and T. Adorno著,渠敬東與曹衛東 譯 (2003)《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上海:人民出版社。
Jhally, S. and B. Livant (1986) ‘ Watching as working: the valorization of audience consciousnes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36, no.3, pp. 124-43.
Jhally, S. 著, 馮建三 譯 (1992)《廣告的符碼》。台北:遠流。
Livant, B. (1979) ‘The audience commodity. On the “Blindspot” debate.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Vol. 3, no. 1, pp. 91-106.
Marcuse, Herbert 著, 劉繼譯 (2001)《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台北:桂冠。
Maxwell, R. (1991) ‘The image is gold: value, the audience commodity, and fetishism.’ Journal of Film and Video, vol. 43, no1-2, pp. 29-45.
Meehan, E.著, 顧玉珍譯 (1995)〈商品閱聽人與真正的閱聽人:一場盲點論戰〉。《當代》,第114期。頁18-31。
Meehan, Eileen (1984) ‘Ratings and the Institutional Approach: A Third Answer to the Commodity Question’ ,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Jun. 1984: Pp.216-225.
Meige, B. (1987) ‘The logics at work in the new cultural industries.’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vol. 9, pp.273-89.
Miege, B. (1989) The Capitalization of Cultural Production, New York : International General.
Miller, T., Govil, N., Mcmuria J.and Maxwell R.,著,馮建三 譯 (2003)《全球好萊塢》。台北:巨流。
Mises. Ludwig Von 著,梁小民譯 (2001)《經濟學的認識論問題》。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Mosco, Vincent著, 馮建三與程宗明 譯 (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五南。
Murdock, G.., 1992, `Blindspots about Western Marxism', 馮建三譯,見《島嶼邊緣》第4期,頁34-48。
Padioleau Jean G.. (1987)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cations’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Vol. 9, Pp. 291-300.
Picard, R.著,馮建三 譯 (1994)《媒介經濟學》。台北:遠流。
Polanyi, K. 著,渠敬東 譯 (2000)〈經濟:制度化的過程〉。許寶強 渠敬東選編,《反市場的資本主義》。香港:牛津。頁33-62。
Robins, K. and F. Webster (1987) ‘Cybernetic Capitalism’ Mosco and Wask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formation., Madison: U of wisconsin P. pp.44-75.
Ryan, Bill (1991) Making Capital from Culture: The Corporate Form of Capitalist Cultural Production.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Sahin, H. and J. P. Robinson (1980) ‘Beyond the realm of necessity: television and the colonization of leisure.’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no3, pp. 85-95.
Smith, Adam.著,謝宗林與李華夏 譯 (2000)《國富論》。台北:先覺。
Smythe, D. W. (1978) ‘Rejoinder to Graham Murdock’,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vol. 2, no. 2, pp. 120-8.
Smythe, D. W. (1981) Dependency Road: Communications, Capitalism, Consciousness, and Canada. Norwood, N.J. : Ablex Pub.
Smythe,W.D.著 (1992)`Communications:Blindspot of Western Marxism', 馮建三 譯,《島嶼邊緣》第4期,頁6- 33。
Streeter, T. (1994) ‘Selling the air: property and the politics of US commercial broadcasting.’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vol.16, pp.91-116.
Tunstall, Jeremy (1993) Television Producers. London: Routledge.
Williams, R.著, 馮建三 譯 (1992)《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台北:遠流。
Williams, Raymond (1980) 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 Culture. London: Ver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