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0: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憲傳
論文名稱:台北縣國民中學校務評鑑現況之研究
指導教授:秦夢群秦夢群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學校行政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2
中文關鍵詞:校務評鑑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5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台北縣國民中學校務評鑑的內涵及現況,調查台北縣國民中學教育人員對於校務評鑑的意見及差異性,再綜合文獻探討與調查問卷分析結果,提出建議供教育主管機關及國民中學、社會人士參考。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自編之「台北縣國民中學校務評鑑調查問卷」為調查研究工具,以台北縣國民中學教育人員為抽樣對象,寄出問卷500份,回收450份,剔除無效問卷22份,有效問卷428份,有效回收問卷比率為85.6%。最後依據研究發現,提出結論與具體建議事項。

綜合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獲得以閜結論:

一、自我評鑑小組的成員,應由校務會議推舉產生。
二、自我評鑑小組除了行政人員和教師外不應加入學生和家長代表。
三、自我評鑑可以檢視本校所設定之目標是否達成。
四、現行訪評委員以五至九人為一組,在人數上是合宜的。
五、評鑑指標項目應顧及受評學校的個別差異,而有所增減。
六、評鑑指標項目應依各處室權責來劃分。
七、現行訪問評鑑的時間改為二天,比較能深入瞭解受評學校的現況。
八、評鑑的結果可以讓學校針對缺失提出說明或解釋。
九、評鑑的結果可以作為教育主管行政機關補助學校經費的依據。
十、學校主任或組長比較認同和接受自我評鑑工作。
十一、學校行政人員比較能認同訪問評鑑過程。
十二、學校行政人員比較能認同校務評鑑結果與運用。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對教育行政機關、國民中學以及未來研究之建議,作為實施校務評鑑之參考。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加強對國民中學校務評鑑的宣導。


(二)、慎重遴選適合的訪問評鑑委員。
(三)、減少訪評委員審閱書面資料,增加實地參觀、考察時間。
(四)、統整各項考核、評鑑、訪視,減輕學校工作負擔。
(五)、妥善運用校務評鑑的結果。

二、對國民中學之建議

(一)、鼓勵學校同仁,以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校務評鑑。
(二)、重視學校自我評鑑的過程,瞭解本校的優勢與劣勢。
(三)、責任分工,經驗傳承。
(四)、做好平時的行政與教學準備工作。
(五)、自我評鑑小組的成員,各校依實際需要組成。

三、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
由於研究者囿於時間和人力之限制,本研究僅以台北縣國民中學學校人員,包括校長、主任或組長、教師為研究對象,建議未來進行相關研究時,可以擴大研究樣本,延伸觸角至其他縣市國民中學、教育主管行政機關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分析法,針對台北縣國民中學實施校務評鑑現況,進行研究分析,然而國民中學實施校務評鑑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和複雜性,只憑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法,很難徹底瞭解國民中學校務評鑑工作的全貌,未來進行相關研究時,建議兼採訪談法及觀察法,進行質性研究,俾能深入掌握校務評鑑之意涵和真實現況。
目次….I
表次.. IV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6
第三節 研究方法..6
第四節 名詞解釋..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校務評鑑的內涵...11
第二節 國內校務評鑑相關研究.22
第三節 台北縣校務評鑑現況...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53
第二節 研究方法..55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選取..56
第四節 研究工具..5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預期成效.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65
第一節 問卷基本資料分析....65
第二節 校務評鑑問卷調查分析..68
第三節 背景變項分析..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9
第一節 結論...119
第二節 建議.125
參考文獻….129
中文部分...129
英文部分..138
附錄...140
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2002)。中小學校務評鑑及其對學校文化衝擊之探析。北縣教育,43,41-45。
王保進(2001)。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模式之內涵分析。教育研究,91,52-62。
王保進(2003)。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現況與重要議題之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50,2-11。
王淑怡、徐緯平(2001a)。超越自我、領先卓群—校務評鑑與校務發展:專訪政治大學心理系林邦傑教授。教育研究,91,5-9。
王淑怡、徐緯平(2001b)。從智慧中挖掘寶藏—專訪國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吳明清教授。教育研究,91,10-16。
王博弘(2004)。校務評鑑後的省思。師友,443,43-45。

王睿君(1999)。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探討—以高雄市國民中學八十六學年度校務評鑑為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4)。臺北縣九十三學年度縣立中小學校務評鑑複評學校研習手冊。臺北:臺北縣政府教育局。
江文雄(1999)。校長做得好、不必怕評鑑—談校長評鑑的觀念。教育資料與研究,28,17-21。
江文雄(2000)。從高職評鑑談校務革新的迫切性。商業職業教育,78,22-26。
池榮尉(2004)。邁向學校卓越—從知識管理觀點談校務評鑑。中等教育,55,40-51。
牟中原(1995)。中小學學校之經營。教改通訊,14,16-18。
牟中原、陳伯璋(1995)。學校改革理念。教改通訊,11,5-10。
吳明清(1998)。學校教育改革的趨向與課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2,1-7。
吳清山(2002a)。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

吳清山(2002b)。學校行政研究的重要課題與未來取向。教育研究,100,23-31。
吳清山、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44,132-133。
宋豐雄(2003)。校務評鑑準備經驗分享。教育資料與研究,50,33-36。
周武昌(2004)。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評析—以新竹縣為例。中等教育,55,28-38。
林天祐、蔡菁芝(2001)。教育評鑑的理念分析。教育研究,91,36-44。
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的理念與作法。教師天地,117,15-20。
林文榮(2003)。臺南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現況調查及整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志成(2002)。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問題與改進策略。國教世紀,201,13-18。
林明美、簡茂發(1996)。改革教育視導制度。教改通訊,18,5-7。
林俊成(2003)。落實「校務評鑑」確保「教育品質」。學校行政,28,57-68。

邱憶惠、高忠增(2003)。國民小學校務評鑑背後的教師行動之個案研究。臺南女院學報,22,949-974。
邱錦興(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侯務葵(2002)。「校園體檢」教師所思。中等教育,117,84-87。
洪梓祥(2002)。臺中縣國民小學實施校務評鑑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秦夢群 (2000a)。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
秦夢群 (2000b)。教育行政-實務部分。臺北:五南。
徐敏榮(2003)。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評鑑指標與評鑑實施之評析。彰化師大教育學報,4,221-225。
高新建(2003)。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教師與專業」項目析評。教育資料與研究,50,12-21。
張素貞(1998)。學校本位管理在小學之實施。教育資料與研究,22,16-18。
張素貞(1999)。國民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行與不行? 教育資料與研究,27,22-26。
張鈿富(2001)。面對校務評鑑應有的理念與作法。教育研究,91,30-35。
張德銳、李俊達(2001)。美英兩國的績效責任運動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育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43,23-29。
張勳誠(2003)。校務評鑑準備經驗分享。教育資料與研究,50,37-41。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第三期諮議報告書(1996)。教改通訊,21,2-12。
莊忠儒(2003)。臺北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狀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莊筱玲(2003)。臺北市九十一學年度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以消費者導向評鑑的觀點。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月玫、陳怡秀採訪(2001)。校務評鑑制度實施之探析—以臺北縣政府為例:專訪臺北縣教育局張素貞督學。教育研究,91,22-29。
郭昭佑(2000a)。概念構圖法在評鑑指標建構上之應用—以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為例。教育政策論壇,3,173-203。
郭昭佑(2000b)。學校層級評鑑之問題探究—以臺北縣八十七學年度校務評鑑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81,31-72。
郭玲如(2003)。臺北縣九十學年度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坤松(2002)。臺南市國中小行政人員對校務評鑑態度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琬貞(2003)。階層分析法在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規準權重體系建構之應用。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劍賢(2001)。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以臺東縣為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彭慧敏(2003)。國小教師對校務評鑑的意義知覺、因應方式及參與程度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游進年(2003)。中小學教育評鑑之評析—以校務評鑑為例。教育研究,112,47-61。
湯志民(2002)。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評析。初等教育學刊,11,25-50。

湯志民(2003)。臺北市國中校務評鑑實施之評析。教育資料與研究,50,22-27。
黃三吉(1999)。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與校長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29,23-26。
黃玉幸(2002)。TQM應用於校務評鑑之可行性。公教資訊,6,40-44。
黃玉幸(2003)。TQM在國小校務評鑑的應用與可行性。國教天地,151,50-57。
黃坤政(2002)。績效報告亦或組織改進—試評論校務評鑑。竹縣文教,25,29-32。
黃韻寧(2002)。新竹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振昇(1998)。邁向二十一世紀我國教育視導制度之反省與展望。教育政策論壇,2,81-117。
楊益風(2003)。從教師觀點談校務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50,42-46。
葉碩(2002)。校務評鑑經驗談。教師天地,117,72-74。

劉智云(2004)。大都會區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劉智豪(2003)。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委員評鑑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潘俊程(2002)。臺中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滕德政(2002)。談校務評鑑—兩性平等教育評鑑也瘋狂。教師天地,117,75-83。
蔡炳坤(1996)。中國大陸教育督導評估之實踐情形與評析。教育資料與研究,8,58-66。
蔡進雄(2004)。邁向授權賦能評鑑導向的校務評鑑。中等教育,55,4-15。
鄭崇趁(2002)。校務評鑑與知識管理。教師天地,117,21-25。
蕭慧英(2003)。從家長委員觀點論校務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50,47-49。
謝育音採訪(2001)。臺北市如何落實校務評鑑—專訪臺北市教育局第二科曾燦金科長。教育研究,91,17-21。

韓桂英(2002)。木柵國中的考驗與成長—臺北市校務評鑑受評心得分享。教師天地,117,66-71。
簡宏江(2003)。平衡計分卡理論對我國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的啟示。育達研究叢刊,4,89-98。
藍瑞霓(1996)。落實校務評鑑功能之面面觀。研習資訊,13,15-17。
顏國樑(2003)。校務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因應做法。學校行政,24,3-20。
羅苓(2002)。誰能評鑑出對教育的理想與愛﹖竹縣文教,25,41。
譚以敬(2004)。學校自我評鑑之可行途徑。中等教育,55,16-27。
蘇秀花(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的發展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55,16-27。





貳、英文部分

Abramson, P. (2002). Double duty school evaluations; remembering a friend. School Planning & Management, 41(6), 95.
Arbor, A. (1995). Magnet school evaluation. The Education Digest, 61(3), 39.
Cassel, R. N. (2000). The Parent High School Evaluation Scale (PHSES). Education, 121(1), 27-29.
Cassel, R. N. (2000). The Senior Student High School rating scale (SHRS). Education, 121(1), 10-15.
DeMoulin, D. F., Mitchell, R., & Moon, T. (2000). Comparing the high school evaluation by graduating seniors with a similar evaluation by lower division students. Education, 121(1), 23-26.
Hoffman, D. (2000). Governors Propose Using S&P's New School Evaluation Product. Bond Buyer, 331(30832), 3.


Huang, D. (2001). An after-school evaluation system for middle and high school program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NASSP Bulletin, 85(626), 45-61.
McNamara G., O'Hara J., & Aingleis B. N. (2002). Whole-school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An analysis of recent initiatives in Ireland. Educational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 30(2), 201-211.
Noblit, G. W., & Ervin, A. W. (2000). Learning from the North Carolina charter school evaluation case studies: A cross-site analysis.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83(4), 47-52.
Sandham, J. L. (2000). Colorado lawmakers OK school rating plan. Education Week, 19(30), 20.
Ward A. (1999). Gives Detroit Public Schools Rating Boost to Investment Grade. Bond Buyer, 327(30572), 3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湯志民(2003)。臺北市國中校務評鑑實施之評析。教育資料與研究,50,22-27。
2. 宋豐雄(2003)。校務評鑑準備經驗分享。教育資料與研究,50,33-36。
3. 吳清山(2002a)。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
4. 游進年(2003)。中小學教育評鑑之評析—以校務評鑑為例。教育研究,112,47-61。
5. 吳明清(1998)。學校教育改革的趨向與課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2,1-7。
6. 吳清山(2002b)。學校行政研究的重要課題與未來取向。教育研究,100,23-31。
7. 牟中原、陳伯璋(1995)。學校改革理念。教改通訊,11,5-10。
8. 林天祐、蔡菁芝(2001)。教育評鑑的理念分析。教育研究,91,36-44。
9. 牟中原(1995)。中小學學校之經營。教改通訊,14,16-18。
10. 徐敏榮(2003)。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評鑑指標與評鑑實施之評析。彰化師大教育學報,4,221-225。
11. 張勳誠(2003)。校務評鑑準備經驗分享。教育資料與研究,50,37-41。
12. 江文雄(2000)。從高職評鑑談校務革新的迫切性。商業職業教育,78,22-26。
13. 江文雄(1999)。校長做得好、不必怕評鑑—談校長評鑑的觀念。教育資料與研究,28,17-21。
14. 王保進(2003)。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現況與重要議題之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50,2-11。
15. 王保進(2001)。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模式之內涵分析。教育研究,91,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