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4 05: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施怡圖
研究生(外文):Shih Yi Tu
論文名稱:高工汽油噴射引擎科目運用合作學習法對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習策略之研究
指導教授:鄭友超鄭友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eng Yoau-Cha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5
中文關鍵詞:合作學習汽油噴射學習風格學習策略
外文關鍵詞:collaborative learninggasoline injectionlearning styleslearning strateg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3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合作學習法應用在高工汽油噴射引擎科目對學生汽油噴射引擎學習成就及學習策略的影響,並瞭解實驗組中不同學習風格及高低分群學生接受合作學習教學法後汽油噴射引擎學習成就及學習策略的表現上是否有所差異。
  研究首先透過文獻分析建立理論基礎。探討合作學習法、學習策略、學習風格的涵義、特質、及國內外實徵研究的結果,再以合作學習教學法中之小組成就區分法模式,進行實驗教學,藉以達成研究之目的。
 本研究為準實驗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模式進行。以高工汽車科,一年級兩個班級學生為實驗對象。實驗組以合作學習教學法進行教學,對照組則維持一般傳統式的講述教學法進行教學,進行為期六週的實驗教學。
  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括汽油噴射引擎成就測驗、學習策略量表、學習風格量表等。研究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共變數分析、及克-瓦(Kruskal-Wallis) H檢定等進行統計考驗。主要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經實驗教學後,接受合作學習法的學生其汽油噴射引擎的學習成就優於傳統教學法,成就測驗後測平均分數達顯著差異。
二、合作學習法對實驗組高分群的學習成就表現有正向的效果,對低分群卻是負面,且實驗組中不同學習風格學生的學習成就表現有顯著差異。
三、經實驗教學後發現,接受合作學習法的學生在學習策略量表總分,及其「認知策略」、「後設認知策略」分量表的得分,與接受傳統教學的學生所表現的有顯著差異。
四、合作學習法對實驗組高分群使用學習策略的表現有正向的效果,對低分群卻是負面的;而實驗組中不同學習風格學生使用學習策略的表現無顯著差異。
最後提出建議作為後續發展與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合作學習、汽油噴射、學習風格、學習策略。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pplied in gasoline injection engine courses by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methods on students’ achievements ,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created or promoted at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Meanwhile, the study examined wheth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the students with high and low capaciti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is study first reviewed literature on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s, characteristics, and empirical studies o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styles.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served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 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s" method.
The experiment was a quasi-experimental pretest-posttest design. The samples contained 80 students of two classes at the 11th grade, in the department of automobile at a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a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pproach and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respectively, and the experiment lasted for six weeks.
The instruments of the research included " gasoline injection engine achievement test", "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questionnaire", and "the learn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he analysis was based on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covariance, two-way 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d Kruskal-Wallis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by rank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were listed as follows:
1. The posttest results in "learning achievement"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hievement test score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achievements of the students given a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pproach are higher than those given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2. Th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had caused a positive effectiveness on
 achievements of gasoline injection engine for the students with high capacities in theexperimental group, and had caused a negative effectiveness for those with low capacities; also,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achievements of gasoline injection engine for the students’ various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 The posttest results in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questionnaire"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scores of “learning strategies
 questionnaire”, “cognitive strategies inventory”, and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inventory” the subjec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got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4. Th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had caused a positive effectiveness on the
 students with high capaciti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o applied learning strategies to their learning, and it had caused a negative effectiveness on those with low capacities. Howev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scores in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the students with a variety of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made based on the finding and conclusions.

Keywords:collaborative learning,gasoline injection,learning styles,learning strategies
目 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Ⅲ
目錄 Ⅴ
圖次 Ⅷ
表次 Ⅸ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8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1
第五節 研究範圍、假定與限制 16
第六節 主要名詞釋義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合作學習的發展與理論基礎 21
第二節 合作學習的定義與特色 29
第三節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 40
第四節 學習策略與學習風格理論與研究 4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7
第二節 教學設計 60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實施 6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9
第五節 統計方法 84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87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資料分析 87
第二節 不同教學法對學習成就的影響 89
第三節 不同教學法對使用學習策略的影響 98
第四節 實驗組學後反應分析 109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12
第五章 研究發現、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9
第二節 結論 123
第三節 建議 128
參考文獻 133
壹、中文部份 133
貳、英文部份 138
附錄 143
附錄一 汽車科「汽油噴射引擎」小考試卷(一) 143
附錄二 汽車科「汽油噴射引擎」小考試卷(二) 144
附錄三 「汽油噴射引擎」學習成就前測預試試卷 145
附錄四 「汽油噴射引擎」學習成就前測正式試卷 148
附錄五 「汽油噴射引擎」學習成就後測預試試卷 150
附錄六 「汽油噴射引擎」學習成就後測正式試卷 153
附錄七 同儕評估表 155
附錄八 任務分配表 156
附錄九 工作單(一) 157
附錄十 小考得分單(一) 158
附錄十一 小考得分單(二) 159
附錄十二 學習風格量表 160
附錄十三 學習策略預試問卷 163
附錄十四 學習策略正式問卷 166
附錄十五 學後反應調查表 169
附錄十六 審查汽油噴射引擎成就測驗專家名單 171
附錄十七 審查學習策略、學習風格、學後反應量表
專家名單 172
附錄十八 汽油噴射引擎教學進度表 173








  圖 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 15
圖 3-1 研究架構圖 58
















表 次
表2-1 合作、競爭與個人學習比較表 32
表2-2 合作學習與傳統學習特色比較表 38
表2-3 合作學習小組和傳統學習小組之分組比較 42
表2-4 合作學習方法適用範圍及特點分析 44
表2-5 進步分數換算表 48
表3-2 實驗班學生依能力進行異質分組表 63
表3-3 隨堂測驗計分標準 65
表3-4 進步分數換算表 66
表3-5 Kolb學習風格量表 Cronbach α 信度分析摘要表 72
表3-6 試題鑑別度指數之評鑑 73
表3-7汽油噴射引擎成就測驗前測預試分析 75
表3-8汽油噴射引擎成就測驗後測預試分析 76
表3-9 學習策略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80
表3-10 學習策略問卷各分量題目分配情形 82
表3-11 學習策略問卷之Cronbach α 信度分析摘要表 83
表4-1 三年級上學期學業成績總平均比較摘要表 88
表4-2 三年級上學期汽車學成績比較摘要表 88
表4-3 三年級上學期汽車實習成績比較摘要表 88
表4-4 實驗組學習風格人數分布狀況表 89
表4-5 汽油噴射引擎學習成就前測資料分析假定考驗 90
表4-6 實驗組、控制組學生噴射引擎學習成就前測得分表 90
表4-7 汽油噴射引擎學習成就前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91
表4-8 不同教學法、高低分群學生汽油噴射引擎學習成就前
測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 91
表4-9 汽油噴射引擎學習成就後測資料分析假定考驗 92
表4-10 學習成就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93
表 4-11 學習成就後測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3
表4-12 學習成就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誤)比較表 93
表4-13實驗組、對照組之高、低分群學習成就後測二因子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4
表4-14 學習成就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誤)比較表 95
表4-15 實驗組、對照組學習成就後測成績主要效果、交互
作用之效果與計算 95
表4-16 實驗組不同學習風格學習成就前測得分比較 97
表4-17 實驗組不同學習風格學習成就後測得分比較 97
表4-18 汽油噴射引擎學習策略前測資料分析假定考驗 99
表 4-19 實驗組、控制組學生學習策略前測得分比較 99
表4-20 學習策略前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00
表4-21 不同教學法、高低分群學生於學習策略前測平均
數與標準差摘要 100
表4-22 學習策略後測資料分析假定考驗 101
表 4-23學業策略後測總分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01
表 4-24學業策略後測總分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2
表 4-25學習策略後測總分平均數與標準差(誤)比較表 102
表 4-26認知策略後測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3
表 4-27認知策略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誤)比較表 103
表 4-28後設認知後測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4
表 4-29後設認知策略平均數與標準差(誤)比較表 104
表 4-30資源經營與努力策略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4
表 4-31資源經營與努力策略平均數與標準差(誤)比較表 105
表4-32 實驗組、對照組之高、低分群學習策略後測二因子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6
表 4-33 學習策略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誤)比較表 106
表 4-34 實驗組、對照組學習策略後測成績主要效果、交互
作用之效果與計算 107
表 4-35 實驗組不同學習風格學習策略前測得分比較 108
表4-36 實驗組不同學習風格使用學習策略後測得分比較 109
表4-37 實驗組學生對合作學習教學法中教師教學策略看法
分析 110
表 4-38 實驗組學生對合作學習教學法中課程安排看法分析 111
表 4-39 實驗組學生對合作學習教學法中個人感受看法分析
11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研
究,38,22-28。
王裕方(1998)。電腦態度與學習績效的影響因素探討─中學生網頁製
作教學的實地實驗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桃園。
向天屏(2000)。國中小學生成就目標導向、學習策略、自我跛足策
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彰化。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
行政院。
吳天方(1996)。我國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生學習風格之相關研究。
教育研究資訊,5(5) ,114-132。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庭瑜、吳明樺、洪瑞雲(1998)。合作學習、解釋及發問架構提示對
歸納推理表現之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0(2),117-136。
呂理樵編著(2004)。汽油噴射引擎。台北:龍騰文化。
余民寧、潘雅芳、林偉文(1996)。概念構圖法:合作學習抑個別學習。
教育與心理研究,19,93-124。
巫靜宜 (2000)。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2000之教學為例。私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隆盛(2001)。「技職一貫課程的規劃理念ヽ過程與結果」,技職體系
一貫課程九十年度第三次聯席會議暨各群課程綱要草案審議會
前參考資料,台北。
李錫津(1992)。合作學習原理的應用。教師天地,47,48-54。
周立勳(1998)。分組合作學習中兒童的情意表現。嘉義師院學報,12,
39-72。
林立傑、陳育亮、陳冠碩、李孟展、陳俊廷(2000)。以合作學習為中
心之自主性界面代理人架構的遠距教學研究。(NSC89-2513-H-128-004-FA)。台北:國科會研究成果報告。
林生傳(1997)。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佩璇(1992)。台灣省高及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佩璇、黃政傑(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林清山(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譯者序言。台北:遠流。
林清山(2000)。學習理論與教學心理學的互動。教育研究集刊,
7(45),1-13。
林誠祥(2002)。高職工科學生合作學習與機械力學學習成效及班級
氣氛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
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意梅(2001)。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實
驗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達森(2001)。合作學習與認知風格對科學學習之效應。教育學刊,
17,255-279。
林錦雪(1995)。CAI與傳統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學生學習自
然科學成就和態度之研究。台南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南。
馬行誼(1997)。國小學童說明文寫作現象分析、班級討論教學法之個
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灣台中。
孫春在(1995)。超媒體網路與遠距合作式電腦輔助學習。教學科技
與媒體,15,29-37 。
高翠霞、蔡崇建(1999)。學習風格與教學設計。教育研究,29,46-49。
張淑美(1992)。合作學習的涵義、實施與成效。教育文粹,21,20-25。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德榮、李咏吟、林本喬、賀孝銘、洪寶蓮(1996)。高中(職)學
生學習與讀書策略量表之編製報告。測驗年刊,43,305-330。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2005年3月
26日,取自http:// www.lsps.tyc.edu.tw/teacher/9class.htm
梁麗珍(2001)。二專在職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學習動機、學習策略
與自我概念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
論文,未出版,彰化。
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陳李綢(1995)。學習策略訓練方案對國中生閱讀理解學習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28, 77-98。
陳英豪、吳裕益(2001)。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
陳嘉成(1998)。合作學習式概念構圖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之成效研究。
教育與心理研究, 21,107-128。
曾志朗(1990)。國立中正大學心理認知科學研究中心專文。嘉義:
國立中正大學。
游朝煌(1994)。大學學生空間能力、邏輯思考能力、不同補充教學
策略及相關因素對程式設計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政傑主編(1992)。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台北:師苑。
黃政傑(1992)。合作學習法。駝鈴集,3,244-263。台中:台灣省
政府教育廳國民教育巡迴輔導團。
黃政傑、李宜堅、吳清基、黃壬來、林佩旋、詹惠雪、張嘉育(1995)。台灣省國民小學合作學習實驗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寶園、林世華(2002)。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影響之研究:統合分
析。教育心理學報, 34(1),21-42。
楊宏珩(1996)。行動研究:以高中化學教學試行合作學習為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朝祥(2001)。學習如何學習,創建終身學習社會。中央日報。2005
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0/EC-P-090-025.htm
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
成就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葉淑真(1993)。高中音樂科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世仁(1995)。關懷、愉悅與精熟的融合---一個新的合作學習模式
的誕生。初等教育學報(新竹師院),3,1-40。
劉秀嫚(1998)。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民訓育學報,7,285-294。
楊巧玲(2000)。問題導向教學與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理論與實際。
課程與教學季刊,3(3),121-136。
潘正德譯(1988)。團體動力學。台北:心理。
賴佳賢(1999)。營造學習者為中心的合作學習環境。視聽教育,
41(1),20-29。
盧富美(1992)。談合作學習及其教學流程。教師之友,33(4),3-8。
















貳、英文部份

Ames, R. (1983). Helping-seeking and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Perspectives from attribution theory. In B. M. Depaulo, A. Nadler & J. D. Fisher (Eds.), New direction in helping Vol. 2 (pp. 165-186). NY: Academic.
Brown, j., Collins,A & Duguid, P. (1989). Situai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 Research, 18, 32-42.
Farivar, S. H. (1985). Developing a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gram in a elementary classroom: Cooperative study of innovative and tradition middl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Los-Angles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Foyle, H.C., Lyman, L.(1989). Cooperative learn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08131)
Gagné, 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Hertz-Lazarowitz, R. (1992). Understanding interactive looking at six mirrors of the classroom. In R. Hertz-Lazarowitz & N. Miller (Eds.), Interaction in cooperative group (pp. 71-101).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Hosterman, G. C. (1992).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lecture/ demonstration in an undergraduate music appreciation cours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annsylvania.)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AAC9226750.
Johnston, D. W.,& Driver, R. G. (1990). Children’s learning in science projects: Interactive teaching in science-workshop for training courses. Center for Studies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eeds.
Johnson,D. W., & Johnson, R. T. (1988). Circles of learning. 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D. W. & Johnson, R. T.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 learning
(4th ed.). Needham Heights,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Kolb, D. A. (1985).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Press.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Mayer, R. E. (1992).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Their historic meeting with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4), 405-412.
Nattiv, A. (1986).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struction strategies on achievement among sixth grade social studies student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Nijhot, W. & Kommers, P. (1985). An analysis of co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cognitive controversy . In R. Slavin et al. (Eds) Learning to cooperating to learn (pp. 125-146).
Novak, D. (1977). A theory of education.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1984)。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 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2), 117-175.
Parker, R. E. (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 Bulletin, 69(479), 48-57.
Phipps, M., Phipps, C., Kask, S. & Higgins, S.(2001).University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mplications for administrators and instructors. The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4, 14-21.
Roth, W, M. & Roychoudhury, A. (1993). Using eye and concept maps in collaborative settings: Elementary education majors construct meaning in physical science course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3, 238-244.
Scott, M. E. (1988). Learning strategies can help.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spring, 30-34.
Slavin, R. E., & Kaiweit, N. L. (1979). An entended coopera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in elementary schoo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83288).
Slavin, R. E. (1983). Cooperative learning. NY: Longman.
Slavin, R. E. (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classroom. NASS Bulletion, 69(479), pp. 48-57.
Slavin, R. E. (1988). Student team learning: An overview and pratical guid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9591)
Slavin, R. E. (1989).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S1avin, R. E. (Eds.). School and classroom organiza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Slavin, R. E. (1990). Comprehensive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s: Embedding cooperative 1earning in the curriculum and the schoo1. In S. Sharan, (E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261- 284.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Celin Roger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 NY: KKY Press.
Slavin, R. E. (1991).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 71-82.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tive (2nd ed).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Vygotsky, L.S.(1978). Interaction between 1earning and development. In M. Cole, V. John-Steiner, Scribner, S. & Souberman, E. (Eds.).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instein, C. E., & Mayer, R. E. (1986). The teaching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M. C. Wittrock (Ed.). Hall 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New York: Macmilla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