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著,《民族音樂學概論》,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4年2月。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部,1961年9月初版。
王宜娥,《道教與藝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5月。
王紅旗、孫曉琴編著,《中國古代神異圖說》,北京:現代出版社,1995年7月。
石光生,《南臺灣傀儡戲劇場藝術研究》,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6月。
李豐楙、謝聰輝合著,《台灣醮齋》,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12月。
李美燕,《中國古代樂教思想》,高雄:麗文文化,1998年5月。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文化,1998年9月。
沈平山,《中國神明概論》,台北:新文豐,1987年9月再版。
仲富蘭,《中國文化學導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
宋兆麟,《中國民間神像》,台北:漢揚出版,1995年11月。
馬冀、宋文坤,《中國神仙傳民間俗神》,山西:北岳文藝,1994年3月。
馬書田,《全像中國三百神》,台北:國際村,1993年12月。
郭立誠,《行神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2年。
周高德,《道教文化與生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
張玉柱,《中國音樂哲學》,台北:樂韻出版社,1985年5月。
張檉,《道教諸神聖紀》,台北:中華民國道教會台灣省分會,1991年4月。
陳彥仲、黃麗如等著,《台灣的藝陣》,台北:遠足文化,1993年11月。
黃丁盛,《台灣的節慶》,台北:遠足文化,2003年。
黃文博,《台灣藝陣傳奇》,台北:台原出版社,1992年。
黃文博,《跟著香陣走》,台北:台原出版社,1995年。
施德玉,《中國地方小戲及其音樂之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10月。
吳裕成,《十二生肖與中華文化》,台北:百觀出版社,1993年8月。
吳騰達,《台灣民間雜技》,台北:漢光文化,1998年。
吳騰達,《臺灣民間陣頭技藝》,台北:漢光文化,1998年7月。
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1987年11月。
趙伯陶,《十二生肖面面觀》,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11月。
曾永義,《說民藝》,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87年6月。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2000年4月。
曾永義,《我國的傳統戲曲》,台北:漢光文化,1999年7月。
楊馥菱,《臺閩歌仔戲之比較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2001年12月。
楊建文,《戲劇概要》,台北:五南圖書,2003年4月。
譚達先,《中國動物故事研究》,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6月。
詹石窗,《道教與戲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5月。
詹石窗,《道教術數與文藝》,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12月。
董芳苑,《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1996年3月。
劉笑敢,《道教》,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2年。
劉還月,《田野調查速記表》,台北:常民文化,1996年5月。
劉文三,《台灣神像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12月。
劉君告,《戲曲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2002年10月。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中國篇》,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1997年10月。
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3月。
邱坤良,〈台灣的傀儡戲〉,《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台北:遠流出版社,1983年4月。邱坤良,《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台北:台原出版社,1997年10月。
邱坤良,《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6月。
許常惠,《實用音樂辭典》,台北:旺文出版社,1993年12月。
二、論文
石光生,〈高雄地區掌中戲團生態演變初探〉,《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傳藝中 心籌備處,1999年6月。
李國俊,〈閩南小戲及其音樂研究──以番婆弄、桃花過渡、管甫送三劇為例〉,《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年5月。
林保堯,〈民間技藝與生存空間〉,《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1997年6月。
林逢源,〈民間小戲的題材及其特色〉,《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傳藝中心 籌備處,2001年5月。
林茂賢,〈台灣的牽亡歌陣〉,《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年5月。
余從,〈小戲的特點與演進規律〉,《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年5月。
黃玲玉,〈台灣歌舞小戲(陣頭)在九年一貫課程中的應用-以八家將、水族陣、車鼓陣為例〉,《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年5月。
黃玲玉,《從閩南車鼓之田野調查試探台灣車鼓音樂之源流》,台北: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1991年6月。
黃文正,〈南瀛地區傳統車鼓陣保存曲目研究〉,《南瀛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傳藝中心,2003年5月。
黃文正,《台灣車鼓戲源流之探考》,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純一,〈四十年來台灣說唱音樂之檢討〉,《中國民族音樂學會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年1月。
施德玉,〈閩台竹馬戲之探討〉,《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1998年6月。
施德玉,〈臺灣臺南縣車鼓音樂之探討〉,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
薛若琳,〈說小戲〉,《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年5月。
趙郁玲,〈布馬陣肢體語彙之研究〉,《台灣傳統雜技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1999年5月。
楊馥菱,〈有關台灣車鼓戲之幾點考察〉,《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年5月。
楊馥菱,〈台南新營「竹馬陣」源流考〉,國立戲曲專科學校《台灣戲專學刊》第一期,2000年3月。
王美芬,〈「月亮」主題統整教學示例〉,《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2001年8月。
姚世澤,〈「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規畫與教材設計的認知〉,《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2001年8月。
吳清基、李俊湖,〈推動九年一貫新課程教師成長與研究發展〉,《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2001年8月。
戴維揚,〈從文化的認知與衍生闡發新課程的十大基本能力〉,《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2001年8月。
三、研究計畫
施德玉,〈新營「竹馬陣」藝人生命史〉,《新營「竹馬陣」研究計畫》,【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傳統戲劇組期末報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9年6月30日,
四、英文參考書目
Van Gennep , A. The Rites of Passag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
Frazer, James George, Sir.1854~1941 著,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金枝》(The Golden Bough),北京:中國民間文藝,1997年。
五、期刊
楊馥菱,〈台南新營「竹馬陣」源流考〉,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台灣戲專學刊》第一期,2000年2月。
顏立水,〈福建的戲神雷海青〉,《臺源源流》第二十四期。
六、報紙
李崇文,中央日報,1996年6月9日。
張榮祥,中央日報,2002年9月20日。
七、網站
1. 網路村里:村里便民服務網站臺南縣新營市/土庫里 http://village.gov.tw/
2. 布馬陣 http://content.edu.tw/local/mauli/chushin/5/3g.htm
3. 中國道教 http://www.geocities.com/cindycwf/toaism.html
4.新營市全球資訊網 http://www.sych.gov.tw/cityhall/village28.asp
5. http://web.peopledaily.com.cn/haiwai/9711/07/newfiles/g1080.html
6. http://home.kimo.com.tw/sam05131201/new_page_1.htm
7. 錦飛鳳傀儡戲團網站http://www.alp.ks.edu.tw/ggs
8. 南瀛之旅http://travel.tnhg.gov.tw/index.html
八、宣傳單
台南縣新營市土庫里「竹馬陣」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