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01: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華業
研究生(外文):HWA-YE LIU
論文名稱:人格特質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領導型態為調節變項-以國防部○○參謀次長室為例
指導教授:高尚仁高尚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enry S.R. K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中文關鍵詞:CPAI中國人個性測量表家長式領導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6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二十世紀末,隨著高科技的快速發展,經濟與軍事領域已分別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網路化作戰時代」的新紀元。面對這個新時代的來臨,各項傳統性競爭優勢的重要性,已經漸有式微之勢,取而代之的是「人力資源」。
二十一世紀中,除了少數極落後地區仍有戰爭之外,其他地區只有「人才爭奪戰」,而不會有「軍事性戰爭」,因此,「誰能搶到最優秀的人才,誰就直接掌握了贏者通吃的霸權(李誠,2002)」。
中華民國國軍的「軍力整備」計畫,受海峽兩岸關係的持續緊繃、中共國防預算持續大幅成長、共軍武器裝備快速現代化,我國整體經濟發展趨緩、國防經費逐年遞減等因素之影響。在歷經國內專家、學者多方研討與國軍內部專業評估之後,將國軍整建成一支「量適、質精、戰力強」的現代化部隊,以因應共軍日益嚴重的威脅與二十一世紀的各項潛在挑戰,已逐漸成為國軍「建軍思想」的主流思想與共識。
軍力的整建除了籌購新式、現代化的戰機、戰艦與裝甲炮車等硬體設施之外,更重要的議題,當然是如何提昇操控這些新式武器裝備人員的人力素質?因此,「如何能夠招募到最優秀的人才?」、「如何能夠招募到最合適的人才?」一直是國防部人力資源主管單位亟思克服的重大挑戰。
現代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影響所及除了大幅改善人類全體的生活之外,更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與互動模式。現代戰爭受高科技武器裝備陸續投入戰場的影響,兵力規模、作戰型態、作戰方式、傷亡人數,已完全迥異於以往的傳統戰爭。惟,無論科技發展如何快速,武器裝備如何先進,威力如何驚人!主導戰爭勝負走向的關鍵角色,仍然繼續由人類來扮演。
美國陸軍著名將領布萊德雷(Omar N Bradley)曾以:「從來沒有一種設計出來的武器,或一件無人性的機械,能夠取代領導於戰爭中所扮演的關鍵地位」,來說明「領導」在軍事領域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值此國軍「軍力轉型」、「組織變革」之際,本研究嘗試盡力排除各項窒礙因素,以本土發展的領導理論來驗證國內軍事組織的領導模式,並檢視這個領導型態對於部屬工作績效的影響,期望能藉「拋磚引玉」的效果,發展出一套切合國軍實際需要的領導理論、領導型態,有效改善違反潮流趨勢與人性需要的若干領導行為,期能持續提昇部隊的領導效能,因應未來的各項挑戰。
CPAI-2量表中的28個華人人格特質維度,計有:「領導性」、「外向-內向」、「開拓性」、「和諧性」、「節儉-奢侈」與「工作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高績效」軍官,表現比較突出、明顯的人格特質計有「新穎性(0.773)」、「多樣化(0.827)」、「多元思考(0.754)」、「領導性(0.646)」、「外向(0.627)」、「開拓性(0.654)」、「自信(0.177)」、「樂觀(0.742)」、「內控(0.577)」、「親情(0.831)」、「人情(0.775)」、「人際觸覺(0.836)」等12項。
中外名將、學者、專家對於「優秀將領」應具備之人格特質,經統計具有高度共識者,計有:「多樣化(DIV)」、「多元思考(DIT)」、「領導性(LEA)」、「理智-情感(L_A)」、「外向-內向(E_I)」、「開拓性(ENT)」、「責任感(RES)」、「情緒性(EMO)」、「自卑-自信(I_S)」、「嚴謹性(MET)」、「面子(FAC)」、「內控、外控(I_E)」、「親情(FAM)」、「寬容-刻薄(G_M)」、「容人度(INT)」、「自我-社會取向(S_S)」、「老實-圓滑(V_S)」、「人情(REN)」、「人際觸覺(SOC)」等19項。
依據「階層迴歸分析」結果顯示:「領導型態」對「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具有影響力的部分。僅發覺主管「德行領導」對「和諧性」人格特質部屬之「工作績效」具有影響力。
個案單位「仁慈領導」、「德行領導」與「威權領導」分數分別達到:3.809、4.135與3.350,均已超過3分的中位數,顯示:個案單位就整體觀點而言,大多數主管所施行的領導,的確是以「家長式領導」為主的領導型態。
參照個案單位中主管領導有方的處,以及績效為「優等」與「甲上」軍官,所感知主管領導型態「仁慈領導」、「德行領導」、「威權領導」常數之總合平均後,獲得以下數據:「仁慈領導(4.322)」、「德行領導(4.472)」與「威權領導(3.385)」。這個數據可以做為爾後檢測各單位主管領導能力的參考標準,建議各單位主管調整領導作為之依據,期能逐漸塑造出更「人性化」的工作環境,有效提升內部人員之士氣與工作效率。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內容………………………………………………… 6
第五節 重要名詞界定……………………………………………………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人格特質………………………………………………………… 9
第二節 領導型態………………………………………………………… 35
第三節 工作績效………………………………………………………… 54
第四節 人口統計變項與工作績效……………………………………… 7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7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2
第二節 研究假設………………………………………………………… 73
第三節 各變項操作型定義……………………………………………… 7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8
第五節 研究對象及問卷回收…………………………………………… 80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81
第肆章 研究結果……………………………………………………… 83
第一節 信度分析………………………………………………………… 83
第二節 效度分析………………………………………………………… 85
第三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 95
第四節 多元迴歸分析…………………………………………………… 112
第伍章 討論與建議…………………………………………………… 116
第一節 研究假設之驗證………………………………………………… 116
第二節 結果與討論……………………………………………………… 122
第三節 管理意涵………………………………………………………… 13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37
第五節 未來研究建議…………………………………………………… 138
參考文獻 …………………………………………………………………… 141
中文部分 …………………………………………………………………… 141
英文部分 …………………………………………………………………… 144
一、中文部分
◎論文
魏子雲(1994),「壽險業務人員個人知覺及人格特質與績效間關係之探討」,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牧青(2000),「工作特性、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港務局員工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許雅棣(2001),「主管領導型態、員工人格特質、組織激勵制度與員工工作績效之相關性—以保險業務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臻妹(2001),「內外控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及工作績效之分析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員工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鄭勝泰(2002):「人格特質對工作績效影響之探討—以某運輸服務業之T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凌孝綦(2001),「軍事組織中階主官的領導效能:轉型式、交易式及家長式領導模式之比較」,碩士論文,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
張德偉(2001),「家長式與轉換式領導風格在軍事單位的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蔡居隆(2001),「領導型態與主管效能之研究-以台灣南區郵政管理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錦樺,(2001),「人格特質與組織文化之適配性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高科技F 公司為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謝廷豪(2002),「領導型態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某連鎖零售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世忠(2002),「組織結構、領導風格、員工個人特質、工作特性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中山科學研究院電子系統研究所為例」,中原大學碩士論文。
張水泉(2002),「領導行為與效能之研究-以某空軍主官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幼妃(2003),「人格特質、工作特性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實施行動辦公室之企業為例」,逢甲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筱筠(2003),「中國人個性量表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A 公司研發人員為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蓉芬(2003),「研發人員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某高科技公司為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明真(2004),「金融理財專員之核心能力、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C銀行為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樂山(2004),「華人人格特質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期刊
凌文輇、陳龍與王登(1987),「CPM領導行為評價量表的建構」,心理學報,第2期,頁199-207。
宋維真、張建新、張建平、張妙清、梁覺(1993),「編制中國人個性測量表 (CPAI) 的意義與程序」,心理學報,第二十五卷第四期,頁400-407。
楊國樞(1993),「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頁6-88。
樊景立、鄭伯壎(2000),「華人組織的家長式領導:一項文化觀點的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3期,頁127-180。
張妙清、張建新、宋維真,從心理測驗看華人的性格:(一)量表的運用,曾文星主編(1996),華人的心理與治療,台北:桂冠。頁89~124 。宋維真、張妙清、謝東,從心理測驗看華人的性格:(二)測量結果,曾文星主編(1996),華人的心理與治療,台北:桂冠。頁125~146。
謝貴枝(2000),「華人組織的家長式領導:研究前景」,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3期,頁181-186。
樊景立、鄭伯壎(2000),「家長式領導:再一次思考」,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3期,頁219-227。
鄭伯壎、周麗芳與樊景立(2000),「家長式領導: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測量」,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4期,頁3-64。
凌文輇(2000),「中國文化與華人組織的領導」,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3期,頁195-202。
凌孝綦(2001),「軍事領導-家長式領導模式運用之探討」,國防雜誌,第16卷,第11期,頁99-108。

◎書籍
約米尼--三軍大學編譯,(1974),「戰爭中人格的影響力」,頁43。
German,Major General Baron Hugo Von Freytag-Loringhoven--三軍大學編譯,(1974),「戰爭中人格的影響力」,頁172、173。
Lawrence A. Pervin著,鄭慧玲 編譯 (1982),「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出版社。
余朝權譯(1983),「領導學(Yukl,G.A.原著)」,台北,天麟文化事業公司。
張潤書(1985),「組織行為與管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書局。
蕭天石(1988),「世界名將治兵語錄」,台北,自由出版社。
黃麗莉譯(1990),「組織行為」,台北,揚智出版社。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黃光國(1991),「儒家思想與現代化: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頁149~192。
Anne Anastasi著,黃安邦 譯(1991),「心理測驗 (Psychological Testing)」,台北,五南出版社。
葛樹人(1991),「心理測驗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Larry R. Donnithorne著,陳山 譯(1992),「西點軍校領導魂」,台北,智庫出版社。
黃光國(1993),「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桂冠出版社。頁289~318。
國防部史編局,(1992),「軍事領導的挑戰」,頁2。
宋維真、張建新&張建平(1994),「CPAI的編製及在中國大陸地區使用結果分析」,台北:心理出版社。
羅虞村(1995),「領導領論研究」,第四版,台北:文景出版社。
Peter Drucker、Peter Senge,王秀華譯(1996),「領導大未來」,台北:洪健全基金會。
李長貴(1997),「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台北,華泰書局。
盧盛忠(1997),「組織理論行為與實務」,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萬助(1998),「軍事管理學」,台北:華泰文化。
李誠(2000),「人力資源的12堂課」,台北,天下出版社。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書局。
鄭懷超譯(2000),明茲柏格(Henry Mintzberg)著,「領導」,台北:天下出版社。
許士軍(2000),「績效評估」,台北:天下出版社。
李懷德譯(2001),亞蘭.亞瑟洛德(Alan Axelrod)著,「巴頓將軍論領導」,台北:麥田出版社。
孫敏華、許如亨(2001),「軍事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呂俊甫 著,洪蘭、梁若瑜 譯(2001),「華人性格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
Thomas J. Neff & James M. Citrin鄒應瑗譯(2001),「50位頂尖CEO的領袖氣質」,台北,聯經出版社。
艾德格.普伊爾(Edgar F. Puryear)著,陳勁甫譯(2002),「為將之道」,台北,麥田出版社。
于紹樂(2002),「西點軍校精英訓練課程」,台北:創智出版社。
黃同圳(2002),「績效評估與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的十二堂課,李誠主編,天下遠見,頁109-154。
David Miller(2004),「指揮官」,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國軍92年度軍官、士官考績作業規定。
二、英文部分(大部分引自中文文獻)
Allport , G.W.(1961).「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New York : Holt, Rinehart & Winston.
Amy L. Kristof., (1996),「“Person-Organization Fit: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Its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Implications.”」Personality Psychology, 49, pp.1~43.
Barrick M.R.,& Mount, M.K.(1991).「The Big-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in job performance , A meta-analysis」. Personnel Psychology.44. pp 1∼26.
Bass, B. M.(1985).「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 New York : Free Press.
Cattel, R. B.(1943).「Th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 Basic trait into cluster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38, pp 476∼506.
Cattell,R.B.(1973),「Personality Pinned down,Psychology Today」,P40-46.
Cheung, F. M., Leung K., Fan, R. M., Song, W. Z., Zhang, J. X., & Zhang, J. P. (1996).「“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ventory”」.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7, pp 181-199.
Cheung, F. M. & Leung, K. (1998).「”Indigenous personality measures: Chinese exampl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9, pp 233-248.
Cheung, F. M., Leung, K., Zhang, J. X. & Sun, H. F. et al(2001),「“Indigenous Chinese personality constructs: Is the five-factor model complet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Jul, pp 407-433.
Furnham A.(1992).「Personality at Work: The rol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workplace」. New York: Poutledge.
Gatewood, D. R., & Field, S. H., (1998), 「Human Resource Selection」, Orlando, FL: The Dryden Press.
Gratton, L., 1987. 「How Can We Predict Management Potential in Research Scientist?」R&D Management, 1987, Vol.17,No.2, 87-97.
Goldberg,L.R.(1990),「An Alternativ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The Big-Five FactorStructur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9,1216-1219.
Hackney, M., & Kleiner, B. H., (1994),「“Conducting an Effective Selection Interview”」, Work Study, 43(7), pp.8-13.
Hofstede, G. (1994). Culture constraints in management theories. In D. E. Hussey (Ed.),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trategic management,」5, pp. 27-48. Wiley
Holland J.L.(1976).「Vocational Preferances. In Dunnette MD(ED.)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pp.521-570.
Judge, Timothy A. & Joyce E. Bono.,(2001),「” Relationship of Core Self-Evaluation— self-Esteem, Generalized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Emotional Stability— with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6(1), 80-92
Jex, S.M.,(1998), 「Stress and job performance」,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u, L. (199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sychosocial variables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Jun . pp. 351
Muchinsky, P. M.,(1986),「Personal Selection methods.In C. L. Cooper & I. T. Roberstion(Ed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McCrae R.R.,Costa P.T.,Busch C.M.,(1986)「Evaluating Comprehensiveness in PersonalitySystems:The California Q-set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54,430-446.
Nunnally, J. C. (1978).「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O’Reilly, C.A., (1977) , 「“Personality- Job Fit :Implication for Individual Attitudes and Performance “」,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Vol.18, pp.56-68.
Rotter,J.B.(1966).「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12, pp 48∼80.
Roe, A.(1956) , 「The Psychology of Occupations」, New York : Wiley.
Richard M. Steers(1997)「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P34-41
Robbins, S. P.(1996)「Organizational Behavior: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7thed」,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Silin, R. F. (1976). 「Leadership and values.」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togdill, R. M.(1948),「Perso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eadership: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Journal of Psychology,25,35-71.
Vroom, V. H.(1964).「Work and Motivation」,New York : John Wiley and Sons.
Westwood, R. I., & Chan, A. (1992). Headship and leadership. In R. I. Westwood (Ed.),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A Southeast Asian perspective.」Hong Kong: Longman Group.
Wren, T. J. (1995).「The leaders’ companion: Insight on leadership through the Ages.」New York: Free Press.
Wayne, S. J. & Liden, R. C. (1995). 「Effects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 on performance ratings:A longitudinal stud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38, pp 232-260.
Wayne, S. J. & Ferris, G. R. (1990).「Influence tactics, affect, and exchange quality in supervisor-subordinate interactions:A laboratory experiment and field stud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5, pp 487-499.
Yukl, G. (1994).「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3rd.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樊景立、鄭伯壎(2000),「華人組織的家長式領導:一項文化觀點的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3期,頁127-180。
2. 楊國樞(1993),「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頁6-88。
3. 謝貴枝(2000),「華人組織的家長式領導:研究前景」,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3期,頁181-186。
4. 樊景立、鄭伯壎(2000),「家長式領導:再一次思考」,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3期,頁219-227。
5. 鄭伯壎、周麗芳與樊景立(2000),「家長式領導: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測量」,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4期,頁3-64。
6. 凌文輇(2000),「中國文化與華人組織的領導」,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3期,頁195-202。
7. 凌孝綦(2001),「軍事領導-家長式領導模式運用之探討」,國防雜誌,第16卷,第11期,頁99-108。
8. 李驥(2001),「行動通訊加值服務產業三元市場」,通訊雜誌,第95期。
9. 陳順孝(2000),「黑道陰影下的報導策略」,傳播文化,8: 213-252。
10. 臧國仁(1998a),「消息來源組織與媒介真實之建構:組織文化與組織框架的觀點」,廣告學研究,11: 69-116。
11. 臧國仁(1998b),「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第三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12. 臧國仁、鍾蔚文、楊怡珊 (2001),「新聞工作者的社會智能:再論記者與消息來源之互動」,新聞學研究,第69期,頁55-93。
13. 羅文輝(1995),「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新聞學研究,第50期,頁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