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7: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英梅
研究生(外文):Ying-Mei Chen
論文名稱:兩漢鏡銘內容用字研究
指導教授:沈寶春沈寶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Bao-Chun S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05
中文關鍵詞:內容類型構形假借銅鏡鏡銘用韻兩漢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5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兩漢銅鏡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妝奩用品,也是一種具有珍貴價值的工藝美術品,尤其是鏡背裝飾有各種紋樣、銘文,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徵和風格,能集中反映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時代風尚等現象的實際情況,加之兩漢鏡銘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文字的發展史更是不可多得的寶貴材料,因此本論文以兩漢鏡銘作為主要考察對象,分別觀察兩漢鏡銘內容類型的異同、字體構形的變化、假借現象的運用,以及用韻情形的特點,為兩漢的社會文化、思想意識、字體演變、用字特點諸方面,提供出土材料研究的實證和修正補苴的意見。本文共分六章論述:

  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並擇要概述歷來有關兩漢鏡銘及其相關議題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為兩漢鏡銘的內容類型,旨在探究西漢、王莽、東漢三個時期鏡銘內容類型的演變與發展。本章首先針對「監」、「鑑」、「鑒」「鏡」作名義的考察,以及概要說明中國銅鏡的源流,進而分期論述考察兩漢鏡銘內容類型的異同,分析歸納兩漢鏡銘的時代特徵,釐清各類型鏡銘是西漢、王莽或東漢時期所特有者,或是前有所承外但加以變化字句內容者。

  第三章為兩漢鏡銘的構形現象,主要從兩漢鏡銘字體本身的構形變化作為考察核心,不區分書體,整理歸納出「簡化」、「繁化」、「異化」、「類化」、「復古化與裝飾化」五大類構形現象,分別加以表列說明。

  第四章為兩漢鏡銘的假借現象,主要透過兩漢鏡銘中假借字的運用實例,以探討兩漢鏡銘中假借字的音韻、構形特徵、本字和借字之間的對應關係,並說明兩漢鏡銘假借現象產生的原因與作用。

  第五章為兩漢鏡銘的用韻現象,藉由考察兩漢鏡銘中對於用韻的注意以及各種押韻的形式,以見兩漢鏡銘的常用韻部與選韻依據。

  第六章結論,總結本論文的研究結果,分為兩漢鏡銘各類型的形成與演變、內涵特色、字體構形、音韻現象、用韻特點五個項目作一論述。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2
 第三節 相關研究概述4

第二章 兩漢鏡銘的內容類型10
 第一節 銅鏡源流概說10
  一、 監、鑑、鑒、鏡名義的考察10
  二、 夏商周銅鏡的淵源與形成13
  三、 兩漢銅鏡的發展與繁榮18
  四、 魏晉南北朝銅鏡的中衰與沒落19
  五、 隋唐銅鏡的創新與興盛20
  六、 宋元明清銅鏡的流變和衰落22
  七、 銅鏡的基本式樣24
 第二節 西漢鏡銘的內容類型26
  一、 單句銘27
  二、 大樂銘31
  三、 毋忘銘34
  四、 日光銘36
  五、 昭明銘40
  六、 清白銘42
  七、 銅華銘44
  八、 尚方銘46
  九、 紀年銘49
  十、 善銅銘49
  十一、日有憙(喜)銘50
  十二、予志悲銘52
  十三、君不說銘53
  十四、其他53
 第三節 王莽鏡銘的內容類型56
  一、 尚方銘57
  二、 紀年銘59
  三、 善銅銘60
  四、 上大山銘63
  五、 新興辟雍銘65
  六、 私人鑄鏡銘66
  七、 其他68
 第四節 東漢時期鏡銘的內容類型71
  一、 單句銘72
  二、 日光銘73
  三、 尚方銘74
  四、 紀年銘77
  五、 善銅銘85
  六、 上大山銘86
  七、 私人鑄鏡銘87
  八、 吾作明鏡銘90
  九、 其他91

第三章 兩漢鏡銘的構形現象95
 第一節 簡化96
  一、 簡省筆畫97
  二、 濃縮形體102
  三、 共用筆畫104
  四、 省形符號106
  五、 省略同形108
 第二節 繁化109
  一、 增繁筆畫110
  二、 增繁特殊符號112
 第三節 異化113
  一、 筆畫異化113
  二、 形體方向異化135
  三、 部件位置異化139
 第四節 類化142
  一、 自體類化142
  二、 形近類化143
  三、 隨文類化145
 第五節 復古化與裝飾化147
  一、 復古化147
  二、 裝飾化148

第四章 兩漢鏡銘的假借現象152
 第一節 假借的定義與範疇153
  一、 假借的定義153
  二、 假借字的範疇154
 第二節 兩漢鏡銘假借字的音韻現象157
  一、 音同假借159
  二、 音近假借182
 第三節 兩漢鏡銘假借字的構形特徵198
  一、 假借字構形的簡省198
  二、 假借字構形的繁化200
  三、 假借字構形的變異200
 第四節 兩漢鏡銘假借字的假借形式202
  一、 單向假借203
  二、 雙向假借205
  三、 一字多假205
  四、 多字一假206
 第五節 兩漢鏡銘假借之外的特殊用字206

第五章 兩漢鏡銘的用韻現象213
 第一節 兩漢鏡銘韻腳的設計安排214
  一、 三言句214
  二、 四言句218
  三、 六言句221
  四、 七言句223
  五、 雜言句227
 第二節 兩漢鏡銘韻腳的形式241
  一、 同押一韻242
  二、 中有換韻246
  三、 一韻為主,間有他韻247
  四、 押韻位置不定,中有換韻252
  五、 部分字句同押一韻254
  六、 部分字句押韻,中有換韻255
 第三節 兩漢鏡銘的韻部與選韻依據256
  一、 兩漢鏡銘的常用韻部256
  二、 兩漢鏡銘的選韻依據263

第六章 結論266

參考書目舉要270

引書簡稱表283
附圖 兩漢銅鏡圖版284
附錄 兩漢鏡銘期刊著錄一覽表294
參考書目舉要
(先依作者、編者姓氏筆畫數排序,同作者再依書名筆畫數排序。)

一、銅鏡相關的專書
上海博物館:《認識古代青銅器》,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青銅器全集•第16卷 銅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12月。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燒溝漢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12月。
孔祥星、劉一曼:《中國古銅鏡》,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4年1月。
孔祥星、劉一曼:《中國銅鏡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5月。
王士倫:《浙江出土銅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
四川省博物館、重慶市博物館合編:《四川省出土銅鏡》,北京:文物出版社,1960年10月。
何堂坤:《中國銅鏡的技術研究》,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10月。
宋徽宗敕撰:《宣和博古圖》,1969年新興書局影印亦政堂刻本。
李學勤、艾蘭:《歐洲所藏中國青銅器遺珠》,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
李縉雲:《古鏡投資與鑒賞》,臺北:美藝學苑社,1996年11月。
赤塚忠撰;戴蘭村譯:《書道全集》(第2卷),臺北:大陸書店,1975年5月。
周世榮:《中國銅鏡圖案集》,上海:上海書店,1995年。
周世榮:《古銅鏡》,臺北:渡假出版社,1995年12月。
林素清:《兩漢銅鏡銘文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2年9月。
昭明、洪海編著:《古代銅鏡》,北京:中國書店,1997年9月。
洛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洛陽出土古鏡》(兩漢部分),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年9月。
洛陽博物館編:《洛陽出土銅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8月。
馬今洪:《漢鏡》,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8年1月。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歷代銅鏡》,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11月。
張 英:《吉林出土銅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
張金儀:《漢鏡所反映的神話傳說與神仙思想》,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1年7月。
梁上椿著;田中琢、岡村秀典譯:《巖窟藏鏡》,京都:同朋舍,1989年11月。
梁詩正:《西清古鑒》,臺北:大通書局,1983年。
梅原末治:《漢三國六朝紀年鏡圖說》,京都:同朋舍,1984年2月。
清高宗敕編:《西清續鑑乙編》(四),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80年6月。
陳 晴:《古鏡—美的觀照》,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8月。
陳佩芬:《上海博物館藏青銅鏡》,上 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12月。
湖北省博物館、鄂州市博物館編:《鄂城三國六朝銅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
程林泉、韓國河:《長安漢鏡》,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程長新、程瑞秀:《銅鏡鑒賞》,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8月。
裘士京:《銅鏡》,安徽:黃山書社,1997年9月。
趙力光、李文英:《中國古代銅鏡》,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劉永明編著:《漢唐紀年鏡圖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劉體智主編:《小校經閣金石文字》引得本(五、六),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9年1月。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廣州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謝雲鵬、謝雲鵷:《金石索》,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83年。

二、其他相關書籍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神仙世界——中國神仙故事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王 力:《古代漢語》,臺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1月。
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2月。
王 力:《龍蟲並雕齋文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月。
王 輝:《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4月。
王天有:《中國古代官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5月。
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2月再版。
王利器校注:《新語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5月。
王叔岷:《列仙傳校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4月。
王彥坤:《歷代避諱字彙典》,新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
王德育:《上古中國之生死觀與藝術》,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譯小組,2000年。
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編著:《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7年1月。
江林昌:《楚辭與上古歷史文化研究——中國古代太陽循環文化揭秘》,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9月。
何 新:《諸神的起源》,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6月。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吳詩池:《文物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9月。
吳澄考註;周夢暘批評:《批點考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宋兆麟:《中國民間神像》,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宋兆麟:《華夏諸神—民間神像》,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李珍華、周長楫編撰:《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
李富華:《神鬼之間——民間信仰面面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
阮葵生:《茶餘客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5月。
佟建寅、舒小峰:《中國秦漢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東方朔:《神異經》,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北京第一版。
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政治大學中文系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
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天工書局,2000年9月再版。
科林伍德:《藝術原理》,臺北:五洲,1987年。
范 曄:《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年5月。
孫曉琴、王紅旗:《天地人鬼神圖鑒》,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7年。
徐 華:《兩漢藝術精神嬗變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1月。
徐錫台、樓宇棟、魏效祖:《周秦漢瓦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
班 固:《漢武帝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班固撰、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袁 珂:《中國神話傳說》,臺北:里仁書局,1976年。
袁 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4月。
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2002年二版。
馬端臨:《文獻通考》,浙江: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高 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畢沅校正:《三輔黃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許東海:《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4月。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8月。
連雲港市博物館等編:《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郭璞校:《穆天子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郭錫良、李玲璞主編:《古代漢語》(上),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9月。
陳 直:《史記新證》,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9月。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8月。
陳彭年等重修:《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陳新雄:《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11月。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
陶思炎:《中國鎮物》,臺北:東大,1998年。
喬繼堂:《中國崇拜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二刷。
彭衛、楊振紅:《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3月。
焦延壽:《焦氏易林》,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再版。
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黃 暉:《論衡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2月臺六版。
黃伯祿編輯:《集說詮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黃季剛口述;黃焯筆記:《文字聲韻訓詁筆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彝銘與文字》,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5月。
董仲舒:《白虎通》,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6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1月再版。
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修訂四版。
聞一多著;朱自清等編輯:《聞一多全集》(一),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9月。
劉 慧:《泰山宗教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4月。
劉又辛:《通假概說》,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11月。
劉安撰;張雙棣校釋:《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劉鈺、袁仲一編著:《秦文字通假釋例》,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歐陽飛編:《諸神傳奇》,臺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三刷。
翦伯贊:《秦漢史》,臺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4月。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12月。
龍宇純:《中國文字學》,臺北:五四書店有限公司,2001年9月。
應劭撰;王利器注:《風俗通義》,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戴德輯;高明注譯:《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3月。
羅世烈:《中國小通史:秦漢》,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12月。
羅振玉:《殷墟文字類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文》,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嚴捷、嚴北溟:《列子譯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10月。

三、銅鏡相關的期刊論文
丁堂華:〈湖北鄂州館藏銅鏡述論─兼析銅鏡的發展演變規律〉,《鄂州大學學報》第4期,1998年。
刁淑琴:〈洛陽道北西漢墓出土一件博局紋銅鏡〉,《文物》第9期,1999年9月。
于臨祥:〈營城子貝墓〉,《考古學報》第4期,1958年。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孝義張家莊漢墓發掘記〉,《考古》第7期,1960年7月。
山西省平朔考古隊:〈山西省朔縣趙十八莊一號漢墓〉,《考古》第5期,1988年5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城工作隊:〈漢長安城未央宮第三號建築遺址發掘簡報〉,《考古》第1期,1989年1月。
尹志紅:〈浙江嵊縣文管會藏古代銅鏡〉,《南方文物》第3期,1994年。
王士倫、朱伯謙:〈浙江紹興漓渚考古簡報〉,《考古通訊》第5期,1955年9月。
王士倫:〈漢六朝鏡銘初探〉,《考古通訊》第9期,1958年9月。
王士倫:〈談談中國銅鏡紋飾的發展〉,《文物參考資料》第8期,1957年8月。
王士倫:〈談談我國古代的銅鏡〉,《考古通訊》第6期,1955年11月。
王正書:〈上海福泉山西漢墓群發掘〉,《考古》第8期,1988年8月。
王同軍:〈溫州發現西漢晚期銅鏡〉,《考古》第2期,1989年2月。
王桂枝:〈寶雞市博物館收藏的銅鏡〉,《文博》第5期,1995年。
包明軍、王偉:〈南陽市漢墓出土銅鏡簡介〉,《江漢考古》第1期,1997年。
史吉祥:〈吉林大學收藏戰國、兩漢銅鏡選介〉,《北方文物》第3期,1997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蕭縣張村漢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第3期,2000年9月。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青白江區文物管理所:〈成都市青白江區躍進村漢墓發掘簡報〉,《文物》第8期,1999年8月。
何 翔:〈甘肅慶陽地區出土的漢代銅鏡〉,《考古與文物》第2期,1994年3月。
何堂坤:〈幾面表層漆黑的古銅鏡之分析研究〉,《考古學報》第1期,1987年1月。
何堂坤:〈銅鏡起源初探〉,《考古》第2期,1988年2月。
孝感市博物館:〈孝感田家崗東漢南朝及唐墓清理簡報〉 ,《江漢考古》第3期,1996年。
孝感地區博物館:〈孝感地區博物館館藏銅鏡簡報〉,《江漢考古》第2期,1990年。
李 立:〈漢代七言體銅鏡銘文文體學意義初探〉,《學術交流》2002年,第6期。
李正光、彭青野:〈長沙沙湖橋一帶古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第4期,1957年。
李虎侯:〈齊家文化銅鏡的非破壞鑑定—快中子放射化分析法〉,《考古》第4期,1980年7月。
李振華:〈「漢家長寧」銅鏡考〉,《四川文物》第5期,1995年。
李學文:〈山西襄汾縣吳興莊漢墓出土銅器〉,《考古》第11期,1989年11月。
沈從文:〈古代鏡子的藝術特徵〉,《文物參考資料》第8期,1957年8月。
周世榮:〈湖南出土漢代銅鏡文字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4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周世榮:〈湖南零陵李家園發現新莽墓〉,《考古》第9期,1964年9月。
宜昌地區博物館、宜都縣文化館:〈湖北宜都陸城發現一座東漢墓〉,《考古》第10期,1988年10月。
承德縣博物館:〈承德縣收藏的銅鏡〉,《文物春秋》第1期,1994年。
林 聲:〈四川�N山發現漢墓〉,《考古》第3期,1965年3月。
林素清:〈十二種鏡錄釋文校補〉,《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1993年。
林素清:〈兩漢鏡銘所見吉語研究〉,《清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林素清:〈兩漢鏡銘初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3本,1993年5月。
林素清:〈兩漢鏡銘彙編〉,《古文字學論文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
武漢市新洲縣文物管理所、武漢市博物館:〈武漢市新洲技校漢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第3期,1998年8月。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一九五五年洛陽澗西區小型漢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第2期,1959年。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南鞏縣石家莊古墓葬發掘簡報〉,《考古》第2期,1963年2月。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洛陽西漢壁畫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第2期,1964年。
南京博物院:〈江蘇連雲港市海州網��莊漢木槨墓〉,《考古》第6期,1963年6月。
咸陽市博物館:〈陝西咸陽馬泉西漢墓〉,《考古》第2期,1979年3月。
威海市博物館:〈山東威海市蒿泊大天東村西漢墓〉,《考古》第2期,1998年2月。
重慶市博物館:〈重慶市臨江支路西漢墓〉,《考古》第3期,1986年3月。
唐解國:〈湖南永州市西漢墓出土銅鏡〉,《南方文物》第2期,1998年。
孫善德:〈青島市郊區發現漢墓〉,《考古》第6期,1980年11月。
徐志芬:〈河北省博物館館藏銅鏡概述〉,《文物春秋》第1期,1994年。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紹興漓渚東漢墓發掘簡報〉,《考古通訊》第2期,1957年3月。
荊門市博物館:〈荊門館藏銅鏡〉,《江漢考古》第4期,1990年。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禚振西:〈陝西戶縣的兩座漢墓〉,《考古與文物》第1期,1980年。
陝西省雍城考古隊:〈一九八一年鳳翔八旗屯墓地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第5期,1986年9月。
高去尋:〈評漢以前的古鏡之研究並論「淮式」之時代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49年12月。
商洛地區文管會:〈陝西商縣西澗發現漢墓〉,《考古》第6期,1988年6月。
崔慶明、王振行:〈南陽出土元興元年銅鏡〉,《江漢考古》第3期,1984 年。
張 巍:〈東漢尚方四神博局紋銅鏡〉,《文物春秋》第1期,2000年。
張卓遠、李韋男:〈河南南陽市桑園路3號東漢墓〉,《考古》第8期,2001年8月。
張鳳英:〈邯鄲市文物管理處庫藏銅鏡選介〉,《文物春秋》第2期,1994年。
梁上椿:〈中國古鏡銘文叢譚〉,《大陸雜誌》第2卷第3期。
梁上椿:〈古鏡研究總論〉,《大陸雜誌》第5卷第5期。
淳化縣文化館:〈陝西淳化縣出土漢代銅鏡〉,《考古》第9期,1983年9月。
郭永利:〈漢代銅鏡上的相思銘文賞析〉,《絲綢之路》.S1,2000年。
郭沫若:〈三門峽出土銅器二三事〉,《文物》第1期,1959年1月。
郭清華:〈陝西勉縣老道寺漢墓〉,《考古》第5期,1985年5月。
郭繼賓、郭建設:〈焦作市博物館收藏的部分古代銅鏡〉,《中原文物》第2期,1994年6月。
傅嘉儀:〈西安市文管處所藏兩面漢代銅鏡〉,《文物》第2期,1979年2月。
揚州博物館:〈江蘇邗江縣姚莊102號漢墓〉,《考古》第4期,2000年4月。
揚州博物館:〈揚州市郊發現兩座新莽時期墓〉,《考古》第11期,1986年11月。
揚州博物館:〈揚州東風磚瓦廠八、九號漢墓清理簡報〉,《考古》第3期,1982年5月。
游學華:〈中國早期銅鏡資料〉,《考古與文物》第3期,1982年。
湖北省博物館:〈宜昌前坪戰國兩漢墓〉,《考古學報》第2期,1976年10月。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大庸市文物管理所:〈湖南大庸東漢磚室墓〉,《考古》第12期,1994年12月。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南耒陽東漢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第4期,1956年7月。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南零陵東門外漢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第1期,1957年1月。
湖南省郴州地區文物工作隊:〈湖南郴州漢墓清理簡報〉,《考古》第8期,1985年8月。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湯家嶺西漢墓清理報告〉,《考古》第4期,1966年。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樹木嶺戰國墓阿彌嶺西漢墓〉,《考古》第9期,1984年9月。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常德南坪東漢「酉陽長」墓〉,《考古》第4期,1980年7月。
湯雨林:〈谷城縣博物館藏銅鏡〉,《江漢考古》第2期,1997年6月。
程志娟:〈漢代規矩鏡與六博〉,《東南文化》第4期,1997年。
華容縣文化館:〈華容發現東漢墓葬和遺物〉,《江漢考古》第2期,1992年。
貴州省博物館考古組:〈貴州興義、興仁漢墓〉,《文物》第5期,1979年5月。
雲南省博物館考古發掘工作組:〈雲南晉寧石寨山古遺址及墓葬〉,《考古學報》第1期,1956年。
雲夢縣博物館:〈湖北雲夢瘌痢墩一號墓清理簡報〉,《考古》第7期,1984年7月。
馮信敖:〈考古簡訊—杭州西郊古蕩鎮東漢墓清理〉,《考古通訊》第5期,1957年9月。
楊冬梅、李曉峰:〈濟南市博物館藏歷代銅鏡選粹〉,《中原文物》第3期,2001年6月。
楊建東:〈山東微山出土「宜秩高官」銅鏡〉,《考古》第5期,1988年5月。
楊軍昌、周偉強:〈陝西出土一面漢代彩繪銅鏡的研究〉,《歷史文物》第95期,2001年5月。
楊唐深:〈武漢大學歷史系收藏的一批銅鏡〉,《江漢考古》第3期,1993年8月。
楊錦新:〈武昌縣金口發現東漢銅鏡〉,《江漢考古》第3期,1983年。
壽縣博物館、壽縣文管所:〈安徽壽縣東津柏家台兩座漢墓的清理〉,《江漢考古》第4期,1992年。
翟士英:〈河北省淶水縣出土古代銅鏡選介〉,《文物春秋》第3期,1995年。
翟玉莘:〈介紹一面與佛教有關的漢代銅鏡〉,《江漢考古》第3期,1996年。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現古代銅鏡〉,《考古》第11期,1990年11月。
劉 謙:〈遼寧錦州漢代貝殼墓〉,《考古》第8期,1990年8月。
劉玉林:〈甘肅涇川發現一座東漢早期墓〉,《考古》第9期,1983年9月。
劉明琼:〈貴州銅鏡研究〉,《貴州民族研究》第4期,1997年。
劉道廣:〈略論漢、宋銅鏡紋飾中的西王母故事〉,《東南大學學報》(哲社科學版)第1期,2000年。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廣州東山東漢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第4期,1956年7月。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廣西貴縣北郊漢墓〉,《考古》第3期,1985年3月。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昭平縣文物管理所:〈廣西昭平東漢墓〉,《考古學報》第2期,1989年4月。
廣東省博物館:〈廣東韶關市郊古墓發掘報告〉,《考古》第8期,1961年8月。
襄樊市博物館:〈襄樊市博物館藏銅鏡選介〉,《考古》第1期,1994年1月。
羅 張:〈長沙北郊東漢墓中出土的銅尺〉,《考古》第12期,1959年12月。
羅振玉:〈古鏡圖錄序〉,《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一),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12月。
羅振玉:〈漢兩京以來鏡銘集錄〉,《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四),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12月。
羅振玉:〈鏡話〉,《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四),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12月。
寶雞市考古隊:〈寶雞市譚家村四號漢墓〉,《考古》第12期,1987年12月。
蘄春縣李時珍紀念館:〈蘄春縣近年出土的銅鏡〉,《江漢考古》第2期,1992年。

四、其它相關的期刊論文
(美)巫鴻、孫妮(譯):〈「陰陽理論」與漢代西王母東王公形象的塑造—山東武梁祠山�棫e像研究〉,《西北美術》第3期,1997年。
王 卉:〈東漢青銅器銘文與書法〉,《寧夏社會科學》第9期,2003年。
王子今、周蘇平:〈漢代民間的西王母崇拜〉,《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1999年。
王仲殊:〈漢代物質文化略說〉,《考古通訊》第1期,1956 年1月。
王笑琴:〈假借與通假〉,《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3年。
王衛東、曾煜:〈西王母原型新探—上古巫文化研究之四〉,《民族藝術研究》第6期,2003年。
田有成:〈古音通假研究〉,《榆林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3卷第3期,2002年。
李 淞:〈略論漢代山東嘉祥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圖像〉,《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及設計版)第4期,1999年。
李小玲:〈西王母原型:善與惡的統一〉,《江西社會科學》第12期,2001年。
李永平:〈西王母流變史的文化闡釋〉,《西安石油學院學報》(社科版)第4期,2000年。
沈天水:〈西王母原型探〉,《延邊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期,1997年。
邢 莉:〈西王母的源變〉,《中國道教》第4期,1997年。
周 靜:〈兩漢時期的西王母信仰〉,《四川文物》第6期,1998年。
孫作雲:〈洛陽西漢卜千秋墓壁畫考釋〉,《文物》第6期,1977年6月。
孫厚嶺:〈西王母「本來面目」初探—兼及西王母形象之演變〉,《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2年。
崔 濤:〈西王母與東王公原型關係考—兼論神農、黃帝諸神格的演變〉,《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科版)第1期,1999年。
崔永紅:〈也談西王母〉,《柴達木開發研究》第3期,2003年。
崔永紅:〈西王母考〉,《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第4期,2003年。
閔修山:〈南陽漢畫像石墓的門畫藝術〉,《中原文物》第3期,1985年。
楊合鳴:〈通假字淺論〉,《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0年。
賈豔紅:〈略論漢代民間的西王母信仰〉,《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社版)第3期,2003年。
賈豔紅:〈漢代的四靈信仰——從天之四宮到住宅(墓門)守護神〉,《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3年。
劉仁江:〈試論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區別〉,《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00年。
魏 崴:〈四川漢代西王母崇拜現象透視〉,《四川文物》第3期,2001年。
龐 樸:〈「五月丙午」與「正月丁亥」〉,《文物》第6期,1979年6月。

五、學位論文
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1997年12月。
劉 釗:《古文字構形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