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峰(2002)。私立中等學校主管領導型態、組織溝通滿足、激勵制度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田振榮、張明文(2002)。從高級中學、職業學校與綜合高中的法令談學校評鑑之比較。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 70,10-17。
吳清山(1996)。學前教育改革措施意見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基(1984)。賽蒙行政決定理論及其在教育行政上的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清基(1996)。教育與行政。台北:師大書苑。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
李隆盛(2003)。綜高可做高職轉型的好方案。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78,26-30。
李東實(2003)。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隆旼(2002)。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勝龍(2002)。資訊呈現媒體對高職學生學習程式語言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何欽福(2002)。影響高職實用技能班工業類科學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林騰絞(1997)。高職免試入學方案之規劃與構思。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37,3-5。
林家永(2000)。多元智能的開發。台灣教育,596,8-16。
林俊雄(2002)。我國工職實施新課程後教師同仁工作態度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周淑媚(2001)。新世紀新教育—談教育改革的方向。商業職業教育季刊,80,53-58。
周燦德(1993)。社會多元發展中我國教育決策的省思。師鐸,9,1-10。
周燦德(2004)。體認技職校院的教育使命。技職簡訊,146,2-3。
邱昺富(2002)。我國工業類科學校行政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邱珍婉(2000)。開發不同能力的教學理念。台灣教育,56,25-27。
馬向清(2001)。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制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柯智焰(2002)。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問題之調查研究—以高雄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柯進雄(2000)。學校行政領導。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許文宗(2001)。藉由高中職社區化提昇高中教育的作法。載於高中職社區化說明會及專家座談手冊,10-11,台北。
許定邦(2002)。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學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洪明炎(2002)。公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多元入學實施成效及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徐昊杲、張其清、陳政偉(2002)。因應知識經濟來臨的高職教育發展策略。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67),8-12。
徐世瑜(1998)。課程與教學決定歷程中的要素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4,1-12。孟繼洛(2000)。我國加入WTO對技職教育的衝擊。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55,61-62。
曾勘仁(2000)。臺灣省87學年度職業學校訪評後感。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56,50-53。
曾志朗(2001)。高中職社區化說明會致詞。載於高中職社區化說明會及專家座談手冊,台北。
康自立(2000)。工業職業教育能力本位課程發展之理論與實際。彰化市:品高圖書出版社。
陳義明(1992)。學校行政領導—辦學理念與實務。台中:台中二中。
陳昭雄(1989)。職業科目教學方法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陳國偉(2003)。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方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淑丹(2002)。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目標達成及其對國中學生選校的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郭孚宏(2002)。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評鑑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郭為藩(2003)。近年日本與南韓教育改革的分析。教育政策論壇,6(1),1-9。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黃燕飛(2001)。如何提升技職學校的經營效能。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65,6-9。
黃政傑(1999)。綜合高中試辦方案之規劃。載於教育部編印:綜合高中課程實驗相關資料彙編。台北:教育部。
黃政傑(2000)。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1)。職校招生不足問題及其因應之道。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65,12-17。
黃炳煌、曹亮吉(1996)。台北區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研究報告。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黃光雄(1999)。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張明輝(1998)。學校行政革新專輯。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嘉育(2002)。學校本位課程改革。台北:冠學文化公司。
蔡彩鳳(1999)。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蔡培村(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蔡培村(1983)。學校行政與教學。台北:復文書局。
蔡保田(1988)。學校行政。台北:復文書局。
粘淑真(2004)。高職採行學年學分制重補修辦理現況與問題之研究—以台中、彰化及雲林等四縣市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柳宏雄(2004)。我國多元入學方案對高職(中)工業類科學校教學與行政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楊瑞明(2001)。台灣綜合高中未來發展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楊豪森(2002)。高職教育面臨的衝擊。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69,48-49。
楊秀麗(2004)。四技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以一所國立科技大學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劉仲成(2001)。從全面品質管理觀點—探索學校行政。研習資訊,18(4)。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劉秀滿(2000)。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謝文全(2000)。學校行政。台北:五南圖書。
謝文全(1996)。各國教育改革之綜合比較。載於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325-342。台北:師大書苑。
鄭友超(1993)。我國工業類科學校效能之研究。台中:正工出版社。
蕭錫錡(1996)。技職教育的起源與演進。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技職教育概論,23-55。台北:師大書苑。
羅文基(2001)。後期中等教育發展的趨勢。載於高中職社區化說明會及專家座談手冊,8-9。台北。
蘇德祥(2002)。高中多元入學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趙志楊(1997)。技職教育之全面品質管理。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36,28-34。
簡茂發(1984)。教學評量原理與方法。載於台灣政府教育廳(主編),教學評量手冊,13-23。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龔武雄、孫仲山、吳思達(1997)。高職學校教育成效的影響因素及其路徑分析。論文發表於私立朝陽技術學院,教育部技職司主辦之「第12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一般技職及人文教育類(二)」論文集,台中。
饒達欽、廖錦文(1999)。落實學校為本位的高職新課程之實施。論文發表於私立崑山技術學院,教育部技職司主辦之「第14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一般技職及人文教育類(二)」論文集,台南。
教育部(2004)。職業學校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職業學校規程。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7)。高職免試多元入學方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92年國中畢業生多元進路宣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93年國中畢業生多元進路宣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94年國中畢業生多元進路宣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4)。台灣地區高職培育人才與技術人力供需現況調查研究期末報告。台中: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3)。高職教育的定位與轉型再造期末報告。台中: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貳、英文部分
Cronbach, L.J.(1982). Designing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programs. San Francusco,
CA:Jossey-Bass Press.
Eisner, E.W.(1994).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3 ed.)New York:Macmilan.
Levin, D.U.,&Lezotte, L.W.(1990).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ang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Madison, WI: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clare, S.(1998). Education reformed: A guide to
the Education Reform Act 1998. Kent:Hodder &
Stoughton.
Mager, R.F.(1968).Development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Palo Alto:Fearon.
Murphy, L.J.(1995). School-based management:
Rationate and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Oregon:Oregon School Study Council.
Stenhouse, L.(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nn. Lonson:Heine.
Tyler, R.W.(1976). Perspectives on American education:
Reflections on the past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
Edited by Dorothy Neubaure. Chicago: Science
Research Associates.
Tyler, R.W.(1986).Changing concepts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nr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0,13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