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1. 中小企業e網通,「亞洲汽車零配件台灣可扮整合者」,2004年9月。
2. 中衛發展中心,「車輛產業總體競爭力提昇計劃」,2002年。
3. 元大京華投顧,「汽車零組件產業─營運展望樂觀的台灣汽車零組件廠」,2004年。
4. 元大證券,「大陸汽車零組件業探討」,投資月刊,2003年12月。
5. 方宏年,「台灣皮革工業競爭力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6. 台證投資,「汽車零組件產業報告」,TAIA Industry Research產業報告,2005年2月。
7. 石育賢等著,2004汽、機、自行車產業年鑑,工研院經資中心,新竹縣,2004年。
8. 江進豐,「我國汽車工業發展之契機」,車輛工業月刊,第128期,2004年9月。9. 余朝權,產業競爭分析專論,王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
10. 車輛公會,「汽車零組件產業發展座談會記要」,車輛工業月刊,第131期,40~46頁,2004年12月。
11. 車輛公會,「國際汽車零件業發展趨勢與中國汽車零件業發展對策」,車輛工業月刊,第112期,15~22頁,2003年5月。
12. 林秀蓮,「汽車零組件」,產業調查與技術,第147期,2003年。
13. 波特(M.E.Porter)著,國家競爭優勢,李明軒、邱如美譯,天下遠見,台北,1996年8月。
14. 張清溪等著,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作者自行出版,1995年。
15. 張獻祥,「台灣汽車零組件新契機」,數位時代雙週,第92期,2004年11月。
16. 曹建海,「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管理世界,第4期,2003年。
17. 莊國材,「台灣汽車業大陸投資進入模式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18. 陳育菁,「我國汽車產業供應鏈特性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19. 陳淑婷,「台灣汽車產業政策發展過程及其未來發展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20. 陳新孫,「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市場的發展趨勢」,中國市場學會,2004年。
21. 陳裕田,「我國發光二極體產業競爭優勢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22. 復華銀行,「國內汽車零件業進軍歐洲」,統一證券─海外基金研究報告,2004年12月。
23. 黃真,「從產業大重組看中國汽車工業全球戰略構想」,中國國情國力,第9期,2002年。
24. 經濟部,全球出口拓銷計劃(92年至94年),台北,2003年6月。
25. 經濟部工業局,「汽車零組件產業發展座談會」,經濟部新聞稿,2004年11月。
26. 經濟部技術處,「汽車產業零組件系統開發業者合作說明會」,技術尖兵,2004年。
27. 載志言,「中國大陸新版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對兩岸汽車業之衝擊分析」,車輛工業月刊,第126期,40~55頁,2004年7月。
28. 鉅亨網,「2005年汽車零組件業展望」,產業研究月報,第63405期,2004年12月。
29. 劉世錦、馮飛,「汽車產業全球化趨勢及其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影響」,中國工業經濟,第6期,2002年。
30. 劉弘雁,兩岸汽機車零組件市場研究,工研院經資中心,新竹縣,2002年。
31. 潘淑滿,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出版社,台北,2003年。
32. 滕伯樂,「中國汽車工業激情歲月歷史性跨越〝三步走〞─創建、成長與全面發展五十年回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004年。
33. 蔡美金,「台灣汽車零組件產業發展策略─國際技術引進與市場擴展」,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34. 蕭志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台灣汽車產業之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二卷第四期,1997年2月。35. 薛乃綺,「2003年台灣汽車金屬零件市場概況及未來趨勢」,機械工業雜誌,259期,93~99頁,2004年。36. 謝雯霞,「台灣汽車零件隨大陸汽車業成長」,統一投顧投資月刊,2003年2月。
37. ITIS產業資訊服務網www.itis.org.tw/
38. 工研院網站www.itri.org.tw/index.jsp
39. 中國汽車工業資訊網www.autoinfo.gov.cn/
40. 中國汽車週刊 (FOURIN) www.fourin.com/
41. 中華民國海關進出口統計資料庫http://web.customs.gov.tw/statistic/statistic/statistic List.asp
42. 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www.ttvma.org.tw/
43. 行政院主計處www.dgbasey.gov.tw/
44. 經濟部工業局www.moeadb.gov.tw/
45.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www.moeaboft.gov.tw/
英文部份
46. Aaker, D.A.,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1984.
47. Aldag, R.J. & Stearns, T.M., Management, Cincinnati: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 1987.
48. Charles W.L. Hill & Gareth R. Jones,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4th.
, Boston, MA:Houghton Miffilin Company, 1998.
49. Gary Hamel & C.K. Prahalad,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Cambridge,
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4.
50. Gupta & Clark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Delphi technique”, 1996.
51. Jairath, N. & Weinstein, J., “The Delphi methodology:a useful administrative approach”, Canadian 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 7, pp.29~42, 1994.
52. Jauch & Gluech,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Policy, 1984.
53. Linstone & Turoff, The Delphi Method: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Inc., 1975.
54. Long C. & Vickers-Koch M., “Using Core Capabilities to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4.
55. Pao-Cheng Chang et al., “Forecast of development trends in Taiwan’s machinery industry”, North-Holland, 69, pp.781~802, August 2000.
56. Porter, M.E., Competitive Strategy, New York, NY:Free Press, 1980.
57. Porter, M.E.,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 NY:Free Press, 1985.
58. Porter, M.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NY:Free Press, 1990.
59. Porter, M.E., “Towards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2, pp.95~117,1991.
60. Powell, C, “ The Delphi technique:Myths and realities”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Nursing Research, 41, pp.376~382,2003.
61. Stewart, J., “Is the Delphi technique a qualitative method? ” Medical Education, 35, pp.922~923, 2001.
62 Weilhrich, Heinz, “ The SWOT Matrix-A toad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15, Iss. 2, pp.54~66,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