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資料:
書籍:
丁日初編(1994)。《上海近代經濟史.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頁214。
上海研究中心編(1991)。《上海700年》。上海:上海人民。
上海通社編(1998)。《舊上海史料匯編 上冊》。北京:北京圖書館。
上海通社編(1998)。《舊上海史料匯編 下冊》。北京:北京圖書館。
上海商業編(1992)。《上海商業(1949-1989)》。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
中國電影年鑑編(1996)。《中國電影年鑑》(1996年)。北京:中國電影。
中國電影家協會編(1995)。《歷史與現狀-第三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學術研討會文
集》。北京:中國電影
王文英、葉中強編(2004)。《城市語境與大眾文化—上海都市文化空間分析》。上海:上海人民。
王安憶 (2004)。《王安憶的上海》。香港:三聯。
王岳川 (1999)。《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頁10。
王曉玉編(2003)。《中國電影史綱》。上海:上海古籍。
王 寧 (2003)。《全球化與文化研究》。台北:揚智文化。
王 寧編(2002)。《全球化與中國》。北京:北京大學。
王 寧 (2002)。《超越後現代主義》。北京:人民文學。頁36。
王 寧 (2002)。《全球化語境下的後現代與後殖民研究》。台北:揚智文化。
王 寧 (2002)。《全球化與文化:西方與中國》。北京:北京大學。
王寧、薛曉源編(1998)。《全球化與後殖民批評》。北京:中央編譯。
生安鋒 (2005)。《霍米巴巴》。台北:生智。
包亞明編(2001)。《後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
包亞明編(2002)。《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
包亞明 (2001)。《上海酒吧:空間、消費與想像》。南京:江蘇人民。
伍 江 (1997)。《上海百年建築史》。上海:同濟大學。
列 寧 (1955)。《列寧全集.第三冊》。北京:人民。
任海著、陳清橋編(1997)。〈香港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跨國資本主義〉《文化想像
與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頁127-150。
李道新 (2005)。《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北京大學。
李歐梵 (2001)。〈上海的狐步舞-一個斷片〉,《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覺派小說選》。臺
北:允晨文化。頁184。
宋國誠 (2003)。《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伊德》。台北:擎松。
汪暉、余國良編(1998)。《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杜雲之 (1975)。《中國電影七十年》。台北: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
杜雲之 (1978)。《中國電影》。臺北:皇冠。
林 震 (1930)。《增訂上海指南》。商務印書館。
胡大平 (2002)。《後革命氣氛與全球資本主義-德里克“彈性生產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研究》。南京:南京大學。
吳圳義 (1970)。《上海租界問題》。台北:中正書局。頁308-315。
吳圳義 (1978)。《清末上海租界社會》。台北:文史哲。頁132-134。
吳貽弓等編(1996)。《上海電影誌》。上海:上海地方誌辦公室。
黃文忠編(2003)。《上海衛星城與中國城市化道路》。上海:上海人民。
黃式權 (1989)。《淞江夢影錄.卷一》。上海:上海古籍。
唐振常 (1993)。《近代上海繁華錄》。台北:商務。頁30。
郭洪紀 (1997)。《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揚智。
高福進 (2003)。《洋娛樂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娛樂業》。上海:上海人民。
陳 昕 (2003)。《救贖與消費-當代中國日常生活中的消費主義》。南京:江蘇。
陶東風 (2000)。《破鏡與碎影》。昆明:雲南人民。頁67-68。
陶東風 (2000)。《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鄒依仁 (1980)。《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頁90。
張京媛編(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
張偉 (2002)。《滬影舊影》,上海:上海辭書。
焦雄屏編(1998)。《中西電影論述》。臺北:遠流。
焦雄屏 (1998)。《風雲際會》。臺北:遠流。
焦雄屏編(1995)。〈儒將謝飛〉,《香魂女》。臺北:萬象。頁4-5。
鄧小平 (1987)。《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第2版)。香港:三聯。
詹宏志 (1996)。《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麥田。
楊雪冬 (2003)。《全球化》。台北:揚智文化。
廖炳惠 (1994)。《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
廖炳惠 (2003)。《關鍵辭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
劉青峰編(1994)。《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台北:時報。
劉惠吾 (1985)。《上海近代史(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劉現成 (2004)。《跨越經界:華與媒體的區域競爭》。台北:亞太。
熊月之編(1999)。《上海通史.第十卷》。上海:上海人民。
熊月之編(2003)。《上海的外國人(1842-1949)》。上海:上海古籍。
熊月之、周武編(2004)。《海外上海學》。上海:上海古籍。
羅小未編(1996)。《上海建築指南》,上海:上海人民美術。
羅永生 (1998)。《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
羅永生著,陳清僑編(1997)。〈後殖民評論與文化政治〉《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當代
香港文化政治評論》。香港:牛津大學。
羅鋼、劉象愚編(1999)。《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樊衛國(2002)。《啟動與生長:上海現代經濟興起之若干分析 1870-1941》。上海:上海人民。
簡瑛瑛編(1997)。《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縣︰
立緒文化。
戴云云 (1999)。《上海小姐》。上海:上海畫報。
戴錦華 (1999)。《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南京:江蘇人民。
戴錦華 (1999)。《斜塔瞭望-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台北:遠流。
酈蘇元、胡菊彬(1996)。《中國無聲電影史》。北京:中國電影。
論文╱研究計畫:
王佳煌 (2001)。〈從全球城市概念論上海的再起與轉型〉,《中山人文社會科期刊》,第9卷,第2期。
王振寰 (1999)。《消失的國界?全球化,民族國家與文化形式-全球化、資本流動與
東亞都市重組:台北、上海、漢城》,國科會88-89年度計畫。
王振寰 (2001)。〈東亞「世界城市」的不同路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7期。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王振寰、黃書緯(2001)。〈從社會主義城市到世界城市:上海城市調節模式的轉型〉,《台
灣社會研究學刊》,第26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王鴻楷(1996)。《都市空間發展與國家體制-台北與上海之比較》,國科會85-86年度
計畫。
李政亮(2005)。〈台北、上海與中國小資〉,「去國、汶化、華文祭-2005年華文文化研
究會」論文。台灣,新竹。
宋國誠(2000)。〈後殖民理論在中國-理論旅行及其中國化〉《中國大陸研究.第10期》(卷43)。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施長安(2004)。《全球化與上海-浦東的後殖民發展》,台大城鄉所博士論文。夏鑄九(1998)。《上海區域經濟及都市空間結構之轉化-一個歷史的展望》,國科會87-88
年度計畫。
夏鑄九、劉昭吟(2003)。「全球網絡中的都會區域與城市:北台都會區域與台北市的個
案」,「全球化與中國內陸區域發展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台
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夏鑄九(20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
灣社會研究》(40)。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頁47-82 。
黃宗儀(2004)。〈都市空間的生產:全球化的上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3)。台
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頁61-84。
黃宗儀(2003)。《全球城市的自我形象塑造:談老上海的懷舊論述》,「靠文化.By
Culture-2003年文化研究會」論文。台灣,外雙溪。
黃宗儀(2004)。《全球化情境下的跨國空間與城市連結》(初稿),「建構批判性的
跨(國)文化流動研究學術研究會」論文。台灣,新竹。
黃宗儀 (2005)。《全球都會區域連結的跨國身份想像:以上海與台北為例》,「去國、
汶化、華文祭-2005年華文文化研究會」論文。台灣,新竹。
華昌宜(1997)。《經濟改革開放後上海區域的空間發展與相關體制變遷之研究》,國科
會86-87年度計畫。
魏玓(2004)。〈從在地走向全球:台灣電影全球化的歷程與類型初探〉,《台灣社會研究
季刊》,第58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頁68。
簡博秀、周志龍(2002)。〈全球化、全球城市和中國都市發展策略〉《台灣社會研究
季刊》(47)。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頁141-194。
期刊╱雜誌:
尹 鴻 (2004)。〈2002~2003 中國電影產業備忘錄〉,《電影藝術》,第2期。頁4-8。
毛 峰 (2004)。〈上海是日本移民的寵兒〉,《亞洲週刊》,2004年5月30日。頁40-41。
王海洲 (2004)。〈以合拍創制華語新電影 〉,《電影藝術》,第6期。頁5。
李亦中 (2004)。〈中美電影跨世紀交往錄〉,《電影藝術》,第6期。
李歐梵 (2004)。〈張藝謀十面埋伏的危機〉,《亞洲週刊》,8月8日。頁10。
吳思遠 (2004)。〈合拍是雙贏 〉,《電影藝術》,第6期。頁11。
格魯夫 (2004)。〈美商看中國數字影院商機 〉,《綜藝》,第1期,9月11日。
陳丹燕 (2004)。〈三不管地帶〉,《時代雜誌》(中文解讀版),11月號。頁71頁。
夏鑄九 (2001)。〈上海摩登〉,《中國時報》,5月2日。
黃式憲 (1995)。〈中國銀幕:與時代變個共脈搏的新篇章〉,《電影資料館》,第76期。
頁16-31。
許 敏 (1994)。〈士.娼.優-晚清上海社會生活一瞥〉,《二十一世紀》。香港:香港
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頁34-41。
張英進 (2005)。〈閱讀早期電影理論:集體感官機制與白化現代主義〉《當代電影》,
第1期。北京市:當代電影雜誌社。頁33。
張 晨 (1998)。〈上海傳真〉,《中國時報》(開卷版),8月20日。
張墨、徐敏(2005)。〈中國電影復興 〉,《綜藝》,第2期,2月17日。
張頤武 (1995)。〈尋覓舊上海:後殖民時代的神話〉,《電影新作》,第5期。
張懿輯錄(2001)。〈上海專號〉,《聯合文學》,10月號。
登琨艷 (2005)。〈上海時尚都市進行式〉,《新觀念》,3月號。頁18。雷 璇 (2004)。〈電影院VS.男女關係〉,《上海漫步》,8月號。頁68-頁75。
廖炳惠 (2003)。〈世界文化的良心-《東方主義》二十五週年慶研討會紀要〉,《當
代》,第190期,頁4-13。
廖炳惠 (2003) 。〈追思從《文化與帝國主義》到《鄉關何處》的薩伊德〉,《當代》,
第194期。頁9-19。
紀碩鳴 (2005)。〈香港電影浴火重生競逐國際〉,《亞洲週刊》,3月13日。頁25。
歐小可 (2005)。〈華納進一步拓展試點城市外影院市場〉,《綜藝》,第7期,5月5日。
劉世鼎 (1998)。〈全球化理論批判-許勒與佛格森的理論〉,《當代》,第153期。
頁30-31。
魏可風(2001)。〈租界上海、電影與張愛玲〉,《聯合文學》,第204期。
中譯資料:
李歐梵著,毛尖譯(2000)。《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香港:牛津大學。
Adams, Sandra M .(1998)。〈西方人對上海的觀感(1842-1917)〉,《上海的發展及其對
中國現代化的影響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大學。頁155-163。
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
台北:時報文化。
Agacinki, Sylviane著、吳雲風譯(2003)。《時間的擺渡者-現代與懷舊》。北京:中信。
Arendt Hannah著、蔡英文譯(1982)。《帝國主義》。台北:聯經。
Castells Manual著,夏鑄九、王志弘等譯(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
Colin 著,魏玓譯(1998)。〈全球傳播.全球的權力-國際傳播理論再思考與再建
構〉,《當代》,第136期。頁104-119。
Crang, Mile 、王志弘等譯(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頁162-163。
Dear, Michael J. 等合著、李小科等譯(2004)。《後現代都市狀況》。上海:上海教育。
Dirlik, Arif著,王寧譯 (1999)。《後革命氛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頁4。
Dirlik, Arif著、王寧等譯 (2004)。《跨國資本時代的後殖民批評》。北京:北京大學。
Dirlik, Arif著、張歷君譯 (2005)。〈建築與全球現代性、殖民主義以及地方〉《中外文
學》(34卷),第1期。頁23-43。
Groves, Don(2005)。〈更多美國電影將在中國同步上映〉,《綜藝》,第1期。
Jameson, F.著、張旭東編 (1996)。《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香港:牛津大學。
Levinson, Paul著,宋偉航譯(1999)。《數位麥克魯漢》。台北:貓頭鷹。頁127。
Miller.G.E,包玉珂編譯 (1982) 。《上海--冒險家的樂園》。上海:上海文化 。
Miller,Toby 等合著、馮建三等譯(2003)。《全球好萊塢》。台北:巨流。
Rhoads, Murphey 著、章克生等譯(1986)。《上海-現代中國的鑰匙》。上海:上海人
民。頁61。
Moore-Gilbert, Bart著,彭淮棟譯(2004)。《後殖民理論》。台北:聯經。
Said, Edward W. 著,王淑燕等譯(1999)。《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
Said, Edward W. 著,蔡源林譯 (2001)。《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文化。
Scholie, Jan Aart 著,王艷莉譯 (2003)。《解析全球化》。吉林:吉林人民。
Sparks, Throsby, David著、張維倫等譯(2003)。《文化經濟學》。頁92-93。
外文資料:
Amin ,S.(1996):“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vol.3, no.2(Summer),pp.59-216.
Amin ,S.(1996):“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erson, Benedict (1991):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York: Verso.
Ania Loomba(1998):Colonialism/Postcolonialism, London: Routledge, pp.1-7.
Appadurai, A.(1990):“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e Economy”, Public Culture , vol.2, no.3(Spring) ,pp.49-70.
Ashcroft, Bill , Griffiths, Gareth, and Tiffin, Helen , eds(2000): Post-Colonial Studies: The Key Concept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habha, Homi (1983):“Difference, Discrimination, and the Discourse of Colonialism,” in Francis Barker, et al. eds., The Politics of Theory(Colchester: University of Essex), pp.200.
Bhabha, Homi (1994):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reckridge, Carol, and Van der Veer, Peter eds.(1993):Orientalism and the Post-colonialism Predicament: Perspectives on South Asia. Philadelphia:U. of Pennsylvania.
Cable, V.(1995):“The Diminished Nation-State: A Study in the Loss of Economic power”, Daedalus, vol.124, no.2 (Spring), pp.23-54.
Chen, Yao-sheng(1940):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 London,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s.
Dirlik.Arif(1997):The Postcolonial Aura: Third World Critic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Dunning, John (1997): Alliance Capitalism and Global Business, Routledge, pp.7.
Featherson, Mike (1996):“The Location, Globalism and culture Identity”. In Wilson, R &
Dissanayake, W eds. Global/ Local: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roduction and The Transnational Imaginar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Hall P.(1966):The World Cities . London: Heinemann.
Hannerz, U.(1987):“The World in Creolisation”, Africa , vol.57, pp.59-546.
Harvey, D.(1989):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Cambride: Blackwell.
Hobson, John A.(1998):Imperialism: A Study. Ann Arbor: Michigan UP ,p.13.
Jameson, F.(1986):“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17(1):
Jameson, F.(1991):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London: Verso.J.W.(ed), Critical Sociology: European Perspective, pp.285-295. New York: Irvington
Kapstein, E.B.(1994):Governing the Glob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the Stat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ing, A.D.(1990):Global Cities: Post-Imperialism and the Internation of London, London:
Routledge, pp26.
Kozul-Wright, Richard and Rowthorn, R.(eds.)(1998):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MacMillan Press Ltd , pp.12.
Lant, A.(1995):“Haptical cinema” , October 74, pp.45-73.
Lefebvre, Henry.(1974):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D. Nicholson-Smith.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efebvre, Henry.(1979): “Space: 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 in Freiberg.
Lefebvre, H(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 pp.190.
Loomba, Ania (1998):Colonialism / Postcolonialism, London: Routledge, pp.1-7.
Malcom, W.(1995):Globaliz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Magdoff , H.(1992):“Globalization-to What End?”, in Miliband, R. and Panitch, L. (eds),
Socialist Register . London: Merlin, pp.44-75.
McCheshey , R. W. et al.(eds)(1998):Capitalism and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Global Communication Revolution.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Olds, Kris(1997):Globalizing Shanghai: The Global Intelligence Crops and the Building of
Pudong. Cities 14(2):pp.109-123.
Santa Cruz.(1986): The Decline of Soochow and Rise of Shanghai: A Study in the
Economic Morphologic of Urban Change, 1756-189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ssen S.(1991):The Global City. NJ,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Sassen S.(1994a):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 CA, Thousand Oaks: Pine Forge Press.
Sassen, S.(1997):Losing Control? Sovereignty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assen S.(2002):Global Networks, Linked Cities. New York: : Routledge, pp.9-14.
Schiller, H. I.(1991): “Not Yet the Post-Imperialist Era”,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8(1).
Smith, Anthony D.(1996):“Towards a Global Culture?”, Global Culture. In M. Featherstone (eds). London: Sage, pp.174.
Spivak, Gayatri C. (1993): 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New York: Routledge.
Spivak, Gayatri C. (1984):“Criticism, Feminism and the Institution,” interview with
Gross, Elizabeth , Spivak, Gayatri C. , “Criticism, Feminism and the Institution,” interview with Elizabeth Gross, Thesis Eleven, 10/11(Nov./Mar.1984-5),pp.183-184.
Stuart, H.(1996):“When Was The Post-colonial?, Thinking at the Limit. ”In Chambers &
Curti L. eds. The Post-colonial Question. London: Routledge.
Tayler, P.J.(2000):“Ization of the World: American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Hay, C. and Marsh, D. (eds), Demystifying Globalization. Basingstoke: Macmillan, pp.49-70.
Young, Robert J. C. (1990): White Mythologies: Writing History and the West, London:
Routledge.
網路資料:
丁塵馨(2003)。〈“修舊”上海〉,《中國新聞週刊》(152期),10月20日。(收錄於http://www.chinanewsweek.com.cn/2003-10-23/1/2430.html)
丁塵馨(2005)。〈中國電影文化百年新生〉,《新聞週刊》。(收錄於
http://www.xwwb.com/gb/content/2005-03/12/content_413952.htm)
上海市地方市辦公室(主編)(2004)。《上海建築施工志》。(收錄於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9543/index.html)
上海城市規劃,《優秀近代建築保護單位名單》報告。(收錄於http://www.shghj.gov.cn:8080/gh/zcfgsub.php?nNodeId=26&curNodeId=104&layer=1)
三聯(編輯)(2004)。〈張藝謀的霸權時代〉,《三聯生活周刊》,7月21日。收錄於http://ent.sina.com.cn/r/m/2004-07-21/ba450554.shtml)
三聯(編輯)(2002)。〈上海的女性表達〉,《三聯生活周刊》,11月3日。收錄於http://www.lifeweek.com.cn/2002-11-13/000012985.html)
王欣(2005)。〈回到外婆時代經典今成時尚〉,《新民晚報》,4月26日。(收錄於http://xmwb.news365.com.cn/dh/t20050426_483367.htm)
王家浩(2002)。〈上海享樂主義的“新天地”〉,《明日周刊》。(收錄於http://www.newssc.org/gb/Newssc/meiti/mrzk/mrjj/userobject10ai4568.html)
王曉明、李雪林(2002)。〈懷舊遮蔽了真實的老上海〉,《文匯報》。(收錄於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feature/193536.htm)
王新玲(編輯)(2005)。〈誰主導了上海 誰改變了上海:另一種“上海建設”〉,《人民日報》,2月2日(收錄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063/3163191.html)
尹鴻(2001)。〈全球化、好萊塢與民族電影〉,「銀海網」,7月11日(收錄http://www.filmsea.com.cn/zhuanjia/article/200112072346.htm)
平心(編輯)(2005)。〈外資進軍中國影院業 時代華納購上海永樂49%股權〉,《千龍網》。(收錄於 http://finance.qianlong.com/26/2003-6-26/180@918116.htm)
林衫(2005)。〈名牌入灘滿足上海人時尚感〉,「BBC中文網」,3月1日。(收錄於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4310000/newsid_4312200/4312291.stm)
李光、洪偉成(2004)。〈“上海題材”走俏國際影視節〉,《解放日報》,6月7日。(收錄於http://www.grassy.org/View/CNContent.asp?CultureNewsID=24237)。
李光一(2004)。〈國泰電影院修繕一年後躋身票房30強〉,《解放日報》,7月1日。(收錄http://www.sh.xinhuanet.com/2004-07/01/content_2414759.htm)
李宏宇(2005)。〈張藝謀張偉平製造國產電影奇跡〉,《南方週報》,4月1日(收錄http://www.jczs.com.cn/go.htm?u=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news/2005/04/270.html)
李歐梵等(2002)。〈港滬“雙城記"的文化意義〉,《人民日報》。(收錄於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feature/193536.htm)。
朱大可(2004)。〈上海:情欲在尖叫〉,(收錄於http://www.anewfocus.com/wwwdigest/society/001028so-1.htm)。
肖冬連(2004)。〈1978—1984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思路的演進—決策與實施〉,《當代中國研究》。(收錄於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5239)。
肖揚(2005)。〈"2004中國電影排行榜"揭曉 港片佔據半壁江山〉,《北京青年報》,5月25日。。(收錄於 http://www.filmsea.com.cn/news/200505250001.htm)。
任海傑(2004)。〈上海音樂廳的前世今生〉《新民晚報》,9月26日。(收錄於http://www.news365.com.cn/wxzt/wx_wenhua/shyyt/pyxgbd/t20040927_232391.htm)
孟悅(2004)。〈商務印書館創辦人與上海近代印刷文化的社會構成〉,(收錄於 http://www.cul-studies.com/asp/list2.asp?id=545&writer=mengyue )。
洪崇恩(2004)。〈上海音樂廳中看又中用〉《文匯報》,9月10日。(收錄於http://www.news365.com.cn/wxzt/wx_wenhua/shyyt/pyxgbd/t20040910_211298.htm)
孫麗萍(2003)。〈美國華納投鉅資建多廳電影院 撬動中國影院市場〉,《新華網》,10月14日。(收錄於http://61.129.65.8:82/gate/big5/news.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148/20031014/class014800011/hwz1026472.htm)。
曾義(編輯)(2005)。〈上海:亞洲第一塔如何保安全?〉,《南方網》。(收錄於http://www.southcn.com/travel/lyxw/200403020049.htm)
報社(編輯)(2004)。〈上海:跨國公司重要集聚地〉,《解放日報》,6月18日。(收錄於http://www.jfdaily.com.cn/gb/node2/node17/node167/node35432/node35434/userobject1ai529803.html)
黃庭鈞(2002)。〈上海市民享受“高人類發展水平”生活解讀〉,「上海新華網」,10月31日(收錄http://dangjian.ccnt.com.cn/zt.php?col=61&file=1061)
陳曉黎(2004)。〈滬上電影票價細分等級〉,《文匯報》,10月22日(收錄http://dangjian.ccnt.com.cn/zt.php?col=61&file=1061)
張平(編輯)(2004)。〈香港電影,大陸可以借鑒的模式〉,《外灘畫報》,6月9日(收錄http://www.nb-sc.com.cn/BIG5/channel2/200406/09/3469.html)
趙子忠(2003)。〈探索中國電影產業化之路〉,《中國藝術報》(403期)(收錄http://www.cflac.org.cn/chinaartnews/2004-08/20/content_2718767.htm)
鈕鳴鳴(2003)。〈國泰換行頭 一個座位值兩萬〉,《生活周刊》,6月26日(收錄http://www.why.com.cn/epublish/gb/paper8/962/class000800055/hwz160215.htm)
郝建(2001)。〈海上舊夢歸何處 讀舊上海題材影視作品〉,「銀海網」,5月26日。(收錄於http://www.filmsea.com.cn/zhuanjia/article/200112072271.htm)
熊月之(2005)。〈近代上海形象的歷史變遷〉,「上海歷史研究所」(收錄http://www.historyshanghai.com/index/lunwen/8.htm)
熊月之(2005)。〈上海在中國與世界的地位〉,「上海歷史研究所」(收錄http://www.historyshanghai.com/index/lunwen/12.htm)
嚴昭柱(2005)。〈鄧小平文藝理論的精髓〉,《光明日報》,8月18日(收錄http://dangjian.ccnt.com.cn/zt.php?col=61&file=1061)
參考網站:
上海大光明集團http://www.shdgm.com/jtjj/jtjj.asp
上海永樂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paradise-filmtv.com/
上海聯和院線加盟影院http://www.52suc.com/guide/index.asp
世紀環球院線http://www.g-film.com/cinema/index.asp
新上海影都http://www.paradise-filmtv.com/paradise/shyd.htm
影院熱線http://www.hotcinema.com/zsi/default.asp
WTO網站:http://www.wto.org/english/thewto_e/countries_e/china_e.htm
CEPA網站:http://cepa.tdctra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