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0 20: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雍澤
研究生(外文):CHEN Yong-Tze
論文名稱:李炳南先生儒佛融會思想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LEE Bing-Nan's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指導教授:蔡纓勳蔡纓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29
中文關鍵詞:李炳南雪盧居士淨土宗儒佛融會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110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佛法傳入中國的方式,雖以帝王之尊特派使者至印度求來,入華之後亦受到帝王的仰信,然而對傳統的儒家及道家,卻構成莫大的威脅。因此入華的一千年之間(漢末至北宋),不斷的受到儒、道二家的責難打擊。幸有歷代高僧大德、君王大臣、文人雅士,著書立說,破迷津,去邪執,顯正道。無形之中,反而促進佛法之普及與深化,雖歷經三武一宗滅法之禍,竟愈滅愈盛,終於產生儒道佛三家合會之特殊學術與文化,此即我國的中華文化。
然而自清末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接二連三的侵凌中國,致使國人對固有文化失去信心。至民國初年竟演成國人「打倒孔家店、丟棄線裝書」毀孝道、棄倫常。狂潮一起如火燎原,各地競搧破壞文化的歪風。人心陷溺每況愈下,致使君不君,臣不臣,犯上作亂蔚為風潮;而中華國運乃一蹶不振,至今仍擾攘不安。有志之士,無不貢獻愛我國族之心,各盡所能力挽狂瀾。李炳南先生即是現代將畢生心血,致力於振興中華文化,宣揚儒佛學說的一位實踐者。
李炳南先生誕生於民國前二十二年,青少年時期,心靈上即感受到外國侵略及政體遽變的衝擊。中壯年時期,又親見南北軍閥互鬥,身陷莒縣戰禍風雲;再遭日寇侵華,避難四川。前半生皆處在戰火之中、生死邊緣,並深刻感受愛別離與怨憎會之苦。及至晚年,竟遭乘桴浮海,客居台灣,再嚐永訣家人之苦。先生自少至老,目睹國人自毀聖賢文化的愚行,造成廣大人心的陷溺,終釀成國族衰殘的慘劇。這些悲痛而刻骨銘心的遭遇,即如陶靖節、或杜工部,均難與炳南先生相比擬;然而這些時代悲劇與個人苦難的經歷,卻是策發先生人格思想的原動力,也是激發先生矢志弘揚儒佛文化的使命感。
炳南先生體會儒佛學說,皆是聖人思想。孔子雖大興倫常之道,卻澈明出世解脫的大道,故有「志於道」、「朝聞道夕死可矣」、「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的話;釋迦牟尼佛雖力倡出世解脫之法,卻未忽略人道之事,故有「五乘佛法」、「五戒十善」諸說。先生於是大力提倡儒佛雙重,合則雙美離則兩傷的「儒佛融會」學說。炳南先生儒佛融通的思想,充分表現在其講學言論、著作篇章之中。先生所創辦的文化、社教、慈善、公益等事業,也處處彰顯儒佛並弘的特質。先生標榜的「內佛外儒」風範,正是其儒佛融會思想的體現。先生終生歷經無數重大的憂患,若非深切體悟、實踐儒佛聖人的大道,怎能安享九十七年的耆頤高壽?故其儒佛融會的思想,值得深入研究。本論文共分為七章: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敘述本論文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三節簡述與本論文有關的現代著作。
第二章敘述李炳南先生的平生事蹟與著作。第一節平生事蹟:一、家世及異稟。二、愛鄉與莒緣。三、佐孔府興儒。四、謗佛後揚佛。五、寓台宏儒佛。六、臨終自在行。第二節著作:一、佛學類。二、儒學類。三、詩文類。四、其他類。
第三章李炳南先生的儒佛融會思想時代背景與淵源。第一節時代背景:一、清季末期的內憂外患。二、民國以後的內憂外患。三、台灣光復前後的佛教。第二節李炳南先生儒佛融會思想的淵源:一、蕅益大師融貫儒佛。二、楊仁山的弘法護法。三、印光大師真儒真佛。
第四章儒學思想。第一節儒家學說是人格學。第二節論語是六經的管鑰。第三節儒學治世禮敬樂和。第四節儒者之行自強不息。
第五章佛學思想。第一節以華嚴為前導。第二節以唯識作根柢。第三節以禪門為活用。第四節以密宗為加持。第五節以淨土為依歸:特別針對消業往生之邪說,將「帶業往生」做一番探究,並詳闡此一密義,以維護正法久住。
第六章李炳南先生儒佛融會思想的特色。第一節儒佛同源。第二節內佛外儒。第三節注重實踐。第四節貫通三世。第五節以佛解儒。
第七章結論。從二方面說明李炳南先生弘揚儒佛融會思想的影響,與時代意義。第一節開啟儒佛並重學風。第二節居士風範影響深遠。
A study of LEE Bing-Nan's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李炳南先生儒佛融會思想研究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頁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頁 1
一、 研究動機 頁 1
二、 研究目的 頁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頁 4
一、 研究範圍 頁 4
二、 研究方法 頁 4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述要 頁 6

第二章 平生事蹟與著作 頁 16
第一節 平生事蹟 頁 16
一、 家世及異稟 頁 16
二、 愛鄉與莒緣 頁 19
三、 佐孔府興儒 頁 24
四、 謗佛後揚佛 頁 27
五、 寓台宏儒佛 頁 32
六、 臨終自在行 頁 43
第二節 著作概述 頁 48
一、 佛學類 頁 49
二、 儒學類 頁 68
三、 詩文類 頁 73
四、 其他類 頁 78

第三章 李炳南先生儒佛融會思想背景與淵源 頁 81
第一節 李炳南先生儒佛融會思想的背景 頁 83
一、 清季末期的內憂外患 頁 84
二、 民國以後的內憂外患 頁 90
三、 臺灣光復前後的佛教 頁100
第二節 李炳南先生儒佛融會思想的淵源 頁103
一、 蕅益大師融貫儒佛 頁104
二、 仁山大士弘法護法 頁107
三、 印光大師真儒真佛 頁115

第四章 李炳南先生的儒學思想 頁123
第一節 儒家學說是人格學 頁124
第二節 論語是六經的管鑰 頁132
第三節 儒學治世禮敬樂和 頁155
第四節 儒者之行自強不息 頁159

第五章 李炳南先生的佛學思想 頁165
第一節 以華嚴為前導 頁166
第二節 以唯識作根柢 頁173
第三節 以禪門為活用 頁183
第四節 以密宗為加持 頁189
第五節 以淨土為依歸 頁200

第六章 李炳南先生儒佛融會思想的特色 頁227
第一節 儒佛同源 頁228
第二節 內佛外儒 頁231
第三節 注重實踐 頁241
第四節 貫通三世 頁245
第五節 以佛解儒 頁253

第七章 結論 頁259
第一節 開啟儒佛並重學風 頁260
第二節 居士風範影響深遠 頁263

附錄 法相(1~2) 頁270
 墨蹟(3~16) 頁272
 信函(17~23) 頁286
 大事年表 頁295

參考文獻 頁321
參考文獻
佛學類

一、經論
元魏‧菩提流支譯《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經》(又名《往生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六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五冊。
梁‧智愷《大乘起信論》(台中市:瑞成書局,1964、7)
隋‧智者《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七冊。
隋‧吉藏《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七冊。
隋‧淨影慧遠《觀無量壽經義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七冊。
隋‧智者說、灌頂記《妙法蓮華經玄義》,《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三冊。
隋‧智顗說、灌頂記《阿彌陀經義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七冊。
隋‧智顗《淨土十疑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七冊。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一冊。
唐‧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七冊。
《法華經》(台北市:佛教出版社,1976、3)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台北市:華藏法施會,1976、1)
《淨土五經.佛說阿彌陀經》(台北市:修訂中華大藏經會,1986、1)
唐‧迦才《淨土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七冊。
唐‧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台中市:青蓮出版社,1988、8)
唐‧澄觀《華嚴經疏鈔》(台北市:華嚴蓮社,1971)
唐‧宗密《原人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五卷。
宋‧知禮《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七冊。
明‧憨山《大乘起信論直解》(台中市:青蓮出版社,1976、1)
明‧真界《大乘起信論纂註》(台北市:志蓮精舍,1972、仲春)
明‧傳燈《冠科維摩詰經》(青島湛山寺印經處印行)
明‧蕅益《靈峰宗論》(台北市:佛教出版社,1976、1)
明‧蕅益《淨土十要》,《淨土叢書》第六冊(台北市:臺灣印經處,1972、4)
清‧續法《大乘起信論疏記會閱》(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1976、4)
清‧通理《五教儀開蒙增註》(台中市:青蓮出版社,1996、9)
靜權《天台宗綱要》(台北市:佛教出版社,1979)
默如《八識規矩頌筆說》(台中市:菩提樹出版社,1952、12)
會性《大藏會閱》(台北市:天華出版公司,1979)

二、史傳
志磐《佛祖統紀》《中華大藏經》第二輯40冊。
望月信亨作、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市:慧日講堂,1974、3)
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台北市:天華出版社,1978、8)
釋慧嶽《天台教學史、華嚴思想史》(台北縣:彌勒出版社,1983、3)
釋東初《東初老人全集之一‧中國佛教近代史》(上) (台北市:東初出版社,
1984、6)
陳海量《蓮宗正範》,(台中市佛教蓮社,1987、3)
釋聖嚴《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8、11)
陳慧劍《當代佛門人物》(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4、2)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2)
葛兆光《中國禪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2)
于凌波《中國近現代佛教人物志》(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11)
初編彭希涑、續編蓮歸、三編釋德森、四編毛凌雲《淨土聖賢錄》(台中市:青
蓮出版社,1996、3)
周一良《唐代密宗》(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7)
林繼中《中國佛教名山勝地寺志》(台北市:佛光出版社, 1997)
李四龍《中國佛教與民間社會》(鄭州市:大象出版社,1997、4)
藍吉富《佛教史料學》(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7、7)
鐮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9)
曹仕邦《中國佛教史學史-東晉至五代》(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1)
褚柏思《中國佛學史論》((台北縣:佛光文化事業公司,1999、1)
闞正宗《台灣佛教一百年》(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9、11)
沈去疾《印光法師年譜》(台中市佛教蓮社,1999、11)
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1)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9)
釋印順《中國禪宗史》(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9)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9)
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5)
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5)
潘桂明、吳忠傳《中國天台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12)
闞正宗《1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台北縣:大千出版社,2004、4)

三、纂集
牟子《理惑論》《大正新脩大藏經‧弘明集》第五十二卷。
宗炳《明佛論》《大正新脩大藏經‧弘明集》第五十二卷。
孫綽《喻道論》《大正新脩大藏經‧弘明集》第五十二卷。
張融《門律》《大正新脩大藏經‧弘明集》第五十二卷。
宋‧張商英《護法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卷。
宋‧契嵩《鐔津文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卷。
元‧劉謐《三教平心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卷。
明‧蕅益《蕅益大師全集》(台北市:佛教出版社,1975、8)
燕山沙門仁潮,《法界安立圖》(台中市:瑞成書局,1959、8)
清.彭際清《一行居集》(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1993、3)
清‧楊文會《楊仁山居士遺著》(台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3、12)
太虛《太虛大師全書》(台北市: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80)
歐陽竟無《內學三篇》(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75、6)
《佛學基本叢書》(台北市:佛教出版社,1976、10)
張曼濤《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7.台灣佛教史論集》〈台灣佛教篇〉(台北市:大
乘文化,1979、1)。
楊政河《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80、12)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全集》(台中市:青蓮出版社,1991)
周宣德《淨廬佛學文叢》(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86、9)

方東美《台灣佛教史論集》(台北市:黎明文化公司,1986、6)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市:正中書局,1998、11)

白化文《漢化佛教與寺院生活》(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12)
黃頌一《佛教二百題》(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劉保金《佛經解說辭典》(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8)
魏磊《淨土宗教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11)
黃夏年主編《佛教三百題》(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12)

楊曾文《佛教與歷史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1)
方廣錩《佛教典籍百問》(高雄市:佛光出版社,1991、4)
劉長東《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5)
譚桂林《20世紀中國文學與佛學》(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12)
賴永海《中國佛性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8)
朱葵菊《中國歷代思想史(清代卷)》(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12)
陳榮捷著、廖世德譯《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台北市:文殊出版社,1987、11)
湯一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釋》(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10)
高淑玲編《跨世紀的悲欣歲月: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寫真》(台北市:佛光文化
事業公司,1996、7)

專著類
一、經部
唐.孔穎達《禮記》,《十三經注疏》第五冊(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2、8)
元.陳澔《禮記集說》(台北市:世界書局,1974、5)
明‧焦竑《焦氏筆乘》(台北市:廣文書局,1968、6)
程樹德《論語集釋》(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3,初版)
袁定安《論語與做人》(台南市:大孚書局,1985、10)
《孔子聖蹟圖(附孔門十哲)》,注釋者:許政雄。(台中市:大成至聖先師奉祀
官府編印,1993年9月初版一刷。)
尤宗周《論語動畫篇–孔子與弟子的故事》,(台中市: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監
製,1997年6月初版。)
李炳南《論語講要》(台中市:青蓮出版社,2003、12,初版)。

二、史志
《宋史‧陸九淵傳》《二十五史》36冊(台北市:藝文印書館,據清乾隆武英殿
刊本影印)
連橫《臺灣通史》(台北市:臺灣時代書局,1975、5)
李鴻儒主編《世界李氏宗譜》第二輯,(台北:世界李氏宗親總會宗譜纂修委員
會出版,1978、12)
傅恆等《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台北市:夏學社出版公司,1980、5)
莊陔蘭《重修莒志》 (台北市:文行出版社,1980、6)
孔繁銀《衍聖公府見聞》(濟南:齊魯書社,1992、4)

三、思想
《宋元學案‧象山學案》(台北市:廣文書局,1979、4)
明‧憨山《老子道德經解‧莊子內篇註》(台北縣:新文化印書館,1972、1)
湯一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釋》(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10)
釋聖嚴著.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8、
11)
朱葵菊《中國歷代思想史(清代卷)》(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12)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1)
張榮明《道佛儒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
賴永海《佛學與儒學》(台北市:揚智文化公司,1995、4)
王能傑《孔子的生活智慧》(台中市:青蓮出版社,1997、3)
徐醒民《讀易簡說》(台中市:青蓮出版社,1998、4)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市:正中書局,1998、11)


四、文集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欽定四庫全書》(台北市: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5)

宋.陸象山《象山先生全集》(台北市:中華書局,1969)
周邦道《周楊慧青居士紀念錄》(台北市:半鍋一盌堂主編贈,1982、1)
朱斐《朱斐居士文集》(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91、12)
藍吉富《中印佛學泛論集-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台北市:東大圖
書公司,1993、12)
蔡榮華《李炳南老居士復蔡榮華居士書函輯》(馬來西亞:香光佛教蓮社出版,
1994、7)
鳥慚〈雪廬老人的淨土思想〉,《李炳南居士逝世十周年紀念集》(台中市: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1997、4)
智果〈懷恩師話唯識〉,《李炳南居士逝世十周年紀念集》(台中市: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1997、4)
吳希仁〈憶雪公恩師內佛外儒的風範〉,《李炳南居士逝世十周年紀念集》(台中市: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1997、4)
陳士強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4)

期刊論文類

趙楊步偉《先祖 仁山公之生平》(《菩提樹》95期,楊仁山居士示寂五十週年紀念號,1960、10、8。)
張繼臻編《近四十年來孔子研究論文選編》(濟南:齊魯書社,1987、7)
釋見正《印光大師的生平與思想》(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1989、6)
釋慧敏等著《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一》(台北市:東初出版社,1990、9)
麻天祥《晚清佛學與近代思潮》(西北大學博士論文,1990)(台北市:文津出版
社,1992、11)
蔡纓勳《善導思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1995)。(高雄縣:
佛光出版社,2001)
吳聰敏〈雪廬老人學術思想與貢獻〉(山東濟南大學儒學研討會,1996、7)
張清泉〈雪廬老人「山東古調」唐詩吟誦研究〉(山東濟南大學儒學研討會,1996
、7)
王見川、蔣竹山編《明清以來民間宗教的探索-紀念戴玄之教授論文集》(台
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7)
李榮輝〈雪廬老人儒學思想與實踐之研究〉(山東濟南大學儒學研討會,1997、4)
吳麗娜《李雪廬炳南先生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7)
梅光羲〈六十四自述〉(吳立民主編《佛學研究》總第六期,1997年)
董 時〈儒學是人格學–李炳南教授的儒學觀〉(山東濟南大學儒學研討會,1998)
釋聖嚴等《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台北
市:法鼓文化事業公司,1998、12)
《月滿師心–雪公示寂十五週年追思紀念》,(台中市:雪心文教基金會,2001、
4)。
吳麗娜等〈訪指導老師談雪廬老人〉《智燈社創社三十週年社慶特刊》(台中市:
國立中興大學,2002、3)
林文彬《試論智旭〈周易禪解〉天台學之特色》(台中市:興大人文學報第三十
二期,2002、6)
釋修善《台灣淨土六十年》(台中市:圓淨出版社,2003、3)
黃麗娟〈台中蓮社創始人李炳南及其儒佛教化〉(彰化市︰《國文學誌》第八期,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4、6)

網路資源類
吳 競〈蘇州最早的教會學校——博習書院〉(2001年第6期(總第79期)2001
年12月15日出版。蘇州市文聯主辦,陸文夫主編)
樓宇烈《儒學在現代韓國》(web@guoxue.com hu7789@163.com 010-68907663)
《高中歷史》〈第一章單元總結與驗收〉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15223.htm )
吳競〈監理會晚清時在蘇州的活動 〉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archive/195841.htm,擷取日期在 2005年5月21
日 12:49:25 GMT。)
(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1/10/20000929/255570.html)
《近代傳教士與西方列強(之三)—參與不平等條約的制定》
(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1/10/20000929/255570.html)
《國父革命史話.國父生平事蹟簡表》(sun-yatsen.GOV.tw,2005. 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