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王鳴盛專著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清光緒十九年廣雅書局校本,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1月初版。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點校本,臺北:大化書局,1984年。
《西沚居士集》二十四卷,清道光癸未三年自怡山房刊本,收於《烏石山房文庫》。
《西莊始存稿》三十卷,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禮軍賦說》四卷,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禮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尚書後案》三十卷,附《尚書後辨》一卷,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書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蛾術編》八十二卷,臺北:信誼書局,1976年7月初版。
《蛾術編》八十二卷點校本,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
二、小學類專書
(一)《說文》之屬
《六書說》,(清)江聲,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初版。
《六書解例》,馬敘倫,天津:天津古籍書店,1990年初版。
《汲古閣說文訂》,(清)段玉裁,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初版。
《匡謬說文解字注》,(清)徐承慶,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2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怎樣學習說文解字》,章季濤,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11月初版四刷。
《惠氏讀說文記》,(清)惠棟,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初版。
《說文段註指例》,呂景先,臺北:正中書局,1953年臺一版。
《說文校議》,(清)嚴可均,收於《說文叢刊》,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說文部首類釋》,蔡信發,臺北:萬卷樓圖書,1997年8月初版。
《說文答問》,蔡信發,臺北:萬卷樓圖書,2000年4月初版三刷。
《說文商兌》,蔡信發,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9月初版。
《說文發疑》,(清)張行孚,臺北:藝文出版社,1968年。
《說文逸字》,(清)鄭珍,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初版。
《說文補例》,(清)張度,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初版。
《說文解字》,(南唐)徐鉉校訂,北京:中華書局,1998.10初版。
《說文解字引經考》,馬宗霍,臺北:學生書局,1971年。
《說文解字引群書考》,馬宗霍,臺北:學生書局,1973年。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校訂,臺北:黎明文化,1998年十二刷。
《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清)丁福保輯,楊家駱主編,據上海醫學書局民國17年版《詁林》及21年版《補遺》增補影印而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9月初版。
《說文解字綜合研究》,江舉謙,臺中:東海大學出版,1978年3月。
《說文解字篆韻譜》,(南唐)徐鍇撰,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初版。
《說文解字繫傳》,(南唐)徐鍇撰,清道光十九年祈刻本影印,臺北:華文書局,1971年5月初版。
《說文新附考》,(清)鈕樹玉,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初版。
《說文新附考》,(清)鄭珍,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初版。
《「說文學」源流考略》,張其昀,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說文學導論》,余國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
《說文類釋》,李國英,臺北:南嶽出版社,1981年修訂一版。
《說文釋例》,(清)王筠,收於《叢書集成》,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臺一版。
(二)文字通論之屬
《凡將齋金石叢稿》,馬衡,臺北:明文出版社,1981年初版。
《小學答問》,章太炎,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初版。
《中國文字結構析論》,王初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第四版。
《中國文字學》,唐蘭,據原開明書店1949年3月版重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
《中國文字學》,潘重規,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3月二版。
《中國文字學》,孫海波,手寫影印本,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初版。
《中國文字學》,龍宇純,臺北:臺灣學生,1984年四版。
《中國文字學史》,胡樸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臺三版。
《中國文字學通論》,謝雲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3年初版。
《中國文字學概要•文字形義學》,楊樹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初版。
《中國文字學叢談》,蘇尚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初版。
《中國金石學》,陸和九,臺北市 : 明文出版社,1981年初版。
《中國古文字學通論》,高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二刷。
《文字音韻訓詁論集》,周祖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
《文字學》,林慶勳等編著,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11月初版二刷。
《文字學概要》,林尹,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9月初版二十四刷。
《文字學概要》,汪國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初版。
《文字學概要》,杜學知,臺北:華國出版社,1955年6月初版。
《文字學概要》,裘錫圭,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4月初版七刷。
《文字學簡編》,許錟輝,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3月初版。
《文字學纂要》,蔣伯潛,臺北:正中書局,1959年臺五版。
《六書釋例》,蔡信發,臺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10月初版。
《古文字學》,姜亮夫,杭州市:浙江人民,1984年初版。
《古文字學導論》,唐蘭,臺北:樂天出版社,1970年初版。
《石鼓文研究》,郭沫若,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初版。
《高明小學論叢》,高明,臺北:黎明文化,1978年初版。
《黃侃論學雜著》,黃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年臺一版。
《漢字史話》,李孝定,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初版。
《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李孝定,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初版。
《潛研堂金石文跋》,(清)錢大昕,據藝文印書館《石刻史料叢書》影印,1966年初版。
《戰國文字通論》,何琳儀,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隸變》,(清)顧藹吉,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二刷。
《簡明中國文字學》,陳新雄,臺北:學生書局,2000年7月初版。
(三)字書之屬
《中文大辭典》,林尹、高明主編,臺北:文化大學,1990年9月八版。
《中華大字典》,陸費逵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月四刷。
《王力古漢語字典》,王力主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1月初版二刷。
《正字通》,(明)張自烈,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初版。
《玉篇》,(梁)顧野王撰,收於《小學名著六種》,據中華書局1936年版《四部備要》縮印,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初版。
《字彙》,(明)梅膺祚,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康熙字典》,(清)張玉書等人編纂,據同文書局原版影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初版十刷。
《經籍籑詁》,(清)阮元等人編纂,據阮氏嬛山館原刻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8月初版二刷。
(四)聲韻之屬
《集韻》,(宋)丁度等撰,收於《小學名著六種》,據中華書局1936年版《四部備要》縮印,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初版。
《漢語音韻學》,董同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0月十五版。
《廣韻》,(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刊,據張士俊澤存堂本為底本,臺北:黎明文化,2001年10月十八刷。
《聲韻學》,竺家寧,臺北:五南圖書,1999年11月二版七刷。
(五)訓詁之屬
《小爾雅義證》,(清)胡承珙撰,收於《小學名著六種》,據中華書局1936年版《四部備要》縮印,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初版。
《方言疏證》,(漢)揚雄撰,(清)戴震疏證,收於《小學名著六種》,據中華書局1936年版《四部備要》縮印,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初版。
《方言箋疏》,(清)錢繹,收於《訓詁學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初版。
《中國訓詁學史》,胡樸安,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臺一版。
《訓詁簡論》,陸宗達,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訓詁學(上冊)》,陳新雄,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9月初版三刷。
《訓詁學概要》,林尹,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6月初版十七刷。
《爾雅義疏》,(清)郝懿行,收於《四部備要》據家刻足本校刊,上海:中華書局。
《廣雅疏證》,(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收於《小學名著六種》,據中華書局1936年版《四部備要》縮印,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初版。
《釋名疏證》,(清)畢沅,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初版(影印本)。
三、相關專書
(一)經學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周易》,收於《四部叢刊初編經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
《群經補義》,(清)江永,收於《叢書集成》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初版。
(二)史學
《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二版十七刷。
《清史列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2臺一版。
《通志》,(宋)鄭樵,日本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78年。
《漢書》,(漢)班固,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10月六版。
《後漢書》,(宋)范曄撰,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七刷臺一版。
《國語》,(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臺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初版。
《戰國策》,(漢)高誘注,臺北: 文化出版社,1991年初版。
(三)文集、筆記、專書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7年臺一版。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梁啟超,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5年10月臺八版。
《中國歷代書體演變》,唐濤, 省立博物館出版部,1990年出版。
《分門集註杜工部詩》,收於《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
《升菴外集》,焦竑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玉篇俗字研究》,孔仲溫,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初版。
《白虎通疏證》,(清)陳立,臺北:鼎文書局,據南菁書院皇清經續編影印,1973年初版。
《列子》, (周)列禦寇,臺北:廣文書局,據景印光緒甲申摹刻鐵琴銅劍樓宋本影印,1960年初版。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收於《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
《呂氏春秋》,收於《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
《沈兼士學術論文集》,沈兼士,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初版。
《昭代名人尺牘小傳正續編》,(清)吳修編,臺北:立德出版社,1967年臺一版。
《松崖文鈔》,(清)惠棟,收於《叢書集成》第19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臺一版。
《亭林文集》,(清)顧炎武,臺北:新興書局,1956年2月初版。
《春融堂集》,(清)王昶,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范文瀾歷史論文選集》,范文瀾,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
《苗疆風俗考》,嚴如熤,收於《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八冊,據南清河王氏鑄版上海著易堂印行,臺北:廣文出版社,1962年初版。
《荀子》,(周)荀況撰,收於《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
《校讎學史》,蔣元卿,安徽:黃山書社,1985年12月初版。
《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錄(1900-1993)》,林慶彰主編,收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圖書文獻專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發行,臺灣學生經銷,1995年初版。
《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八儒林二,趙爾巽等纂,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1年初版。
《清王西莊先生鳴盛年譜》,黃文相所編,收於《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十二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6月初版。
《清代學術探研錄》,王俊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2002年8月初版。
《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臺北:水牛出版社,1981年6月二版。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吳派經學家列傳第四》,支偉成,臺北:藝文出版社,1970年初版。
《清儒學案》,徐世昌,收於《中國學術名著》第5~12冊,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初版。
《清儒學案小篆》,周駿富輯,收於《清代傳記叢刊》第8卷,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初版。
《淮南子》,(漢)劉安撰,高誘注,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初版。
《章氏叢書》,章太炎,臺北:世界書局,2000年初版。
《國學略說》,章炳麟,收於《河洛文庫》第二冊,臺北:河洛,1974年初版。
《問學集》,周祖謨,收於《夏學叢書》,臺北:河洛出版社,1979年初版。
《經典釋文》,(唐)陸德明,收於《四庫全書薈要》經部經解類,第七十六冊,臺北:世界書局,1986。
《斠讎學》,王叔岷,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年8月初版。
《嘉定文化研究》,柴德賡等人(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5月初版。
《漢學師承記》,(清)江藩,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9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初版。
《劉熙載文集》,(清)劉熙載,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
《潛研堂文集》,(清)錢大昕之,收于《叢書集成》第5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臺一版。
《論衡》,(漢)王充,收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二十八卷,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初版。
《潛研堂詩續集》,(清)錢大昕,收于《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初版。
《甌北詩鈔》,(清)趙翼,收於《國學基本叢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初版。
《戴東原先生全集》,(清)戴震,據民國25年安徽叢書編印處刊行安徽叢書第6期刊本影印,臺北:大化出版社,1978年初版。
《戴東原集》,(清)戴震,收於《叢書集成》第19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臺一版。
《韓非子》,(周)韓非著,收於《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
《藝術叢編》第一集《唐人書學論著.法書要錄》,張彥遠,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5月初版。
《觀堂集林》,王國維,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
四、碩、博士論文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研究》,張惠貞,民國八十六年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說文解字「古文」形體試探》,陳鎮卿,民國八十五年國立中央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說文解字指事象形考辨》,晏士信,民國九十一年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說文解字敘析論》,見林維祥,民國八十一年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說文解字釋義析論》,柯明傑,民國八十一年國立中央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說文繫傳板本源流考辨》,張翠雲,民國七十七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徐鍇六書說》,吳憶蘭,民國九十二年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惠棟、戴震與乾嘉學術研究》,黃順益,民國八十八年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所博士論文。《漢字篆隸演變研究》,李師淑萍,民國八十四年國立中央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歷代字書重要部首觀念研究》,呂瑞生,民國八十三年私立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五、單篇論文、期刊
〈六書淺說〉,劉兆熊,《臺灣省立博物館科學年刊》第16卷,1973年12月。〈王鳴盛王氏遺文輯存(上)〉,陳鴻森,《大陸雜誌》第99卷第5期,1999年11月。
〈王鳴盛王氏遺文輯存(中)〉,陳鴻森,《大陸雜誌》第99卷第6期,1999年12月。
〈王鳴盛王氏遺文輯存(下)〉,陳鴻森輯,《大陸雜誌》第100卷第1期,2000年1月。
〈王鳴盛的史學〉,張惠貞,《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3卷第6期,1993年4月。〈有本字用字假借之商兌〉,第五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所,2000年12月16-17日,33-46頁。
〈形聲字同形異字之商兌〉,第十三屆全國暨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花蓮:花蓮師範大學中國語文教育學系,2001年4月16-17日,293-297頁。
〈明清時期上海地區學風的嬗變〉,馬學強,《史林》,第二期,1998年。
〈清代小學的發展和成就〉,時建國,《圖書與情報》,第2期,1998年。
〈《說文》俗字之商兌〉,蔡信發,第三屆中國語文教育之學理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所,2000年12月1-2日,1-18頁。
〈說文解字俗字箋議〉,吉仕梅,《語言研究》第二期,1996年。
〈論乾嘉學派的支派問題——兼論學派的一般性質〉,李貴生,《書目季刊》,第33卷第1期,1999年6月。〈漢代「六書」三家說申論〉,陳五雲,《古漢語研究》,總第28期,1995年9月。
〈「漢代六書三家說申論」商榷〉,楊陽,《古漢語研究》,總第48期,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